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胆石症的体会

中药治疗胆石症的体会
热 之 品 , 药 合 用 , 奏 疏 肝 利 胆 , 石 排 诸 共 化
石之效 。
为主 , 一般无疼痛 , 但有隐痛和钝痛 , 有上
莨菪碱等常规注射 。③绞痛型 : 临床上无
发冷发热 以及黄疸表现 , 以单 纯绞痛为主 要症状 , 服用 本方 同 时需 配合 西药 治疗 ,
以松 弛 平 滑 肌 以 利 结 石 排 出 。 可 用 阿 托
处理 , 切忌盲 目补给 葡萄 糖 , 以免诱 发本 病 。及 时正确 诊 断 , 早 大量补 液 , 岛 及 胰 素静 脉应用是救治成功 的关键 。 参考文献
1 潘长玉 , 陆菊明 , 田慧 , . 等 首都钢 铁总公 司
2 王建华 . 同人 群如何正确 使用胰 岛素. 不 药
品评 价 ,0 18 5 :9 21 ,()3 .
吐, 大多有寒 战高 热 , 痛发 生 1 左右 绞 天
可 出 现 黄 疸 , 果 结 石 排 入 十二 指 肠 后 以 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外 , 本方虽能排石但有 以下几点应
注意 : ①结石过大 >15 m很 难排 除。② .c 胆囊 内结 石伴 慢性胆囊 炎 , 而胆囊壁过 厚
B超下 多次 观察 胆囊 无收 缩功 能。③ 结
di 1 . 9 9j i n 10 —64 . 0 . o: 0 3 6 /.s . 0 7 s 1x 2 1 1
3 6.1 9 5
②好转 : 治疗后 超检查 结石 比原来 减 少 ; ③无效 : 经治疗 后原 有结石 无改 变 , 多 大
为胆 囊 无 功 能 。
为阵发 性刀割样 痛以剑突下偏 右为主 , 并 有压痛 , 腹肌 张力增 高 , 同时伴 有恶 心 呕

老中医说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老中医说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老中医说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对于胆结石的治疗,老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胆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导致的。

因此,老中医认为,要想治疗胆结石,首先要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首先,老中医强调饮食调理。

他们建议患者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杂粮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肝胆的负担。

此外,老中医还推荐患者多喝温水,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清洁肝脏、软化结石。

其次,老中医主张中药治疗。

在中药方面,老中医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茵陈等清热利湿药物,可以清除体内湿热毒邪。

同时,还会选用柴胡、枳壳、郁金等疏肝理气药物,有助于舒缓肝气郁结。

此外,老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伍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红花等,以促进结石的排出。

另外,老中医还会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胆囊排石;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刺激穴位,促进胆汁排泄,有助于消除结石。

总的来说,老中医认为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运用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和中医疗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肝胆的影响。

同时,老中医也提醒患者,胆结石的治疗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要坚持长期治疗,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老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全身,以达到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胆结石的问题。

当然,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还是需要咨询专业中医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早日摆脱胆结石的困扰,重获健康。

胆结石的中医养生调理心得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养生调理心得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养生调理心得分享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胆结石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钙盐等成分过高而形成的。

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调理养生,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胆结石。

在我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现在和大家分享。

一、饮食调理1. 均衡饮食:合理安排三餐,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保持餐餐有营养。

2. 控制脂肪摄入:胆结石的形成与胆固醇过高有关,因此控制脂肪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减少摄入动物内脏、蛋黄、猪油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选择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3. 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可以促进胆汁的稀释,减少胆结石形成的机会。

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

4. 忌食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和胆道,导致胆囊收缩,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应忌食辛辣、油炸、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二、生活调理1. 定期排便:保持每天排便畅通,尽量避免便秘。

便秘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使排毒功能下降,容易引发胆结石。

2.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胆汁的分泌和胆囊的收缩,有助于预防胆结石。

建议每天坚持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减轻压力:焦虑或长期紧张的精神状态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胆囊的运动功能,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冥想等方式来舒缓压力。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胆囊对胆汁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助长胆结石的形成。

应坚决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中药调理1. 黄连汤:黄连是一味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胆的中药材,能够改善胆汁的质地,减少胆结石的形成。

将黄连研成细末,每日温水冲服。

2. 夏枯草汤:夏枯草有清热解毒、利胆去石的作用,可有效溶解胆固醇结石。

将夏枯草煮水,饭后饮用。

3. 玉竹茯苓汤:玉竹和茯苓是中药中常用的养生药材,具有健脾胃、健脾渗湿的作用,对胆结石的防治有一定效果。

可将玉竹和茯苓煎煮后饮用。

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在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胆结石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胆结石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湿热内蕴、痰浊内阻、肝胆湿热等密切相关。

中药学中有许多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并具有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例如,黄连、黄芩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方剂在胆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方剂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中药材制成的药物组合。

在胆结石的治疗中,中医方剂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个体化调解。

例如,对于有明显湿热内蕴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对于湿热蕴结的病情,可以选用瓜蒌壳汤等方剂来消除湿热。

三、中医针灸治疗在胆结石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经络,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

在胆结石的治疗中,针灸可以调理肝胆经脉,舒畅气机,有助于胆汁的排泄。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胆道痉挛,减轻胆绞痛的症状。

因此,中医针灸疗法在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四、中医草药的外用治疗除了内服中药方剂,中医草药的外用治疗也可以在胆结石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药草药熏洗、贴敷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腹部,通过温通经络、散寒化痰的作用来改善疾病。

如蒲黄散、乳香、没药等药物,在胆结石逐渐溶化和排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五、中医推拿手法对胆结石的治疗作用中医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可以通过推拿患者的腹部来改善胆结石的症状。

推拿师通过手法的刺激,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胆道痉挛和胆绞痛的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综上所述,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借鉴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治疗中有许多方剂、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除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外,中医中药也被广泛运用于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我本人也是胆结石的患者,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胆结石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辨证。

在我的治疗中,中医医生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苔和脉象等方式,对我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辨证分析。

根据我的情况,中医医生判断我属于湿热胆结石,因此在中药配方上采用了清热解毒、化湿利胆的方剂。

二、中药治疗1. 苦参煎剂: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黄连素作用,该煎剂可有效中和湿热胆结石对胆囊的刺激,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2. 木通汤:木通有清热利湿、通淋功能。

中医认为湿热是胆结石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该方剂可有效改善湿热胆结石患者的症状。

3. 黄连素: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在治疗胆结石时,黄连素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以上只是我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部分中药方剂,具体使用剂量和疗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胆结石治疗的重要方面。

在中医的观念中,饮食调理可以改善体内的湿热病理,减轻胆结石的症状。

1.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胆道疼痛。

所以在治疗期间必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

我在治疗期间增加了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适量饮用中草药饮品:中草药饮品如菊花茶、决明子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治疗期间,我每天饮用适量的中草药饮品,既可以滋润肠胃,又能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四、养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调理的重要性,对于胆结石的患者同样适用。

以下是我在治疗期间进行的一些养生调理措施:1.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废物的排出。

中医药辨证治疗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中医药辨证治疗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中医药辨证治疗胆结石的临床体会关键词胆石症中药疗法由于对胆石症辨证论治的规律、适应证选择、诊断标准等探索不够,因而疗效不一,低者26%,高者达90%以上,痊愈率病死率也有差别。

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做进一步探讨,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及总攻疗法的治疗效果与辨病和辨证有密切的关系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辨证,才能更好地提高胆石的治疗效果。

本病辨证一般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系结塞三型,三者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治疗应以理气活血、清热燥湿、通结攻下为大法。

在做好手术准备的条件下,应抓住胆石阻塞胆管造成不同的主要矛盾,正确运用中西药物解除梗阻,排出结石。

治疗应抓住重点,凡气滞血瘀突出者,以理气活血为主;湿热明显者,以清热燥湿为主,而对气滞血瘀者还应分辨气滞和血瘀孰重孰轻,气滞偏重者当重用理气药,以促进胆道调节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排石;血瘀偏重者当重用活血化瘀药,以改善胆系通道,有利于结石排出。

湿热明显者亦应细查热与湿孰重孰轻,热重于湿者宜重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品;湿重于热者宜重用清热燥湿之剂。

对虚寒型患者,则应投以“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之剂,不宜多服苦寒药物。

总攻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当攻当补或攻补兼施,并应兼顾脾胃,不应攻伐太过。

认真分析影响结石排出的因素,以选恰当的适应证胆总管下端狭窄:绝大多数胆总管下端狭窄的患者由于胆总管反复感染以及结石不断嵌顿造成的。

其特点为病期长(一般为5年以上,最长可达30年),多有长期胆道感染史(且每年有反复发作史,每次发作均出现上腹部较明显的炎性体征),发作后症状消退缓慢。

结石与管壁粘连:此类患者约占15%,结石多位于胆管下端、括约肌起始部(即胆总管由宽变窄的生理狭窄部),造成管壁充血、水肿、溃烂,反复发作后形成粘连甚至机化,手术时用手指都很难剥出,故中药及总攻治疗实难奏效。

其特点有明显的胆管炎症及梗阻性黄疸、体温较高、剑突下常有明显压痛、手术时胆汁成脓性。

老中医说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老中医说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老中医说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针对胆结石的治疗方法,老中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胆结石,避免手术的风险和副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中医说的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老中医强调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胆结石的过程中,调整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中医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同时要避免油腻、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减少胆结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老中医强调中药调理。

中药在治疗胆结石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有效地软化胆结石,促进结石的排出。

老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适合的中药方剂,患者可以通过长期服用中药来达到软化结石的效果,同时中药还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胆结石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老中医还会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胆结石。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胆结石的治疗同样有着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经络气血,疏通经脉,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减轻胆结石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感。

针灸疗法无创伤、无副作用,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备受患者的青睐。

总的来说,老中医说的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运用调整饮食、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软化和排出胆结石,避免手术的风险和副作用。

当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这些都对于胆结石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老中医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胆结石,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当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做好日常护理和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早日摆脱胆结石的困扰,重拾健康快乐的生活。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探讨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探讨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探讨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固醇和胆色素沉积形成。

中医学认为,胆结石是由于肝胆湿热、脾湿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胆结石时,中医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湿热胆结石湿热胆结石是指胆囊和胆道中湿热之邪郁滞形成结石。

典型症状包括黄疸、上腹疼痛、胁肋胀痛等。

中医认为,湿热胆结石是湿热蕴结,热胜湿盛所致。

治疗湿热胆结石时,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

首先,需要清热解湿。

可使用黄芩、连翘、木通等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水利湿的作用。

其次,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湿热得以消散。

常使用苍术、炒薏苡仁、茯苓等中药,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同时,祛风解痉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用薄荷、柴胡、川芎等中药,以舒肝解郁、平肝熄风。

二、痰湿胆结石痰湿胆结石是指湿热郁结、与痰浊结合而形成的结石。

痰湿结石常伴有脾虚湿浊、胃失和降等病理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胸腹满闷、乏力、纳呆等。

治疗痰湿胆结石时,应以祛痰、化湿为主。

祛痰药物通常使用半夏、枳壳、厚朴等,以化痰行气、开郁消滞。

对于有痰湿阻碍胆道的患者,可使用竹茹、泽泻等药物以化痰行湿、利尿通便。

此外,还可通过健脾化湿的方法,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湿气的代谢能力。

常用的药物包括白术、山药、茯苓等,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三、气滞胆结石气滞胆结石是指胆道气滞导致浊气郁结,形成结石。

典型症状包括胸胁胀痛、恶心、嗳气等。

中医认为,气滞胆结石是肝气郁结不畅所致。

治疗气滞胆结石时,常采用舒肝理气的方法。

舒肝药物常使用柴胡、香附、青皮等,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通过舒肝理气,可以使气机通畅,减少气滞引发结石的可能。

同时,镇痛药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用川芎、川楝子、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止痛定惊。

综上所述,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主要包括湿热胆结石、痰湿胆结石和气滞胆结石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清热利湿、祛痰化湿和舒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第17卷第6期中医中药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道结石,即胆系结石。

多由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道湿热、胆道阻塞而致排泄不畅,积结成石,阴滞气机。

呈右上腹剧烈绞痛拒按,痛时牵引背部与剑突下等处有明显自痛和压痛。

分为三型:气郁型、湿热型、瘀阻型。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中说:“……谓恒有胆石阻塞胆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

硝石、矾石并用,则胆石可消。

”胆结石的治疗多从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祛瘀排石着手[1]。

1病因病机1.1肝郁气滞肝喜条达,胆为中清之俯,若情志不遂,肝胆气郁,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汁排泄失常,瘀积成石。

1.2湿热阻滞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或外感湿热,郁而化热;或感受湿热,阻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阻于肌肤,发为黄疸,胆火过盛,致胆汁凝结成石。

正如《素问·六节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

”1.3胆道阻塞由于蛔虫残体留于胆道,或由于结石日久不下,与肉相连,导致气滞血瘀,胆道阻塞。

2辨证论治2.1药物2.1.1气郁型(静止型)主证:右胁肋绞痛,常有口苦,咽干,头昏,食欲不振,嗳气,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除湿,散结排石。

方药:柴胡12g ,枳壳12g ,青皮15g ,郁金15g ,延胡索12g ,白芍12g ,木香12g ,茵陈40g ,黄芩18g ,金钱草50g ,昆布12g ,海藻12g ,槟榔12g ,鸡内金15g ,牛膝12g ,桃仁12g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本型以肝郁气滞为主,兼见肝胆湿热,故以疏肝理气为主,清热散结为辅,方中柴胡、枳壳、青皮、郁金、白芍、木香疏肝理气止痛,茵陈、黄芩、金钱草清热除湿,昆布、海藻、槟榔、鸡内金散结排石,牛膝、桃仁散郁久之瘀,桃仁还通大便以利结石排出。

湿重见胸闷、苔厚等,上方去芍药加白术、白蔻、厚朴以除湿。

2.1.2湿热型(急性发作型)主证:胁痛多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拒按、痛时牵引肩背部及剑下、口苦、咽干、畏寒发热、身目发黄、尿黄、便秘、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除湿、疏肝理气、散结排石。

方药:茵陈60g ,金钱草60g ,黄芩19g ,银花30g ,连翘30g ,桅子15g ,川楝15g ,柴胡12g ,郁金12g ,木香12g ,昆布15g ,海藻15g ,鸡内金18g 。

本型急性发作以湿热为主,故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疏肝理气为辅。

方中茵陈、金钱草、黄芩、桅子、银花、连翘清热除湿,川楝、柴胡、郁金、木香疏肝理气,昆布、海藻、鸡内金散结排石。

若肝火盛加龙胆草、夏枯草。

2.1.3瘀阻型主证:有蛔虫史或结石久不去者,证见右胁疼痛如针刺,拒按,有时牵引右肩背部及剑下,口苦、咽干、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通络,行气除湿,散结排石。

方药:三棱12g ,莪术12g ,赤芍15g ,桃仁12g ,益母草30g ,牛膝12g ,茵陈60g ,金钱草60g ,柴胡12g ,木香12g ,青皮12g ,昆布15g ,海藻15g ,鸡内金15g 。

本型以瘀血为主,故治疗以活血行血为主,除湿散结为辅,方中三棱、莪术、赤芍、桃仁、益母草、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木香、青皮疏肝理气,茵陈、金钱草清热除湿,昆布、海藻、鸡内金散结排石。

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

2.2针灸2.2.1体针治法: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为主,手足阳明经为辅,针刺用泻法。

处方:阳陵泉、胆俞、期门、日月、中脘、足三里。

方中阳陵泉、胆俞、日月、期门可疏肝利胆。

中脘、足三里清热除湿,通导俯气。

如恶心、呕吐甚者加内关,寒热往来加支沟、外关,上腹阵痛加梁门。

2.2.2耳针治法:用王不留行籽埋耳穴,每日自按5~10次,每次按压约5s ,2d 换1次埋药。

处方:肝、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

肝、胆疏肝利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调节肝胆气机,使胆汁正常分泌排泄,胆石排出。

王不留行通经活络,通过经络作用于肝胆,胆石得以通下,导便后可加脾、胃、十二指肠[2-3]。

3总结在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穴位。

于就诊的第4天开始导便,在各方中加入大黄9g (后下)、芒硝9g (分3次冲服)。

每7天总攻1次,各方中大黄、芒硝各改为30g ,服法同前,嘱患者将药3次煎好合在一起带到医院来,分3服次,半小时服1次,服完药后半小时口服50%硫酸镁40ml 。

医者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虚脱,应停止服药,针刺关元,灸神厥,按压人中等。

根据临床观察体验,用中药、针刺、耳穴埋王不留行治疗胆结石疗效显著。

特别是湿热(急性发作)型效果更佳,气郁(静止)型和瘀阻型次之。

临床上可根据病员体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雷光辉,罗显波(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资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资阳641300)[摘要]归纳胆结石各种中医治疗方法,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吸取各家之长,用中药配合针灸、王不留行埋耳穴以治疗胆结石。

[关键词]胆结石;中医治疗;分型[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2(c )-086-02862010年2月第17卷第6期中医中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质情况,将静止型、瘀阻型用高脂食物,如油炒鸡蛋3~5个,使之转化为急性发作型,但要给患者讲清楚,以免误会。

如右上腹出现剧烈绞痛,可能是结石将要排出,石出痛则减。

[参考文献][1]刘清林.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经验浅谈[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15.[2]黄玉文.胆结石症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0):30-32.[3]邹宝琦,邹靖宇.中医治疗胆石症案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86-487.(收稿日期:2010-01-06)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血管病的70%左右,临床主要包括脑血栓、脑梗死等闭塞性脑动脉疾患[1]。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发,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极高而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

笔者所在科室于2005年8月~2009年3月采用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联合西医按“治疗时间窗”概念的三节段治疗步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0例均为本科2005年8月~2009年3月的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 检查证实,排除脑出血及颅内占位性病变,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53~74岁,平均(58.3±2.9)岁;其中,左侧肢体不利31例,右侧肢体不利16例,双下肢不利3例;语言不利36例,口角歪斜32例,头昏36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41例,糖尿病4例;初发脑卒中31例,复发脑卒中19例。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51~75岁,平均(58.8±2.2)岁;其中,左侧肢体不利23例,右侧肢体不利10例,双下肢不利7例;语言不利27例,口角歪斜21例,头昏25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9例,糖尿病5例;初发脑卒中22例,复发脑卒中18例。

两组性别、年龄及症状与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2]参考1998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缓慢,多逐渐进展。

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d 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头颅CT 或MRI 检查。

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有血。

1.3中医证型诊断标准[3]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气虚血瘀证,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证:,气促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1.4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积极按“治疗时间窗”的概念,分三节段治疗:①发病后1~48h 阶段:给予积极溶栓、补液、清除脑自由基、降压及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细胞水肿,以保护脑细胞等治疗;②发病后3~14d 阶段:继续第一阶段溶栓、降压及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细胞水肿治疗,并应用促进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细胞活性剂,如胞二磷胆碱等;③发病后3~12周阶段:继续应用促进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细胞活性剂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并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方药组成:生黄芪45g ,当归尾9g ,赤芍10g ,川芎10g ,地龙10g ,天麻10g ,桃仁10g ,红花5g ,全蝎5g ,葛根20g ,牛膝10g ,木瓜10g ,甘草5g 。

每天1剂,水煎服,2次/d ;两组均治疗2个月,2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

1.5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脑卒中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制定如下:基本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50例疗效观察文向东1,何倩2*(1.湖南省湘乡市中医院脑卒中科,湖南湘乡411400;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联合西医按“治疗时间窗”概念的三节段治疗步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9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本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按“治疗时间窗”概念的三节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用药2个月后疗效。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2个月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联合西医按“治疗时间窗”概念的三节段治疗步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2(c )-087-02*通讯作者:何倩,女,湖南长沙人,汉族,博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现从事心脑血管疾病方向的研究。

[作者简介]文向东,男,湖南湘乡人,汉族,学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