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发表时间:2014-04-30T09:32: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何德恒[导读] 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何德恒(新疆奇台县中医院 831800)【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3-01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本人2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患者79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1例,女性58例。

年龄在40岁以下者31例;40~50岁者38例,50岁以上者10例。

患者以城市居多。

病程1~10年68例,10~20年者8例,20年以上者3例。

患者均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史,并痛引胸背,右上腹拒痛、拒按、恶心、呕吐、纳呆厌油,口渴喜饮,发热恶寒,大便秘结,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弦数等症状。

全组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并经B超探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症者48例,占60.8%。

2 辩证分型施治2.1 肝郁气滞型右胁上腹钝痛,痛及肩背,胸脘痞闷,嗳气则舒或兼微热,伴有咽干、口苦、无黄疸,舌苔白微黄,脉弦。

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加减:柴胡、川楝子、白芍、青皮、枳实、木香、香附、延胡索、金钱草。

加减:右肋痛甚加姜黄;气郁甚者加佛手片;痛如针刺,病久屡发者加三棱、莪术、紫丹参;便秘加用大黄;舌苔白腻夹湿者加用炒苍术、制川朴、陈皮、薏苡仁等。

2.2 肝胆湿热型右肋上腹疼痛,发热不高,畏寒,恶心呕吐,脘痞纳呆,黄疸,小溲黄,大便不畅或秘,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数。

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金钱草、茵陈、虎杖、枳壳、木香、延胡索、黄苓、大黄。

加减:合血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首乌、当归;肝肾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杜仲、川续断;夹瘀加丹参、丹皮、赤芍;纳呆食滞加砂仁、鸡内金;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黄莲、竹茹等;大便不通加芒硝(冲)。

肝胆石症中医治疗进展

肝胆石症中医治疗进展
例 , 效 2 ( . % ) 1 (4 ) , 有 效 无 3 64 、7 3 % 例 总
人们的公认和采纳 , 本文就近 年来 中医药
治疗肝胆石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传 统 方 剂
丁保 健将 胆 系感染及 胆石 症 辨证 分 型为 : 肝胆湿热 、 肝郁 气滞 、 肝郁脾虚 等三 种证 型 , 并根据不 同证型分别施治 。① 肝
2 16 7. 6
茵陈 ; 便秘 加大黄 ; 恶心、 吐加半 夏 。每 呕 日1 剂水煎服 , 月为 1 程 。结 果痊 3个 疗 愈3 7例 , 有效 4 3倒 , 无效 6例 , 有效率 总
达 9% 。 3
下 散( 大黄 1g 芒硝 2 g 开水 泡服 , ~2 5, 0) 1 日1 , 次 1 0次为 1 疗程 。结果治愈 4 8例 ,
显 效 1 2例 , 效 1 例 金钱草 、 虎杖各 9 g 枳壳 、 0, 木香 、 元胡 、 栀子 、 内金 各 6 g 白术 、 鸡 0, 大 黄 各 3 g 浸 泡 4 分 钟 后 温 火 缩 煎 0, 0
王 品一 治 疗 胆 结 石 用 四金 汤 : 钱 草 金
中医 药 排 石 、 石 、 石 具 有 悠 久 的 溶 防 历史和 良好的应用效果 , 当今越来 越受到
6 g郁 金 、 内金 、 0, 鸡 海金 沙 、 三仙 、 焦 白芍 各 3 g 柴 胡 、 草各 6 g 香 附、 手 各 0, 甘 0, 佛 1 g青 皮 1g 生大 黄 lg 后下 ) 5, 2, O( 。右腹 下痛甚 加 川楝 子、 胡 ; 热 加 银 花 、 元 盛 连 翘; 呕吐加藿香 、 覆花 、 夏 ; 胀 加砂 旋 半 腹 仁、 川朴 ; 发热 倍柴 胡量 ; 黄疸 加茵 陈 ; 泛 酸加乌贼骨 、 连 、 黄 吴茱 萸 ; 滞加 枳 壳 、 气 木香 ; 气虚加党参 ; 血瘀 加丹 参 、 棱 、 三 川 芎 、 仁 、 花 。 日 1剂 水 煎 分 4 次 服 。 桃 红

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郁 气 滞 型 :多 见 于 发 病 初 期 的胆 绞 痛 或 单 纯 性 急 性 胆 囊 炎 ,疼 痛 以 胀 痛 为 主 ,疼 痛 每 因 情 志 变 化 而 增 减 ,反
弦细而数 。治则 :养阴疏肝 ,方用 一贯 煎加减 ,沙参 1g 5、
麦 冬 1g 5 、当 归 1g 5 、生 地 黄 3 g 0 、枸 杞 子 1g 5 、川 楝 子 1g 0、
精 神 萎 靡 不 振 ,脉 弱 无 力 者 可 加 用 参 附汤 。
肝 阴亏虚型 :多 见于慢性 胆囊炎缓 解期。主要 表现胁
痛 隐 隐 ,悠 悠 不 休 ,遇 劳 加 重 , 口干 口苦 ,五 心 烦 热 ,两 目干 涩 ,视 物 昏花 ,头 晕 气 短 ,少 寐 多 梦 ,舌 红 少 苔 ,脉
1 辨 证 施 治
厚 朴 lg O ,枳 实 1 g 5 ,芒 硝 lg ( 服 ) O 冲 ,栀 子 1g 0 ,胆 草 1g O ,木 香 5 ,生 地 lg g O ,柴 胡 2 g 0 ,黄 芩 1g 5 ,连 翘 3 g 0,
蒲公英 3 g 0 ,板蓝根 3 g 0 。高热 神 昏者 可加服 安宫 牛黄丸 ;
斑 ,脉 沉 涩。 此 型 多 由肝 郁 气 滞 日久 , 以致 淤 血 停 着 ,阻 于胁 络 而 成 。治 则 :疏 肝 利 胆 、 活 血 化 瘀 。 方 药 :柴 胡 2g 0 、槟 榔 2 g 白 芍 1 g 0、 5 、炒 枳 实 1g 黄 芩 1g 5、 5 、丹 参 1g 5 、蒲 黄 lg O 、五 灵脂 1g 0 、生 姜 1g 0 、大 枣 4枚 。便 秘 者 ,
剧 痛 ,向背 部 放散 ,腹肌 紧张 ,有 明显 压 痛 和 反 跳 痛 ,可触 及肿 大 的胆 囊 ,高 热 寒战 或 出现 黄 疸 , 口苦 ,恶 心 呕 吐 ,不

胆石症

胆石症

胆结石定义:胆结石是胆囊、胆管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总称,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它的形成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胆汁代谢异常、胆固醇过饱和析晶或蛔虫钻胆引起感染所致。

由于结石常造成胆道系统梗阻与感染,故本病为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属中医“胁痛”、“黄疸”、“癖石”等范畴。

诊断标准:胆结石的临床表现与胆结石的部位、大小、有无胆管梗阻、胆管梗阻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一)症状与体征胆结石在“静止期”(即无胆道梗阻与感染的时期)可无明星的症状和体征,或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肝区或上腹部钝痛、厌食油腻食物、泛酸、嗳气、烧心、腹胀等所谓“消化不良”或“慢性胃病”症状。

当结石阻塞胆道或继发感染时,则出现较典型的临床症状。

1、胆囊结石约半数病人可以终身无症状,称作隐性胆囊结石。

通常情况下,较大的胆囊结石,病人有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较小的结石,病人可于饱餐后、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位时,因结石阻塞胆囊颈管而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出现胆绞痛伴恶寒、发热等感染症状。

重症病例由于炎性渗出或胆囊穿孔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如结石长期阻塞胆囊管不发生感染,则仅形成胆囊积水,可无临床症状,腹部体检可扪及胀大的胆囊。

如结石排入胆总管,则可因胆管内结石嵌顿引起胆绞痛、梗阻性黄疸、化脓性胆管炎,甚至并发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在继发感染情况下,右上腹可出现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症状。

2、胆总管结石非发作期症状不典型,易与溃疡病、消化不良相混淆。

当结石引起胆管梗阻造成肝内胆管扩张、胆汁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与全身症状。

约75%病人有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之后约70%病人出现黄疸。

如结石阻塞胆道合并胆道感染,则同时出现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三联征。

如胆道梗阻与感染得不到控制,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血压下降、神志障碍(Reynold五联症)称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3、肝内胆管结石症状很不典型,间隙期无症状或仅感右上腹轻度不适。

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肝胆疾病是一类常见疾病,中医辨证施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以辨证为核心,通过施治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胆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探讨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肝胆疾病的分类与病因肝胆疾病包括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多种类型。

中医将其归纳为病因复杂、辨证多样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肝胆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虚不固等因素相关。

二、中医辨证与肝胆疾病中医辨证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问诊及脉诊等方式,分析病症变化并作出诊断。

在肝胆疾病的辨证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病人的脉象、症状、舌象等信息,判断病人的体质类型、病变部位及程度等关键信息。

1. 辨证类型根据中医理论,肝胆疾病可以分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等不同类型。

肝气郁结类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等,舌苔较光白。

湿热蕴结类型的患者常出现黄疸、尿黄等症状,舌苔厚腻。

瘀血阻滞类型的患者常出现腹痛、舌质暗紫等特征。

通过辨证分类,中医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

2. 施治方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制定相应的施治方案。

例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常会采用疏肝理气、解郁舒肝的方剂进行治疗。

而对于湿热蕴结类型的患者,则会采用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进一步辅助治疗。

三、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在肝胆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上,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肝炎对于肝炎患者来说,中医辨证施治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肝炎属于湿热负郁型的患者,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理气疏肝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2. 胆结石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施治也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湿热胆石症的患者,可以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胆石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胆石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胆石证简介胆石证是指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结石或沙粒,导致胆汁的流动不畅。

胆石证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认为,胆石证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湿热蕴毒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胆石证时,中医护理方案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护理方案1.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胆石证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黄连解毒汤、柴胡泻肝汤等。

黄连解毒汤主要由黄连、黄芩、黄连后、黄龙汤等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等作用。

柴胡泻肝汤主要由柴胡、枳壳、半夏等草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等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可以针对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2.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胆石证的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胆石证与脾胃虚弱、湿热蕴毒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同时,应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多的油脂在胆囊中积聚。

此外,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冬瓜、黄连等。

3.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通过按摩胆经穴位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流动,有助于胆石的治疗。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等。

对于患者来说,可以自己按摩这些穴位,或者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穴位按摩。

4. 水疗水疗作为中医护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胆石证的治疗中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水疗包括热水浴、温泉浴等。

通过水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出。

同时,在水疗过程中,可以辅助进行穴位按摩,增强疗效。

5. 心理调理胆石证对于患者来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可能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胆石证时,心理调理也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心情、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此外,中医的一些心理疗法,如音乐疗法、气功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胆石证的中医护理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针对症状进行施治,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案。

胆结石、胆囊炎中医辨证施治

胆结石、胆囊炎中医辨证施治

胆结石、胆囊炎中医辨证施治
李咏梅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5(023)017
【摘要】胆结石、胆囊炎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且胆囊炎与胆结石二者在病
理上常常互为因果。

胆结石可诱发胆囊炎,胆囊炎是促进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2种病变常伴随发生。

中医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胃脘痛”、“黄疽”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

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总页数】1页(P145-145)
【作者】李咏梅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内蒙古,扎兰屯,162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浅谈胆囊炎、胆结石的中医诊治体会 [J], 梁平
2.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经验浅谈 [J], 刘清林
3.中医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近况 [J], 李国平;
4.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病的中医辨治 [J], 张文衡
5.急性胆囊炎80例中医辨证施治疗效观察 [J], 孙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办

胆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办

胆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办胆结石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西医手术方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二、开腹探查胆管取石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其他特殊疗法: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

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

1972年Danjinger 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

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

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

治疗适应证:①胆囊结石直径在2cm以下;②胆囊结石为含钙少的X线能透过的结石;③胆囊管通畅,即口服胆囊造影片上能显示有功能的胆囊;④病人的肝脏功能正常;⑤无明显的慢性腹泻史。

治疗剂量为每日15mg/g,疗程为6~24个月。

溶解结石的有效率一般为30~70%。

治疗期间每半年作B超或口服胆囊造影1次,以了解结石的溶解情况。

由于此种溶石治疗的药物价值昂贵,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又必须终生服药,如停药后3个月,胆汁中胆固醇又将重新变为过饱和状态,结石便将复发,据统计3年复发率可达25%,目前此种溶石治疗还有一定的限制。

此外,一些新的药物,如Rowachol,甲硝唑(metronidazole)也有一定的溶石作用。

苯巴比妥与鹅去氧胆酸联合应用常能增加溶石效果。

1985年更有人报告应用经皮肝穿刺胆囊插管注入辛酸甘油单脂或甲基叔丁醚,直接在胆囊内溶石,取得一定的疗效。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结石属中医“协痛”“黄疸”等范畴,病因由于感受外邪、七情内郁、
恣食肥甘厚腻导致肝胆郁结或中焦湿热,肝胆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
久熬成石。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2、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
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3、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
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
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4、毒邪炽盛证
临床表现: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
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疗方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5、正虚邪陷证
临床表现: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
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
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
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治疗方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