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修订稿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1.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1.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提出疑问。
2.合作讨论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廉颇,一幅是蔺相如,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两位杰出人物——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2.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七、板书设计
```
《将相和》
廉颇:勇猛、傲慢
蔺相如:智慧、宽容
故事情节:
1.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2.蔺相如的让步与廉颇的反思
3.将相和,国家安
十五、家校沟通
1.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课程内容,协助孩子在家中复习课文和生字词。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鼓励孩子在学校中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十六、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将相和》的故事讲述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增强记忆和理解。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璧、臣”等生字,会写“召、臣”等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宽阔胸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2、释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和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3、思考: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完璧归赵”默读课文 1-10 自然段,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完璧归赵?他是怎样完璧归赵的?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将相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 教学重点- 1.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欺诈,机智勇敢地应对,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学生需要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他的智慧和勇敢,如“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里蔺相如以巧妙的借口拿回和氏璧,表现出他的随机应变。
- 1.2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完璧归赵”是起因,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崭露头角,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是发展,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负荆请罪”是结果,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而心生不满,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 教学难点- 2.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来体现有一定难度。
例如廉颇,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性格直爽且有些鲁莽,但同时又能知错就改。
学生需要从文中的描写中理解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如“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自傲和对蔺相如的不服气。
在朗读时,要读出廉颇的这种情绪。
- 2.2理解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品质。
这种思想品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将相和》教学设计改进案例(精选12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改进案例(精选12篇)《将相和》改进案例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2、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人物顾全大局、讲团结的优秀品质。
二、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老师讲述课文背景导入。
2、学生齐读课题。
3、回顾已学内容,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4、老师谈话过渡。
(二)概括人物形象1、出示自读要求: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试着用四字词语给廉颇和蔺相如一个公正的评价。
(每人不少于两个,写在课题旁边)2、学生发言、交流。
3、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两个词来形容蔺相如和廉颇,老师相机指导。
(三)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把蔺相如说的话用“—”划记,廉颇说的话用“﹏”划记,再从中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句子,设身处地,反复练读,让听者如临其境。
2、分析廉颇的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语言中的“不服气”和“!”,体会廉颇的心情。
4、解析蔺相如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蔺相如的智勇无双。
(1)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5、老师谈话过渡。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1、过渡: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智勇双全,但是廉颇的形象不是通过品味语言得出来的,我们是通过事件负荆请罪得出来的,那么廉颇来到蔺府,他到底说了什么?2、小练笔,学生写一写廉颇对蔺相如说的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课文《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

《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引言《将相和》是一篇富有历史感的篇章,是中国早期的一部戏曲作品,它以吴国和越国为背景,讲述了将军和宰相的故事。
本文将根据这篇篇章,设计一份教案,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内涵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1.理解《将相和》的背景和故事。
2.掌握戏曲常见的表演技巧和词曲的构成。
3.提高学生欣赏戏曲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背景和情节2.表演技巧的理解3.语言的表达和演唱三、教学难点1.对于戏曲中出现的角色和舞蹈的理解。
2.对于戏曲中如何表现情节和意义的理解。
3.对于戏曲中如何理解用韵和句式来表达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使用场景模拟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开展对话和演唱。
2.运用蒙太奇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戏曲的分节和情节的轮廓。
3.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求真正掌握戏曲的内涵意义。
五、教学过程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将相和》这篇文章,并思考其中的背景和故事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这个场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角色,给出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表演。
3.运用蒙太奇知识,把学生对《将相和》各个分节的理解和情节的流程展示给大家,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戏曲的内涵意义。
4.帮助学生明确在戏曲中表达情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运用用韵和句式来表达情感。
5.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练习,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戏曲的表演技巧。
六、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应该已经对《将相和》这个古老的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也掌握了更多的表演技巧和用语技巧,以更好地欣赏并表演戏曲。
一个更出色的表演以及继续深化对戏曲内涵的理解和欣赏,应该是这份教案的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将相和》教学设计
单位:汤阴县宜沟镇后李朱学校
姓名:于爱新
《将相和》教学设计
汤阴县宜沟镇后李朱学校于爱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课文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第一个故事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的…………“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的”什么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无畏)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这一节我们通过第一个故事,看到蔺相如是一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的人。
练习与作业:
1、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
(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
)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将相(不和)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