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关于高一语文《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

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雨巷》单元,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原文阅读与解析;2. 诗歌主题及创作背景探讨;3. 诗歌韵律分析;4. 诗歌意象及表现手法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诗歌内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兴趣;3.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韵律、意象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解读;现代诗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雨巷》诗歌内容的学习;诗歌主题及创作背景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2.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 解析: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4. 讲解: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5. 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六、板书设计1. 诗歌原文;2. 诗歌主题及创作背景;3. 重点词语、意象解读;4.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解读;2. 现代诗歌韵律的分析;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
一、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解读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意象;2. 对诗歌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如“油纸伞”象征着什么,“雨巷”寓意着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3.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初读《雨巷》(1) 欣赏歌曲《雨巷》,为学生带来诗歌的读音以及意境。
(2) 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色彩,与学生探讨。
(3) 分析文学著作《雨巷》中表现出的情感色彩。
2. 了解《雨巷》的背景(1) 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雨巷》的历史、作者等相关知识。
(2) 分析语言和文学特点,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雨巷》的文学鉴赏(1) 继续对《雨巷》的语言、文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引,分组完成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3) 教师分组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 自由写作(1)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任选一种文学形式,写下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可以以叙事形式、抒情形式、描写形式等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在所需时间内点评并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对《雨巷》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2. 互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互动,即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互相交流意见和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 创造性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就《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鉴赏、欣赏和写作进行了探究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理解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该教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体会和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精选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雨巷》这首诗,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
2. 学会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掌握现代诗歌的分析方法和鉴赏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现代诗歌的分析方法和鉴赏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雨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巷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介绍:讲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油纸伞”、“青石板”、“丁香花”等,探讨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讲解其中的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和表现手法。
7.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结构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主要内容:诗人:戴望舒背景:现代诗歌意象:油纸伞、青石板、丁香花等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比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答案示例:(1)意象:诗中的意象有油纸伞、青石板、丁香花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充满愁绪的雨巷。
(2)表现手法:诗人运用象征、拟人、比喻等手法,表现了自己在雨巷中的孤独和期待。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外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雨巷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高一必修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语文《雨巷》教学设计高一必修语文《雨巷》教学设计《雨巷》是高一必修语文课文,下面是高一必修语文《雨巷》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指导诵读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
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二、内容赏析: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
“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
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实用5篇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实用5篇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1【学*目标】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1、意象: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
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
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
“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
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4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实录]: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层入式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检查学生预习学案情况:
1.关于《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1905.3.5~1950.2.28)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望舒的作品
我用残损的手掌
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
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我喜欢她演的【青衣】
剧中的她迷上了戏,剧外的我迷上戏里的筱燕秋听她用棉花糖的声音一遍遍喊面瓜
就想,男人有时是可以被女人塑造的
最近,去看【唐山大地震】
朋友揉着红桃般的眼睛问:你哭了吗
我说:不想哭。
就是两只眼睛不守纪律
情感还没酝酿
它就潸然泪下
搞得我两手无措,捂都捂不住
指缝里尽是河流
朋友开导:你可以去找徐帆,让她替你擦泪
我说:你贫吧,她可是大明星
朋友说:明星怎么了
明星更该知道中国那句名言——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觉得有理,真去找徐帆
徐帆拎一条花手帕站在那里,眼光直直的
我迎过去,近了
她忽然像电影上那么一跪,跪的惊心动魄
毫无准备的我,心兀地睁开两只眼睛
泪像找到了河床,无所顾忌地淌
又是棉花糖的声音
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泪
省着点
你已经遇到一个情感丰富的社会
需要泪水打点的事挺多,别透支
要学会细水长流
说完就转身,我在自己的胳臂上一拧。
好疼
这才知道:梦,有时和真的一样
我愿意是急流,
(匈牙利)裴多菲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在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研读课文:朗读、领会
(一)学生诵读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明确节奏舒缓轻柔凄婉
(二)配乐诵读
音乐曲目《追梦人》
四.品评、鉴赏
(一)富有音乐性
1.《雨巷》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飘”照应之前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