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性质

作为蒙古萨满教基本要素的祭礼仪式,由礼仪的主持者、祭祀场所、祭祀器物、仪式活动和仪式活动中祀神的语言等因素构成,其中由仪式主持者"博"(男)或"依都干"(女)所创作诵唱的把神的语言,即是萨满教的祭词、神歌。蒙古族文学界一般将萨满教条词、神歌称作"萨满教诗歌",这一概念基本是按照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体裁分类所作的概括。从原始文化的观点看,远古的萨满教祭词、神歌是萨满教祭礼活动中萨满和神灵交流思想的语言,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宗教的,审美是宗教的附属部分,艺术是宗教的副产品。所以,准确地说,萨满教祭词、神歌是宗教、审美等多种原始文化的一种混合物,我们这里只是从审美方面研究其文学性。

策·达木丁苏荣在他所编写的《蒙古文学史》第一册中说,蒙古萨满教诗歌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作品。从流传到近现代的萨满教祭词、神歌看,这种概括有一定的正确性。

口头传承的祭词、神歌种类齐全,数量很多,无须多说。在口头传承的同时,确也有一部分较早记录的手抄作品书面传承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记录成吉思汗祭奠礼仪和祭词、神歌的《金书》。据《成吉思汗祭奠》一书的作者考述,《金书》最早有元代大都的抄本,还有明代阿拉坦汗宫中的抄本,清代康熙三年、六十一年的抄本,乾隆三十一年的抄本等。另外,在清代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斗争中,一些喇嘛高僧书面改写了一部分萨满教祭词、神歌,如十八世纪原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莫尔根庙活佛罗桑丹毕坚赞留下的基本属于萨满教性质的十几篇祭词等,应该属于书面作品。这一小部分作品划入书面文学的范围是可以的。但是,正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所唱:

没有字的经,

职工是我的师傅传授。

没有书的经,

是我的师傅教授。

没有纸的经,

是我的师傅面授。

属于自然宗教的蒙古萨满教祭词、神歌,基本为师徒口口传授,具有口传文学的性质。

从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区分,萨满教祭词、神歌虽然属于宗教文学,但原始宗教属广义的民俗范畴,萨满教祭词、神歌和民间文学又存在着原生的密切关系。这不但表现在萨满教祭词、神歌同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而且表现在相当一部分萨满教词、神歌向民俗民间文学的转化。蒙古民间文学中从萨满教祭词、神歌转化而来的祝赞词、风俗礼仪歌,特别是早期转化的祝赞词、风俗礼议歌的萨满教祭词、神歌,不但具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而且具有群众性,我闪都划入了民俗民间文学的范围。至于本章所写的宗教礼仪中由仪式主持者萨满诵唱的祭词不达意、神歌,应属宗教文学、宗教诗歌的范畴。

一般所谓宗教诗歌,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宗教诗歌指与宗教仪式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祭词、神歌,其基本功能是宗教的,同时具有或多或少审美的功能。广义的宗教诗歌除包括狭义的宗教诗歌外,还包括一切不和宗教仪式相结合、但宣扬宗教教义抒发宗教感情的诗歌,后者基本功能是审美的,通过审美功能发挥宗教的功能。如前所述,作为审美的萨满教祭词、神歌只是宗教的附属部分和副产品,属于狭义的宗教诗歌。

萨满教祭词、神歌的分类

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萨满教祭词、神歌的资料汇集和研究著作看,标明一首萨满教祭词、神歌性质特征的因素一般为三方面:(1)祭祀的神祗对象;(2)宗教礼义;(3)形式特征,比如《祭火祷司》,祭祀的神祗对象是火,宗教礼仪是祷告,开式特征是朗育的祭词。又如《成吉思汗招福歌》,祭祀的神祗对象是祖先成吉思汗,宗教礼仪是福禄招唤,形式特征是带有曲调的歌唱。实际上,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萨满教祭词、神歌带有曲调的歌唱。实际上,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萨满教祭词、神歌分类三个层次的原则标准。按照这三个层次的任何一种原则标准,都可以对萨满教祭词、神歌作出一种系统化的分类。

按照祭祀的神祗对象分类,萨满教祭词、神歌可以基本分为五大类,即:

(一)图腾崇拜以及"苏勒德"崇拜的祭词、神歌

图腾崇拜是蒙古萨满教最原始的崇拜。"苏勒德"崇拜--主要指旗纛"苏勒德"崇拜,是图腾崇拜演化的最后形式。《蒙古秘史》以及蒙古语言学的资料证明,早在蒙、元以前,蒙古人的图腾崇拜已经演化为旗纛"苏勒德"崇拜。到蒙古萨满教发展的中晚期,"苏勒德"也被纳入"九十九天"神之一被崇拜,还被当作"战神"和"主灵"崇拜,但从保留至今的鄂尔多斯地区的"苏勒德"形貌、祭祀礼仪和祭词内容考察,旗纛"苏勒德"崇拜仍然占主导地位。

关于原始图腾崇拜的祭词、神歌已经很少,目前能看到的主要有鸟图腾、树木图腾、公牛图腾、熊图腾、鹿图腾祭词、神歌的某些遗存。保留鸟图腾祭词、神歌遗存代表性的作品有《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收录的《招鸟祭词》;保留树木图腾祭词、神歌遗存代表性的作品有贺·宝音巴图编著的《蒙古族的树木崇拜》一书和胡日查巴特尔等编著的《蒙古萨满教祭祀文化》"神树祭礼"一章中引录的部分作品;保留公牛和熊图腾祭词、神歌遗存代表性的作品有博·仁钦书中收录的《公牛祖神请神歌》、《在熊头前面的祷词》等。

呜哇苏瓦什迪锡德木,

祝福吉祥平安,

禽鸟飞来的时候,

举行招鸟仪式诵读招鸟词。

白鸟飞来的时候,

雪山融化的时候,

白牝生驹的时候,

举行盛大的招鸟仪式。

呼瑞,呼瑞,呼瑞!

天鹅飞来的时候,

冰雪融化的时候,

黄牝生驹的时候,

举行浩大的招鸟仪式。

呼瑞,呼瑞,呼瑞!

这是《招鸟祭词》的前三段招词。由于图腾观念的逐渐淡薄和蒙古诗律押韵复沓的需要,上引《招鸟祭词》虽然并列招唤了白鸟、天鹅、鸳鸯、黄鹄、野鸭、鹰等多种鸟类,但开头招唤的是白鸟、天鹅,其所祭神鸟的原型应是一只类似天鹅的白鸟,属于古代布里亚特等部族所崇拜的图腾。与崇拜对象相-致,"招"的仪式和"呼瑞"的呼唤,也完全是远古图腾祭祀的礼仪。

(二)天、日、月、星辰以及最高神"长生天"和二级神"九十九天"崇拜的祭词、神歌

蒙古萨满教关于天空、太阳、月亮、北斗七星、三星、启明星等天体的崇拜,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前古老的自然崇拜。最高神"长生天"和二级神"九十九天"崇拜,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自然崇拜的分化发展。"九十九天"的"天"非实指天空,是等同于"神"的概念,"九十九"概言其众多。

流传到现在的自然天体崇拜的祭词、神歌不是很多,代表性的作品有《鄂尔多斯祭奠赞祝词选》记录的《太阳月亮祷词》、《北斗七星祭词》等。《太阳月亮祷词》诵道:向十方地域的救星,

明亮温暖的照耀者,

名扬天宇的太阳月亮,

以圣洁的礼仪祭把膜拜。

隆礼虔诚的膜拜者,

请施恩赐福的神主,

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永远保佑。……

这篇祷词没有提到"长生天"和"九十九天",只是祭祀太阳、月亮,而且对太阳、月亮的神性也没有更多抽象内含的表述,只赞颂它们带给人世间的光明和温暖。这种崇拜观念是比较古老的。

现在搜集到的单一"长生天"的祭词、神歌很少,能看到的有博·仁钦书第三册收录的《汗霍尔穆斯塔天神祭词》,短短七句,内容不完整。以"长生天"为首兼祭"九十九天"的祭词也不多,但代表作品《母马鲜乳洒祭经》流传很广,被收入多种汇集和著述之中。此外,还有《蒙古萨满》引录的科尔沁地区的祭天歌词,《蒙古萨满教祭祀文化》引录的《绵羊洒祭经》、《牛犊降生祭词》等。二级神"九十九天"的祭词、神歌比较多,代表性作品有收入多种资料汇集和著述之中的《阿塔天神祭词》、《玛纳罕天神祭词》、《吉雅其天神祭词》等。"阿塔天神"为东方四十四天神之首,属于主管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凶暴神。"玛纳罕"是狩猎天神,"吉雅其"是命运和牲畜保护神。众天神的性质和职司不同,祭词、神歌的赞颂祈祷也

有所不同。《阿塔天神祭词》诵道:

我的阿塔天神,

你滚滚的雷鸣,

在悬崖绝壁回响,

让所有蒙古人的知觉一致。

工你高山般强壮的身躯,

如同闪电一样猛烈,

你是天上浮云的主宰,

长有一万只眼睛。

我的救星永恒的阿塔天神,……

(三)大地、山、水以及敖包崇拜的祭词、神歌

大地、山、水属于自然崇拜。当男女相对相辅的观念扩展到天地,称天为父、称地为母的时候,大地和更为古老的生殖崇拜、女性崇拜结合起来,女萨满神"依都干"成为神化大地的尊称。许多萨满教祭词开篇即诵道:

上有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

下有七十七阶大地母亲。

……单一祭祀大地的祭词、神歌,现在看到的不是很多,代表性作品有收入博·仁钦书第三册的《纳其盖祭词》、《大地祭词》等。流传较多的是对蒙古高原著名大山大河的祭词、神歌,如收入博·仁钦书第三册的《宝格达山神祭词》、《达岩山神祭词》、《阿尔泰山神祭词》、《肯特山神祭词》等。但是最接近蒙、元前山神祭词原貌的是《蒙古秘史》第10 3节记述的成吉思汗祭莫不儿罕哈勒敦山的祭词:

使豁阿黑臣老母

像鼬鼠般能听的缘故,

像银鼠般能看的缘故,

才使我身体能够躲避!

骑着缰绳绊蹄的马,

踏着牡鹿走的小径,

拿着丛茂的柳条做遮蔽,

爬上了不儿罕山来,

不儿罕山佑护了我这微如虱蚤的性命!

爱惜我唯一的一条命,

骑着我仅有的一匹马,

循着驯鹿走的小径,

拿着劈开的树枝当掩护,

爬上了不儿罕山来,

不儿罕山荫庇了我这小如蝼蚁的性命!

我好受惊吓呀!

对不儿罕山,

每天清晨要祭祀,

每日白昼要祝祷!

我子子孙孙,

切切铭记!

关于敖包祭祀的起源,学界观点不尽一致。有的认为敖包是大地、山、水神的象征和祭地,有的认为是祖先坟墓和祖先神的象征和祭地,有的认为是占领一定地域的人们所崇拜的地域神和祭地。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一和第三种观点,将它和大地、山、水崇拜联系在一起。祭敖包的同时,一般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男子三项游戏活动,具有一定娱乐性,群众很愿意参加。所以敖包祭祀长盛不衰,各地区的敖包祭词、神歌也很多,如《鄂尔多斯祭奠赞祝词选》收录的两种《敖包祷词》,纳·巴生编著的《卫拉特风俗志》引录的《敖包祝词》等等。各地区敖包祭祀的礼仪大同小异,但祭词的内容差异较大。

(四)火以及灶神崇拜的祭词、神歌

火崇拜属自然崇拜,与天、地、山、水崇拜同样古老。蒙古人的火崇拜和北方其他古代民族的火崇拜有联系,但并非一定来自波斯。从火崇拜发展而形成的灶神崇拜,具有了氏族、家族神的社会内容。腊月二十三日的灶神祭祀,是进入阶级社会自然神分化以后出现的礼仪。此外,在祭祖、迎宾、婚礼中也要举行祭火礼仪。蒙古各部族地区传承到近现代的祭火词很多,仅博·仁钦书收录的祭火词就达13篇。此外还有《鄂尔多斯祭奠赞祝词选》收录的《招火词》、《祭火大乌其格》、《祭火小乌其格》,《蒙古萨满》引录的科尔沁地区的《祭火祝词》等等。鄂尔多斯的《祭火祷词》诵道:

我们向

天神造化的铁石为父,

砾石为母,

榆木赋予生命,

戏耍的父亲打火,

花一样的母亲吹旺,

开始燃烧的火神母亲,

祭献酒浆油脂。

……

我们向

高阔的蓝天像蒙古包那么大的时候,

无垠的大地像脚面那么大的时候,

应运而生的火神母亲,

祭献肥美的油脂。

这些祭词反映了远古人类击石取火的方法,说明开天辟地、人类社会还处于母系氏族社

会的时候,火神崇拜已经产生了。

(五)"翁衮"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祭词、神歌

"翁衮"是蒙古萨满教所崇拜的神祗偶像,有刻在岩石上、画在皮张或布上、用毡子和皮革缝制等多种形式。"翁衮"崇拜产生于原始狩猎时代,随着萨满教的发展而具有图腾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混合性质。现在能看到的"翁衮"主要有动物图腾神"翁衮"、英雄祖先神"翁衮"。在鬼魂崇拜和氏族血缘观念基础上产生的祖先崇拜,是继图腾祟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之后出现的最重要的崇拜。祖先崇拜出现后"翁衮"作为祖先神祗的模拟像成为祖先崇拜的一种方式。发展到后来,只有氏族部落中有地位的头面人物和萨满死后才树立"翁衮",分别受到本氏族部落和萨满师徒世系的崇拜。成吉思汗死后成为全体蒙古人的祖先神,对成吉思汗陵墓的祭奠成为蒙古人祭祀祖先的集大成。

现在搜集到的"翁衮"崇拜、祖先崇拜的祭词、神歌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成吉思汗陵祭奠的祭词、神歌,集中收录在记录成吉思汗陵祭奠礼仪和祭词、神歌的《金书》的各种抄本和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捞合著的《成吉思汗祭奠》一书中,另一部分是治病萨满师徒世系的祭词、神歌,集中在包玉林、满昌、乌兰杰等搜集记录的科尔沁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手抄本中。如乌兰杰搜集的科尔沁?台病萨满的《神谱》歌唱道:

青铜勇士是翁衮,

阔阔出·把秃儿是我祖,

虔诚信奉长生天,

多方保佑赖后土。

唱词个提到的成吉思汗宫廷大萨满阔阔出是否真是请神萨满的世系祖先,虽然无法考证清楚,但萨满按师徒世系崇拜自己的神祖"翁衮"是确定无疑的古老传统。

按照宗教礼仪分类,蒙古萨满教的祭词、神歌可以分为设坛礼仪、请神礼仪、献祭礼仪、祈祷膜拜礼仪、送神礼仪、禁忌礼仪等十余种礼仪的祭词、神歌,但是传统祭词、神歌的礼仪分类并不是按照上述实际礼仪进程划分,而是以整篇祭词、神歌内容所配合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某一种礼仪为标志进行分类。这样的标志性的礼仪主要有"招唤"、"酒祭"、"祷告"、"熏祭" ,祭词、神歌了相应分为"招唤"礼仪祭词、神歌,"酒祭"礼仪祭词、神歌也相应分为"招唤"礼仪祭词、神歌"酒祭"礼仪祭词,、"神歌","祷告"礼仪祭词,"熏祭"礼仪祭词。此外还有咒语。这种分类是在蒙古萨满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崇拜对象和祭祀目的有关,也与礼仪产生形成的,与崇拜对象和祭祀目的有关,也与礼仪产生形成的先后时间有关。下面重点介述"招唤"礼仪祭词神歌、"酒祭"礼仪祭词神歌、"祷告"礼仪祭词神歌三个主要类型。

(一)"招唤"礼仪祭词、神歌

"招唤",蒙文原词"达拉拉嘎",词根"达拉拉",本意招手。"招唤"作为蒙古萨满教祈求礼仪的具体方式之一,一般都伴有"呼瑞,呼瑞"的呼唤,所以又称"呼瑞达拉拉嘎"。"招唤"的仪式和目的一般分两种:第一,招魂;第二,招福和招财。对于"呼瑞"的含义和作用,文化

人类学家虽然各有不同解释,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呼瑞"的呼喊是蒙古萨满教早期图腾崇拜仪式的一部分。所以,"招唤"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图腾祭祀礼仪的古老遗存之一。以招魂为目的的祭词、神歌,现在能看到的不是很多,主要有招唤人的灵魂的(招魂歌)(已经民俗化)和一些祭火词中招唤牛、马、驼、羊等动物灵魂的祭词,如《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一册收录的《祭火词》和《赞颂集》收录的《祭火祷词》中招唤骆驼、公牛、狗、公马、母马、乳牛、山羊灵魂的招唤词:

祈求颈鬣巨大的公驼的灵魂,

祈求颈领巨大的公牛的灵魂,

祈求吠声巨大的猎狗的灵魂,

祈求长鬃拖地的儿马的灵魂。

来吧,呼瑞,呼瑞,呼瑞!

以招福、招财为目的的祭词、神歌比较多,主要存在于火神崇拜、猎神崇拜、祖先崇拜等祭祀中,特别是各地区的《祭火招词》中比较多。如鄂尔多斯的《祭火大乌其格》诵道:祈求以霍尔穆斯塔天神为首的

所有天神的福分,

祈求以照亮一切的太阳月亮为首的

呼瑞、呼瑞,呼瑞。

所有的星辰的福分,

呼瑞,呼瑞,呼瑞。

(二)"洒祭"礼仪祭词、神歌。

"洒祭",蒙文原词"撒曲里",词根"撒曲",本意泼撒散扬。"洒祭",即向所崇拜的神祗泼撒散扬肉块、乳汁、奶酒等,是蒙古萨满教献祭礼仪的具体方式之一。据研究考证,"洒祭"最早也是蒙古萨满教图腾祭祀的礼仪之一。随着萨满教的发展,"洒祭"的献祭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天、地、山、水、敖包、祖先的祭祀仪式之中。同时伴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形成以母畜初乳洒祭天地诸神祈求人畜兴旺的专门祭祀。不管是作为一般献祭方式之一的洒祭,还是以母畜初乳洒祭天地诸神的专门祭祀,都唱诵请神、颂神、祈福的祭词、神歌,这样就形成以"洒祭"礼仪为标志的一类祭词、神歌。这一类祭词、神歌在蒙古各部族地区均有传承。现在我们看到的有《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收录的《母马鲜乳洒祭经》,《成吉思汗祭奠》一书引录的《九十九匹白骏之乳祭洒赞》,博·仁钦书第三册收录的《乳牛产犊初乳洒祭》,《蒙古民俗民间文学》收录的《绵羊洒祭词》、《母马洒祭祝词》,《蒙古民间文学精华集》(上)收录的《母马产仔祝词》等等。以"洒祭"的礼仪动作和"洒祭"的唱诵为中心节奏而形成排比或复沓,是这一类祭词、神歌明显的形式特征。作品举例和分析见第五节"复沓和祭祀礼仪"部分。

(三)"祈祷"礼仪的祭词、神歌。

以"祈祷"礼仪为分类标志的祭词、神歌,蒙古语有多种称谓,"乌其格"、"达阿特哈"、

"扎拉布里勒"等。"乌其格"的词根"乌其",本意为古代蒙古人以韵文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唱诵和萨满教祭把中的祷告,含有奉告、供述、回答等意思。"达阿特哈勒"的词根"达阿嘎"、"达阿特哈",和宗教祭祀有联系的意义是承担、担保、保险、祈祷。"扎拉布里勒"的词根"扎拉布里",本意合掌祈祷,是从佛教转借过来的祈祷方式。以"乌其格"、"达阿特哈勒"、"扎拉布里勒"为礼仪标志分类的祭词、神歌,其中心主旨是向神祗祷告,表达祈求神祗赐福保佑的种种愿望和要求。具体内容又可细分为三种类型:(1)一方面对神祗赞颂祝福,一方面祈求神祗赐福保佑;(2)一方面对神祗明誓做出某种保证,一方面祈求神祗赐福保佑;(3)直接祈求神祗赐福保佑。

祈求神砥赐福保佑是古代蒙古人祭祀的主要目的,而赐福保佑的种种具体要求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各部族各地区传承的"乌其格"、"达阿特哈勒"、"扎拉布里勒"一类的祭词、神歌,不但数量多,篇幅也比较长。如《成吉思汗祭奠》引录的《成吉思汗的大乌其格》、《成吉思汗的小乌其格》;《鄂尔多斯祭奠赞祝词选》收录的《祭火大乌其格》、《祭火小乌其格》、《十三阿塔天神祭乌其格》、《敖包祭乌其格》、《北斗七星祭乌其格》、《太阳月亮祭达阿特哈勒》、《敖包祭达阿特哈勒》;博·仁钦书收录的《博唱诵的达阿特哈勒》、《乌林山神祭达阿特哈勒》、《翁衮天神祭达阿特哈勒》等等。后面第四、第五节将反复引录这种类型的祭词、神歌,这里不列举具体作品。

以"涂抹祭"、"祝福"、"赞颂"礼仪为标志的祝词、赞词,数量很多,但由于大都已向民俗转化,划入了民俗民间文学的范围,这里不作介绍。

按照形式特征分类,萨满教祭词、神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祭词和神歌。祭词的基本类别特征是以独特的宣叙调念诵,神歌的基本类别特征是以一定的曲调歌唱。

上述三种分类原则,根据研究需要,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从文学艺术角度研究萨满教祭词、神歌,应该三种分类原则综合运用。因为只有综合运用三种分类方法,才能对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性质和特征从内容到形式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概括。

萨满民俗文化

、萨满民俗文化 (二)萨满跳神仪式的体现 萨满是天神的代言人,又是精灵的替身,把所有类似宗教职能的特点都融于一身,既代表人们许下心愿,又为人们排忧解难,尤其是他们还担负着与诸灵界接触、沟通的职责。但是,神灵的思想和启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理解和接受的,只有通过萨满的中介才能达到目的。萨满经过激烈的狂躁不安以后,进入半昏迷状态的忘我阶段,然后神灵借此显灵,说出所谓的神的旨意。因而,萨满被认为是这种原始宗教教义最具权威的解释者,能保佑人们平安免除灾难的神灵的代表。萨满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宗教仪式,跳神的职能主要是祈禳与祭祀,为患者治病、为死者祝福等,这些仪式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展现。 1.祭祀是萨满跳神的主要职能。为氏族祈福,通常在春秋两季跳太平神,为了全氏族的平安、兴旺,萨满必须主持大型的祭天和祭诸神仪式。《额尔古纳河右岸》未写到此类相关的大型祭祀活动,却描述了祭祀玛鲁神(总神)的仪式。一般来说,我们打到熊或堪达罕时,会在尼都萨满的希楞柱前搭一个三角棚,把动物的头取下,挂上去,头要朝着搬迁的方向。然后,再把头取下来,连同它的食管、肝和肺拿到希楞柱里玛鲁神的神位前,铺上树条,从右端开始依次摆上,再苫上皮子,不让人看见它们,好像是让玛鲁神悄悄地享用它们。到了第二天,尼都萨满会把猎物的心脏剖开,取下皮口袋里装着的诸神,用心血涂抹神灵的嘴,再把它们放回去。之后要从猎物身上切下几片肥肉,扔到火上,当它们“吱啦吱啦”叫着冒油的时候,马上覆盖上卡瓦瓦草,这时带着香味的烟就会弥漫出来,将装着神像的皮口袋在烟中晃一晃,就像将脏衣服放到清水中搓洗一番一样,再挂回原处,祭奠仪式就结束了[8]。 小说文本中最为悲壮、给人震撼最深的是妮浩萨满跳神求雨的场面。 2.治病招魂是萨满最经常、最大量的宗教活动。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不仅是萨满文化区域内各民族行为的直接动力,也是其精神和情感中最关心的问题。萨满跳神因为具有驱病消灾的世俗实用功能,满足了人们祈望健康的生存需求,因而在东北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在萨满世界中,受惊吓失魂的事时有发生。凡是人有昏迷、发呆发愣、小儿受惊、梦游、癔病、精神失常等,一般认为都是游魂走离造成的,这时就要萨满招魂。关于萨满跳神治病的宗教活动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也有极为详细、生动的描绘。作品一开头就讲,“姐姐列娜在秋天生病了,发着高烧,不吃不喝昏睡着,说着胡话。父亲在希楞柱的东南角搭起了一个四柱棚,宰杀了一只白色的驯鹿,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他一边舞蹈一边歌唱着,寻找着列娜的‘乌麦’(小孩的灵魂)。他从黄昏一直跳到星星出来,后来他突然倒在地上。他倒地的一瞬,列娜坐了起来朝母亲要水喝,还说饿了”[10]。对于这样的描述在作品中不只一处,而且除了给人治病还有萨满跳神为驯鹿治病的描写。迟子建不惜笔墨描绘了萨满治病招魂的全部细节,从萨满治病的禁忌(不许点灯)、跳神的服饰(彩色神衣)、法具(神鼓)、神歌以及神奇效果等方面细致再现。尤其萨满治病时所唱的神歌融音乐、诗歌于一体,起着表达感情和渲染气氛等多种功能,既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民间艺术。整个治病过程,让我们看到萨满跳神所具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日伪统治时期,尼都萨满用跳神的方法杀死日军战马,让日本人大为吃惊,而他自己则因体力耗尽而死亡。同样的仪式,尼都萨满不仅用来治病救人,更是以此来对抗日本人,显示出抵御外敌入侵的那份正义感。 3.超度亡灵是萨满的又一职能。萨满教灵魂观念直接影响到北方民族的葬式及葬礼习俗,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丧葬文化景观。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向我们描述了鄂温克族特有的葬式———风葬。“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存活下来的孩子,一般都是被装在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那里的草在春天时发芽最早,野花也开得最早”[11]。对于夭折的小孩的葬式,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天葬(风葬)。“那个时候死去的人,都是风葬的。选择四棵挺直相对的大树,将木杆横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四方的平面,然后将人的尸体头朝北脚朝南

萨满教对东北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

萨满教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后,它的基本内容已经演化成为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北方民族在萨满教的影响下形成的风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是以北方民族的萨满教情节,为基础的包括民居习俗、消灾治病习俗、曲艺习俗、岁时岁月习俗、文学艺术习俗、地域习俗等等。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需要人们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俗文化。 1萨满教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格局的影响 清末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吉林纪事诗》中,有这样一首:“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 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树枝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开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数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的东南方向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2萨满跳神是东北地区居民消灾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萨满教观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萨满治病也主要是通过祈神诊病,跳神治病的形式来实现的。跳神治病是萨满的重要神事活动,无论是萨满,患者及其亲人,还是参祭的群众,态度都极其认真,整个治病过程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萨满跳神主要经过请神、降神、送神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萨满通过脱魂或凭灵,即使灵魂出体或降神附体来诊断病情,并根据病因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除祛疾患的目的。古代萨满治病多恪守族制,谨依程序而行。延至今天许多仪式已经简化。 拜请萨满,病家请萨满治病,必先拜请萨满,以表示对萨满的尊敬和虔诚信仰,由“博”接待(男巫,二神)并经过“鄂都干”(女巫,大神)的同意,可以治病。 2.1请神,“博”和“鄂都干”身穿萨满服,身佩九块铜镜,身带六个飘带的围裙,用单面法鼓,通过吟唱神歌,萨满呼唤着栖居各方的神灵,向他们传递着请其降临相助,为人治病的信息,与此同时萨满还在二神的协助下,以击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愿。 2.2降神,就一般程式而言,萨满在歌舞一段时间后,其声调和动作由慢而快,由缓而急,进而转入激烈的狂舞,并有诸多特异的表现,被视为已将神请下,附于萨满体内。在神附体后,萨满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判断是实病还是虚病,并据此采取措施。 2.3送神,降神治病结束后,萨满要将请来的神送走,送神的仪式较为简单,萨满也通过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归位,只不过不像请神那样虔诚恭敬。 3萨满教对东北民间曲艺的影响 东北民间说唱在发展上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清朝中叶为分水岭,在东北地区基本是世居民族。其民间说唱内容,主要形式是说唱民族英雄史诗和巫歌。英雄史诗一般多产生于满族和蒙古族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阶段,巫歌则是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所唱的曲调和内容。东北地区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有些萨满本人就是民间艺人,满族说唱《尼山萨满》也是以萨满治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满族除长篇说唱如《两世罕王传》、《红罗女》等外,还产生了以“靠山调”等民间小曲演唱的《老姐叹》等短篇故事。其流传形式主要是“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

萨满医学

萨满教与医药学 ——如何看“萨满治病” 摘要:萨满教作为氏族宗教的产生,是维护氏族自身存在利益与意识的产物。萨满每个神事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 人类生存的最大天敌,就是疾病,所以萨满们就承担起了治病地重任。但是萨满治病的实际效果与玄虚性,长期以来都众议频频,褒贬兼有。萨满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者,有着独特的医术与疗法,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萨满治病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越显其滞后与守旧。现在,萨满真 正实际能治病者已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被本氏族成员完全信任和重视。 萨满院士医药疗术与行为,早已成为了昨天的文化史。 关键词:萨满教萨满治病氏族 一个社会的出现与确立,乃至逐渐壮大发展,最根本的要素是由一定社会中的人来实践的。一定数量体魄健壮的人口才能组成富有生机的社会,才能够有效地去实现深灰生产分工,才能更好的应付各种威胁自身安全生存的力量。特别是在远古时,人类生活是在与自然界各种势力的搏斗中度过的。人类德祈福与膜拜观念,便是因为对严峻而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恐惧和依赖而产生出来的信念意识。目的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 萨满教作为氏族宗教的产生,实际上也是维护氏族自身存在利益与意识的产物。萨满教自始至终都昂扬着氏族之爱、部落之爱的观念,求神敬神之目的就是娱人而且、慰人、爱人。氏族的人是萨满教维护与崇拜的主体。萨满教发于这种意识与观念,从其萌生时起,便把爱抚、护卫、助理、扶佑每一个本民族人和氏族整体,作为神事活动的根本观念。萨满每个神事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 人类生存的最大天敌,有自然的和社会的重重摧残,其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难以抵御的,就是疾病。远古时代能够影响人类生存繁衍的因素,有野兽的袭击,自然界风云雷雪变换的影响,水火和地陷山塌的偶然灾祸,还有食物缺少等,但对人类生存繁衍影响最大的还是疾病。病魔是远古人类生存的最大敌人。据考古发现,远古人类的寿命都很短。而且从有的尸骨化验分析中证明,古人多患有多种脏腑病症和常见病,很多牙齿也有病患。从多年的社会调查和民族史资料中也可获悉,尤其生活在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下游以及北部地区的古代先民,

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_阎秋红

满族研究2004年 第2期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 阎秋红 (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 510632) 摘要:据考证,我国东北亚地区是萨满教的发源地。无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讲,这里都天然地具备产生原始宗教的丰厚土壤。东北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地带,萨满教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萨满教;东北;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4)02-0056-04 在东北历史上,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间宗教形态,是东北诸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它对东北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现代东北文学和民间艺术等等所受的萨满教文化影响就是源于这种浸透了萨满教精神的民间文化。这种文化以一种非常隐秘幽微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选择和取向。 在任何一个地域、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中,神话往往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神话是一种“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的民间文化形式,集中地表达了人类尤其是原始人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渴望,受萨满教这种原始色彩很浓的宗教影响的东北民间文化更是如此。 萨满教本来就包含着众多的神话,既有创世神话,又有对自然解释的神话以及其他对于动物、植物、矿物等的神话,其中有些神话具有浓郁的图腾意味。这些神话由萨满讲唱传播,而萨满往往就是这些神话人物的使者和替身。神话是萨满教的宗教心理和观念的形象表达,是萨满教文化的思想核心,萨满教是北方古代神话的主要载体。这些神话直接体现了东北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他们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复杂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和追求。这些神话因素不仅沉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而且,也表现在他们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古老的民风民俗延续在一代又一代东北人的生活习惯中。例如,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揭示了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文化意蕴,也在很大程度上形象地阐释了东北地区民俗的源流。如传说恶魔耶鲁里曾一度将天母阿布卡赫赫抓获,企图实现称霸天穹的野心。在最危难的时刻,阿布卡赫赫的护眼女神者固鲁(刺猬神)化作一朵芳香四溢的芍丹乌西哈(芍药花星),耶鲁里见此奇花情不自禁,爱不释手,众恶魔也纷纷争抢此花。就在此时,白花突然变成了千万支光箭,刺向耶鲁里的眼睛,最后天

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性质 作为蒙古萨满教基本要素的祭礼仪式,由礼仪的主持者、祭祀场所、祭祀器物、仪式活动和仪式活动中祀神的语言等因素构成,其中由仪式主持者"博"(男)或"依都干"(女)所创作诵唱的把神的语言,即是萨满教的祭词、神歌。蒙古族文学界一般将萨满教条词、神歌称作"萨满教诗歌",这一概念基本是按照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体裁分类所作的概括。从原始文化的观点看,远古的萨满教祭词、神歌是萨满教祭礼活动中萨满和神灵交流思想的语言,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宗教的,审美是宗教的附属部分,艺术是宗教的副产品。所以,准确地说,萨满教祭词、神歌是宗教、审美等多种原始文化的一种混合物,我们这里只是从审美方面研究其文学性。 策·达木丁苏荣在他所编写的《蒙古文学史》第一册中说,蒙古萨满教诗歌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作品。从流传到近现代的萨满教祭词、神歌看,这种概括有一定的正确性。 口头传承的祭词、神歌种类齐全,数量很多,无须多说。在口头传承的同时,确也有一部分较早记录的手抄作品书面传承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记录成吉思汗祭奠礼仪和祭词、神歌的《金书》。据《成吉思汗祭奠》一书的作者考述,《金书》最早有元代大都的抄本,还有明代阿拉坦汗宫中的抄本,清代康熙三年、六十一年的抄本,乾隆三十一年的抄本等。另外,在清代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斗争中,一些喇嘛高僧书面改写了一部分萨满教祭词、神歌,如十八世纪原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莫尔根庙活佛罗桑丹毕坚赞留下的基本属于萨满教性质的十几篇祭词等,应该属于书面作品。这一小部分作品划入书面文学的范围是可以的。但是,正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所唱: 没有字的经, 职工是我的师傅传授。 没有书的经, 是我的师傅教授。 没有纸的经, 是我的师傅面授。 属于自然宗教的蒙古萨满教祭词、神歌,基本为师徒口口传授,具有口传文学的性质。 从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区分,萨满教祭词、神歌虽然属于宗教文学,但原始宗教属广义的民俗范畴,萨满教祭词、神歌和民间文学又存在着原生的密切关系。这不但表现在萨满教祭词、神歌同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而且表现在相当一部分萨满教词、神歌向民俗民间文学的转化。蒙古民间文学中从萨满教祭词、神歌转化而来的祝赞词、风俗礼仪歌,特别是早期转化的祝赞词、风俗礼议歌的萨满教祭词、神歌,不但具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而且具有群众性,我闪都划入了民俗民间文学的范围。至于本章所写的宗教礼仪中由仪式主持者萨满诵唱的祭词不达意、神歌,应属宗教文学、宗教诗歌的范畴。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摘要】满族人信仰萨满文化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萨满教,被视为我国东北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集大成”。至今在满族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文化的传统。萨满是萨满文化中的主角,萨满的产生与萨满文化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萨满传承对于萨满教的保留、延续以至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萨满满族传承自然崇拜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 满族从古至今一直信仰萨满文化,并且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萨满文化资料。满族萨满教文化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有以爱辉、依兰、阿城、宁安、东宁五个地区为中心的萨满教分布区;吉林省有以永吉县、珲春县杨泡乡、九台县莽卡乡为中心的分布区。辽宁省的萨满教文化已很淡薄了,仅在新宾、凤城等地像留一些残散的手抄资料。关于萨满教的祝祭活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在大姓望族中,一直是持续未衰。至今有些姓氏不仅保留了穆昆选举制,而且有“萨满达”传袭礼序,闻族选送年劫男女学习萨满、接传香鼓的礼仪,萨满活动仍深深铭记在满族心中。多数的萨满祭祀活动已自动改革变得简单,如只保留敬祖,不杀猪,不磕头,不跳神,阎族在老萨满、老穆昆主持下分辈向祖先行礼, ,互相祝福,吃一次喜饭,一天就结束。目前萨满教已处于衰弱阶段,即将从满族群众生活、记忆中逐渐减弱或消逝。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萨满教的崇拜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对此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下来。萨满们也不会象牧师那样组成全职的仪式或者精神组织。 萨满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但归结下来萨满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对于有记载,《史记匈奴转》:

原始巫术艺术与满族萨满教神系图腾的相关性

原始巫术艺术与满族萨满教神系图腾的相关性 满族萨满,通古斯语,其内涵按照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就是最能通晓,明白神的旨意。萨满充当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人。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具有氏族部落的特点。萨满在本民族中的地位,相当显赫,尤其是当族人结婚,生育,送葬等人生中重要的仪式时,在此时也充当着核心的角色,来保佑或祈祷神灵的保佑。 说到宗教,就引出了隐藏在背后的原始巫术。原始先民对未知的世界,即好奇又恐惧,如同对黑暗的无视,才会去惧怕,甚至去学会克服。为了使得自己的种族能够绵延不断的存在下去,他们必须也不得不与两个不同的世界打交道: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另外一个是无形,看不见,不能与之交流的非确定性的事物打交道,就是巫术。巫术始终是一种技术。其中来充当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联系人,就是最原始的巫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首先我们要了解巫术的。巫术基本上是建立在两个大的思想原则之上,一个是相似律,一个是接触律。一种是“模拟巫术”,[1](100)另一种是“接触巫术”,她们是归属于“交感巫术”之下。“交感巫术”的产生,是原始先民为了生存,必须杀掉敌人,保护自己的族人,并且他们相信通过破坏或者毁掉敌人的偶像来消灭或伤害敌人。这就可能是“同类相生”这个原则在作怪了。如同当代古装电视剧中,深宫怨恨往往是解决敌人,做了一个与偶像相仿的人偶,此人偶跟仇人相仿,用针去刺入敌人的头部或者心脏,仇人身上相应的地方也会疼痛,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杀人。 原始先民为了获得食物,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肉食变成了一种需要。狩猎成了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伪装成羊,变成羊的同类混入其中,对它们发出突然的攻击。吃完羊之后,也认为自己与羊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自己获得了跟羊相似的力量,并且把相当数量的羊吃完后。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狩猎别的动物,吃羊也是在仪式上进行,于是巫术仪式又转化为图腾崇拜。另一种“接触巫术”则是事物一旦接触过,它们之间便产生了联系,及时将这两个事物分开,这种联系也不会断的。这种巫术产生的原因是原始先民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联想。至此就可以看出,萨满的主要形式还是属于“模拟巫术”的。由此就推断出,原始巫术与满族萨满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 满族在中国分部比较广泛,各地区,因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不同,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系列的萨满神系。主要是以萨满神帽上的图示为标志。以其中两种重点介绍:鸟神系。可以从神话传说,去进一步去推想原始巫术与图腾活动的面目。在《山海经》中,可以常见到“任面鸟身”、“五彩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郭沫若指出:“玄鸟就是凤凰”,“凤”就是鸟的神化形态。在殷商及以后,在战国的帛画中,有凤鸟引领灵魂升天之意,祈祷着生灵的安详。满族与鸟有不解之缘,满族多个部落的图腾都是鸟类相关。鸟的图案也可以在原始社会的陶器的装饰上体现,这种纹饰不仅是简单的装饰艺术,而且也是一个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体现。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些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些 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的的一种巫觋宗教,也包含了我国的满族 蒙古族的萨满教。在萨满教文化中,祭祀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举行祭祀活动都非常的庄严而隆重。那么萨满教有一些什么祭祀活动,你知道吗?下面跟随一起去了解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吧。 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全体氏族或部落成员参与祈祷人 畜平安、农牧丰收。氏族新萨满领神仪式亦常同时举行。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届时众人携带牛羊、兽肉、粮食和酒前往参加连续数日的聚会。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林区鄂温克人举行祭祖议典时,将祖神偶像 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和大雁、布谷鸟等木制模型各一个,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兽头、喉、舌、心、肺、肾脏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禁用他们认为不祥的四爪兽供祭。祭祀场 所附近的树干涂抹兽血。 草原的鄂温克人常于农历八月聚会。场地装饰如林区景象,祭 品丰盛。聚会期间纵情歌舞、赛马、摔跤,交结情侣。萨满们穿戴神衣、面具,到各户跳神念经表示驱邪纳吉,各家主人向他们泼酸奶讨吉利。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 届时萨满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 绳收紧又再放松,若质绳长度每次都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可免灾祸。当夜,萨满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为婴儿抓回灵魂的仪式。在古突厥语中,乌表一词含胎盘之意,雅库特人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小鸟,供奉鸟麦能使人丁兴旺。额尔古纳河鄂温克人小孩患重病,认为病儿灵魂去另一世界了,须以驯鹿、犴为祭品,请萨满举行求乌麦仪式,抓回灵魂。 夜间跳神前,杀一黑色驯鹿作萨满去寻魂的乘骑。跳神后,帐篷内熄灯灭火,萨满在黑暗中作往返奔跑寻找状,然后再点灯察看萨满的鼓面,如有小孩头发,意即病儿灵魂己被找回,父母即抢取头发,用洁净的布包好夹在腋下或垫于臀部,不让它飞掉。次日再杀一白色驯鹿祭祖神玛鲁。他们将象征小孩灵魂的乌麦用木头刻制成小雀形,同玛鲁神像一起缝在小孩衣服背后以求安吉。 鄂伦春和鄂温克人丧葬时,多举行萨满送魂仪式,即扎一草人,系上多根细线,身着孝服的死者子女或其他亲人各牵一线,萨满也握一线念咒祷告,请死者勿恋家人旧地,赶快离去。然后用神棒将线—一打断,尽力将草人远抛,认为死者灵魂就随之远去。尸体入棺后,放在山林风葬,或土葬。赫哲族下葬送魂时,做个穿衣服的小木人,代表死者,点香烧纸上供,或请萨满跳神,用酒肉招待亲友三天。第三天由萨满射箭三支,为亡灵指示去阴间的方向。 鄂温克、鄂伦春猎人每遇出猎不利,常举行这类仪式,即用柳条编制鹿、犴的模型,置于平常供奉神像的位置上,以弓箭或卸掉弹头的猎枪向模型射击,在场的氏族或家族成员纷纷说:打中了!打中了!猎人随即佯装剥皮掏取内脏,放在棚架上祭祀。或于夜间,在猎场上置一空锅,猎人们对月叩祷,次日清晨察看锅内有何种兽毛,就

萨满艺术(吉林)

萨满艺术(教学设计) 【教材】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主编:常锐伦、欧京海) 【教师】王瑜 【学校】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十二中学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初步的美术鉴赏能力但对理论性强的赏析课大多兴趣缺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萨满教文化,感知其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萨满图片和图腾面具,探究其含义、表现内容、色彩,尝试再现萨满艺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萨满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愉悦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萨满面具造型艺术特征。 2、教学难点:根据萨满面具的艺术特征小组制作萨满面具。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课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PPT: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它们的母教是什么教?——萨满教 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的母教便是萨满教,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萨满的文化艺术。 出示PPT:课题:萨满艺术同时(板书:萨满艺术) 【新知讲授】 师:萨满教曾经风靡全球,因此萨满教也是人类各种宗教的母教,它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之一。它曾广布于地球北半部的寒土上,是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 那么什么是萨满?什么又是萨满教呢? PPT:萨满:音译于女真语巫师、巫人的意思。据说他们有将人的意志转达给神灵又能将神灵的旨意传递给人的本领。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的女真、匈奴、契丹近代的满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都在一定程序上保留了萨满教的某些习俗。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萨满舞蹈《沸腾的萨满》。 思考:这个视频里的舞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活动(一)】 PPT:视频播放舞蹈《沸腾的萨满》(视频时间:3分20秒)

萨满教论文: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萨满教论文: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萨满教;满族;神本子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

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 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族音乐来说,萨满文化的音乐可说是世界类型之中当之无愧的了。 萨满教作为萨满音乐的一个载体,为萨满音乐提供了其生活环境。 萨满教是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中满一通古斯语族和蒙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 珲春一中历史杨柳 中文摘要:萨满文化是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形态,以萨满教为主要载体的萨满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现象都有极大的影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满族人世代信奉萨满教,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现了积极向上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之间的关系,分别从满族民俗对萨满文化的传承以及萨满文化对满族民俗的影响的角度,略述了萨满文化在满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研究萨满教对满族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以及满族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萨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现正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灿烂的文化开始衰败,因此关注满族的宗教信仰,保护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萨满文化满族民俗关系 引言 萨满教是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三朝北盟会编》,其中记载“兀室(即完颜希尹)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1]。按照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萨满”一词的涵义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的人。在萨满教中,萨满被认为是沟通人神的中介,按女真语解释,则为“天仆”。不过,萨满教不能如此简单的定义,萨满教作为一个复杂的宗教体系,其内

容是相当丰富的。我国学者孟慧英曾对萨满教作了一个比较具体、全面的阐述,“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2]。满族的萨满教信仰,在北方各个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之中,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满族萨满教是整个萨满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分支。 以“萨满教”为载体的萨满文化在满族社会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业已渗透并融入到满族民俗中,成为满族的共同文化心理。随着满族历史的不断的发展,萨满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满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萨满文化中的一些原始崇拜与满族风俗习惯交融一起,形成了满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满族民俗对萨满文化的传承和继续 1、满族的敬山习俗: 满族人敬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萨满文化中对山的崇拜。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独特的生存环境使他们认为高山的峰峦雄伟具有神秘感。满族先民将高山奇峰视为通天之路加以崇拜,并幻想高山具有“神灵”的性能。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山和石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山中有满族先民生活需要的动植物,石头则可以制造工具和武器,因此,人们便幻想出由山神管理山中的动植物和财宝,所以满族先民对山、石的崇拜,祈求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减少灾害是顺乎原始思想的。 满族先民对山、石的崇拜还源于一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由于当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 鄂伦春族萨满的产生及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只能在(古代文献)、人类学调查材料、鄂伦春人的民间文学以及现存的萨满祭祀活动中研究和探讨其产生的时代及背景,一般说来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 1.鄂伦春人的崇拜演变与萨满的由来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在其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诸如峻岭、奇特的树木、变幻云朵、电闪雷鸣等,皆认为是某种神奇的力量在指使着。祖先们认为包罗一切的宇宙天神“恩都力”主宰。山有山神“白那恰”栖息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中,主宰山中的一切飞禽走兽。火有火神“透欧布坎”,它不仅给人以光明的温暖,又可以使树木山林变为灰烬;风有风神“苏义哈”,它一旦发怒便可使树木拔地而起,大地一片荒芜。除外还有雷神“阿克的恩都力”、太阳神“地拉恰布坎”、月亮神“别亚布坎”、北斗星神“奥伦布坎”等在整个自然崇拜中,鄂伦春人对山、火及北斗星更加崇拜。 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那里人们不能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特定的运动与本氏族有血缘联系,因而加以崇拜。鄂伦春人对运动的崇拜是同狩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身上。在祖先的眼中,人不及动物的地方太多了。既没有惊人的力量,又没有快捷速度。因此,他们崇拜这些为人所没有的动物的固有之本质和力量。同时,狩猎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早期,鄂伦春人的狩猎工作十分简陋,在猎获凶猛野兽过程中,时常受到野兽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于是,在这种与猛野兽的生存斗争中,由于人的软弱而又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在鄂伦春族的动物崇拜中熊是最普遍的。至今,这个民族对熊仍有许多禁忌。诸如:不能直呼其名“牛牛赫”。而称雄性为“雅亚”(祖父)、雌性为“太贴”熊死了,不能说死了,而要说睡着了。而且要为熊举行风葬仪式。在鄂伦春族民间口头中保留着大量祭祀熊的萨满曲调。对于马的崇拜,也是其民间文学中反映较多的。如:说唱《波尔卡内莫日根》、《英雄格帕欠》、《阿拉坦布托》中皆讲述了神马救主人的母题。今天,在部分鄂伦春聚居区,一些老猎人还保留着供养神马的习俗。在现在保存的萨满服饰上仍可见到绣制的鹿、鹰、蛇等动物的图案。 祖先崇拜,是在母系氏族的晚期产生的。鄂伦春人的祖先崇拜表现为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阿娇儒布坎“。他们深信本氏族的祖先,生前是氏族中的英雄,死后仍是本氏族的保护神。这“毛考代汗”、“根特木耳”、“吴达内”皆是鄂伦春人神话传说中的传奇英雄。鄂伦春人认为“阿娇儒布坎”不但能保佑子孙后代平安,还可以为后代消除灾难。 鄂伦春人的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种崇拜最后发展成为各种祭祀活动,从而出现了勾通人与神灵之间的萨满。“萨满”一词,鄂伦春语译为“先知”、“智者”。崇信萨满教的鄂伦春人认为,萨满是勾通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它可以代表人向神祈求幸福,消防灾难和疾病。因此,在鄂伦春人心目中萨满备受尊敬和爱戴。鄂伦春族的萨满没有特权。男妇女皆可充当。男萨满为“尼然”萨满,女萨满为“阿戏”萨满,男女萨满地位平等。传说鄂伦春族最早的萨满是女性,名为尼产。充当萨满的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世袭,另一种是得重病或怪病久治不愈,而请了萨满跳神之后就好的人,可能成为萨满。今天,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关扣尼,就是得了重病请萨满跳神之后当了萨满。据关扣尼老人回忆,16岁那年去草甸上找马,突然胸口发闷,傍晚才勉强走回家中,结果一病不起。三个月后请氏族的萨满乌力彦(女性)跳神但无效果。后又请了关白宝萨满跳神治病,但病情仍不见好转,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乾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边陲和三江流域,长期以渔猎,游牧生活为主。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及不同的生活习俗,但是由于居住环境及生存方式大体相似,他们之间又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尤其在原始萨满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方面,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萨满教在三少民族中一直发展缓慢,因此他们所在的区域保留了萨满文化的原始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汇辑主要针对于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以期对研究者在资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汇辑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除对三个民族进行分别整理之外,再加入三个民族相互比较的论文,使本论文汇辑在资料方面能进一步加强。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其最主要的聚居地为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目前人口总数万余人。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一本研究鄂伦春萨满文化的专著问世。鄂伦春萨满研究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清楚的问题即鄂伦春的族源问题。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肃慎族系说以及东胡族系说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从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来看,鄂伦春族的先人应为肃慎。鄂伦春族的萨满与女真人的萨满多有相似之处。 鄂伦春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走出原始社会,由于其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所以鄂伦春族的萨满教表现了诸多的原始特征,如母系氏族社会遗迹多有保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犹存,尚血关念突出等等。直到近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祀仍旧可见血祭的基本面貌。鄂伦春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间比较长,且由于自然环境与世隔绝等原因,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整个鄂伦春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萨满教占据了其族众的信仰主体,并逐步渗透其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并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宗教观念经历解放后科学意识的冲击,也随着鄂伦春人现代化进程而有一定的改变。 鄂温克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讷河县、嫩江县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属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鄂温克民族长期保留了原始的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保留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渔猎生活。这种生活的原始性为萨满教完整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萨满文化信仰是鄂温克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鄂温克民族的精神生活领域里长期发挥巨大作用,并渗透到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此衍生出鄂温克古朴而又神秘丰富的文化。鄂温克的萨满信仰主要是以自然崇拜、对天体的独特认知和祭拜,以及古朴的自然保护意识为特征。由于萨满教在其民众的信仰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致使鄂温克民族无论在文学、艺术乃至服饰风俗等都蕴含有萨满文化的因素。鄂温克民族的神话均以萨满教信仰为基础形成。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萨满传说也占有一定的篇幅。鄂温克民族的萨满调,萨满跳神所用的鼓等乐器为鄂温克民族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虽然萨满文化在鄂温克族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不可否认任何一种宗教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信仰的影响。伴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佛教和东正教对于鄂温克的萨满信仰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例如目前内蒙古境内的鄂温克在举行祭水神等各别仪式中请喇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