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董必武生平事迹简介
公私分明的董必武

你 的思 想 中对 这 点 似 乎 还 不很 清 楚……为了救你之急,在我 生活费
董 良晕原 在部队工作 ,因为
里 拨 一 些钱 给你 用 。 这 点 当然 不
视 力 不 好 不 适 合 画图 ,退 役 到 北
能解决你 当前的困难 ,但我又有什
大读书。到 了毕业分配 的时候 ,
么更 多 的力量 来 帮助你 呢 ?”
董必武 ,与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一起被尊称 堂弟介绍贷款 的请求 ,并从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钱解堂弟
家 为“延安五老”。董必武向来公私 分明,从不为亲属谋取特 之 急 。
权 ,直 到现 在 仍为 人们 所敬 仰 。
董 必武 在 回信 中是 这样 说 的 :“今年 我们 国家 遭 受水 灾
一 个分配到外文局的同学 因为被单位退 回 ,这样她才顶替 右铭 中开首两句是 :“学要有恒 ,尤要专心。”在一封家书中,
同学 的空 缺 去 了当 时 的外 文 局 。 在 外 文局 ,董 良晕 一 干就 董 必武对 孩 子们说 :“青年学 生 时代最 大 的毛 病是 不好 学 。”
干 了 20多年 编辑 。 不帮 堂弟贷款
不帮孩 子找工 作
的地 方较 多 ,有 些地 方灾 情较 重 。各 遭 灾地 方 的人 们 都 各 有困难 ,政府拨不少粮款物资救济 ,但受灾的地面 大,人 口
董 必武 和 妻 子何 连 芝 一共 育 有 3个 孩 子。 大 儿 子 良羽 多 ,每 一灾 民得 自政府 的救济 毕 竟有 限 ,主 要 是靠 灾 民 自己
教 书 。她 到 教 育 局 报 到 的 时 候 ,
如 果 连续 3天 没 写 ,他 也 会 把 落下
有人通知她学校 已经不开课 了,又让她 回家等着。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
相反,每时每刻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如吃喝穿等小事上,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
吃饭穿衣见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
当然,此时的他再不能一身粗布衣的延安打扮了。
到了武汉,要换换装,要打扮成国民党统治区的绅士模样。
董必武是党的领导人,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谈话、做工作,有时还要与外国使者、记者谈话,按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
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
当然,这也只是装装样子,迎送客人时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人低*,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的呢?董必武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
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情景。
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1937年9月下旬,董必武坐船从武汉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
那时,从汉口坐客轮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时甚长。
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舱,吃饭时从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饭菜。
董必武对随行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
目前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毛主席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董必武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
他的一生,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
五四运动时期,年轻的董必武就为湖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了武汉中学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中共一大,不僅为党的建立培养了革命人才,更使湖北地区声名远播,扩大了武汉在中国的影响力。
标签:五四运动;董必武;党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为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基础,促进了湖北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为党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回顾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的贡献,有利于我们对早年的董必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为当今党的建设提供指导。
一、董必武革命思想的转变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受天然地理优势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为先进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武汉租界林立,武汉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幼年的董必武深受武汉人民反抗精神的熏陶,立下奋发报国的志向。
1893年震惊世人的“麻城宋埠教案”使董必武意识到清政府的无能,也坚定了他寻求救国之路的信念。
董必武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秀才,却有着反抗和创新精神。
面对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他开始寻求变革之路。
面对着处于灾难深重的民情和同盟会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年轻的董必武意识到推翻封建帝制的重要性,2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而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开始了争取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虽然这些斗争并没有改变当时的国家状况,但却为他思想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在日本留学时董必武曾通过各种渠道接触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但当时并未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的世界革命的时代,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在先进思潮的引领下,中国的有志青年开始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使得董必武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有了方向。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 党的“老牛”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党的“老牛”作者:刘畅宋佳来源:《祖国·综合版》2011年第07期董必武,1886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并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赴日本。
1918年回国后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披肝沥胆的开国元勋,再到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
少年伤痛,他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他澎湃强国雄心;暮年尽职,他做事光明磊落。
本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他赤胆忠心、以身许国。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磨砺,带给董必武的是内心深处的一片宁静淡泊。
而今,他碧血丹心的赤子之情已化作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祖国这片多情的土地。
作为一位革命前辈和开国元勋,董老是伟大的;而董老又是平凡的,那是因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家庭在他的生命中占据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这个大家庭中,集中了人世间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这种感情是平凡的,却又是人间至上的。
今天,就让我们倾听董必武之子董良翮(hé)讲述这平凡中流露着伟大,严肃面孔下掩盖的一颗慈父心。
在北京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有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幽静院落。
这里原是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传说还是清朝太监安德海的外宅。
民国时期民政部长马汉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文革”主要成员康生等诸多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居住。
董必武简介爱国革命家董必武简介生平

董必武简介-爱国革命家董必武简介生平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对董必武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第一届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也就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带入了中国,同时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董必武简介的知识。
董必武的画像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
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
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夫人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为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正是由于董必武才让我国走上了改革的这条道路,董必武可以算得上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那么陪伴着为民族英雄的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呢?董必武夫人又是谁呢?董必武一家照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
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
董必武清廉一生

董必武清廉一生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8期王观澜,延安时期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书记,农村工作副部长。
他曾在回忆董必武时总结说:“董老的品德,董老的学问,他追求真理的态度,他革命到底的热忱,他艰苦朴素的作风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青年一代学习。
”在中央苏区,董必武是最高法院院长,但他的生活与红军战士和一般干部同样艰苦,没有任何特殊。
那时为了节省粮食,干部都是吃“包子饭”,即在蒸饭前把每个人的口粮定量装在一个小蒲草包里,煮熟后每人发一包。
董老和毛泽东、林伯渠、谢觉哉、何叔衡等每人都是一包,没有哪个多占。
长征到陕北后,董老任中央党校校长。
他同一般工作人员一样,吃煮黄豆、黑豆,小米饭,喝白菜萝卜汤。
公家每月发给董老5元钱,他还节省出一部分交党费。
在兼任抗大二期四大队政委时,他工作十分繁重,但生活上仍然非常艰苦朴素。
大部队有3间房,他和时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局长聂鹤亭各住一间,警卫员住一间。
他室内只有一张木桌、两条板凳、煤油灯和笔砚等物,炕上是随身铺盖,替换的衣服装在布袋内,睡觉时当枕头用。
后来,分给董老一匹马,但他坚持不用,交给大队驮运粮食。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抗日,董老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由警卫员邱南章陪同赴武汉。
为了不暴露身份,到西安以后必须换装,要打扮成国民党统治区绅士模样。
所谓绅士模样,即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
而长袍马褂的质量和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丝绸的,也有普通布料的。
礼帽也分等次,上等的10元钱一顶,下等的3元钱一顶。
当时,有名望的绅士都身穿丝绸长袍马褂,头戴上等礼帽。
邱南章想,董老是党的元老,过去在武汉是政界显赫人物,这次代表党中央出来要同国民党政界的高层人物打交道,还免不了要同外国人交往,穿戴总得像个样子。
他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董老。
董老听后坚决不同意,告诉警卫员只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普通皮鞋,一身普通布料长袍马褂。
董必武探究综述

董必武(延安五老)

董必武(延安五老)董必武(1886—1975),红安县人。
学名用威,号璧伍,辛亥革命时期改作必武。
董必武于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学习。
其间,与新老校友宋教仁、刘静庵、田桐、查光佛、黄侃等建立深厚情谊。
1909年清廷授予拔贡学衔,宣统三年(1911)春,代其四叔任麻城高等小学堂教师。
同年夏秋之间,执教于黄州府中学堂,任黄州府中学堂教员,讲授国语和英语。
辛亥武昌首义爆发,董连夜奔赴武昌参加湖北军政府工作,先任第一粮台工作员,继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秘书。
后加入同盟会,参与组建同盟会湖北支部,被选为支部评议会评议员。
民国二年(1913)任宜昌川盐局协理,未及一月以母病请归。
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加入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在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
其间受孙中山革命民主思想影响,参加中华革命党,回国后在武昌开办律师事务所。
董必武于1919年在上海结识李汉俊,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
8月回武昌创办武汉中学,亲题“朴诚勇毅”四字校训。
又聘陈潭秋等来校任教,创办《武汉中学周刊》。
次年应李汉俊函约,与刘伯垂、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郑凯卿等七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与陈潭秋代表湖北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积极发展中共湖北党组织,1922年初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4年5月任汉口地委书记,并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参加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
1925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被派驻湖北省指导党务,是湖北地区革命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往莫斯科大学学习。
1932年回国,进入江西瑞金中央革0据地,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家董必武生平事迹简介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革命家。
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董必武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
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
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夫人简介
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
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
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
在第一位夫人去世后董必武遇到了了第二位夫人陈碧英,陈碧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曾担任过福建汀州市委宣传部长,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在1933年的时候她和董必武结婚,后来她被分配到广东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所以董必武一直不知道她还活着。
后来董必武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担任他秘书何连芝相恋结婚,何连芝也为董必武生下了两儿一女。
董必武子女简介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第一批将马克思主业和无产阶级革命带入中国的人,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就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我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他出生于1886年后来,在当地考取了秀才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前往东京学习,在日本的时候他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就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子女们也很有成就,董必武的长子名叫董良羽,他1938年出生于延安曾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由于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所以对董良羽并没有很多的宠爱和陪伴,甚至在他出生的时候父亲董必武也不在身边。
董必武的女儿名叫董良翚 1941年出生于西安,她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现在担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同时也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由于董必武很喜欢“羽”字,所以在给子女取名的时候每个子女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羽”字,后来董必武的第二个儿子董良
翮出生了,他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而选择了航空专业进行学习。
董必武子女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名人的子女,他不去苛求是有子女建功立业成为人中龙凤,他只希望子女能平平安安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一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