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采设计

矿井开采设计
矿井开采设计

一、填空:

1.现行基本建设前期工

作程序包括:项目建议

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设计、开工报告、

竣工验收和交付生产

等环节。

2.矿井设计一般程序为: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

究、初步设计(包括安

全专篇)、施工图设计。

3.所谓“三害”是指开拓

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

煤量。

4.矿井轨道由铺设在巷

道底板的道床、轨枕、

钢轨、联接件组成。

5.窄轨铁路中心距有

600mm、762mm、

900mm。

6.常用的道岔有单开道

岔、对称道岔、渡线道

岔、简易道岔。

7.ZDK624-4-12,其中Z-

窄轨,DK-单开,6-轨

距为600mm,24-轨行

为24Kg∕m,4-辙叉角

度数为4,12-曲线半径

为12m。

8.曲线线路外轨抬高、轨

距加宽。运行速度越

大,曲线半径越小,抬

高值越大。外轨抬高

值,一般900mm,轨

距在10~35mm之间;

600mm轨距在

5~25mm之间。轨距加

宽机车运输时,加宽

10~20mm,曲率半径

大时取下限;串车运输

时一般取5~10mm。

9.流水坡度3~7‰。

10.井底车场类型:环形式

(分立式、斜式、卧

式),折返式(梭式、

尽头式)。

11.井巷式煤仓的形式:垂

直式、倾斜式、混合式。

二、名词解释:

12.方案比较法:在进行工

程设计时,根据已知条

件列出在技术上可行

的若干个方案,然后进

行具体的技术和经济

比较,从中选出相对最

优的一种方案的设计

方法。

13.收益率:实质是寻找一

个利息率,使净现值为

零,即收支平衡,这个

利息便称为收益率。

14.开拓煤量:是指惊天范

围内已掘进的开拓巷

道所圈定尚未采出的

可采储量。

15.准备煤量:是指采区上

山及车场(为对煤层群

联合准备采区,包括区

段集中平巷及其必要

的联络巷)等准备巷道

所圈定的可采储量。

16.回采煤量:是准备煤量

范围内,已有采煤巷道

及工作面(开切眼)所

圈定的可采储量,也就

是采煤工作面和已准

备接替的各工作面尚

保有的可采储量。

17.掘进率:是生产矿井在

一定时期内每产1万

吨煤所需掘进的生产

巷道总进尺数和开拓

总进尺数。

18.轨距是指单轨线路上

两条钢轨轨头、内缘之

间的距离。

19.外轨抬高和轨距加宽

的递增(递减)距离:

为了适应外轨抬高与

轨距宽度,在曲线与直

线线路联接时,从直线

段某一点开始,同时逐

步进行抬高和加宽到

曲线起点外,使抬高和

加宽值正好达到规定

的数值,这段直线距离

称外轨抬高和轨距加

宽的递增(递减)距离。

20.线路坡度:线路两点之

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

离比值的千分值。

21.等阻坡度:线路坡度应

使重列车下行和空列

车上行的阻力相等的

方式设计。

三、简答题:

22.划分井田时考虑的主

要的因素有:⑴实事求

是,矿区地质条件是划

分井田的基础条件⑵

选择合适的矿区开发

强度⑶统一规划,正确

处理深浅部各矿井的

相邻关系⑷选择合适

的井口位置与工业场

地⑸为矿井的改扩建

留有后备区⑹统筹全

局,全面规划,谋求综

合经济效益最优化。

23.矿区建设顺序的基本

原则:⑴先浅后深⑵先

小后大⑶先易后难⑷

先平洞,再斜井,后立

井⑸先改扩建,再新建

⑹先急需后一般⑺同

时建设的矿井不能太

多。

24.矿井设计依据:⑴项目

建议书⑵精查地质报

告⑶矿井可行性研究,

①总说明②井田概况

及建设条件③井田开

拓与开采④矿井主要

设备⑤地面设施⑥建

井工期⑦技术经济分

析与评价⑧附图⑷国

家总的建设方针、政策

及有关规程和规范⑸

经批准的上一阶段设

计确定的原则。

25.矿井开采顺序的要求:

⑴符合煤层之间的采

动影响的制约关系,最

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

源⑵保持开采水平,采

区、采煤工作面正常接

续,使矿井持续稳产高

产⑶充分发挥设备能

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巷道维护长度,实

现合理集中生产⑷节

省井巷工程,减少资金

占用,提高矿井经济效

益⑸便于灾害预防,利

于巷道维护,保证生产

安全可靠。

26.开拓方案及技术比较:

⑴井筒布置⑵阶段划

分和开采水平设置⑶

阶段和开采水平参数

⑷大巷布置⑸上山布

置⑹开拓延深方式⑺

井底车场布置

27.井底车场调车方式:⑴

固定式矿车的列车调

车方式①顶推调车②

专用设备调车③顶推

拉吊车④甩车调车⑵

底纵(侧)卸式矿车的

调车方式,多为折返式

调车方式:有机车摘钩

顶列车过卸载站,机车

牵引列车过卸载站,用

牵引绳牵引列车过卸

载站三种。

28.采区准备方式:根据煤

层赋存条件分:采区

式、盘区式、带区式;

按开采方式分为上

(下)山采(盘)区与

下山采(盘)区准备;

按上、下山的布置位置

分单翼采区、双翼采区

和跨多上、下山采区;

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

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

和联合准备。

29.采煤工作面长度设计:

(一)影响工作面长度的

因素

1.地质因素(煤层赋存条

件):煤层厚度、倾角、围

岩性质、地质构造等;

2.技术因素(机械设备及

技术管理水平):采煤机、

输送机、顶板控制、工作

面通风等;

3.经济因素:从经济角度

考虑,工作面存在一个产

量和效率最高、效益最好

的长度。根据工作面的产

量和长度应用数学分析

法,给出经济上的最佳长

度。

4.巷道布置:当有下列情

况时,工作面长度不宜过

长:采用单体支柱,采高

大于2.5m;煤层倾角大于

25度时;工作面顶板破碎难以维护时。

(二)采煤工作面长度

综采:150~200m;(综

采目前有已达300m以

上);普采:120~150m;

炮采:80~150m;对拉:

200 ~300m。

30.采煤工艺的主要参数:

⑴循环方式①循环和正规循环作业②循环方式的确定⑵作业形式①作业形式的确定②工序安排⑶劳动组织①分段作业②追机作业③分段追机作业。

31.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因素:⑴地质因素:煤层地质构造、煤层含水量、煤层瓦斯含量、煤层自然发火倾向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层特征及顶底板稳定性⑶采煤技术发展及开采装备水平⑷矿井管理水平⑸矿井经济效益。

四、画图题:

32.立井井底车场基本类型:

33.采区上部平车场基本形式:

34.采区煤仓形式:

35.用垂直剖面法确定建筑物下保护煤柱:

36.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的圈定:

五、论述设计:

37.矿井开拓设计要点:

在一定的井田地质、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可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布置方式通称为开拓方式。合理的开拓方式,一般要在技术可行的多种开拓方式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才能确定

一、井田开拓方式分类

井田开拓方式种类很多,一般可按下列特征分类。:(一)按井筒(硐)形式按井筒(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二)按开采水平数目

按开采水平数目可分为:

单水平开拓(井田内只设1

个开采水平);多水平开拓

(井田内设2个及2个以

上开采水平)。

(三)按开采准备方式

按开采准备方式可分为上

山式、上下山式及混合式。

(1)上山式开采开采水

平只开采上山阶段,阶段

内一般采用采区式准备。

(2)上下山式开采开采

水平分别开采上山阶段及

下山阶段,阶段内采用采

区式准备或带区式准备;

近水平煤层,开采水平分

别开采井田上山部分及下

山部分,采用盘区式或带

区式准备。

(3)上山及上下山混合式

开采上述方式的结合应

用。

(四)按开采水平大巷布

置方式

(1)分煤层大巷,即在每

个煤层设大巷;

(2)集中大巷,在煤层群

集中设置大巷,通过采区

石门与各煤层联系;

(3)分组集中大巷,即对

煤层群分组,分组中设集

中大巷。

因此,立井开拓方式可有

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

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式;

立井多水平上山式;立井

多水平上山式及上、下山

相结合的方式。

二、井口位置及数量

通过对影响本矿井井口及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的各种

因素分析,本着“有利于

整个井田的开发,有利于

矿井初期生产、后期接续,

减少矿井的基建投资和煤

柱损失,有利于地面工业

场地布置,提高矿井建设

和生产期间安全性”的原

则,结合开拓方式,经初

步优化比较,各方案井口

位置见采掘工程平面图。

三、开采水平划分及标高

根据矿井施工的井筒检查

钻孔资料,为保证井底车

场主要巷道和硐室能够布

置在岩性较好的砂岩层位

内,结合现场反馈的资料,

设计水平标高。根据煤层

赋存情况,结合井口位置

及开拓方案,以及煤层服

务年限可以满足设计规范

的要求确定开采水平的划

分。

四、大巷布置1.运输大巷

布置:根据运输大巷所服

务的煤层数,它的布置形

式有分层运输大巷、集中

运输大巷和分组集中运输

大巷三种。

⑴分煤层布置水平大巷,

就是在各可采煤层中都布

置水平大巷;

⑵集中布置水平大巷,就

是只在煤组最下部底板岩

层或较坚硬的煤层中,并

通过石门与上部煤层连

接;

⑶分组集中大巷,就是根

据各煤层的远近进行分组

分别布置水平大巷,是前

两种方式的综合,也是现

在煤矿上普遍采用的一种

布置方法。

2.回风巷道布置:主要是第

一水平总回风巷的布置

(以后各水平则利用前一

水平运输大巷)。

有三种方式:

1、布置在最下层煤层中。

最下层煤为薄及中厚煤

层,煤质较硬,围岩稳定。

2、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同

运输大巷相似,距煤层

15~20m。

3、与运输大巷在一个层

位,两者也可高差10~

15m。条带式开采时用。

4、若回风大巷距地面较

近,有时需在煤层中留防

水煤柱。

5、在急倾斜煤层中,回风

大巷要考虑煤层地板的滑

动问题。

五、采区划分方案:采区

划分应根据地质条件、煤

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

件及装备水平等综合分析

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⒈当井田内有较

大断层或褶皱构造时,应

以其断层和褶皱轴部作为

采区划分的自然边界⒉当

井田地面有重要建筑物,

按其保护等级划分留设保

护煤柱,采区划分应以其

保护煤柱为边界;⒊当井

田内无影响工作面的断层

或断层少时,应按开采工

艺、通风、运输和巷道维

护要求,合理划分采区;

⒋有瓦斯和水突出的煤层

时,应按开采保护层、抽

放瓦斯及单独开采等技术

要求合理划分采区;⒌小

断层多且避不开时,应避

免工作面回采方向和断层

走向呈小角度斜交;⒍开

采煤层群时,应按集中和

分组布置开采方式的不

同,划分集中煤组采区和

分煤组采区;⒎进水平煤

层开采,宜在开采运输大

巷两侧划分盘区;⒏有条

件时,应在井筒附近划分

中央采区。

38.方案比较法(思路步骤

意义):

在矿井开采设计方案中,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几

个不同的方案。出进行自

身评价外还要与其他方案

比较,以确定优劣。在方

案比较法中,经济的合理

性是以技术的可靠性、先

进性为前提,必需正确处

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使

选出的方案在技术上是可

靠先进的,在经济上是合

理的。

㈠方案比较法的步骤:㈡

⒈首先明确设计的内容、

性质、要求,以及设计要

达到的目标等⒉熟悉和掌

握设计任务书中所要解决

的总体或局部课题的内部及外部条件⒊根据内部及外部条件,设计的目标,提出可行的方案⒋对提出的可行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从中选取2~3个较优方案⒌对选出的较优方案技术进行详细的技术和经济计算与比较。技术上可行的方案中经济指标是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⒍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方案作出详细的文字说明,并绘出必需的图纸。㈡方案比较法的优点:能够考虑各种因素,从质和量来评价各种方案,权衡优劣,最终选取符合要求的最佳方案。可以解决各类的设计问题,通过方案的计算可以独立的得出各项经济指标,以作为考虑其他问题的依据。

39.准备方案的要点

一、准备方式的分类

采区(或盘区)的准备巷道布置方式称为采区(或盘区)准备方式。采(盘)区准备方式的种类很多,按照采区(或盘区)开采方式、上(下)山位置和煤层间的联系方式,对采区(或盘区)准备方式作如下分类。

(一)按开采方式分为上(下)山采(盘)区准备在煤层倾角小于160的情况下,可利用水平大巷分别开采上山采区和下山采区。上山采区是指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上的采区。下山采区是指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下的采区。在煤层倾角大于160时,下山采区在采煤、掘进、运输、通风、排水等方面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开采水平往往只开采上山采区。

(二)按上、下山的布置位置分单、双翼和跨多上、下山采区

1、双翼采区

特点:采区上(下)山布

置在采区走向的中央,采

区上(下)山的两翼分别

布置采煤工作面进行开

采。与单翼采区相比

较,双翼采区相对减少了

采区上(下)山、车场、

硐室等巷道的掘进工程

量,减少了采区运输等设

备数量,采区生产能力大,

生产比较集中。

2、单翼采区

特点:将采区上(下)山

布置在采区一侧的边界,

形成单翼开采。上(下)

山布置在采区靠近井田边

界一侧的,为前上(下)

山单翼采区;上(下)山

布置在采区靠近井筒一侧

的,为后上(下)山单翼

采区。上(下)山开采时,

煤炭运输有折返现象,增

加了运输工作量,但采区

上(下)山是在未采动的

煤体中,上(下)山维护

条件好。

3、跨多上(下)山采区

特点:沿煤层走向每隔一

段距离(一台带式输送机

长度),在煤层底板岩层中

布置一组上(下)山,采

煤工作面跨几组上(下)

山连续推进,相当于由多

个单翼采区组成的大采区

的准备方式,减少了工作

面搬迁次数。一般应用于

地质构造简单的综采或综

放工艺条件。

三、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

系方式,分为单层和联合

准备

二、选择准备方式应遵循

的原则

(1)有利于合理集中生

产,保证采(盘)区有合

理的生产能力和增产潜

力;

(2)安全生产条件好,符

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

关规定;

(3)保证有完整的生产系

统,有利于充分发挥机电

设备的效能,为采用新技

术、发展综合机械化和自

动化创造条件

(4)力求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尽量简化巷道系统,

减少巷道掘进和维护工作

量,减少设备占用率和生

产成本费用,便于采(盘)

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

(5)煤炭损失少,有利于

提高资源采出率。

三、准备方式的发展方向

1. 准备方式多样化

2. 采区大型化

3. 单层化和全煤巷化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绪论 一、矿井概况 交子里矿井是一座几经挖潜改造和扩建而成的大型矿井,开采历史44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现主采水平为交子里水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使用综采和综放工艺,矿井提升采用强力皮带提升,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 交子里矿井设计能力200万吨/年,2005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晋规发[2005]256号文件批准核定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 交子里矿井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下为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交子里m。共有2个斜井和2个立井,其中主斜井为胶带机提升,井筒坡度为0~8°~16o、斜长950米,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装备为2JK-250型双滚筒绞车,坡度16°,斜长382m,三个斜井共同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区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 井下布置两条运输大巷,一条交子里水平轨道运输大巷采用电机车牵引1T矿车运输完成辅助运输,一条交子里胶带运输大巷,担负矿井的煤炭运输任务。 矿井主采盘区为交子里盘区,由于交子里盘区9#煤层大部分被小煤窑开采和破坏,故本次设计针对10#、11#煤层。 二、设计依据:

1、设计委托书。 2、交子里矿井地质报告。 二零零五年五月四日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批准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 附: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件。 4、《煤矿安全规程》。 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 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7、《矿井防灭火规》。 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1、本设计依据《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子里矿井改扩建工程》,并结合交子里矿井现状,利用交子里矿现有生产系统进行设计。 2、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合理布置工作面。 3、本着降低投资,加快投产进度,促进合理衔接的思想。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及技术经济指标: 设计特点:井下煤炭运输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连续运煤方式,运输量大,安全可靠。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问题 根据地质资料提供,交子里盘区由于受小煤窑越层越界开采,9#煤资源损失贻尽,且10#、11#煤也越层采动,小煤窑采空区的低洼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 课程设计 (准备方式:采区布置煤层倾角:17°生产能力:75万t /a) 班级:15采矿-1班 :正权 学号:167150037 时间:2016年1月3日

目录 序论 (3)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5)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5) 第二节.采区的再划分 (6) 第三节.确定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8)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9)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0)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0)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5)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6) 小结 (18) 参考文献 (19)

序论 一、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煤矿开采学》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等的涵有一个基本了解。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东以F4断层为界,西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3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平均长度2130m,倾斜平均长度为1020m,倾角平均为17°。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标高分别为-350和-50m,且位于距离4-1号煤层30m 的岩层中。采取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赋存的2号和4-1号煤层,煤层均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燃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层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

矿井开采课程设计—终结版

《矿井开采》课程设计 说 明 书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附表

前言 一、目的 1、初步应用《矿井开采》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矿井开采》课程的理解。 2、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设计条件: 井田境界:采区倾斜长度2800m;采区走向长度1060m; 采区境界:采区倾斜长度700m;采区走向长度1060m; 8号煤层:煤层厚0.55-2.60m,平均1.39m。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地面标高+1210m~1480m;煤层埋藏稳定。(柱状图中的84煤层)煤的容重γ=1.5t/m3。煤质中硬偏软,坚固性系数f=1.0~2.5。 =200m3/h。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4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 正 30m3/h。瓦斯相对涌出量q=12.5m3/d·t;煤尘有爆炸性,无自然发火倾向。84号煤为低灰-高灰、特低硫-高硫贫煤,生产能力30万吨 三、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采区生产能力选定为30万t/a 2、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1) 采区的工业储量 Z g=H×L×m× γ ………………………………………(公式1-1) 式中:Z g---- 采区工业储量,万t;H---- 采区倾斜长度,700m; L---- 采区走向长度,1060m;γ---- 煤的容重,1.50t/m3; m---- 煤层煤的厚度,为1.39米; Z g=700×1060×1.39×1.50=154.7万t (2) 设计可采储量 Z K=(Z g-p)×C ……………………………………………………(公式1-2)式中:Z K---- 设计可采储量, 万t; Z g---- 工业储量,万t; p----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本设计条件下取80%。 P=30×2×1060×1.39×1.50+15×2×(700-30×2)×1.39×1.50=13.53万t P---- 上下两端永久煤柱损失量,左右两边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Z K=( Z g-p)×C=(154.7-13.53)×0.8=112.94万t (3)采区服务年限 T= Z K/A×K …………………………………………………………(公式1-3)式中:T---- 采区服务年限,a; A---- 采区生产能力,30万t; Z K---- 设计可采储量,112.94万t;

煤矿井田开拓方式.doc

第四节井田开拓方式 一、井田开拓基本知识 (一)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一个煤田的范围很大,面积由数十至数千平方公里,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煤的蕴藏量由几亿到几百亿吨。通常由几个或几十个矿开采。划给一个矿井来开采的那部分煤田,叫做井田(或矿田)。井田的边界多是以自然条件(大断层等)来划分。井田范围的大小,决定了矿井的储量和开采条件,是建设矿井的基本根据。 矿井储量可分为远景储量和工业储量两类,是确定矿井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矿井的工业储量减去设计和开采损失,就是矿井的可采储量。可采储量占工业储量的百分比叫做采出率(也称“回采率”),矿井采出率应大于75%以上。采出率太低,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减少矿井的服务年限。 矿井可采储量与工业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Zk=(Zc-P)C Zk=A·T·K 式中Zk——可采储量,万t; Zc——工业储量,万t;

C ——采区设计回采率,薄煤层(煤厚≤1.3m)为 0.85,中厚煤层(煤厚1.3~3.5m)为0.80, 厚煤层(煤厚>3.5m)为0.75; 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a; T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 K ——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2~1.4。 矿井生产能力,一般指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按设计的生产能力大小矿井分为大、中、小三种井型: 大型:1.2、1.5、1.8、2.4、3.0、4.0、5.0、6.0Mt/a 及以上; 中型:0.45、0.6、0.9Mt/a; 小型:0.3 Mt/a及以下。 矿井服务年限应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使它们之间保持一个技术、经济上都比较合理的关系。《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2005年版),对45万t/a及以上矿井,按不同井型,对矿井的设计服务年限作了相应的规定,中型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小于40年,1.2~2.4 M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小于50年,3.0~5.0 M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小于60年,6.0 Mt/a及以上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小于70年。 (二)井田内的再划分 煤田划分为井田后,每一个井田的面积仍然比较大,再这样大范围内进行采煤,还必须将井田再划分为若干较小的

东北大学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

东北大学矿井通风与除尘课程设计 班级:安全工程1302 姓名:薄星宇 学号:20131423 指导教师:秦华礼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4) 一、矿井概况 (4) 1.地质概况 (4) 2.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 (5) 二、矿井通风系统设计 (7) 1.通风方式 (7) 1)通风方式简介 (7) 2)通风方式选择 (7) 2.矿井通风方法 (10) 3.通风网络 (11) 三、采区通风系统 (12) 1.采取进风上山与回风上山的选择 (12) 1) 轨道上山进风,运输机上山回风 (12) 2) 运输上山进风、轨道上山回风 (12) 3) 两种通风方式比较 (13) 2.采煤工作面上行风与下行风的确定 (14) 1)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要求 (14) 2)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分类 (14) 3)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选定 (15)

四、通风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 (16) 五、通风附属装置及其安全技术 (17) 1.反风装置 (17) 2.防爆门 (17) 3.扩散器 (18) 4.风硐 (18) 5.消音装置 (18) 六、相关计算 (19) 1.采煤工作面需风量的计算 (19) 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的计算 (21) 3.硐室需风量的计算 (22) 4.全矿井总需风量计算 (23) 5.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 (24) 6.矿井等积孔的计算 (26) 7.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27) 8.概算矿井通风费用 (30) 矿井通风与除尘课程设计

前言 采矿工业是我国的基础工业,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我国煤炭生产以井下开采为主,其产量占煤炭总产量的95%。而地下作业首先面临的是通风问题,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送到井下各个作业地点,以供人员呼吸,以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矿内环境,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向井下供应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供风系统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矿井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计优良的通风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井下供风的要求,还能很好的节约矿井通风的费用。 本文是针对矿井的建设,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通风系统,采用两翼对角式的通风方式,在采区采用轨道上山进新风,运输上山回污风的通风方法,并起在工作面采用上行通风。风别计算了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的风量和风压,并以此为基础选用了矿井主要通风机和电机,设计的通风系统满足了矿井通风的要求。 一、矿井概况 1.地质概况 该矿井地处平原,地面标高+150m,井田走向长度5km,倾斜方向长度3.3km。井田上界以标高-165m为界,下界以标高-1020m为界,两边以断层为界,井田内煤层赋存稳定,井田可采储量约1.08亿吨。 井田有两个开采煤层,为1k、2k,在井田范围内,煤层赋存稳定,煤15,各煤层厚度、间距及顶地板岩性参见综合柱状图1-1: 层倾角0

煤矿工作面设计开采说明书

第一章工作面地质条件 第一部分工作面位置 XX采区采煤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走向长600米,倾斜长90米,工作面地面标高+700~ +725米,工作面标高+132.2~ +182.5米。 1、地面位置: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XXX以西700米,地表多为耕地,荒坡,无水体。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上部为xxxx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其余均未开采。 3、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XX采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对地面影响不大。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 一、煤层简述: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为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赋存总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一般0.4~14米,平均厚度5米,局部含碳质泥岩、泥岩,夹矸厚度0.1~0.8米,1~3层,含夹矸较少,结构较简单但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二、地质构造: 区内无陷落柱及岩浆岩发育。该工作面顶板较稳定,底板变化大,导致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该下巷掘进至F8点时曾揭露一条落差°

5275<8正断层,产状07—F3点处揭示F15米的断层。在5~3为 在对其改造中又揭示一条同期沉淀构造,倾向为230°,现均已对其改造。 三、煤层储量: XX采区工作面走向长600m,倾斜长90m,面积为61280.625㎡平均,平均煤厚为5m,煤层工业储量为413644.2T,回采率按90%,可采储量372279.8T。 四、水文: 该工作面地表为丘陵及冲沟,无地表水体。故受地表水之影响很小。其上部的13231采空区内的积水以基本放净,唯标高最低处的3/h15m 左右,下巷里段位处断层边缘,放水孔中有出水现象,水量在掘进时无出水现象,但应该预防因采动引发断层滞后突氺。下巷需留设移动泵坑,F8前需建造环形水仓;合理配备排水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min。m m/min,正常涌水量0.35最大涌水量0.~1.5五、煤层顶底板岩性: 1、顶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厚层状,层面富含云母片,俗称大占砂岩,一般厚度为15~20米。伪顶为碳质泥岩或泥岩较松软,一般厚度为0~1.6米,局部发育,随采随落。 2、底板岩性:直接底为硅质泥岩或泥岩,松软遇水膨胀,容易造成底鼓或使巷道变形,平均厚度为6米。老底为泥灰岩,一般厚度米。4米,平均为5~3为

矿井提升机课程设计

矿井提升机课程设计 绪论 1.1 矿井提升机简介 矿井提升机 (mine winder;mine hoist) 是安装在地面,借助于钢丝绳带动提升容器沿井筒或斜坡道运行的提升机械。分“缠绕式提升机(mine drum winder)”和“摩擦式提升机(mine friction winder)”。它用钢丝绳带动容器(罐笼或箕斗)在井筒中升降,完成输送物料和人员的任务。矿井提升机是由原始的提水工具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现代的矿井提升机提升量大,速度高,已发展成为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重型矿山机械。 1.2 矿井提升机的任务及其组成矿井提升机的任务: (1) 提升有用矿物,矿石、煤炭。 (2) 提升井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煤泥。 (3) 升降人员、运送设备和下放物料。 矿井提升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提升钢丝绳、平衡钢丝绳、提升容器、井架、天轮、井筒设备(包括罐道、罐梁)等组成。一般的矿井提升机都有两个提升容器,并且两个提升容器在矿井中做方向相反的直线运动,即一个提升容器以一定的速度上升时另一个提升容器以相同的速度下降。 1.3 矿井提升机的特点 (1) 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就是不能发生安全事故。由于矿井提升设备在矿山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运转的安全性,不仅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而且还涉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全国都对矿井提升设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在我国这些规定包括在?煤矿安全规程?中。 (2) 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是指能够可靠的连续长期运转而不需在短期内检修。矿井提升设备所担负的任务十分艰巨,不仅每年要把数十万吨到数百万吨的煤炭和矿石从井下提升到地面,而且还要完成其他辅助工作。 (3) 经济性 矿井提升设备是矿山大型设备之一,功率大,耗电多,大型矿井提升机的功率超过1000KW。因此矿井提升机的造价及其运转费用,也就成为影响矿井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矿井提升机的工作原理 缠绕式提升机是利用钢丝绳在滚筒上的缠绕和放出,实现容器的提升和下放。当滚筒由电动机拖动以不同的方向转动时,钢丝绳或在滚筒上缠绕或放出,以带动提升容器。缠绕式双卷筒提升机具有两个卷筒,每个卷筒上固定一根钢丝绳,钢丝绳在两卷筒上的缠绕方向相反。摩擦式提升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摩擦传递动力。钢丝绳搭放在摩擦轮的摩擦衬垫上,提升容器悬挂在钢丝绳的两端,在容器底部还悬挂平衡钢丝绳。提升机工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说明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 一、设计原则 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 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

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 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矿井开拓方式(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7476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矿 井开拓方式(正式版)

编订人:某某某 审批人:某某某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矿井开拓方式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煤炭资源埋藏在山里或地下,必须从地面开掘一 系列的井筒和巷道通达煤层,才能进行资源的开采。 这些井筒和巷道构成矿井开拓系统。这些井筒和主要 巷道在井田内的总体布置方式,称为矿井开拓方式。 通常按井筒形式将矿井开拓划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 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4种方式,如图3-1所示。 图3-1 矿井开拓系统 1—平硐; 2—立井; 3—斜井; 4—斜巷

1.立井开拓 立井开拓是指利用垂直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当煤层埋藏较深,表土层厚,瓦斯、水文情况复杂等情况下广泛应用的一种开拓方式。 2.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是指利用倾斜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一种开拓方式。根据井筒位置和开拓巷道布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片盘斜井和斜井分区式开拓。当煤炭储量较少时可采用片盘斜井开拓;斜井分区式开拓又分单水平分区式开拓和多水平分区式开拓。 3.平硐开拓 平硐开拓是指利用水平巷道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采用平硐开拓

采矿学课程设计论文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第一节采区储量 第二节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第三章开拓方式简介 第一节井筒 第二节大巷 第四章采区准备方式 第一节上山布置与断面 第二节采区车场与硐室 第五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系统和回采巷道布置 第二节采煤工艺 (含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设备选型 第六章总结与分析

第一章前言 一、设计的目的 1、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奠定基础。 二、矿井开采条件 1、二 1 煤层 二 1 煤层位于组下部,矿区围标高为-600~+300m,埋深约179~1080m。上 距砂锅窑砂岩一般为65.02m,下距L 9 石灰岩7.24m左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0~16.26m,平均5.74m,为薄~特厚煤层。 二 1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1层夹矸,夹矸厚分别为0.14~0.05m,岩性为炭质泥岩。 二 1 煤层顶底板特征: 1)顶板:二 1 煤层直接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厚0~7.35m,平均1.93m,抗压强度58.5Mpa;老顶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厚 1.03~28.52m,平均14.82m,抗压强度44.6~103.5Mpa、抗拉强度4.83~5.23Mpa。二1煤层顶板受滑动构造影响较大,顶板不稳定,不易管理。 2)底板:二1煤层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条带状细砂岩,平均厚7.42m;局部直接底板为粉细砂岩、炭质泥岩及泥岩,采煤过程中,泥岩易遇水膨胀发生地鼓现象。 大部分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有时可成为直接顶板,厚1.03~28.52m,平均14.82m。大部分直接底板为砂质泥 岩或条带状细粒岩,平均7.24m;间接底板为组L 7~8 石灰岩。 2、煤质 (1)、物理性质 二 1煤层物理性质:二 1 煤层以粉煤为主,为黑~灰黑色,玻璃光泽,粉状、 鳞片状产出,强度很低,手捻即成为煤粉,易污手。煤层中下部常有碎粒或块状

变电所设计课程设计

变电所设计课程设计

《矿山电工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35/6kv变电所设计 助学院校: 河南理工大学 自考助学专业: 机电设备与管理 姓名: 聂梦栩 自考助学学号: 040213200192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2O14 年 10 月 31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负荷计算与功率因数补偿 (1) 1.1 概述 (1) 1.2 计算各组负荷与填表 (4) 1.3 各低压变压器的选择与损耗计算 (6) 1.3.1 机修厂、工人村与支农变压器 (6) 1.3.2 地面低压动力变压器 (6) 1.3.3 洗煤厂变压器 (6) 1.3.4 各变压器功率损耗计算 (6) 1.4 计算6kV母线上补偿前的总负荷并初选主变压器 (7) 1.5 功率因数补偿与电容器柜选择 (8) 1.5.1 选择思路 (8) 1.5.2 无补偿时主变压器的损耗计算 (8) 1.5.3 35kV侧补偿前的负荷与功率因数 (9) 1.5.4 计算选择电容器柜与实际补偿容量 (9) 1.5.5 补偿后6kV侧的计算负荷与功率因数 (10) 1.5.6 补偿后主变压器最大损耗计算 (10) 1.5.7 补偿后35kV侧的计算负荷与功率因数校验 (10) 1.6 主变压器校验及经济运行方案 (11) 1.7 全矿电耗与吨煤电耗计算 (11) 1.8 拟定绘制矿井地面供电系统一次接线图 (12) 第二章供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14) 2.1 概述 (14) 2.2 选取短路计算点并绘制等效计算图 (15) 2.3 计算各元件的标么电抗 (16) 2.3.1 电源的电抗 (16) 2.3.2 变压器电抗 (16) 2.3.3 线路电抗 (17) 2.4 计算各短路点的短路参数 (17) 2.4.1 K35点短路电流计算 (18)

矿井开拓基础知识

矿井开拓 一、煤田、井田 1. 煤田划分为井田 在同一地质时期生成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煤田的范围很大,面积由数十至数千平方公里,煤的储量由几亿到几百亿吨。一个大的煤田通常由几个或十几矿开采,划归一个矿井进行开采的煤田通常称为井田(或矿田)。井田的边界多以大断层等自然条件进行划分。 2. 矿井储量与可采储量 井田范围的大小,决定了矿井的煤炭储量和开采条件,是建设矿井的基本根据。井田范围内煤炭的埋藏量称为矿井储量,矿井储量中工业储量只有一部分能够采出,这部分储量叫做可采储量。 3. 矿井井型与服务年限 矿井生产能力指矿井一年内能生产煤炭的产量,又称为矿井年产量或井型。矿井范围内可采储量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计算其可生产年限,称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我国目前按设计生产能力把煤矿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若干个等级,目前我国井型系列如表2-2-1所示。 表2-2-1 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 二、井田再划分 煤田划分为井田后,每一个井田的面积仍然比较大, 为便于开采,还必须将井田再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段,以便有计划的按一定顺序进行开采。 1. 井田划分为阶段 开采缓倾斜、倾斜和急倾斜煤层时,通常沿煤层倾斜方向,按一定标高,将井田划分为若干长条部分,每一个长条部分称为阶段,如图2-2-1所示。阶段大小一般用阶段斜长或阶段垂高来表示,它的走向长度等于井田走向全长。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800-500-300-150第四阶段 图2-2-1 井田划分为阶段 H-阶段垂高;h-阶段斜长

阶段与阶段之间以水平面分界,分界面又称为水平面。布置有主要运输大巷和井底车场,担负该水平开采范围内主要运输和提升任务的水平称为开采水平。水平常用该处标高、开采顺序和用途来表示,如图2-1中的-150、-300、-500、-800水平,又称为第一水平,第二水平以及运输水平、回风水平等。 阶段的开采顺序一般是自上而下依次进行的,在开采第二阶段时,第一阶段的运输水平可变为第二阶段的回风水平。 一个井田如果只有一个开采水平,称为单水平开拓,它适用煤层倾角在16°以下,井田倾斜长度较小的矿井;当用两个以上开采水平来开采井田时,称为多水平开拓。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考虑,一个矿井最好用一个开采水平来保证矿井的年产量,这样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简单,技术经济指标较好。 2. 阶段内的布置 阶段内的布置有连续式、分区式和分带式三种。 ⑴连续式 当阶段内的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都较小时,可在井田的每一翼沿阶段倾斜全长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并且回采工作面可以由井田中央向井田边界推进(连续前进式开采),或者从井田边界向井田中央推进(连续后退式开采),这种布置称为连续式布置如图2-2-2所示。 a b 图2-2-2 阶段内的连续式布置方式 a-连续前进式开采;b-连续后退式开采 ⑵分区式 当阶段的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都较大时,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长度约为600~1200m,沿倾斜的长度等于阶段斜长,在其中有独立的通风和运输系统,这样的每个部分称为采区,这种布置称为分区式布置,如图2-2-3所示。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

前言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它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部分组成.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各位指导老师,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圆满的完成了设计工作。 本矿井设计是根据XX煤矿的原地质资料进行编写的。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图表都是以其地质资料、底板等高线图、综合柱状图等为依据,按照《毕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进行的。 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严格依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的要求计算和设计,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并注重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特别是课本与规程的衔接与配合。 设计主要分为: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矿井基本巷道、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矿井通风及安全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排水、环境保护等。设计在内容上以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为主线,力求在阐明基础原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矿井的条件,采用合适的开采方法进行开采,解决了设计中的各种主要技术问题。例如在方案法中对矿井的开拓方式进行多方案比较后选定,在多目标决策中阐明了井筒位置的确定问题。此外,对某些设计技术课题(井田开拓),在几种方法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本次设计得到了指导老师马岳谭以及采矿工程教研室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设计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矿(井)田地质概况 (6) 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6) 1.1.1交通位置 (6) 1.1.2地形地貌 (7) 1.1.3气象及水文情况 (7) 1.1.4矿区概况 (7) 1.2 地质特征 (8) 1.2.1地层 (9) 1.2.2构造 (13) 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 (13) 1.3.1煤层及煤质 (13) 1.3.3水文地质 (16) 1.4矿井地质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 (20) 第二章井田开拓 (21) 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 2.1.1矿井工作制度 (21) 2.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 2.2矿井境界及储量 (22) 2.2.1井田境界 (22) 2.2.2资源/储量 (22) 2.3井田开拓 (23) 2.3.1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选择 (23) 2.3.2井筒形式的确定 (24) 2.3.3井筒数目的确定 (24)

开采课程设计实例

(如果确实搜集不到资料,可参考这个课程设计,但必须按自己地学号计算,完全照抄不及格)(只有封面可以打印,按这个格式,填上班级、后再打印,其它必须手写) 山西煤炭职工联合大学 课程设计 (说明书) 题目:号煤层十三采区设计水平15二矿390 专业班级:2010(业余)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张世登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录

第一章矿井简况与采区地质特征2 第一节矿井简况2 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5 第二章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7 第一节采区储量7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7 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9 第一节采煤方法地选择9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9 第四章回采工艺设计13 第一节回采工艺过程13 第二节循环工作组织15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第一章矿井简况与采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井简况 一、井田位置与境界 二矿井田位于阳泉矿区东南部,东距阳泉市约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5′17″~113°33′07″,北纬37°46′44″~37°52′19″. 井田东部为大阳泉井田,西部为西上庄井田,南部与五矿井田相邻,北

部以石太铁路为界,隔桃河与三矿、四矿相望,井田走向长约8km,倾向长约7.8km,2. 62.4186km面积为二、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按年工作日按300d计算,每天净提升时间14h,确定二矿设计生产能力为4.35Mt/a. 2005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下发《关于2005年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及地方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地批复》,批准国阳二矿地核定能力为7.2Mt/a. 根据2005年底储量估算结果:保有地质储量821.54 Mt,期末可采储量473.91 Mt.按设计生产能力4.35Mt/a,可采储量473.684Mt,取储量备用系数1.4,矿井服务年限为78年.按核定生产能力7.2Mt/a,储量备用系数采用1.4,矿井服务年限为47a. 三、矿井开拓部署 在井田地北部建立工业广场,采用主斜井-副立井-石门大巷开拓方式.现分别为:,个14使用主要井筒. 主斜井(2个):东、西主斜井分别装备钢绳芯胶带提升机、钢丝绳牵引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主提升任务; 副立井(2个):装备落地式多绳磨擦轮提升机,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材料斜井(1个):任液压支架等大型材料地提升任务; 专用进风井(4个):桑掌进风井、南山进风井、龙门进风井、1#进风井; 回风井5个:南山回风立井、桑掌回风立井、大南沟回风井(由一号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矿井开拓方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矿 井开拓方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49-38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矿井开拓方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煤炭资源埋藏在山里或地下,必须从地面开掘一系列的井筒和巷道通达煤层,才能进行资源的开采。这些井筒和巷道构成矿井开拓系统。这些井筒和主要巷道在井田内的总体布置方式,称为矿井开拓方式。通常按井筒形式将矿井开拓划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4种方式,如图3-1所示。 图3-1 矿井开拓系统 1—平硐; 2—立井; 3—斜井; 4—斜巷 1.立井开拓 立井开拓是指利用垂直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当煤层埋藏较深,表土层厚,瓦斯、水文情况复杂等情况下广泛应

用的一种开拓方式。 2.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是指利用倾斜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一种开拓方式。根据井筒位置和开拓巷道布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片盘斜井和斜井分区式开拓。当煤炭储量较少时可采用片盘斜井开拓;斜井分区式开拓又分单水平分区式开拓和多水平分区式开拓。 3.平硐开拓 平硐开拓是指利用水平巷道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采用平硐开拓时,一般以一条主平硐担负运煤、出矸、进风、排水、设置管路和行人等任务,在井田上部回风水平开掘回风平硐或回风井。当煤层赋存位置在较高的山岭、丘陵、沟谷中时可采用平硐开拓。 4.综合开拓 综合开拓是指借助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井筒形式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

14采矿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报告书

1.1设计依据 1.1.1矿井概况 矿井位于平原地区,井田长7200米,双翼开采,每翼长3600米。设计年产量60万吨,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为23年。矿井采用竖井主要石门开拓,在煤层底板开围岩平巷,已拟定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两区中央上部边界开回风井,每个采区共有上层工作面2个,下层工作面2个,工作日产量均为500吨,全矿同时有4个工作面生产即能满足要求。备用工作面2个。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为380人。该矿为单一煤层,煤层厚4m,倾角25°,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06m3 /t,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1.1.2井巷尺寸及支护情况 井巷尺寸及支护情况表 2.1矿井及采区通风系统 2.1.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一般情况下矿井通风系统,都要符合投产较快、出煤较多、安全可靠、技术经济标合理等总原则。具体地说要适应以下基本要求: 1)每个矿井,特别是地震区、多雷区的矿井至少要有两个通地面的安全出口,个出口之间距离不得小于30m; 2)进风井口,要有利于防洪,不受粉尘、污风炼焦气体矸石燃烧气体等有毒气体的侵入; 3)采用多台分区主扇通风时,为了保持联合运转的稳定性,总进风道的断面不宜过小,尽可能减少公共风路的风阻;各分区主扇的回风流中央主扇和每一翼的主扇的回风流都必须严格隔开; 4)所有矿井都要采用机械通风主扇和分区扇必须安装在地面; 5)北方矿井,井口要有供暖设备; 6)总回风巷不得作为主要人行道; 7)工业广场不允许受扇风机噪音的干扰; 8)装有皮带机的井筒不允许兼作回风井; 9)装有箕斗的井筒不允许兼作进风井; 10)可以独立通风的矿井,采区尽可能独立通风; 11)通风系统要为防瓦斯、火、水、尘及降温创造条件;通风系统要有利于深水平延伸或后期通风系统的发展变化; 12)要注意降低通风费用。 2.1.2矿井通风类型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矿井主要有五种通风类型(图中主扇工作方法暂且按抽出式):中央并列式(图2—1)、中央分列式(图2—2)、两翼对角式(图2—3)、分区对角式(图2—4)和混合式通风。

矿井运输提升设计21080125闫瑞

矿井运输提升课程设计 前言 一、课程设计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是继矿井提升运输课程后进行的一门设计实践性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机械基本和综合设计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基本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根据煤矿生产的需要和技术发展,选择和论证技术方案,设计完成矿井运输系统和矿井提升设备的选型设计; 2.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学习工程设计中技术方案的论证和选择的思想方法; 4.学习矿井运输系统的设计与提升系统设计中的有关技术规范和安全规程; 5.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思考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 1.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选型设计; 2.带式输送机的选型设计; 3.主井缠绕式提升机选型设计; 4.副井落地式摩擦提升机选型设计。 三、课程设计内容 1.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选型设计 已知某综采工作面运煤,运输生产能力Q=450t/h,煤的松散容重γ=0.85t/m3,采煤机的生产能力Q0=450t/h,牵引速度v0=4.2m/min,工作面长度L=200m,煤层倾角β=9?,试选择合适的工作面刮板输送机。 2.带式输送机的选型设计

某上运带式输送机,输送机的传动装置布置在输送机上方,处于发电运行状态,已知其输送量Q=800t/h,输送机长度L=1000m,倾角β=10°,散煤容重γ=950kg/m3,最大块度a=150mm,试选择合适的带式输送机。 3.主井缠绕式提升机选型设计 某矿井为单绳缠绕提升系统,年产量A n =55万t,年工作日b r =320d/a,每天工作时间 t s =14h,该矿在整个服务年限内前后期分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井深H S1 =232m,第 二水平井深H2s=370m,主井装载高度H z=18m,卸载高度H x=17m。散煤容重γ=1000 kg/m3。原装备一台2JK-3/11.5型缠绕式提升机,采用了名义载重为4t的箕斗,原井架高度H j=31m。现拟再开采第二水平时,按年产量A n =125万吨进行技术改造。试进行主井提升设备的选型设计。 4.煤矿副井多绳摩擦式提升设备选型设计(井塔式) 某矿年产量A n =140万t,井深H s=750m;年工作日b r =330d/a,每天工作时间t s =16h, 矸石容重γ g =1400 kg/m3,辅助运输采用名义装载量为1.5t固定矿车,电机车牵引。最大班下井工人为900人。综采工作面使用液压支架需整体下运,其宽度为1.6m。根据以上条件进行副井提升设备的选型设计。 第一章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选型设计 刮板输送机是一种挠性牵引机构的连续输送机械;主要用于采煤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等恶劣条件下的煤炭运输。作为采区巷道用的刮板输送机是由刮板链、溜槽、机头部、机尾部等基本部件组成,当刮板输送机用于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与滚筒采煤机和输送机推移装置配套使用时,其结构组成除有以上基本部件外,根据设备配套要求和工作需要,还有铲煤板、挡煤板、机头支撑推移装置等一些其他部件。 某矿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参数确定,试选定刮板输送机型号: 1、原始数据 已知某综采工作面运煤,运输生产能力Q=450t/h,煤的松散容重γ=0.85t/m3,采 煤机的生产能力Q 0=450t/h,牵引速度v =4.2m/min,工作面长度L=200m,煤层倾角β=9? 试选择合适的工作面刮板输送机。

矿井开拓巷道开拓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矿井开拓巷道开拓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在一定的井田地质、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可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布置方式通称为开拓方式。合理的开拓方式,一般要在技术可行的多种开拓方式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才能确定 一、井田开拓方式分类 井田开拓方式种类很多,一般可按下列特征分类。: (一)按井筒(硐)形式 按井筒(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二)按开采水平数目 按开采水平数目可分为:单水平开拓(井田内只设1个开采水平);多水平开拓(井田内设2个及2个以上开采水平)。(三)按开采准备方式 按开采准备方式可分为上山式、上下山式及混合式。 (1)上山式开采开采水平只开采上山阶段,阶段内一般采用采区式准备。 (2)上下山式开采开采水平分别开采上山阶段及下山阶段,阶段内采用采区式准备或带区式准备;近水平煤层,开采水平分别开采井田上山部分及下山部分,采用盘区式或带区式准备。 (3)上山及上下山混合式开采上述方式的结合应用。

(四)按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 (1)分煤层大巷,即在每个煤层设大巷; (2)集中大巷,在煤层群集中设置大巷,通过采区石门与各煤层联系; (3)分组集中大巷,即对煤层群分组,分组中设集中大巷。根据我国常用的开拓方式,其分类可见图3—14所示 因此,立井开拓方式可有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式;立井多水平上山式;立井多水平上山式及上、下山相结合的方式。如图3—15所示。 图3—15立井开拓方式

(a)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b)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式; (c)立井多水平上山式;(d)立井多水平上山及上下山式混合式 1—主井;2—副井;3—井底车场;4—主要石门;5—开采水平运输大巷 二、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井田开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矿山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下,根据矿区总体设计的原则规定,正确解决下列问题:(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及其配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 (2)合理地确定开采水平数目和位置。 (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 (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 (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 上述问题解决得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矿井生产的长远利益,关系到矿井的基本建设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设速度,从而影响矿井经济效益。矿井开拓方案一经实施,再发现不合理而改动,那将耽误许多时间,浪费巨大投资。因此,确定开拓问题,需根据国家政策,综合考虑地质、开采技术等诸多条件,经全面比较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方案。在解决开拓问题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