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拓方案设计案例
矿井开拓延伸设计方案

神华集团乌达矿业公司五虎山煤矿9#、10#、12#煤层开拓延伸设计前言乌达矿业公司五虎山煤矿是国家六十年代投资建设的年设计能力150万吨的大型矿井。
该矿井1970简易投产,1983年达产,1990年产量曾突破200万吨。
三十年来,五虎山矿共生产煤炭2316.1万吨。
2000年五虎山矿进行技术改造,技改后的矿井主采4#、7#煤层,主产品是低硫精煤、电煤。
截止2003年6月,技改后圈定的4#、7#煤层可采储量约为365.4万吨,按年产150万吨计,只能维持二年多,矿井接续紧张。
五虎山矿井开拓延伸涉及的煤层是9#、10#、12#。
根据乌达矿区煤层分布及开采状况看,苏海图矿主采12#、13#、15#煤层,已没有9#、10#煤层,黄白茨矿现主采9#煤层,但储量有限,只能开采2年,五虎山矿井9#、10#煤层可采储量约1837.3万吨。
9#、10#煤层虽然属高硫煤,但灰分低,发热量高,经市场调研,高硫煤市场前景是明朗的,具有开采价值。
本次矿井开拓延伸方案主要设计开采9#、10#、12#煤层,其中先期开采9#、10#煤层,后期开采12#煤层,矿井设计能力可提升至240万吨/年。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交通五虎山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为贺兰山北部煤田乌达矿区的一部分。
包兰铁路、110国道从乌达矿区东侧通过。
矿区铁路专用线在包兰铁路的乌海西站接轨。
区内有乌达通至巴音浩特和吉兰泰等地区的主要公路。
第二节地质概况五虎山矿井范围拐点坐标:1:X=4376543 Y=36384241;2:X=4376553 Y=36380481;3:X=4376296 Y=36380464;4:X=4374958 Y=36381152;5:X=4374110 Y=36381610;6:X=4372800 Y=36382371;7:X=4372800 Y=36383131;8:X=4371973 Y=36383446;9:X=4372303 Y=36383601;10:X=4372303 Y=36383921;11:X=4372813 Y=36383981;12:X=4372953 Y=36384101;13:X=4375453 Y=36384491;14:X=4376553 Y=36384241;井田走向长4.5KM,倾斜长2.5KM,面积为11.5665平方公里。
煤矿井田开拓方式设计

矿井设计一、井田概况某井田含有两层煤,煤层厚度分别为1M 6m,2M 8m,走向长度8km ,倾斜长度1860m ,煤层间距10m ,煤层倾角34°,煤层露头深度为72m ,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t/a 。
瓦斯等级属于低瓦斯矿井。
地表较为平坦,水文地质简单,煤层顶底板均为中等稳定砂岩。
初步设计矿井开拓方式,并初步分析大巷布置方式,同时设计井底车场。
二、井田开拓一、储量计算1、矿井地质资源量计算t 2604025.1)86(18608000万=⨯+⨯⨯=Z Z2、矿井资源/储量计算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矿井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矿井工业资源/储量计算按下式计算:k Z Z Z Z Z Z M M b b g 333222112122111++++=g Z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b Z 111——探明的资源量中经济的基础储量;b Z 122——控制的资源量中经济的基础储量;112M Z ——探明的资源量中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22M Z ——控制的资源量中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333Z ——推断的资源量;k ——可信度系数,取0.7~0.9,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的取0.9;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的取0.7。
根据钻孔布置,在矿井地质资源储量中,60%是探明的,30%是控制的,10%是推断的。
根据煤层厚度和地质,在探明和控制的资源量中,70%的是经济基础储量,30%的是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则矿井工业/资源储量:t Z b 万8.10936%70%6026040111=⨯⨯=t Z b 万4.5468%70%3026040122=⨯⨯=t Z M 万2.4687%30%6026040112=⨯⨯=t Z M 万6.2343%30%3026040222=⨯⨯=因为地质条件简单,k 取0.9,则t k Z 万6.23439.0%1026040333=⨯⨯= 则g Z =10936.8+5468.4+4687.2+2343.6+2343.6=25778.8万t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可按下式计算)(1P Z Z g S -=式中S Z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1P ——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筑物煤柱、露头煤柱、水平面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之和。
矿山开拓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我国某大型矿山,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开拓井下巷道、竖井施工、井筒硐室建设等。
工程总投资XX亿元,工期为XX个月。
本工程采用矿山开拓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和经济效益。
二、施工组织与管理1. 施工组织架构(1)项目经理部:负责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协调和管理。
(2)施工队:负责具体施工任务,包括巷道开挖、支护、硐室建设等。
(3)技术质量部:负责施工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4)安全环保部:负责施工安全、环保管理和监督。
2. 施工管理措施(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环保。
(2)建立健全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施工有序进行。
(3)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确保施工质量。
(4)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安全。
三、施工工艺与设备1. 巷道开挖(1)采用全断面开挖,开挖断面尺寸为:宽×高=5m×4m。
(2)采用爆破开挖,爆破设计依据《矿山爆破安全规程》。
(3)爆破后,采用挖掘机进行清理。
2. 支护(1)巷道支护采用锚杆锚索支护,锚杆长度为2.5m,锚索长度为4.0m。
(2)锚杆间排距为1.0m×1.0m,锚索间排距为2.0m×2.0m。
(3)支护材料采用高强螺纹钢,锚杆锚索预应力为100kN。
3. 竖井施工(1)竖井采用分段施工,分段高度为20m。
(2)采用钻井机进行井筒施工,钻井直径为6m。
(3)井筒施工采用爆破开挖,爆破设计依据《矿山爆破安全规程》。
4. 井筒硐室建设(1)硐室采用锚杆锚索支护,支护材料同巷道支护。
(2)硐室尺寸为:长×宽×高=15m×8m×8m。
(3)硐室施工采用模板支护,模板采用钢模板。
四、施工进度安排1. 工程开工前,完成施工图纸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许可证办理等工作。
2. 工程开工后,按以下进度安排进行施工:(1)巷道开挖:1-3个月。
山西垚志达矿山井田开拓的工程设计及实践分析

62 /矿业装备 MINING EQUIPMENT山西垚志达矿山井田开拓的工程设计及实践分析1 资源存储量估计及开拓依据1.1 储量概算根据最初相关地质报告和初步设计,原设计井田面积为14.1182 km 2,全井田共求得3号、9号、15号煤层(111b+122b+333+蹬空区)煤炭资源/储量总量97 580 kt,其中现保有97 170 kt,蹬空区410 kt。
贫煤(PM)总量79 320 kt,无烟煤(WY3)总量17 850 kt。
111b 资源/储量占总量的70%;(111b+122b)资源/储量占总量的80%。
由于井田面积进行了调整,3号、9号、15号煤层煤炭资源/储量总量111 680 kt,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109 526 kt,矿井设计资源/储量44 395 kt。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29 997 kt。
山西垚志达煤业有限公司根据最新地质报告,新增区域面积为3.0247 km 2,矿井可采储量为29 997 kt。
1.2 开拓依据其原设计为:井田西部3号、9号、15号煤层开拓时布置主立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三个井筒。
井田东部9号和15号煤层开拓,沿井田北部边界布置胶带大巷和胶带暗斜井,将井田东部煤炭运输至井田西部主立井,提升至地面。
利用原垚志达煤业主斜井作为二期副斜井,担负井田东部辅助运输任务,原垚志达煤业回风立井作为东部回风立井,担负井田东部回风任务。
其变更主要原因为:原垚志达煤业为生产矿井,开采井田东部15号煤层,经过4年的开采,在井田东部形成了新的15号煤层采空区和9号煤层蹬空区。
同时井田东部新增了原山西东岭煤业有限公司和长子县慈林镇龙塘村煤矿井田,因此需对井田东部开拓进行调整。
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是山西地区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其中井田开拓是实现现有煤矿进一步高效开采的手段之一。
本文所研究的山西垚志达煤业有限公司位于长子县城南东约20 km 处的崔庄、田良、河峪、西后沟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长子县色头镇、慈林镇管辖。
李家窑煤矿井田开拓方案优化设计

全文共计2422字
李家窑煤矿井田开拓方案优化设计
一、概况李家窑煤矿位于大同煤田南东部,大同市左云县南东26km,小京庄乡李家窑村南,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在井田西南部,有一宽缓的背斜构造,轴向近东西;井田东南部较陡,倾角最大可达25°,西、北部平缓,倾角一般3°左右。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
主要可采煤层有山4、2、5-1、5、8-1号煤层,而批采的山4-2号煤层在本井田范围内不可采。
其中山4、8-1号层大部可采,5号层全区可采,2、5-1号层局部可采。
二、原方案简述主副井工业场地基本位于地面F167断层(大致呈东西向穿越井田的一条沟)中部以北呈南北向一冲沟内(即1408钻孔所在的小支沟)。
风井位于羊圈头村正南800m处,大约在井田南北向的中部。
山4号层和2号层集中布置,分层开采。
即副斜井在山4号和2号煤层分设甩车场,分层布置盘区大巷,山4号煤通过溜煤眼进入主煤仓,2号煤直接进入主煤仓,集中运出地面。
山4号层和2号层可采部分采用三巷布置,即(盘区)皮带大巷、(盘区)辅运大巷、(盘区)回风大巷,均沿煤层底板布置。
依据井田内断层分布,将井田内山4号层划为四个盘区开采,分别为:北盘区、南一盘区、南二盘区、西盘区。
F167断层以北为北盘区,从主煤仓上口南北方向布置北盘区皮带大巷,在其两侧平行布置北盘区辅运大巷和回风大巷,三条盘区大巷北至井田北界,南至F167断层;以过F167断层盘区巷为界,与F167断层和F89断层相夹煤量的大约1/2以东为南一盘区;F89断层以南为南二盘区;沿F167断层向
1。
第五节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

第五节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一、井田概况某矿地面为平原地带井田范围内地表标高为+80~90m,表土及风化带厚度(垂高)约50~60m,有流砂层,井田中部较薄,井田境界处较厚。
煤层+30m~-420m底板等高线为界,两侧人为划定境界。
井田走向长9km,倾斜长约1740m。
井田内共有4个可采煤层,倾角均为15°左右。
各煤层的名称、厚度、间距及顶底板情况如表25—3煤层成层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大断层,煤质中硬,属优质瘦贫煤,煤尘无爆炸性危险,也无自燃倾向;平均容重为1.32t/m3。
本矿瓦斯含量大,涌水量较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80m3/h工业储量ZgZg=9000⨯17400⨯(1.8+1.9+1.6+2.0)⨯1.32=15089.976万t可采储量Zk=(Zg-P)CP-永久煤柱损失,工广,境界煤柱;C-采区采出率,中厚煤层,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C为80%永久煤柱损失约占工业储量的5%。
P=5%Zg=5%15089.976=7.544988万tZk=(Zg-P)C=(15089.976-7.544988)8%=11468.4万t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T取60年,求AT=Zk/(1.4A),A=136.5万t/a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和矿井可采储量,遵照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将矿井生产能力A确定为120万t/a,储量备用系数按1.4计算,可得矿井服务年限为T=11468.4/(1.4⨯120)=68.26a.地质损失增大K采出率降低矿井增产备用储量计算算法1120万t/a⨯68.26a=8191.2万t11468.4万t-8191.2万t=3277.2万t算法2T=[11468.4/(1.4)]⨯0.4=3276.7万t估计约有50%为采出率过低和受未预知小地质破坏影响所损失的储量。
3276.7万t⨯50%=1638.3万t全井田实际采出储量11468.4-1638.3万t=9830.1万t=、开拓方案技术比较井筒形式地形平坦,无平硐条件表上较厚且有流砂层立井开拓(主井设箕斗),井筒位置按流砂层较薄、井下生产费用较低的原则,井筒位于井田走向中部流砂层较薄处。
矿井开拓方案设计案例

矿井开拓方案设计案例3 矿井开拓方案设计案例3.1 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一3.1.1 矿井基本资料3.1.1.1 井田概况某矿位于丘陵地带,井田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仅井田南部靠近井田边界处地势较为平坦,可作为工业广场选址。地面标高+1460m~+1850m,井田南部境界外有汭水河流过,如图3-1所示。井田走向长度4.00~8.50km,倾斜长度1.40~4.40km,面积约为25km2。3.1.1.2 井田内可采煤层井田内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主采5煤厚度0.02~83.00m,平均厚度33m,仅在西部局部不可采。次开采3煤厚度0~4.50m平均厚度1.58m,在东南部分布不均匀不连续、不稳定,灰分高,不适宜开采;西北部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可采储量17.2Mt。主要开采5煤的煤层赋存特点简述如下:(1)东区块段煤层条件好,平均厚度35.50m,倾角6~9°,面积9.70km2,可采储量317.20Mt。(2)北区块段煤层条件好,平均厚度18.80m,倾角10~25°,面积5.10km2,可采储量84.10Mt。(3)南区临近汭水河,煤层平均厚度32.00m,倾角5~11°,面积5.50km2,可采储量130Mt。(4)西区块段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且有分叉现象,此区煤层位于西部向斜轴两翼,煤层倾角变化大。面积约3.40km2,可采储量25Mt。全矿井地质储量916Mt,其中5煤888Mt,3煤28Mt。本矿井属低瓦斯,煤尘有爆炸危险,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正常涌水量110m3/h,最大涌水量135m3/h;煤质属低灰、低磷、低硫、中发热量的长焰煤,是良好的动力和化工煤种。井田内煤层赋存深,覆盖层厚度在500m以上,表土含水丰富。第三系甘肃群下部的砂岩结构松软含水丰富,井筒施工困难。根据该矿自然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对开采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问题确定如下:该矿煤层赋存稳定,储量丰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除了东部的向斜和中部的背斜外,井田内无大断层,具有采用机械化采煤的条件;煤层瓦斯含量低,煤质好,具有较好的铁路外运条件,有加大开发强度的必要。根据井田可采储量,遵照矿井设计规范规定,将井型定为4.00Mt/a,经济上较为合理。考虑1.4的储量备用系数,矿井的服务年限为99a 。3.1.2 矿井开拓方案设计3.1.2.1 井筒的形式和井口位置5煤底板等高线约为+600m~+1000m,覆盖层厚,表土含水丰富,第三系甘肃群砂岩层强度低,富含水,厚度达120m左右。排除使用斜井开拓方式,选用立井开拓方式。关于井口和地面工业广场位置问题,由于井田东、北、西及中部地形起伏落差大,不便于布置工业广场及解决地面运输,而在井田南部沿水河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且便于与现有的准铁路接轨,取水方便;东南块段煤层条件又好,是理想的首采区,把井筒和工业广场的位置设于井田南部较为适宜。井口和工业广场位置合适的地点有Ⅰ、Ⅱ、Ⅲ、Ⅳ四处场地可供选择。相比之下,场地Ⅲ偏离储量中心远,压煤量大,建工业广场还须搬迁一个小村庄,故最后选定Ⅰ、Ⅱ、Ⅳ三个场地作为比较方案的井口和工业广场位置。考虑到井田面积为长大,井型又大。因此结合井下的开采部署,前期可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矿井生产后期,在适当地点开凿分区进风井和回风井,采用分区式通风,有利于解决后期通风线路过、通风费用过高的问题。图3-1 井田及工业广场位置图Ⅰ-庞家磨场地;Ⅱ-何家庄场地;Ⅲ-曹家园场地;Ⅳ-任家磨场地3.1.2.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的位置井田内主采5煤的含量约占井田全部含量的96%,是开采水平服务的主要对象。设置水平时应以5煤为主兼顾3煤开采。该井田煤层倾角一般为6°~15°,倾斜长度在1400~4400m之间。从矿井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合理的采区上、下山长度和上、下山煤量的比例,全矿设置一个水平开采全井田。井田的东南部斜长较长,可根据开采部署增设辅助水平进行开采。为此,针对水平标高的确定,现提出三个可行方案:方案甲:水平垂高定为+940m。首采区上、下山长度分别为1700m和1580m,能满足现有提升、运输和辅助运输设备的要求。全井田上山和下山储量分别为258Mt和278Mt,上下山储量比例适宜,但副井井底和井底车场连接处围岩处围岩条件差,断面大时施工困难,施工难度大。方案乙:水平垂高定为+930m。首采区上、下山长度分别为1560m和1720m。全井田上山和下山储量分别为282Mt和255Mt,上、下山长度和上、下山储量皆宜,但副井井底和井底车场连接处围岩处围岩条件好,也有利于车场和主要硐室布置。方案丙:水平垂高定为+915m。上、下山长度和上、下山储量都能满足生产和设备的要求,但井底围岩条件差,不利于车场和主要硐室的布置。结合比较,确定使用方案乙+930m水平较为合适。3.1.2.3 开采水平的巷道布置根据井田内煤层的赋存状况,水平大巷在西北部基本沿煤层走向布置,东南部大背斜水平大巷穿越背斜布置;井型大,生产集中,运输大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轨道大巷采用电机车运输。根据以上考虑,拟定出三个矿井开拓方案。3.1.2.4 开拓方案概述(1)方案一井口及工业广场选择在场地,立井单水平开拓开发全矿井。主、副井口标高+1480m,主、副井落底后下设+930m水平环形车场;+930水平轨道大巷按3‰流水坡度掘进,胶带大巷沿5煤底板掘进,回风大巷沿5煤中部布置,大巷与井底车场之间采用轨道石门、井风石门与上仓胶带巷连接。矿井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式,矿井后期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即在井田北部再凿一对进回风井;全井田共划分类13个采区,其中5煤10个,3煤3个,矿井移交的首采区为东一、西一两个采区。井田开拓方案平、剖面图,见图3-2、图3-3和图3-4所示。图3-2 井田开拓方案一平面图1-主立井;2-副立井;3-回风立井;4-+930 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5-东部带式输送机大巷;6-东部回风大巷;7-+930 m水平西部轨道大巷;8-西部带式输送机大巷;9-后期进、回风立井图3-3 井田开拓方案Ⅰ-Ⅰ剖面图1-主立井;2-副立井;3-回风立井;4-井底煤仓;5-上仓带式输送机巷;6-分区煤仓;7-+930 m水平西部轨道大巷;8-+930m水平西部回风大巷;9-东部回风大巷(2)方案二井田及工业广场选择在井田外的场地,也为立井单水平开拓。主、副井口标高+1150m,井底设+930m水平环行井底车场。在井田中部背斜的西翼,基本沿煤层走向设+930m水平轨道大巷,沿5煤底板布置胶带大巷,沿5煤中部布置回风大巷。大巷的东侧,布置两条穿过背斜的东西向轨道石门,分别服务于北二、北四两采区,大巷与井底车场间采用轨道石门、进风石门和胶带石联系。矿井生产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即在井田的东、北部各开凿一个回风井回风。全井田共划分15个采区。其中5煤11个,3煤4个,北一、北三为首采区。矿井开拓方案见图3-5。图3-4 井田开拓方案一Ⅱ-Ⅱ剖面图1-回风立井;2-东部回风大巷;3-上仓带式输送机巷;4-+930 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5-东部带式输送机大巷;6-分区煤仓;7-+930 m水平西部轨道大巷;8-西部回风大巷;9-西部带区输送机大巷;10-东部带式输送机大巷;11-+930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12-东二采区上山(3)方案三井口及工业广场选择在场地,采用立井开拓。主、副井标高+1510m,车场水平标高+1030m,设置环行井底车场。全矿采用+1030m水平和+930m辅助水平开采。在井田中部背斜轴部附近,设南北向+1030水平轨道大巷,沿5煤底板设胶带大巷,沿5煤中部设回风大巷。在井田中部设置+930m辅助水平,主运输利用北四采区的集中胶带下山连接+930m和+1030m水平,辅助运输以暗斜井联接。矿井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在井田北部凿一对进回风井,使用分区工通风系统。全矿井共划分为15个采区,5煤11个,3煤4个。开拓方案见图3-6。图3-5 井田开拓方案二平面图1-主立井;2-副立井;3-回风立井;4-+930 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5-+930 m水平井风石门; 6-+930 m水平带式输送机石门;7-+930 m水平轨道大巷;8-+930 m水平带式输送机大巷;9-后期进、回风立井3.1.3 开拓方案比较3.1.3.1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1)压煤方面方案一和方案三工业广场煤柱约23Mt,压煤量大;方案二工业广场不压煤,有利于提高资源回收率。(2)建井工期方案一、方案三井巷贯通距离短,建井工期短,投产快。(3)均衡生产方案一首采区煤层条件好,能迅速达产,两翼同时生产保证生产稳产和高产;方案三后期为单翼生产,产量不均衡;方案二首采区煤层条件差,对达产不利。(4)运输方面方案一运输环节少,反向运输量小。方案二与方案三上下山反向运输量大。方案二运输环节多。(5)基建投资方案一较方案二、方案三基建投资省。(6)外部条件方案一、方案三铁路进线短,方案二供水线路短。图3-6 井田开拓方案三平面图1-副立井;2-主立井;3-回风立井;4-回风大巷;5-+1 030 m水平轨道大巷;6-带式输送机大巷;7-+930 m水平材料暗斜井;8-集中带式输送机下山;9-+930 m水平轨道大巷;10-北部带式输送机大巷;11-后期进、回风立井3.1.3.2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三个方案各有利弊,需进行经济比较才能确定优劣。方案经济费用比较主要有基本建设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有井巷开凿费,建筑物及结构物修建费和一些特殊的设备等;生产经营费用包括巷道维护费、提升费、运输费、排水费、通风费等。三个方案投资费用比较,见表3-1、表3-2。通过以上技术经济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一在基本建设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上都是有利的,故确定采用方案一。本章是用方案比较法解决矿井开采设计的一个简化了的示例。对于一个具体的矿井,其客观条件是很复杂的,因此在研究开采设计方案时,应全面深入地研究各个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而正确的计算,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取得正确的解决。表3-1 各方案工程量投资比较表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数量投资/万元数量投资/万元数量投资/万元井巷工程主井/m5501897.54701621.54851673.25副井/m582239050020505202132风井/m520130060015004801200井底车场/万元220022002200主要运输及回风道/m23001748640048648002128采区准备巷道/m28001568410022964992352井筒装备/万元800905870合计/万无11903.515436.512555.25工业场地运输工程占地面积/km2157501470016800土石方工程量/m3110000441200004813000052防洪排涝工程/万元180245260铁路专用线总投资/万元390051004500场外公路总投资/万元120230160供电通信线路投资/万元176189205供水管路投资/万元400300450主、副井提升设备投资/万元246023402270基建投资合计/万元19933.524588.521252.25表3-2 各方案投产20年内生产经营费比较表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矿井提升费721.89769.94661.95矿井带式输送机运营费311.33631.52450.44矿井辅助运输费124.48167.10158.18矿井主排水费121.33128.99108.59平面辅助排水费20.5730.1745.24矿井通风费127.89167.74131.91巷道维护费371.14501.23423.45合计1797.602396.741979.80吨煤生产运营费/元•t-1 4.50 5.99 4.953.2 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二3.2.1 井田概况某矿位于平原地带,井田范围内地表标高为+80~+90m,表土及风化带厚度(垂高)约50~60m,表土中夹有厚度不一的流砂层,井田中部流砂层较薄,靠井田境界处较厚。井田内煤层上以+30m,下以-420m 的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井田两侧系人为划定境界。井田走向长9000m,倾斜长约1740m 。井田内共有4层可采煤层,倾角均为15°左右。由上而下,各煤层的名称、厚度、间距及顶底板情况如表3-3。井田内m 4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及井田中部的地质剖面如图3-7和图3-8。 (图略)表3-3 煤层地质条件 煤层 厚度(m) 层间距(m) 顶板底板 m 1 1.8 直接顶为厚8m 的页岩, 基本顶为厚4m 的砂岩 直接底为厚10m 的页岩,下为40m厚的砂岩m 2 1.9 页岩、砂页岩、砂岩互层 m 3 1.6 页岩、砂页岩、砂岩互层 m 4 2.0 页岩、砂页岩、砂岩互层小计7.33.2.2 储量计算3.2.2.1 工业储量Z gZ g =9000⨯1740⨯(1.8+1.9+1.6+2.0)⨯1.32=15089.976万t 3.2.2.2 可采储量Z k永久煤柱损失按工业储量的5%计算:P =Z g ⨯5%=15089.976⨯5% =754.499万tZ k =(Z g -P )⨯C =(15089.976-754.499)⨯80%=11468.4万t 式中:P--永久煤柱损失,万t;C--采区采出率,中厚煤层不小于80%。 3.2.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按大型矿井服务年限的下限要求,T 取60年,储量备用系数取1.4,求矿井 设计生产能力A 。a t k T Z A k /5.1364.1604.11468万=⨯=⨯=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和矿井可采储量,按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将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 确定为120万t/a,再计算矿井服务年限:a k A Z T k 26.684.11204.11468=⨯=⨯=在计算矿井服务年限时,考虑矿井投产后,可能由于地质损失增大、采出率降低和矿井增产的原因,使矿井服务年限缩短,设置了备用储量Zb,备用量为:t Z Z k b 万68.32764.04.14.114684.04.1=⨯=⨯=在备用储量中,估计约有50%为采出率过低和受未预知地质破坏影响所损失的储量。矿井开拓设计时认定的实际采出的储量约为:11468.4-(3276.68×50%)=9830.1万t 3.2.4 开拓方案及技术比较 3.2.4.1 井筒布置由于本井田地形平坦,不存在平硐开拓条件,表上较厚且有流砂层,斜井施工困难,所以,确定采用立井开拓(主井装备箕斗提升煤炭),并按流砂层较薄、井下生产费用较低的原则,确定井筒位于井田走向中部流砂层较薄处。为避免采用箕斗井回风时封闭井塔等困难和减少穿越流砂层开凿风井的数目,决定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回风井布置在井田上部边界走向中部。这样,井田需要开凿主立井、副立井和回风井三个井筒。3.2.4.2 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设置根据井田条件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井田可划分为2~3个阶段,设置1~3个开采水平。阶段内采用采区式准备方式,每个阶段沿走向划分为6个走向长1500m的采区,采区划分为若干区段。在井田每翼布置一个生产采区,为减少初期工程量,缩短建井时间,采区间采用前进式开采顺序。因井田内瓦斯和涌水量均较大,采用上下山开采,下山部分在技术上困难较多,故决定阶段内均采用上山开采,由于井田斜长较大,倾角在为15°左右,因此排除了单水平上下山开采的开拓方案。这样,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设置有两个方案,一是井田划分为两个阶段,设置两个开采水平;二是井田划分为三个阶段,设置三个开采水平。3.2.4.3 阶段和开采水平参数(1)水平垂高①两阶段、两水平:870⨯sin15°=225.1m,可取整为225m。②三阶段、三水平:740⨯sin15°=191.5m,可取为190m。500⨯sin15°=129.4m,可取为130m。(2)开采水平实际出煤量①两阶段、两水平方案第一、第二阶段为:9830.1/2=4915.05万t②三阶段、三水平方案第一阶段:(9830.1/1740)⨯740=4180.62万t, 第二、第三阶段:(9830.1/1740)⨯500=2824.74万t(3)水平服务年限①两阶段、两水平方案:第一、第二水平:68.26/2=34.13a②三阶段、三水平方案第一水平:(68.26/1740)⨯740=29a第二、第三水平:(68.26/1740)⨯500=19.61a(4)采区服务年限开采水平内每翼一个采区生产,矿井由两个采区同采保证产量,考虑1a的产量递增和递减期。两阶段、两水平方案中的采区服务年限:(34.13/3)+1=(11.38+1)a三阶段、三水平方案中的采区服务年限:一水平采区:(29/3)+1=(9.7+1)a二、三水平采区:(19.61/3)+1=(6.54+1)a(5)区段数目及区段斜长两阶段、两水平方案:每个阶段划分为5个区段,区段斜长为870/5=174m三阶段、三水平方案:一水平划分为4个区段,区段斜长为:740/4=185m;二、三水平划分为3个区段,区段斜长为:500/3=167m。(6)区段采出煤量①两阶段、两水平方案每个水平6个采区,每个采区5个区段,每个区段出煤量:4915.05/6/5=163.84万t②三阶段、三水平方案:一水平6个采区,每个采区4个区段,每个区段出煤量:4180.62/6/4=174.19万t二水平6个采区,每个采区3个区段,每个区段出煤量:2824.74/6/3=156.93万t井田内所划定阶段的主要参数如表3-4。表3-4 阶段主要参数3.2.4.4 大巷布置考虑到各煤层间距较小,宜采用集中大巷布置。为减少煤柱损失和保证大巷维护条件,大巷布置于m4煤层底板下垂距为30m的厚层砂岩内。上阶段运输大巷留作下阶段回风大巷使用。3.2.4.5 上山布置采区采用集中岩石上山联合准备,井田一翼的中央采区上山布置在距m4煤层底板30m以下的砂岩中,并在采后加以维护,留作下阶段的总回风通道及安全出口,其余采区上山位于距m4煤层底板约20m的砂岩中,并在这些采区采后加以报废。3.2.4.6 开拓延深方式考虑两种井筒延深方案,一是直接延深,二是暗斜井延深。根据前述各项决定,在技术上可行的开拓方案有下列四种,如图3-9。方案1和方案2的区别仅在于第二水平是用暗斜井延深还是直接延深立井。两方案的生产系统较简单可靠。两方案对比,第1方案需多开立井井筒(2×225m)、阶段石门(800m)和立井井底车场,并相应地增加了井筒和石门的运输、提升、排水费用。第2方案则多开暗斜井井筒(倾角15°,2×870 m)和暗斜井的上、下部车场;并相应地增加了斜井的提升和排水费用。对两方案的基建费和生产费粗略估算如表3-5,粗略估算后认为:第1和第2方案的费用相差不大。考虑到方案1的提升、排水工作的环节少,人员上下较方便,在方案2中未计入暗斜井上、下部车场的石门运输费用,以及方案1在通风方面优于方案2,所以决定选用方案1。方案3和方案4的区别也仅在于第三水平是用立井直接延深还是采用暗斜井延深。粗略估算结果如表3-6,方案4的总费用比方案3约高3.5%。两者相差不到10%,仍可视为近似相等。但方案4终究费用略高一些。再考虑到方案3的提升、排水等环节都比方案4更少,即生产系统更为简单可靠一些。所以决定采用方案3。表3-5 方案1和方案2粗略估算费用单位:万元表3-6 方案3和方案4粗略估算费用单位:万元余下的方案1和方案3相比,方案3的总费用、基建费和生产费都要比方案1低,两方案需要通过详细经济比较,才能确定其优劣。3.2.5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第1方案和第3方案有差别的建井工程量、生产经营工程量、基建费、生产经营费和经济比较结果,分别计算汇总于表3-7~表3-11,方案1和方案3初期和后期大巷工程量计算如图3-10。表3-7 开拓方案1和3的建井工程量表3-8 生产经营工程量表3-9 基建费表3-10 生产经营费二水平三水平11361.190.15256527.806527.800.11290.1525995.49小计2685.782439.12合计23076.9520978.16表3-11 费用汇总项目方案1方案2费用/万元百分率/%费用/万元百分率/%基建工程费初期建井费398.50100399.1100.15后期基建费1385.001002096.0151.34%小计1783.51002495.1139.90生产经营费23076.9511020978.16100总费用24860.45105.9123473.26100在上述经济比较中需说明以下几点:①两方案的各采区均布置两条采区上山,且这些上山的开掘单价近似相同,考虑到全井田中采区上山的总开掘长度相同,即两方案的采区上山总开掘费近似相同,故未对比计算;另外,采区上部、中部和下部车场的数目在两方案中虽略有差别,但基建费的差别较小,故也未予计算②在初期投资中,方案3可少掘运煤上山和轨道上山各130m,在比较中未列入。③立井、大巷、石门及采区上山的辅助运输费用均按运输费用的20%估算。④井筒、井底车场、主石门、阶段大巷及总回风巷等均布置于坚硬的岩层中,它们的维护费用低于5元/a.m,故比较中未对比其维护费用的差别。⑤采区上、中和下部车场的维护费用均按采区上山维护费用的20%估算。采区上山的维护单价按受采动影响与未受采动影响的平均维护单价估算。由对比结果可知,方案1和方案3的总费用近似相同,相差5.91%。所以,还需进一步作综合评价优选。3.2.6 综合比较从前述技术经济比较结果来看:虽然方案1的生产费用比方案3高10%,但是其基建投资费用则明显低于方案3,低39.9%。由于基建费的计算误差一般比生产经营费的计算误差小得多,所以可以认为方案1相对较优。从建井工期来看,虽然方案1初期需多掘主、副井筒各35m,运煤及轨道上山各130m,但是可以少掘270m的主石门。因此,方案1的建井工期仍大致与方案3相同。从开采水平接续来看,方案3需延深两次,方案1仅需延深一次立井,对生产的影响少于方案3。综上所述,可认为:方案1和方案3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不相上下,但方案1的基建投资较少,开拓延深对生产的影响期略少一些。所以决定采用方案1,即矿井采用立井两水平开拓;第一水平位于-195m,第二水平位于-420m,两水平均只采上山阶段;阶段内沿走向每1500m划分一个采区,阶段内划分6个采区。本示例也可以通过综合评价优选的方法确定开拓方案,其具体步骤是: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具体情况和侧重不同,开拓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有矿井生产能力、第一水平服务年限、初期基建投资、矿井总基建费用、建井工期、吨煤成本、资源采出率、矿井工艺系统可靠性、采掘机械化程度等。②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正规化。③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④求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值,据此确定选用方案。。
七台河市某煤矿矿井建设与采煤方案

(作者单位:七台河鹿按优质煤有限责任公司)七台河市某煤矿矿井建设与采煤方案◎王黛辉七台河市某煤矿位于七台河市中心区南部,行政归七台河市桃山区管辖,其地下煤炭资源在桃山精查区内。
批准开采46#、47#、48#煤层。
308省道从矿区西部通过,为省级高速公路,七台河至哈尔滨铁路由矿区通过,本矿区内有大路通过勃七、勃密、勃鸡、勃依线与各市县相通,交通十分便利。
一、开拓方式井田开采范围大,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较稳定,采用片盘斜井石门联合开拓。
该井田有主井(提升井)、副井(回风井),为减少压煤量,主、副井都布置在井田南侧,为并列式布置。
主井沿全岩掘进,斜长1000m 左右。
主井担负矿井提升煤岩、矸石、下料及运送人员等任务,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二段暗主井沿48#煤层底板伪斜布置,终至-100m 标高,长度400m 左右。
主提升装备JK-2×1.8/30-250KW 型绞车一台,二段为JTPB-1.2/1.0-75KW 型绞车一台,都采用单钩串车提升,担负矿井煤炭、矸石、材料的提升,内铺22kg/m 的钢轨。
高压电缆,通讯电缆和排水管路都布置在主井,并担负全矿井总入风和安全出口。
副井布置在主井左侧,担负全矿井的回风,并兼作矿井的另一个安全行人出口。
各片盘斜井的井下部分相当于一个下山采区,垂高50m。
片盘斜长55m 以布置一个工作面为原则。
每个片盘开甩车场。
该井的每一片盘均布置甩车场和石门,每片盘甩车场长度为40m,高低道、轻重存车线形成。
变电硐室和水泵硐室均布置在主井与风道之间,水泵硐室布置在-90米标高处,两硐室均有单独的风道与总回风道相联,清理水仓采用人工清理,矿车运输。
本井四个掘进工作面,按照所掘巷道的功能和围岩的性质配备设备如下:石门、硐室及水仓:风动凿岩机、局扇、调度绞车、混凝土喷射机、单体锚杆机、小水泵。
井筒及半煤平巷:风钻、风煤钻、局扇、调度绞车、小水泵。
巷道布置为沿各煤层布置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倾向布置回风上山眼和开切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矿井开拓方案设计案例3.1 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一3.1.1 矿井基本资料3.1.1.1 井田概况某矿位于丘陵地带,井田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仅井田南部靠近井田边界处地势较为平坦,可作为工业广场选址。
地面标高+1460m~+1850m,井田南部境界外有汭水河流过,如图3-1所示。
井田走向长度4.00~8.50km,倾斜长度1.40~4.40km,面积约为25km2。
3.1.1.2 井田内可采煤层井田内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主采5煤厚度0.02~83.00m,平均厚度33m,仅在西部局部不可采。
次开采3煤厚度0~4.50m平均厚度1.58m,在东南部分布不均匀不连续、不稳定,灰分高,不适宜开采;西北部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可采储量17.2Mt。
主要开采5煤的煤层赋存特点简述如下:(1)东区块段煤层条件好,平均厚度35.50m,倾角6~9°,面积9.70km2,可采储量317.20Mt。
(2)北区块段煤层条件好,平均厚度18.80m,倾角10~25°,面积5.10km2,可采储量84.10Mt。
(3)南区临近汭水河,煤层平均厚度32.00m,倾角5~11°,面积5.50km2,可采储量130Mt。
(4)西区块段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且有分叉现象,此区煤层位于西部向斜轴两翼,煤层倾角变化大。
面积约3.40km2,可采储量25Mt。
全矿井地质储量916Mt,其中5煤888Mt,3煤28Mt。
本矿井属低瓦斯,煤尘有爆炸危险,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正常涌水量110m3/h,最大涌水量135m3/h;煤质属低灰、低磷、低硫、中发热量的长焰煤,是良好的动力和化工煤种。
井田内煤层赋存深,覆盖层厚度在500m以上,表土含水丰富。
第三系甘肃群下部的砂岩结构松软含水丰富,井筒施工困难。
根据该矿自然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对开采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问题确定如下:该矿煤层赋存稳定,储量丰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除了东部的向斜和中部的背斜外,井田内无大断层,具有采用机械化采煤的条件;煤层瓦斯含量低,煤质好,具有较好的铁路外运条件,有加大开发强度的必要。
根据井田可采储量,遵照矿井设计规范规定,将井型定为4.00Mt/a,经济上较为合理。
考虑1.4的储量备用系数,矿井的服务年限为99a。
3.1.2 矿井开拓方案设计3.1.2.1 井筒的形式和井口位置5煤底板等高线约为+600m~+1000m,覆盖层厚,表土含水丰富,第三系甘肃群砂岩层强度低,富含水,厚度达120m左右。
排除使用斜井开拓方式,选用立井开拓方式。
关于井口和地面工业广场位置问题,由于井田东、北、西及中部地形起伏落差大,不便于布置工业广场及解决地面运输,而在井田南部沿水河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且便于与现有的准铁路接轨,取水方便;东南块段煤层条件又好,是理想的首采区,把井筒和工业广场的位置设于井田南部较为适宜。
井口和工业广场位置合适的地点有Ⅰ、Ⅱ、Ⅲ、Ⅳ四处场地可供选择。
相比之下,场地Ⅲ偏离储量中心远,压煤量大,建工业广场还须搬迁一个小村庄,故最后选定Ⅰ、Ⅱ、Ⅳ三个场地作为比较方案的井口和工业广场位置。
考虑到井田面积为长大,井型又大。
因此结合井下的开采部署,前期可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矿井生产后期,在适当地点开凿分区进风井和回风井,采用分区式通风,有利于解决后期通风线路过、通风费用过高的问题。
图3-1 井田及工业广场位置图Ⅰ-庞家磨场地;Ⅱ-何家庄场地;Ⅲ-曹家园场地;Ⅳ-任家磨场地3.1.2.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的位置井田内主采5煤的含量约占井田全部含量的96%,是开采水平服务的主要对象。
设置水平时应以5煤为主兼顾3煤开采。
该井田煤层倾角一般为6°~15°,倾斜长度在1400~4400m之间。
从矿井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合理的采区上、下山长度和上、下山煤量的比例,全矿设置一个水平开采全井田。
井田的东南部斜长较长,可根据开采部署增设辅助水平进行开采。
为此,针对水平标高的确定,现提出三个可行方案:方案甲:水平垂高定为+940m。
首采区上、下山长度分别为1700m和1580m,能满足现有提升、运输和辅助运输设备的要求。
全井田上山和下山储量分别为258Mt和278Mt,上下山储量比例适宜,但副井井底和井底车场连接处围岩处围岩条件差,断面大时施工困难,施工难度大。
方案乙:水平垂高定为+930m。
首采区上、下山长度分别为1560m和1720m。
全井田上山和下山储量分别为282Mt和255Mt,上、下山长度和上、下山储量皆宜,但副井井底和井底车场连接处围岩处围岩条件好,也有利于车场和主要硐室布置。
方案丙:水平垂高定为+915m。
上、下山长度和上、下山储量都能满足生产和设备的要求,但井底围岩条件差,不利于车场和主要硐室的布置。
结合比较,确定使用方案乙+930m水平较为合适。
3.1.2.3 开采水平的巷道布置根据井田内煤层的赋存状况,水平大巷在西北部基本沿煤层走向布置,东南部大背斜水平大巷穿越背斜布置;井型大,生产集中,运输大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轨道大巷采用电机车运输。
根据以上考虑,拟定出三个矿井开拓方案。
3.1.2.4 开拓方案概述(1)方案一井口及工业广场选择在场地,立井单水平开拓开发全矿井。
主、副井口标高+1480m,主、副井落底后下设+930m水平环形车场;+930水平轨道大巷按3‰流水坡度掘进,胶带大巷沿5煤底板掘进,回风大巷沿5煤中部布置,大巷与井底车场之间采用轨道石门、井风石门与上仓胶带巷连接。
矿井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式,矿井后期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即在井田北部再凿一对进回风井;全井田共划分类13个采区,其中5煤10个,3煤3个,矿井移交的首采区为东一、西一两个采区。
井田开拓方案平、剖面图,见图3-2、图3-3和图3-4所示。
图3-2 井田开拓方案一平面图1-主立井;2-副立井;3-回风立井;4-+930 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5-东部带式输送机大巷;6-东部回风大巷;7-+930 m水平西部轨道大巷;8-西部带式输送机大巷;9-后期进、回风立井图3-3 井田开拓方案Ⅰ-Ⅰ剖面图1-主立井;2-副立井;3-回风立井;4-井底煤仓;5-上仓带式输送机巷;6-分区煤仓;7-+930 m水平西部轨道大巷;8-+930m水平西部回风大巷;9-东部回风大巷(2)方案二井田及工业广场选择在井田外的场地,也为立井单水平开拓。
主、副井口标高+1150m,井底设+930m水平环行井底车场。
在井田中部背斜的西翼,基本沿煤层走向设+930m水平轨道大巷,沿5煤底板布置胶带大巷,沿5煤中部布置回风大巷。
大巷的东侧,布置两条穿过背斜的东西向轨道石门,分别服务于北二、北四两采区,大巷与井底车场间采用轨道石门、进风石门和胶带石联系。
矿井生产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即在井田的东、北部各开凿一个回风井回风。
全井田共划分15个采区。
其中5煤11个,3煤4个,北一、北三为首采区。
矿井开拓方案见图3-5。
图3-4 井田开拓方案一Ⅱ-Ⅱ剖面图1-回风立井;2-东部回风大巷;3-上仓带式输送机巷;4-+930 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5-东部带式输送机大巷;6-分区煤仓;7-+930 m水平西部轨道大巷;8-西部回风大巷;9-西部带区输送机大巷;10-东部带式输送机大巷;11-+930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12-东二采区上山(3)方案三井口及工业广场选择在场地,采用立井开拓。
主、副井标高+1510m,车场水平标高+1030m,设置环行井底车场。
全矿采用+1030m水平和+930m辅助水平开采。
在井田中部背斜轴部附近,设南北向+1030水平轨道大巷,沿5煤底板设胶带大巷,沿5煤中部设回风大巷。
在井田中部设置+930m辅助水平,主运输利用北四采区的集中胶带下山连接+930m和+1030m水平,辅助运输以暗斜井联接。
矿井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在井田北部凿一对进回风井,使用分区工通风系统。
全矿井共划分为15个采区,5煤11个,3煤4个。
开拓方案见图3-6。
图3-5 井田开拓方案二平面图1-主立井;2-副立井;3-回风立井;4-+930 m水平东部轨道大巷;5-+930 m水平井风石门;6-+930 m水平带式输送机石门;7-+930 m水平轨道大巷;8-+930 m水平带式输送机大巷;9-后期进、回风立井3.1.3 开拓方案比较3.1.3.1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1)压煤方面方案一和方案三工业广场煤柱约23Mt,压煤量大;方案二工业广场不压煤,有利于提高资源回收率。
(2)建井工期方案一、方案三井巷贯通距离短,建井工期短,投产快。
(3)均衡生产方案一首采区煤层条件好,能迅速达产,两翼同时生产保证生产稳产和高产;方案三后期为单翼生产,产量不均衡;方案二首采区煤层条件差,对达产不利。
(4)运输方面方案一运输环节少,反向运输量小。
方案二与方案三上下山反向运输量大。
方案二运输环节多。
(5)基建投资方案一较方案二、方案三基建投资省。
(6)外部条件方案一、方案三铁路进线短,方案二供水线路短。
图3-6 井田开拓方案三平面图1-副立井;2-主立井;3-回风立井;4-回风大巷;5-+1 030 m水平轨道大巷;6-带式输送机大巷;7-+930 m水平材料暗斜井;8-集中带式输送机下山;9-+930 m水平轨道大巷;10-北部带式输送机大巷;11-后期进、回风立井3.1.3.2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三个方案各有利弊,需进行经济比较才能确定优劣。
方案经济费用比较主要有基本建设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
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有井巷开凿费,建筑物及结构物修建费和一些特殊的设备等;生产经营费用包括巷道维护费、提升费、运输费、排水费、通风费等。
三个方案投资费用比较,见表3-1、表3-2。
通过以上技术经济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一在基本建设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上都是有利的,故确定采用方案一。
本章是用方案比较法解决矿井开采设计的一个简化了的示例。
对于一个具体的矿井,其客观条件是很复杂的,因此在研究开采设计方案时,应全面深入地研究各个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而正确的计算,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取得正确的解决。
表3-1 各方案工程量投资比较表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数量投资/万元数量投资/万元数量投资/万元井巷工程主井/m5501897.54701621.54851673.25副井/m582239050020505202132风井/m520130060015004801200井底车场/万元220022002200主要运输及回风道/m23001748640048648002128采区准备巷道/m28001568410022964992352井筒装备/万元800905870合计/万无11903.515436.512555.25工业场地运输工程占地面积/km2157501470016800土石方工程量/m3110000441200004813000052防洪排涝工程/万元180245260铁路专用线总投资/万元390051004500场外公路总投资/万元120230160供电通信线路投资/万元176189205供水管路投资/万元400300450主、副井提升设备投资/万元246023402270基建投资合计/万元19933.524588.521252.25表3-2 各方案投产20年内生产经营费比较表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矿井提升费721.89769.94661.95矿井带式输送机运营费311.33631.52450.44矿井辅助运输费124.48167.10158.18矿井主排水费121.33128.99108.59平面辅助排水费20.5730.1745.24矿井通风费127.89167.74131.91巷道维护费371.14501.23423.45合计1797.602396.741979.80吨煤生产运营费/元•t-1 4.50 5.99 4.953.2 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二3.2.1 井田概况某矿位于平原地带,井田范围内地表标高为+80~+90m,表土及风化带厚度(垂高)约50~60m,表土中夹有厚度不一的流砂层,井田中部流砂层较薄,靠井田境界处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