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秦艽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

秦艽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功能主治秦艽是一种草药,拥有多种功能主治,常被用于中医药的治疗中。
以下是秦艽的一些主要功能和主治:1.止血作用:秦艽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对于各种出血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尤其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产后出血等情况。
2.散瘀作用:秦艽可以活血化瘀,消散血液中的瘀块,对于一些瘀血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如瘀血性皮肤疾病、淤血性痛经等情况。
3.养血作用:秦艽可以滋补养血,对于一些虚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如虚劳乏力、面色苍白、月经量少等情况。
4.平肝息风:秦艽具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对于一些因风引起的症状有辅助治疗效果,如头痛、眩晕、癫痫等。
5.抗菌作用:秦艽对一些常见的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来辅助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皮肤感染、口腔溃疡等。
用法与用量秦艽的用法与用量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1.煎汤饮服:秦艽适合煎汤饮服,将适量的秦艽研磨成粉末,每次可取10克,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30分钟至浓缩后,过滤后分次饮服。
每日2-3次,每次饮服一次。
2.膏剂外敷:秦艽可制成膏剂用于外敷,具有一定的散瘀作用。
将适量的秦艽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温水调成膏状,外敷于患处,每日2-3次。
3.药膳熬汤:秦艽可与其他草药、食材一同熬汤食用,具有滋补养血的作用。
将适量的秦艽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的清水,熬煮1-2小时至熟烂,调味后食用。
4.药物浸泡:秦艽可用于浸泡药物,以加强药效。
将适量的秦艽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酒精或清水,浸泡数天至药物充分提取,取出药渣后取液体食用。
每次适量,每日2-3次。
注意事项:•服用秦艽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不宜过量使用。
•秦艽属于中药药材,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秦艽的副作用与禁忌尽管秦艽有许多功效,但在使用时还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和禁忌:•部分人服用秦艽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服用前需与医生咨询。
中药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秦艽的作用与功效秦艽,又称大秦艽或者白秦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紫菀科,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萜类和酚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秦艽多种功效与作用。
秦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其根茎部分为药用部位,采收后晒干备用。
中医学认为,秦艽的性味为苦、辛、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功效。
首先,秦艽具有祛风湿的作用。
中医认为,秦艽能够活血通络,祛风湿,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其次,秦艽还有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秦艽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干扰其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因此,秦艽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另外,秦艽还有一定的止血功效。
中药学认为,秦艽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止血。
研究发现,秦艽中的挥发油成分能够抑制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秦艽可以用于治疗病后出血、月经过多以及皮肤损伤等情况。
此外,秦艽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秦艽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清除功能,并提高淋巴细胞活性。
这些成分对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如风湿病、肝炎等。
此外,秦艽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秦艽中的酚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秦艽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活性免疫增强作用,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增强免疫杀伤作用。
因此,秦艽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秦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可以祛风湿、抗菌、止血,还能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肿瘤。
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蔡秋生;张志红;高慧琴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7)6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秦艽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秦艽具有抗炎镇痛、保护肝脏、免疫抑制、降血压、保护脑组织、抗流感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及增加胃蛋白酶排出量,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病、骨关节病、脑出血后遗症、面神经炎、肛肠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应变性亚败血症等有较好的疗效。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秦艽;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作者】蔡秋生;张志红;高慧琴
【作者单位】武警海南省总队医院门诊部;甘肃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秦艽化学成分与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韩玲
2.秦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梁国成;段文贵;陈舒茵;庞学丰
3.姜黄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陈美霓;郭巍;郝琴;赵琳;杨彦
玲;赵菊梅
4.辛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王萍;张海燕;刘英孟;钟萍;欧文;杨明
5.浙贝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孙禹;梁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艽与防己的功能主治异同

秦艽与防己的功能主治异同1. 秦艽秦艽,又称白薇、崆峒薇,是一种中药材。
它的根茎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秦艽的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秦艽有祛风活血的作用,对于关节疼痛、风湿病、筋骨疼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活血化瘀:秦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妇科疾病、血瘀引起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解毒:秦艽能够清热解毒,对于一些热毒引起的感染、炎症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保肝护肝:秦艽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肝脏受损的程度,对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利尿通淋:秦艽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2. 防己防己,又称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它的根茎具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防己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防己能够清热解毒,对于一些热毒引起的感染、炎症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滋阴降火:防己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对于阴虚引起的烦躁、口渴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利尿通淋:防己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补肾壮阳:防己对肾脏有滋补作用,具有壮阳的效果,对于肾虚引起的阳痿、遗精等问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健脾开胃:防己对脾胃功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能够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3. 秦艽与防己的功能主治异同秦艽与防己虽然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但两者的功能主治还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3.1. 异同点•功效方面:秦艽的功效主要表现在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保肝护肝等方面,而防己则主要以滋阴降火、补肾壮阳等方面显示其功效。
•适用症状:秦艽适用于关节疼痛、风湿病、筋骨疼痛等症状,而防己适用于阴虚烦躁、口渴、阳痿等症状。
•药理作用:秦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防己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在药理作用上有一定的区别。
•辅助治疗:秦艽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对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而防己对脾胃功能有调理作用,能够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中药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别名:大叶龙胆、大叶秦艽、西秦艽。
多年生草本植物,圆柱形根,基生叶较大,茎生叶3-4对,披针形叶片,基部连合;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秦艽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秦艽的功效和作用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既能祛风除湿,又能通络舒筋兼利二便、导湿热外出,可治湿热黄疸。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常与木瓜、川羌、独活、黄芪、当归等同用。
清退虚热之功,常与滋阴药同用,如秦艽鳖甲散及秦艽散。
秦艽则三痹皆宜,且清阳明湿热,用于偏热者。
秦艽的妙方集锦治背痛连胸:秦艽4.5克,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3克,炙甘草1.5克,生姜三片,桑枝9 克(酒炒)0水煎服。
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31克(去苗),水煎,去滓取汁,饭前分两次服。
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
治黄疸:秦艽16克,在半升酒中浸,每天空腹饮酒。
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
暴泻、大渴、大饮:秦艽62克,炙甘草16克,水煎服,一次9克。
小便艰难:秦艽31克,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
一切疮口不合:秦艽研末敷上。
秦艽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每日腹腔注射90mg/kg,连续10天可使脚肿基本恢复正常,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相当,如预先注射秦艽碱甲,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而比水杨酸钠略强,秦艽碱甲的抗炎作用原理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但它与促皮质素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其抗炎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秦艽碱甲的双氢化合物(侧链上的双键被氢饱和)无消炎作用,可知双键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条件。
此外,秦艽碱甲还能明显降低因注射蛋清而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
[8]2.对中枢系统的作用:秦艽碱甲小剂量时对大鼠和小鼠有镇静作用,还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是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四川等地,是一种常用的祛风湿、清热药。
它的药性是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等功效,可以应用于以下几种症状:一、风湿痹症,秦艽性散苦泄为风药中之润剂,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新热、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二、可以治疗中风不遂,秦艽具有祛风邪、舒经络,又善“活血荣精”,可以应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等。
如与升麻、葛根、防风等组成秦艽升麻汤,治疗中风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又有秦艽汤可以治疗血虚中风者。
三、秦艽可以治疗骨蒸潮热、疳积发热,秦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疗虚热之要药。
四、秦艽可以治疗湿热、黄疸,可以苦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配伍,如山茵陈丸。
病情分析:秦艽一般能泡酒,泡酒通常能够起到祛风湿以及养血舒筋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强筋骨以及活血通络的效果,大多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或者坐骨神经痛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另外对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腰肌劳损也有一定的疗效,此外对于退黄疸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泡酒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尽量不要盲目食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药理及作用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秦艽有抗风湿、抗过敏休克、抗组胺、解热、升血糖、降压、镇静、镇痛、抑菌等药理作用。
目前除传统的用途之外,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慢性单纯性苔癣、口角炎、银屑病、痤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乳腺癌、急性嵌顿痔、过敏性鼻炎、神经性皮炎、风湿性心脏病、流行性感冒等等。
秦艽碱甲具有抗风湿作用、与可的松作用相似,有一定抗过敏休克及抗组织胺作用,还能使毛细血管渗透性明显降低。
秦艽碱甲具有抗炎、镇静、降压、升血糖、抗休克等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影响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的分泌水平有关。
秦艽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黄色毛癣菌及同心性毛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秦艽的功能主治及用量

秦艽的功能主治及用量功能主治秦艽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对人体有着诸多益处。
以下是秦艽的功能主治:1.强壮体魄:秦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增强体力和免疫力,帮助人体更好地抵抗疾病。
2.抗炎作用:秦艽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改善炎症症状。
3.改善血液循环:秦艽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速,改善血液供应,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4.调理肝脏功能:秦艽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肝脏细胞再生,减轻肝脏损伤,提高肝脏解毒能力。
5.抗氧化作用:秦艽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延缓细胞老化。
6.缓解疲劳:秦艽有益于改善机体疲劳状态,促进身体恢复和修复,增加体力和耐力。
用量秦艽的用量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用量:•儿童:建议每天口服10-15克,分2-3次服用。
•成人:建议每天口服20-30克,分2-3次服用。
一般情况下,秦艽可作为药材用于煎汤、泡水或炖煮等方式服用。
饮用时,可根据个人口感调整用量和浓度。
如果您有特殊疾病或体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秦艽。
在使用秦艽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不宜过量:尽管秦艽具有多种益处,但仍然不应过量使用。
超过建议用量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头晕、恶心等。
2.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您正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3.孕妇慎用:孕妇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孕期咨询医生后决定是否使用秦艽。
4.存储注意事项:将秦艽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并保持密封。
以上是关于秦艽的功能主治及用量的一些基本介绍。
如果您有需求,建议在使用秦艽之前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更好地了解秦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的药用价值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_秦艽的药用价值*导读:中药秦艽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图片、秦艽的药用价值、秦艽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秦艽简介秦艽图片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的药用价值秦艽的用法与用量秦艽的副作用秦艽的临床应用秦艽简介秦艽,中药名,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秦艽的干燥根。
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
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
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1cm。
表面棕黄色。
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
断面黄白色。
秦艽图片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1、《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2、《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3、《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4、《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5、《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6、《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7、《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
《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
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8、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秦艽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者:苏妃妃专业年级:针灸推拿(20XX级)学号:310XXXX032邮箱:318XXXX20@电话:132XXXX4416关键词:秦艽;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概述:秦艽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粗茎秦艽的干燥根。
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
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载“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平。
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金·张元素《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清·张山雷《本草正义》“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疽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痛热烦渴等证”。
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等功效,传统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中风手足不遂及骨蒸潮热、小儿疮积发热、湿热黄疽等病症。
现代研究表明,秦艽具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及保肝等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广泛用于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肛肠疾病及皮肤病等的治疗。
现根据相关历史文献,将近年来该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本品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止痹痛。
虽为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通用药,但因其性微寒而兼清热、故对兼热者更宜。
治风湿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常与忍冬藤、虎杖、黄柏等配用。
共奏祛风湿除止痹之效;治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拘挛,常与川乌、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配伍。
靳皓文等[1]研究表明,甘肃秦艽提取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及足肿胀、耳部红斑、尾部结节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甘肃秦艽提取物一方面直接抑制吞噬细胞产生释放前列腺素E2(PGE2),另一方面还可抑制环氧化酶2(COX2)活性从而降低炎症部位PGE2的合成释放。
2.镇静作用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 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
其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
较小剂量注射给药,即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亚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 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这种抑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秦艽碱甲能提高大鼠(光热刺激法)的痛阈,但作用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镇痛作用,如与元胡索、草乌、天仙子等配伍,能使镇痛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但与吗啡合用时,则无互相增强作用。
3.对心血管的作用(降血压)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麻醉犬、兔的降压作用短暂,且使心率减慢。
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不能阻断其降压作用。
秦艽碱甲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并伴有心舒张不全和心输出量减少。
表明其降压作用是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而与迷走神经无关。
高兰月等[2]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秦苏水煎醇沉液2梦kg后,家兔血压下降,分别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和氯化钙后再给秦芜,血压下降,心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4.保肝利胆秦艽对肝损伤有一定对抗作用,龙胆苦苷能增加大鼠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
李艳秋等[3]通过各种造模方法,研究秦艽中龙胆苦昔对化学性及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龙胆苦昔可明显降低CC14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含量,并且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也有所减轻,对硫代乙胺(TAA)和D一氨基半乳糖(D-Gal)所致肝损伤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血清中ALT ,AST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减轻,还可降低豚鼠同种免疫性肝损伤引起的ALT,AST、乳酸脱氢酶( LDH)含量升高,防止肝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
5.免疫抑制龙启才等[4]研究表明秦艽醇提物可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增殖,且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秦艽醇提物还可抑制COX1和COX2,且呈量效关系。
从实验结果推测秦艽抗类风湿关节炎(RA)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体液免疫介导,部分是通过体液免疫机制。
6.升血糖秦艽碱甲能使大鼠、小鼠的血糖显著升高,同时肝糖原有显著降低。
该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该作用在切除肾上腺或使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苄氯乙胺)后消失,表明其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所引起的。
7.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李福安等[5]研究表明,秦艽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可显著延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天数和存活率,可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病变。
张传杰等[6]研究证实秦艽和黄茂混合提取液有明显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膜稳定作用增强抵抗能力;直接的抗病毒物质诱导干扰素合成,增强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减轻对心肌细胞的损害。
8.抗肿瘤作用汪海英等[7]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秦艽总昔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汪海英等[8]研究认为秦艽总昔对淋巴癌细胞U937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章漳等[9]研究表明长梗秦艽酮能够显著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人宫颈癌HeLa 细胞、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和人胰腺导管上皮癌PANC-1细胞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对肝癌BEL-7402细胞最敏感。
长梗秦艽酮作用于BEL-7402细胞后能够引起S期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l/2磷酸化,上调肿瘤抑制基因p53的mRNA表达水平,抑制乙酞肝素酶的mRNA表达。
长梗秦艽酮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l /2信号通路及上调p53基因从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抑制乙酞肝素酶的表达有关。
9.抗过敏作用秦艽碱甲能明显减轻组胺喷雾引起的豚鼠哮喘,且能对抗组胺等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平滑肌起收缩作用。
腹腔给药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秦艽碱甲对于兔蛋清性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10.抑菌作用秦艽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常见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1.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蒯彤等[10]用加味大秦芜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虚痹)组与西药节星青霉素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对照,研究表明加味大秦芜汤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秦艽是许多祛风湿方剂(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的重要生药之一,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秦艽100g或秦艽、白芷各50g加入普鲁卡因后制成100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1,曾用于2000多人次。
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秦艽总生物碱制成注射液,每支2m1含总碱(以秦艽碱甲计)100mg,肌肉注射,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消肿、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作用。
2.治疗中风不遂本品既能袪风邪,舒筋络,又善“活血荣筋”,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四肢拘急,舌强不语等,单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
若与升麻、葛根、防风、芍药等配伍,可治中风口眼喎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者,如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可治血虚中风者,如秦艽汤(《不知医必要》)。
3.治疗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本品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虚热要药。
治骨蒸日晡潮热,常与青蒿、地骨皮、知母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若与人参、鳖甲、柴胡等配伍,可治肺痿骨蒸劳嗽,如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治小儿疳积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
4.治疗湿热黄疸《金匾要略》记载“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说明通利小便是治疗黄疽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内达于下焦,能通利二便,通诸腑,引导湿热,从二便出,亦能使湿热从表而出,实为治疗黄疽要药。
常与茵陈篙、桅子、猪荃等药配用。
亦可单用,如《本草纲目》即单用治黄疽。
5.治疗皮肤病王微[11]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之秦艽丸为主加减配伍治疗湿疹等湿热内蕴型征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侯新安[12]利用秦艽抗过敏、抗组织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特性配伍其他祛风类药治疗痰痒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李丰[13]运用异功散合秦艽丸治疗了14例异位性皮炎的患儿,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6.治疗肩周炎用以60°粮食白酒浸制秦艽、木瓜、乌头等药材制成的家传秦艽木瓜酒治疗肩周炎73例,经80天,痊愈52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1%。
7.治疗疮痈、胎动不安如《圣济总录》秦艽涂敷方以秦艽单用外敷治疗痈疽久不愈合。
《妇人大全良方》以秦艽配伍阿胶、艾叶等治疗胎动不安。
8.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李安琼[14]使用首乌秦艽汤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有确切疗效。
张守林等[15]采用大秦艽汤和针刺治疗脑血管出血性后遗症有很好的疗效。
9.治疗面神经炎吴绍雄等[16]采用自拟端客方全蝎(酒洗)6g、白附子10g、僵蚕10 g、防风6g、秦艽10 g、赤芍10g等治疗面神经炎患者31例,治愈率和显效率均较高,治愈时间也较短。
向永国等[17]采用防风汤配合甲钻胺片治疗肢体麻木症患者50例,疗效肯定。
10.治疗前列腺痛江立军等[18]以疏肝理气熄风止痛中药汤剂(由白芍、当归、柴胡、香附、乌药、秦艽、徐长卿、乌梢蛇、蛤蚜、炙甘草等组成)对照盐酸特拉哩嗦治疗前列腺痛,研究表明疏肝理气药配伍秦艽等祛风止痛药法治疗前列腺痛疗效显著。
1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炎秦艽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625g),肌肉注射,每次2~5ml。
治疗21例,用药3~7天治愈。
无一例发生后遗症,疗程中未发现副作用。
12.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以秦艽为主,结合辩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13.治疗妇科疾病李彩荣等[19]运用秦艽鳖甲散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2例,疗效肯定。
14.预防牙拔除并发症秦艽、防己各等份研末,术前半小时服0.6g,术后每6小时服1次,预防牙拔除并发症3 6例,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结语秦艽是一种临床应用很广的传统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证实了秦艽的部分功效,如抗炎作用,镇痛镇静、抗菌、抗过敏性休克等作用,同时发现了一些新的功效,如保肝利胆、免疫抑制、抗氧化、利尿、抗肿瘤作用、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等作用。
某些药理作用虽被药理研究所证实但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秦艽的某些成分也逐渐被发现,秦艽的药理作用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来解释阐明,其临床应用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中药治病是多靶点的,加强药物之间的交叉研究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必将促进临床中药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