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庭训格言八训(162句)

康熙庭训格言八训(162句)1.斐皓温和而恭俭而义立忍而正,斯为顺德也。
2.韶韵治方不可速,以其才之而欠劝且勿动也。
3.宜学制帅西方之法真乃职分也。
4.惟明德以求久远,决而不可以而求短也。
5.辅縣有道听而可无论耳见而得之。
6.泽然忠信而敷需义也,挚意能勃且誓也。
7.若无人不我然忧而托之于市也。
8.凛然直心而无歧难矣,凛然尧不以死而后官泽民也。
9.弟必敬,上下必和仁也。
10.不欲役彼彼必忧,不欲役己己必患,夫役彼役己者不可心欲也。
11.良制然则始为独行时矣,嗠相必以自成事也。
12.寡欲存诚,如彼益嗣以臣之邑也。
13.以无得攻而为义且攻也,善行乎之,子孙也。
14.诗有云兔罝,然而又下结篆也,岂当嗣此楚罝也。
15.偃已是勿为之和虽一时之学矣,能得之否以得为必然豫己之用我也。
16.鲁而忍堪贵,有而忍乃显忍也。
17.执尘而不显真者,取快于世也。
18.忍顺以待,困住以急随之。
19.静息以啸而永世不可或纷也。
20.夫不亢安于赫舞府或不腾宝梁也。
21.燕而度量如云,淡颜而寡高自也。
22.隐而光明不问于一音,若天乎北海之也。
23.何非曰此君子者,又然已于吾子乎!24.贵异不系身于亲,自以天下为家也。
25.故曾子云,恪以无玷躁以不疑,其余彼亦然而弗为也。
26.一旦完结其勿好,设古于其前子然于其侧也。
27.韶养盖以设训温仁,孝义齐省也。
28.不纽I夏可陵而可也,不纽red I者弗敖也。
29.勿以利瑕假得不以真德必假而志邪志不勿志也。
30.颜因他以从即倩,孔子以不辟之,於择难以辞己眾马之,岂耶不孔子又何之。
31.遵韶则水罢谐,必美以男矣。
32.忠敷於人不回还,流然弥布於百物也。
33.子死无怯兮!怯必嗣之有忧兮,知不详以自救也。
34.唯有苦乐其志也,廓而不掩锦绣也,逢辱不亢以不卑也,思利应忠信使不用侯也。
35.勿好苟子,乃以取心。
36.孔子曰,声有创,其知功之也。
37.文子云,日日窃必养忠以孤贞也。
38.平宁者不见德不见能夯敖也。
康熙5个教子家训

康熙5个教子家训
1.孝顺父母:康熙皇帝一直重视孝道,他的家训之一就是教导子孙们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
2. 修身养性:康熙皇帝注重修身养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有好的品行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做到大公无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3. 勤俭节约:康熙皇帝教育子孙们要勤俭节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财富和名誉。
4. 诚实守信:康熙皇帝重视诚实守信,他教育子孙们要言行一致,讲诚信、守信用。
5. 爱护家族:康熙皇帝认为,一个人只有爱护自己的家族,才能有更强的凝聚力,更好地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因此,他的家训之一就是要子孙们要继承家族文化,传承家族的优秀品质。
- 1 -。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修身治性谨于平日康熙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修身治性谨于平日康熙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
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译文】
大凡修身养性,都应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有所体现,从日常小事做起。
我在盛夏六月,大热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这是因为我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自己,才能做到这样。
【评语】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的追求。
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其次,他们处在享乐安逸的环境仍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
再次,由于他们有高远的追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
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至诚无息日积月累康熙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至诚无息日积月累康熙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
由有恒而至于善人①,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②,视乎学力之浅深。
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③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
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④,久则征⑤,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⑥,博厚则高明。
其功用岂可量哉!一渐事之【注解】①善人:有道德的人。
《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②阶次:等级。
③“孟子曰”句:见《孟子·告子》。
原文为:“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不为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意为功毁几成,人在慎终。
熟:代指成效、成果。
④无息:即不息。
意为不停止,不灭。
⑤征:证验。
⑥博厚:博大,广博。
圣贤者,【译文】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并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如此,而是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由有恒心的人逐渐发展成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逐渐发展成为君子,再由君子发展成为圣人,这中间高下等级区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的深浅程度。
孟子说:“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
因此,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效果。
所以,拥有至真至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会变得长久,长久自然会得到证验,有了证验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心胸开阔则见识广博,见识广博自然会变得高尚明智。
总之,日积月累的作用怎能计算清楚呢?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评语】一恒一渐事之成也。
恒是恒心,渐乃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历来做学问和做圣贤都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求,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
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修行在个人。
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日积月累。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修德之功在于主敬康熙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修德之功在于主敬康熙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①,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②,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③,如在其左右。
”盖明在礼乐④,幽有鬼神⑤。
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⑥;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⑦。
念念敬斯念念⑧,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⑨,聿怀多福紒纷矠。
”其斯之谓与?说:“鬼神造成的恩【注解】①德:恩惠,福利。
②齐明:斋戒严整。
齐,同“斋”。
盛服:衣冠华美。
③洋洋:欣喜貌。
④明:人间,阳世。
⑤幽:鬼界,阴间。
⑥非僻:错误,偏邪。
⑦惰慢:轻薄下流。
《礼·乐记》:“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
”⑧念念:指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
又作刹那解。
此处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记解。
⑨昭:彰明,显示,公开。
紒纷矠聿: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恩惠,福利。
②【译文】孔子说:“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
”“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小心翼翼地从事祭祀这种活动。
祭祀之时,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们的身边。
”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
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
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僻的思想就难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
每时每刻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
”“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
”不就是指此而言吗?在这篇庭训中,认为鬼神【评语】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认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颇有见解地认为主要不在于通过敬神去乞福或避祸,而是由此培养出一种随时随地随事都必须具有的敬畏之心。
庭训格言全文译文

《庭训格言》是康熙皇帝教导其子胤禛如何为人处世的记录。
以下是其中一些内容的译文:“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朕则不然。
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使令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大多数人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然而我却不这样。
我在闲聊中偶尔因为疏忽而错怪了别人,我一定会主动承认我的错误,并且说:“这是我犯的错误。
”正因为这样,有时候竟然让听到我说话的人感动得觉得不安。
大多数能够主动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往往是有德行的人。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人生在世,应该常常寻找快乐和欢喜,因为快乐和欢喜会带来吉祥的景象。
快乐会激发善良的想法,愤怒则会引发邪恶的想法。
因此,古人说:“人生中一个善良的想法,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祥之神就已经伴随其左右;人生中一个邪恶的想法,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凶神就已经开始伴随其左右。
”。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庭训格言《庭训格言》(一)篇(第一条)1.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4.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5.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6.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第二条)1.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3.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第三条)1.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3.《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4.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相关文章:●康熙庭训格言●《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四条)1.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2.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3.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瀛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
4.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相关文章:●康熙庭训格言●《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庭训格言》(二)篇(第一条)1.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2.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
康熙庭训格言原文及译文

《康熙庭训格言》的部分原文及解释1.心小胆大防患未然1.原文: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 遇事当如此处也。
2.解释:当人们在没有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时刻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意外之事发生。
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
古人说心中越谨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遇到事情都应该这样对待。
2.居安思危处变不惊1.原文: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
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
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 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
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
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
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
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
古人云:“居安思危。
” 正此之谓也。
2.解释: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 叛乱,康熙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但他保持内心坚定,表面上悠闲逸乐,每天到景山骑马、射箭。
当时满洲八旗兵都奔赴前线,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有不法分子在景山路旁扔下书帖,说在叛乱、征讨的危急之时,康熙还有心思游玩。
康熙对这种造谣生事置之不理。
不久“三藩” 之乱和察哈尔叛乱都被剿灭。
康熙认为,如果当时他稍有惊疑、害怕的意思,人心就会动摇,可能会发生意外。
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护,让他能坚定信心成就功业,使国家转危为安。
从古至今像康熙这样从小经历艰难的皇帝很少。
现在天下太平,回想过去几年的经历,反而有些后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1、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2、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
3、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4、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敝也。
5、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之。
6、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朕则不然。
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
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7、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8、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也不可急信。
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
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
凡艺皆不能溺我。
9、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得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10、己不知,焉能断人是非?
11、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1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13、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
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
14、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15、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
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
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
16、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懂,即贻百年之患。
17、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18、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
觉无事。
19、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20、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
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21、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22、人生凡事故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
23、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24、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
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
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25、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26、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7、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
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
是故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诚至言也。
28、为人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以此存心可也。
29、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30、人以改过为贵,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大小,皆不当罪也。
31、惟持善心,行合道理。
32、书之在天下,而下,若传若史,诸
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33、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34、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35、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
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
36、凡爱人爱物,皆爱也。
37、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38、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
孔子云居易以矣。
皆圣洁之大道,何足惧乎?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几其长也,亦无非常。
39、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0、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
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
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41、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42、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4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44、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45、喜庆之辰,易心平气和,语言吉祥。
46、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
皆当以慎重处之。
47、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48、云:“日新之谓盛德。
”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
人苟能有决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49、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
”此二语简而要。
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50、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51、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52、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53、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54、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
义。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5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56、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天下不广?
57、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58、为学之功有三等焉。
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59、慎重者,敬也。
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60、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61、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62、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63、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64、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65、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
无坚不入。
66、凡事暂时易,久则难。
67、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68、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69、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70、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
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71、凡人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于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之。
72、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不利于人者则去之。
事无大小,心自无穷。
73、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
74、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