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第二章
《庭训格言》,康熙写给皇族子弟的“圣经”

《庭训格言》古代帝王家训发展的顶峰。
康熙皇帝重视家训家规,以儒家思想,教育皇室子孙,为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庭训格言》是一部记载康熙帝教子训词的家训,涵括了治学、处世、为政和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代表着古代帝王家训发展的顶峰。
这次,我们从康熙庭训中精选出八条,与读者分享,期望各位能从中获益。
壹:虚己重人,择其善者而从之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
凡人各有识见。
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意译:我从不敢轻视任何人,说其他人都很无知。
因为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有自己的见解。
我常常对大臣说:你们尽可以把自己的所知、所见、所闻,奏呈给朕,只要言说合理,我都高兴采纳。
贰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也。
意译:人无事悠闲之时,也要自律,有点危机感,防范其未然,则能避免意外之灾;遇到事情时,要冷静不乱,让心思澄净,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古人云:心欲小胆欲大。
心思缜密周全,行动大方果敢。
遇事要用这个态度!叁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意译:为人处世,欢喜心生,吉祥景象现。
喜为善,怒为恶。
所以古话说:人生善念那一刻,吉祥之神已经来到身边了;人生恶念那一刻,凶恶之神已经来到身边了。
肆:暗室有眼,谨慎独处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
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
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
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意译:《大学》、《中庸》二书,认为成就圣人的第一关,即是“慎独”,所谓“不欺暗室”。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庭训格言
训曰: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日后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天道难知。
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则自谓必得功名,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而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竟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zī)意荒淫,可保无虞(yù)乎?是皆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失业,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为甚。
以朕之见,人若日行善事,命运虽凶而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可必其反凶。
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
庭训格言:别具一格的皇家规训

人与事 > 法史春秋80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
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朕四十年来,袛聆默识,夙夜凛遵,仰荷缵承,益图继述。
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叮咛告诫之言,即历历在心,尚洋洋其盈耳。
”由此可见,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对孩子们的教导。
这时的他,不再是威严高贵的皇帝,仿佛一位寻常人家的父亲。
口中的话,皆是望子平安、成才的肺腑之言。
想到这里,雍正帝召集诚亲王允祉等兄弟们,共同回忆当年父皇的教导,把这些话记录下来,最终会萃成编,名曰《庭训格言》。
这里的“庭训”,借用了《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庭中训导儿子孔鲤的典故。
众所周知,《论语》也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追述先贤言行之作,从这个角度讲,《庭训格言》之成书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熙帝与孩子们几十年来的谈话何止千万,多年之后,孩子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诞生了多种法律形式,如律、令、科、比、格、式、诏等。
除了这些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硬法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大量的家规族约、行业条规等软法。
硬法施行于天下所有臣民,故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之谚,而软法则一般仅对特定的群体有效。
无论硬法与软法,似乎只有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这也符合一般人对专制王朝的认知。
可是有一种特殊的法律,就算皇帝也必须谨慎遵循,这就是皇家祖训。
依法理而言,皇家祖训是家规族约的一种,当属软法无疑。
可是它所规制的对象主要为皇帝,内容大多关乎国家大政方针,有着超越皇权的实施保障,效力远高于一般的硬法,可谓软硬兼具之法。
在众多皇家规训中,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别具一格。
奇书由来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思想,绵延两千多年。
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被历代王朝所尊崇。
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是沟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纽带,是“修、治、平”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康熙,这位在清朝历史上有着非凡影响力的帝王,他的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子育人方面闪耀着无尽的智慧光芒。
康熙作为帝王,要治理庞大的帝国,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
他的这些庭训格言里,有着许多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就像他教导子女要勤奋好学。
在古代皇家,很多皇子皇女可能觉得自己身份尊贵,便不用努力了。
康熙可不会这么想,他深知学问的重要性。
他或许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学问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无数未知世界的大门。
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理解世间百态,没有学问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皇家子弟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勤奋学习,不能做那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康熙还强调品德修养。
他大概会给孩子们讲,品德就如同人的脊梁骨。
一个人要是品德不好,即使有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财富,那也只是外表光鲜,内里却烂透了。
一个人的品德好,就像那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周围的人都会被吸引过来。
在皇宫里,各种诱惑太多了,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声色的诱惑。
要是没有良好的品德,很容易就迷失自己。
所以要懂得谦逊,要尊重他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每个成员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个家才会和睦幸福。
再说说康熙对子女们节俭观念的培养。
皇家看似拥有无尽的财富,但是康熙知道,这些财富也是百姓们的血汗积累起来的。
他可能会把节俭比作储蓄雨水。
在下雨的时候,不把雨水储存起来,等到干旱的时候就没水可用了。
财富也是一样,今天肆意挥霍,明天可能就一无所有了。
而且节俭并不丢人,反而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
就像那些朴实的农民,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皇家子弟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不应该铺张浪费。
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康熙也一定有自己的教诲。
他或许会说,困难就像那路上的石头,你要是怕它,就永远被它挡住去路;你要是勇敢地把它搬开,那前面就是坦途。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皇子还是普通百姓,都会遇到各种难题。
康熙家训100句:凡事惟当以诚,无务虚名

康熙家训100句:凡事惟当以诚,无务虚名
01 凡事惟当以诚,无务虚名
【解读】
1、康熙帝之父顺治写过《资政要览》,作为皇室子弟最早的教科书,《资政要览》影响了整个清朝的皇子贵族子弟的教育。
2、雍正帝编辑推出其父康熙教子语录体《庭训格言》,正是清朝皇帝家训的一脉传承。
3、此为从246条《庭训格言》集结中的100条家训,和大家分享之。
【原文】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朕自幼登极,凡祀sì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xiān毫háo虚饰。
【现代译文】
康熙皇帝训示子女说:做任何事都要实实在在做,不追求空空的名誉。
我从幼小登皇帝位,凡祭祀神坛宗庙,礼敬神仙佛祖,必以真诚敬仰之心来对待。
就是办事,对待诸位大臣官员,也都以真心实意来对待,从不追求虚名。
所以我做人做事,一概出自我的本心,没有丝毫虚假和掩饰。
康熙家训《庭训格言》首页。
勤习一事身增一艺

勤习一事身增一艺
[原文]
训曰: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
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
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
[译文]
擅长书法的人虽然大多出于他们的天赋禀性,但绝大多数更是凭借了他们的勤奋练习。
我从小喜欢书法,现在年纪已迈,但即使非常忙碌的时候,也一定要
写几行字,一天也没有间断,因而还不至于荒疏。
人勤奋地学习一件事,那么身上就多了一种技能,如果荒疏,这种技能就丢弃了。
——摘自《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全文译文

《庭训格言》是康熙皇帝教导其子胤禛如何为人处世的记录。
以下是其中一些内容的译文:“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朕则不然。
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使令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大多数人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然而我却不这样。
我在闲聊中偶尔因为疏忽而错怪了别人,我一定会主动承认我的错误,并且说:“这是我犯的错误。
”正因为这样,有时候竟然让听到我说话的人感动得觉得不安。
大多数能够主动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往往是有德行的人。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人生在世,应该常常寻找快乐和欢喜,因为快乐和欢喜会带来吉祥的景象。
快乐会激发善良的想法,愤怒则会引发邪恶的想法。
因此,古人说:“人生中一个善良的想法,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祥之神就已经伴随其左右;人生中一个邪恶的想法,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凶神就已经开始伴随其左右。
”。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庭训格言《庭训格言》(一)篇(第一条)1.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4.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5.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6.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第二条)1.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3.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第三条)1.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3.《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4.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相关文章:●康熙庭训格言●《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四条)1.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2.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3.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瀛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
4.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相关文章:●康熙庭训格言●《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庭训格言》(二)篇(第一条)1.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2.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目录索引)善喜善念去恶去凶心存善念天报福禄俯仰无愧存乎一心修德之功在于主敬持斋必戒感发善念立志于道犹入圣域良知良能乾乾不息至诚无息日积月累逸乐有节勤修不惰修身治性谨于平日诚而有信不欺暗室一念之微天理人欲体认世务据理审事读经明史开卷有益四书性理立命之道善喜善念去恶去凶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
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译文」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
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
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
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
”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
「评语」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
在社会上,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
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让人畏而却步。
这种人常常使人避之不及,很难得到人的协助。
“敬人者人必敬之,助人者人必助之”。
社会必须合作才能进步。
心存善念天报福禄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①。
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
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②,何益?「注解」①绥:安抚。
②念珠:佛教徒念佛时记诵经次数的串珠,又称佛珠或数珠。
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译文」大凡一个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头,上天一定会善有善报,给他以福分和禄位来安抚他。
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号,也是想做善事的缘故。
但如果心中的恶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诵佛号,又有什么益处呢?「评语」虽然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须是心存真善,清除内心中的种种邪念、恶念,否则,整天念佛,也只是一个假善人而已。
短短的几句话,帮助人们理解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明白了为人做事应该实实在在,而不要弄虚作假的道理。
《菜根谭》一书中,对这一点有更形象的叙述。
它说:荣华富贵的显名,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假如是靠特权,甚至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水杯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没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谢、枯萎指日可待。
俯仰无愧存乎一心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
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
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
《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
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译文」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
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
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
《尚书》上说:“即使是圣人,倘若没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变成放荡不羁的狂人;即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心存善念,也可能变做一个圣明的人。
”小小的念头,存在于平静的状态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观察到,能够在俯仰之间无愧于人,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所以,古人培养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刚刚产生之时,感情尚未产生之际,因为此时,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评语」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都要为自己着想,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
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就后悔莫及了。
人品善良,就是为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心里正直,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耕耘不尽的肥沃良田。
修德之功在于主敬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①,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②,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③,如在其左右。
”盖明在礼乐④,幽有鬼神⑤。
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⑥;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⑦。
念念敬斯念念⑧,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⑨,聿怀多福紒紛矠。
”其斯之谓与?「注解」①德:恩惠,福利。
②齐明:斋戒严整。
齐,同“斋”。
盛服:衣冠华美。
③洋洋:欣喜貌。
④明:人间,阳世。
⑤幽:鬼界,阴间。
⑥非僻:错误,偏邪。
⑦惰慢:轻薄下流。
《礼。
乐记》:“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
”⑧念念:指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
又作刹那解。
此处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记解。
⑨昭:彰明,显示,公开。
紒紛矠聿: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译文」孔子说:“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
”“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小心翼翼地从事祭祀这种活动。
祭祀之时,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们的身边。
”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端正健全保养正气。
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
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僻的思想就难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
每时每刻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
”“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
”不就是指此而言吗?「评语」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认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颇有见解地认为主要不在于通过敬神去乞福或避祸,而是由此培养出一种随时随地随事都必须具有的敬畏之心。
这里虽明显地表现出康熙作为封建君王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从他的鬼神论中却引出了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态度。
这就是以对鬼神的敬畏来达到修身的目的。
如果把这一则与第八则联系起来看,我们更能体会康熙的用意。
持斋必戒感发善念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
《易。
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
”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
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
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
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
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译文」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易经。
系辞》中写道:“通过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
”这里所说的“斋”,就是“齐”,意即完善自己内心不够完善的地方。
所说的“戒”,就是戒绝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头。
古人没有一天不持斋,没有一天不守戒。
现在的人们只在某月某日持斋,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
持斋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评语」“斋”和“戒”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持斋一定要守戒,否则就是一种徒具形式的伪善做法。
相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有其可爱、可称道之处。
当然,持斋在某些宗教的教规中是必须恪守的仪式,规定是必须遵守的。
但不管哪种宗教的教义都倡导向善向上,倡扬戒除非心妄念,这就是其积极内容之所在。
康熙在此说教、强调的是持斋与守戒并重,内容与形式并重,这也是这则庭训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立志于道犹入圣域训曰:子曰:“志于道。
”①夫志者,心之用也。
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
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
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①“子曰”句:见《论语。
述而》。
志:志向,立志。
②夫子:孔子。
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
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轫,刹车木。
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
④届:至,到。
⑤义理:道理。
又作经义名理讲。
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
⑥游于艺:即游艺。
《论语。
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⑦伦:道理,次序。
⑧本末:指主次、先后。
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
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⑨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
养:陶冶,修养。
紒紛矠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学道。
”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
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
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
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
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良知良能乾乾不息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
”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
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
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
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
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