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第一篇: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形成了五个大豆压榨圈。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
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
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
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
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
首先是在CBOT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
2024年植物油加工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24年,植物油加工行业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对这一行业进行深度分析的报告。
一、行业背景植物油加工行业是指对各种植物种子进行精炼和提取,制成各种植物油产品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油品的需求增加,植物油加工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加工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油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二、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植物油加工行业的总产量达到了1500万吨,比去年增长了5%。
其中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是主要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
与此同时,橄榄油、米糠油、芝麻油等特色植物油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市场特点1.健康饮食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植物油作为健康食品的代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消费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提高。
高品质的植物油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3.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植物油加工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植物油品牌和加工企业。
这也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创新。
四、行业发展趋势1.产品多元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植物油加工企业需要开发多样化的产品。
例如,低脂植物油、富含维生素的植物油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进口替代:中国的植物油加工行业长期面临进口压力。
尤其是大豆油等主要原料的进口量较高。
为了降低进口依赖度,加工企业需要提高本土植物油的质量和产量。
3.绿色生产:环保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植物油加工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4.行业整合:植物油加工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行业整合将是未来的趋势,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效益。
五、对策建议1.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应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口碑。
通过优质产品提升市场地位,获取更高利润。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我国食用油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脂的消费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对食用油脂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植物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的人均消费食用油与世界人均消费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每年仍保持 5.7%的增长比率,食用油行业发展空间依旧可观。
而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油脂油料生产,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这促使了我国油脂油料生产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于餐饮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安全、卫生”提升到了“营养、健康、美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上游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新产品开发优势的食品企业的发展。
新的品种的高档和特种食用油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肿、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具有良好功效,具体包括橄榄油、山茶油、核桃油、荠蓝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等各种特种油。
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食用油产品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健康类食品的强烈需求,促使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调查显示,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八大油料产量由1990年的3452.8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6015.1万吨,增长74.2%,平均年增长3.9%。
我国的油料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仍跟不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
为满足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政府采取了在提高国内油料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油脂油料的进口数量,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
现在,我国油脂油料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9万吨,十年间增长353%,平均年增长35.3%.但与此同时,出现了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
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 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现状1.1 我国的油源作物分类及油料生产现状1.1.1 我国的油源作物的分类作为我国植物油来源的农作物主要有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玉米、葵花、山茶、芝麻、胡麻等。
按照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大宗油料作物油菜和花生,是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第二种是非油料作物的大豆、棉花和玉米,大豆和玉米在政策上按粮食作物对待,棉花则是作为提供纺织原料的经济作物对待;第三类是小宗油料作物葵花、山茶、芝麻和胡麻等,利用这几种油料生产的食用植物油总产量还不到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5%。
1.1.2 我国油料生产现状(1)我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现状从我国大宗油料作物的生产情况来看,近十年来我国花生和油菜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在波动中略有增加。
我国油菜的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749万hm2减少到了2009年的728万hm2,油菜籽的产量从2000年的1138万t增加到了2009年的1365万t,花生的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486万hm2减少到了2009年的438万hm2,花生的产量从2000年的1444万t增加到了2009年的1470万t。
在我国花生和油菜育种和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我国油菜和花生单产增长比较快,2009年我国油菜和花生单产分别为1875kg/hm2和3360kg/ hm2,比2000年的1515kg/ hm2和2970kg/ hm2,分别提高了23.58%和13.05%。
我国油菜在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等方面都是有潜力可挖的,我国933万hm2南方冬闲田中有267万hm2是可以用于油菜生产的,在单产方面根据我国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通过新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我国油菜籽的单产可以达到2070kg/ hm2,比2009年能提高10%。
目前制约我国油菜种植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高,油菜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作物,而目前我国劳动力的价格又不断提高。
【2019年整理】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一、我国植物油压榨业发展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
以大豆加工业发展为例,自1996年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后,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到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在100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吨,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吨。
到2001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万吨,2004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年底达到了25.4万吨,到2006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吨。
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万吨。
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
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吨/天),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吨/天),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000吨/天),连云港益海油脂(6000吨/天)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6000吨/天)。
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有益海油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这几家企业集团大豆加工能已达到日处理力10万吨以上。
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等五个大豆压榨圈。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
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中国食用油行业概况
中国食用油行业是我国食物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品
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提高了消费者对油脂质量的要求,加快了油脂升级换代的进程,推动了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24年,中国食用油市场的规模达到3,432.2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植物油的市场规模达到3077.8亿元,占比89.3%,动物油市
场规模为354.4亿元,占比10.7%。
二、中国食用油产业发展趋势
(1)原料及加工技术革新。
由于植物油的优质原料极为稀少,中国
植物油行业利用科学技术,采用不断改进的新原料和先进的加工技术来满
足人们对植物油的需求。
(2)技术研发及产品升级。
中国植物油行业正在迅速发展,行业企
业正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植物油质量
的日益提高的需求。
(3)行业规范化及企业品牌建设。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的不断提高,
政府机关、行业组织等都严格实施规范化管理,中国植物油市场也开始形
成健全的规范化体系。
2023年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精制食用植物油是指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的植物油,常用于烹饪和食品加工中。
在中国,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庞大,发展迅速。
本文将分析该行业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庞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消费国之一,植物油的市场需求量大,包括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精制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
其次,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供应链完善。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油资源,包括大豆、花生、棕榈果等。
同时,国内植物油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供应链运作日趋成熟。
这为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也为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再次,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近年来,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对精制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这促使精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不断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然而,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
在中国,有着众多的植物油生产企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除了国内企业外,还面临着国外品牌的竞争压力。
其次,产品同质化严重。
尽管精制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量大,但许多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区分和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加强。
近年来,一些精制食用植物油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或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舆论的谴责。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
未来,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的趋势是多样化和高品质化。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对植物油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多样化,如亚麻籽油、葵花籽油等。
同时,消费者对植物油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无污染、无添加物的产品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新品种和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总之,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庞大,供应链完善,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
2023年压榨植物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压榨植物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压榨植物油行业是指将植物油料加工成可供食用和工业用途的油脂产品的产业。
目前,我国的压榨植物油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涵盖多个品种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
下面将对压榨植物油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1.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每年的植物油生产量逐年增长,其中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品种的产量稳定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压榨植物油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行业竞争激烈: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压榨植物油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目前,我国的压榨植物油厂家众多,产品种类繁多,竞争力强。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压榨植物油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3. 产品质量得到重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压榨植物油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消费者对植物油的品质、安全性、营养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压榨植物油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4. 健康食用植物油的兴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健康食用植物油成为市场的热点。
健康食用植物油通常指无污染、高营养价值、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植物油。
这种类型的植物油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因此,压榨植物油行业应该加强健康植物油的生产和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
5. 新型植物油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植物油被研发和推出市场。
这些新型植物油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好的品质,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植物油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氢化植物油、调和植物油、离子溶剂提取植物油等新型植物油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行。
压榨植物油行业应该关注新型植物油的发展趋势,以抢占市场先机。
总之,压榨植物油行业市场现状呈现出市场规模扩大、竞争激烈、产品质量重视、健康食用植物油兴起以及新型植物油的发展趋势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一、我国植物油压榨业发展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
以大豆加工业发展为例,自1996年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后,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到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在100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吨,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吨。
到2001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万吨,2004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年底达到了25.4万吨,到2006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吨。
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万吨。
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
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吨/天),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吨/天),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000吨/天),连云港益海油脂(6000吨/天)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6000吨/天)。
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有益海油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这几家企业集团大豆加工能已达到日处理力10万吨以上。
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等五个大豆压榨圈。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
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
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
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人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万吨,精炼能力2166.2万吨。
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植物油总供给的总量从1996年的1千多万吨增加到2400万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增加至17公斤。
二、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状况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的涌人国内市场,在2001—2003年是我国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大豆进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资料显示,随着世界大豆加工业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国内的企业家也纷纷采取了扩张大豆加工业的对策。
2002年,东北新建大型大豆榨油厂4家,日加工量达6500吨;拟建、在建的大型油厂5家,预计日加工大豆6400吨。
河北的金海粮油公司、汇福粮油公司,也将分别于2003年年底将自己的加工能力从2500吨和3000吨提高到6000吨和7000吨。
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公司的大豆日加工量2003年已达7000吨。
山东2003年初已有大豆加工厂100多家,日加工能力达3万多吨。
广东的大豆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扩张,仅东莞的一家2003年在建的大豆加工厂日加工能力就将达到1万吨至2万吨。
此外,许多小厂也在大力改建、扩建,加工能力也在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日加工600吨以上的大豆加工厂已达100多家。
全国大豆加工能力已近5000万吨。
但2003年以后,随着大豆进口贸易的正常化,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长,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为首的国际投资商开始加大投资,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
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
首先是在CBO吨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
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
根据了解,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
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
另外,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
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年进口棕桐油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
在建厂和投资参股方面,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人统油脂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0个,仅占6.9%,但统计数据也显示,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万吨,占人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
中粮集团、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分别为205.4万吨、188万吨、152.3万吨。
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人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食用植物油44.7%。
其中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为外资企业,目前已经合并重组为丰益国际,中粮集团的油脂业务也含有ADM的股份。
汇总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和江苏南通宝港油脂,重组了重庆新涪和山东新龙油脂;邦基公司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并与中储粮合资在东莞建设大豆压榨厂;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与中储粮合资在日照建设大豆压榨厂;托福公司重组了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郑州阳光公司人股开封正大和许昌山花公司。
此外,中纺粮油公司与ADM等相关外商成立合资公司,先后租赁或入股菏泽华瑞油脂、东莞盈丰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园油脂公司,并计划在日照港建设大型粮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压榨厂,据悉近期中纺粮油仍在与国内两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集团商谈重组其属下的大豆压榨厂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三、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根据了解,1998/199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为1094万吨,而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
而其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
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
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数据资料显示,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