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生活

太阳与生活
太阳与生活

承德圣继学校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规律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3.能达到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逻辑推理过程 ,突破高考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随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春分日秋分日3月21日 9月23日 前后 赤道 由直射点纬线向南北两侧依次 等距离递减 夏至日6月22日 前后 北回 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 2、随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带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达最大值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达最小值达最大值 赤道上 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春秋分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达到最大植。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计算:H=90°—/φ-δ / 即①取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取其纬度差的余角。 例1: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 ①A.23°26′N B.46°52′N C.66°34′N D.90°N ②A.90°N B.66°34′N C.23°26′N D.0° ③A.0° B.23°26′N C.90°N D.66°34′N 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 例2:设m(纬度0°、30°E),n(23°26′N、30°E)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每年有某时刻Hm=Hn

小学科学_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隶属于科学内容四大板块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板块。上节课学生了解了太阳具有光和热的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究太阳和地球上生物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二年级学生对于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熟悉,比如太阳能使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和四季等。但是对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这方面内容的了解较少。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逐步拓展学生对此类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进一步明确太阳对动植物及人类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知道太阳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能提出太阳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会用举例子的方式描述太阳对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对生活周围的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掌握和本节课有关的太阳能工具制作小技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动植物的具体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和本节课有关的太阳能工具制作小技巧。

难点设置的原因是,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一些,所以制作对他们来说较困难。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堂(5’)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给我们带来光和热。请大家看图片,图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在白天活动? 生可能说:白天晒被子。因为白天有太阳,晚上没有。白天人们在锻炼,晚上睡觉。 师:人们的这些活动都与太阳有关, 人们还有哪些活动与太阳有关?生发言。生可能回答:夏天擦汗,夏天被晒黑,冬天晒太阳,太阳能。 师理顺:人们在白天干很多事情,因为太阳带来光和热,晚上没有太阳了,要睡眠休息。 师:看来,太阳的周期变化是不能被改变的,人们的生活在适应太阳,适应环境。(板书) (二)合作讨论,解决重点(25’) 师生谈话:人们在适应太阳,适应环境,那动物和植物呢?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我们小组来讨论一下好不好? 讨论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过程,我们这样做: 师:每次拿起一张图片,小组所有成员先观察图片,然后共同讨论图片上相应的问题。填写实验记录单。结束后进行下一张图片。 生小组讨论与探究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单选题 1.夏至日,某地(32°N,121°E)为使太阳能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则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α应调整为 A.23.5°B.35.5°C.8.5°D.55.5° 2.下图是春分日正午,垂直立在北半球不同纬度四个地点的四根竹竿影子的长短情况,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④③② 图a是天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户外实践活动期间面朝正东拍摄的行道树(道路两旁的景观树)照片,图b示意北半球极夜面积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图a中行道树照片拍摄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6:OO B.8:00-9:00C.12:00-13:00D.17:00-18:00 4.从甲到戊期间,图a中行道树正午树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A.逐渐变长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7:00,一组驼队在塔里木盆地中部某地行驶,右侧有一排新月形沙丘,与行驶大致平行。读图,回答5~6题

5.拍摄此景观时,其面向的方向可能是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西南方6.从上述景观可知,此前该地盛行的风向是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7~8题 7.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的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南、近靠北回归线的地方 C.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 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 8.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本地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A.白昼长度B.正午太阳高度角C.大气温度D.降水量 读下图完成9~11题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2.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预设8分)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预设22分)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①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②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③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预设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预设5分)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早、午、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五、板书

一年级科学教案太阳与生活

一年级科学教案太阳与 生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七课太阳与生活【教学目标】 1、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 2、能通过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依据。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太阳对动植物具有重要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调查太阳对人类生活、动植物具有影响的实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情预设应对策略 一、导入师:上节课我生:白天照鼓励学生善们人认识了太阳明,太阳能发电于观察,视野开阔的光和热,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人们是如何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呢? 二、探究与发现生:白天有太太阳对人们阳不用开灯生活的影响。 1、资料收集课前布置作生:太阳出来业,搜集太阳对天亮了,农民伯伯衣、食、住、行具可以去劳动了,叽有影响的资料。叽喳喳叫起来了,

2、分析事实小狗也出来活动看书上的图了。片,根据图片说明太阳对生活的影响。生:有太阳植物长得好,长的太阳对动植大,长得快。物的影响 3、分析事实根据图片说出一些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三、总结生:太阳会伤太阳对我们害皮肤,晒伤眼的生活、动植物有睛。着重要的影响。 四、应用与拓展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但是,太阳的光和热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夏天出门要打太阳伞。板书: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引导学生正反两面看待事物,深层认识太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太阳与生活太阳对我们的生活、动植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年级科学上册《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会研究在我们地球家园上经常看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地球家园的邻居——太阳。这一课主要研究我们在地球家园上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教材从一幅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的照片拉开本课研究的序幕。在聚焦环节,用“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在探索环节,教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利用太阳辨别方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研讨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小结之前在操场上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它散发的光和热的联系。在拓展环节,通过“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举一个例子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的光和热与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能够发光和发热是很清楚的,对于太阳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是大致清楚的,但是对于自己置身于操场上根据太阳来辨别东南西北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如果上课时间接近中午,学生可能会对太阳当时所处的方向更加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判断其他方向。因此,在到操场上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关于太阳在一天中变换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方向做具体形象的指导,帮助学生先建立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再开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小学科学常识《太阳与生活》【教学

科学展示分享课《太阳与生活》课堂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太阳与生活》。 【课程标准】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13.4 学习内容中,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经对太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平日里晒被子、晒衣服、晒粮食、看书籍等都用到太阳的光和热,但是对于太阳为我们人类提供能量这一方面认知模糊,太阳与动物、植物关系的了解也不够清楚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充分感知太阳能发光发热,为人类提供能量,而且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在探究太阳与人类、植物、动物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进一步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会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3. 通过自主学习、加强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时间(学案)

三、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从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_____; 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______, 呈_______状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_____。 等太 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 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例1、图1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2)该图的节气应该是(北半球)。 (3)此时北京时间是。 (4)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5)C点的经度值(大于或小于)23°26′。 (6)若B点有一直立旗杆,此时其影子应指向 A.甲 B.乙 C.丙 D.丁 例2、图为地球上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此时北京时间为 A. 7时 B. 15时 C. 17时 D. 21时 2. 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 则此时刻的太阳高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 3. 此时 A. PM为昏线,PN为晨线 B.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8 C.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7/8 D. 全球昼夜平分 4. 此时Q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 例3、该图所示区域全部为夜半球,读图回答:(1)此日正午太 阳高度角为0°的点是__,纬度是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点。 四、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例4、下图中四条曲线表示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判断四地的纬度位置

思考: 能否画出以下地区的太阳高度全天变化情况 1.北回归线与北极圈线之间 2.北极圈线与北极点之间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_____的, 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_______的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介于___到_______之间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_______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___值,即当地的___________ A: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00,其中极圈上在0时太阳高度为______(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_____00(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极圈内太阳高度是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______,南极圈反之 B:其他地区的太阳高度变化: 都是日出日落时为____,_____时最大,12时前递____,12时后递_____,特殊之处是:赤道上的太阳高度是_____时和_____时为00(如图丁),其最大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__ 五、日出日落的时间、方位1、比较下图甲、乙、丙三图所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 (1)三地太阳视运动相同点是: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2.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①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②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③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体验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能够从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养成爱观察、好提问的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牛的创新意识。 课前参与 课前让学生分别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段(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6:00)自己在同一个地点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通过观察思考: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系?能否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阳光与影子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老师布置给大家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是什么艰巨的任务? 生:在操场上选一个地方,在上午8:00、中午12:00、F午6:00观察影子的变化。 生:还要做记录。 师:请各组拿出记录表,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记录结果? 生:我们组发现影子的长短是不断变化的。 师:怎么变化? 生:我们发现上午和下午的影子都很长,而中午的影子最短,就在我们的脚底下,我们都没法量了。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他的组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早晨影子在我后面,中午影子在我们脚底下,下午影子在我们的前面。 师:当时你们面对哪里? 生:我们面对着太阳。 师:还有哪组愿意汇报? 生:我们组观察的和他们组不一样,早晨影子在我的前面,中午影子在我脚下,下午影子在我的身后。 师:你们面对哪里? 生:面对的是学校操场上的甬道。 师:那是背对着太阳的方向,也就是面朝西站着。你们发现没有,不管你面朝哪里站着,我们的影子和我们自己还有太阳都在一条直线上。(画示意图)不管你怎么站,早中晚影子的方向都发生了── 生: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不同的。当我们面对太阳时,早上我们的身后会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影子,中午我们的脚下会有一个小小的影子,下午我们的身后又会出现一个很长很长的影子。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为什么地上会有影子?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归纳总结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归纳总结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试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本不是很难,但学生经常出错,如果能够把常见情况熟悉并理解,做这类题应该轻而易举。现把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总结归纳如下: 读图,首先应弄清横纵坐标具体表示什么: 如左图纵坐标表示太阳高度,横坐标表示时间;而右图纵坐标表示时间,横坐标表示太阳高度。 其次、从图中找出三个特殊点:日出点A 、正午C 、日 落点B ;并且能够读出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正午太 阳高度;根据日落时间和日出时间推算出昼长(昼长=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根据昼长大于或者小于12小时,从而可以判断当地正处于夏半年或者冬半年。从而判断出季节。 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当地处于冬半年,昼短夜长: ⑶刚出现极昼处,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高度等于零。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 如右图:直射点纬度=H 1/2 ⑷已经出现极昼地方,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高度大于零。 当地最小太阳高度与最大太阳高度之和为直射点纬度的 2倍。 h (太阳高度) t (地方时) h (太阳高度) H 1 h ( 太阳高度 ) h ( 太阳 高度 ) h (太阳高度 ) h (太阳高度 )

如右图:直射点纬度=(H 1+H 2)/2 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 如图:直射点纬度=H 1 四、图中时间可能采用非地方时,比如: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等等。 ⑴如图,为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图,试分析其地理 坐标: 根据直射北回归线,而正午太阳高度600 来计算纬度。 正午地方时应为 12点,而正午时北京时间从图上可知为15点来计算当地经度。 ⑵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 、00,600W B 、0 0,600E C 、900S , 1200E D 、900N ,1800 ②Q 点的数值为:( ) A、55023’ B、70058’ C、66034’ D、630 46’ 例题1: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 , 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h 为一已知量 )。 (1) 这一天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④表示的地点是 。 (2) ②表示的地点是 。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值 h 的变化范围是 。 (3) 四地中, 发生极昼现象的是 地。③地正午太阳高度H= 。 (4) 四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例题2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 A .65°N B .75°N C .65°S D .75°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A .20°N B .25°N C .20°5 D .25°S 3.当太阳光线处在a 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 A .65°W B .经度0° C .60°E D .经度180° h ( 太阳高度) h ( 太阳高度) h ( 太阳高度) 24 18 (北京时间) h ( 太 阳高 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三年级地理教学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2周,第3案,学期总第3案 【目标导航】 知识点 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维设计P27 理解: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___,越远越____.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根据右图提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完成表格。 提示:H=900 - 纬度差 点 位置 达到最大值时间 达到最小值时间 A 北回归线以北 B 北回归线 C 赤道与 北回归线之间 D 赤道与 南回归线之间 E 南回归线以南 小结: 1.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_________的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__ __达全年最小值; 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_____ __的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____ ___达全年最小值; 3.纬度差(距离)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 。 跟踪练习 【例1】(08广东文基42~43)下列三幅图中的角度是位于120°E 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考点 考纲解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命制人:张裕华 审核人:孙雪芳 命制时间:2015年9月6日 使用时间:2015年9月10日 N 45° S ① N S 60° ② S N 75° ③

⑴.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⑵.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3.如图3—2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 ),新加坡(1°N ),汕头(23°26′N ),海口(20°N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知识点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太阳光线相对当地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简称太阳 高度。某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为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其计算公式为:H=90°-纬度距(所求点和阳光直 射点之间相隔的纬度数)。换言之,在任一时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与其 距离阳光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 纬度距的计算如图1所示。提示: ①若所求点与阳光直射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间的纬度距为两点中较大的纬度减去较小的纬度。如图1,此时阳光直射北纬23.5°,为北半球夏至日,A 点与直射点间的纬度距为11.5°(35°-23.5°),正午太阳高度则为78.5°;B 点与直射点间的纬度距为13.5°(23.5°-10°),正午太阳高度则为76.5°。注意:图1中回归线度数取为23.5°,下面图3、图4相同。 ②若所求点与阳光直射点分属于南、北两个不同半球,两点间的纬度距为两点纬度之和。如图1,C 点与直射点间的纬度距为53.5°(30°+23.5°),正午太阳高度则为36.5°。 ③严格来讲,随着地球的公转,阳光直射点的纬度每时每刻在发生着南北移动。通常情况下,直射点移动的日变化忽略不计,因此,在任何一天,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同一条纬线上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根据A 、B 、C 三地6月22日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4.A 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A .43°08′ B .66°34′ C .46°52′ D .23°26′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阳光照射方向、日影的长短的问题 太阳直射点:无日影 其他地点:有日影 (一)日影朝向:日影方向始终_________太阳。(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正午日影的朝向: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朝向_______,以南的地区朝向________(极点除外,极夜地 图3—2 10°N 35°N 30°S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 0°赤道 · · A B C 11.5° 13.5° 53.5° 图1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熊曳 【教材简析】 本课将会研究在我们地球家园上经常看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地球家园的邻居——太阳。这一课主要研究我们在地球家园上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教材从一幅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的照片拉开本课研究的序幕。在聚焦环节,用“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在探索环节,教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利用太阳辨别方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研讨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小结之前在操场上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它散发的光和热的联系。在拓展环节,通过“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举一个例子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的光和热与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能够发光和发热是很清楚的,对于太阳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是大致清楚的,但是对于自己置身于操场上根据太阳来辨别东南西北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如果上课时间接近中午,学生可能会对太阳当时所处的方向更加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判断其他方向。因此,在到操场上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关于太阳在一天中变换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方向做具体形象的指导,帮助学生先建立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再开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高度角全年变化情况

太阳高度角全年变化情况 太阳视位置指从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的位置,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两个角度作为坐标表示。 太阳高度角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其值在0°到90°之间变化,日出日落时为0°,太阳在正天顶上为90°(万年历中显示的高度角均已进行了蒙气差的订正,蒙气差值取自天文年历)。 太阳方位角即太阳所在的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可近似地看作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直线在阳光下的阴影与正南方的夹角。方位角以正南方向为0,由南向东向北为负(-),

由南向西向北为正(+),如太阳在正东方,方位角为-90°,在正东北方时,方位为-135°,在正西方时方位角为90°,在正北方时为±180°。 实际上太阳并不总是东升西落,只有在春分秋分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正西方落。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在西偏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而从秋分到下一年春分的冬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0°之间),在西偏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0°到90°之间)。 太阳高度角与地面的太阳光强弱密切相关。早晚与中午的光强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在晴天条件下,太阳光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因此了解太阳高度角对分析地面的太阳光强、紫外线的强弱有重要的意义。 正午时(指当地真太阳时的正午。不是北京时间的中午12点,也不是地方平时的12点,而是太阳中心正好在子午线上的时间,也即太阳方位角由负值变为正值的瞬间)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除极地部分地区外),夏季这个值较大,冬季较小,夏至时最大,冬至时最小。 太阳方位角决定了阳光的入射方向,决定了各个方向的山坡或不同朝向建筑物的采光状况。当太阳高度角很大(比如大于80°)时,太阳基本上位于天顶附近,这时太阳方位角的影响较小。 日梭万年历所显示的日落太阳方位角,指当地观测者所见的太阳中心正好下落到地平线时太阳的方位。其中已对大气的折射作用所产生的蒙气差(约为34’)作了订正,故日落时实际的太阳中心在地平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教学内容 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预设8分)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 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 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 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预设22分)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 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 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 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 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①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 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②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③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预设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 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预设5分)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 用太阳辨别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11考,分值38分 2015天津,10、11,8分 2015浙江,11,4分 2015重庆,12,4分 2014海南,12、13,6 分 2014新课标Ⅰ,3,4分 2015上海,14、15,4 分 2013福建,11、12,8分 2010年~2013年全国新课标没有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个考点,但之后开始涉及考点的内容,其他自主命题试卷考查该考点频率很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属于高频考点,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只有个别试卷如上海地理卷出现填空题的形式;该考点的难度系数加大,一般难度系数在0.5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常以热点事件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天津文综,10、11,8分)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⑴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中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丙 D.丁 ⑵在图中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 B .乙 C.丙 D.丁 【解析】第⑴题,从昼夜半球分析,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而甲地距赤道的纬度差最小,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第⑵题,图中甲、乙两地属于上午时间,太阳位于其东南方;丙地接近中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而丁地属于下午时间,太阳位于西南方。 【答案】⑴A ⑵D 【考点透析】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纬度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

第二单元太阳和时间 单元备课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太阳究竟什么样?物体的影子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来计时间的?可以说,自古以来,人们对太阳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太阳与时间》单元,旨在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制作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收获发明创造的快乐。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在观察与制作中经历古人发现计时方法、发明计时工具的过程。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下列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如尺子)对物体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本单元由《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制作计时工具》四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太阳以及如何利用太阳计时间。 本单元与前面的学习从知识上没有密切联系。但因为学生每天都在感受太阳的变化,而有关太阳的科普资料又非常多,所以,学生对太阳的概况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学生也有很多感性体验,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学习本单元并不会感到困难。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对太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对后面研究光以及有关太阳的其他知识作下铺垫,本单元获得的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备人使用人教案序号 课题 7、认识太阳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常见图表判读 晨昏圈上=0 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 (一)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日变化曲线图 (1)出现极昼现象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变=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 (2)除极点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h日出时=0,h逐渐增大,当地正午12最大(H),之后渐小,h日落时=0,日落后小于0; (3)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太阳高度最大时等于90°,则该地当天正午被太阳直射; (4)极昼区内的三种情况: ①24小时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0°,该地出现极昼现象; ②太阳高度角最小=0°,该地极昼,且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即当天极昼的最低纬度; ③若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大于0°且为一定值,则该地为处于极昼的极点; ④若太阳高度角最大=0 ,则该地极夜,并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曲线图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1、读时间坐标 (1)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①若昼短于12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 ②若昼等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两分)或该地位于赤道上; ③若昼长于12,说明该地是夏半年; ④若昼长等于24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若坐标上为北京时间: ①可计算:日出当地时间=12-昼长/2 日落当地时间=12+昼长/2 ②据当地与北京时间差,求当地经度; 2、读太阳高度高度角,可判断或计算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a h (太阳高度) 0° 66°34 0:00 6:00 12:00 18:00 24:00 90° 23°26 46°52 43°08 b c d e f

第一单元复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最短的影子是在(中午)。 5、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运动)有关系,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关系。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7、人们利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作了计时的仪器,叫做(日晷)或(太阳钟)。 8、(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9、(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10、(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11、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保存的日晷叫(赤道日晷),南京天文台的日晷叫做(地平日晷)。 12、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3、古人计时的工具有:(日晷)、(沙漏)、(水钟)等。 14、(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1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6、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7、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他是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 18、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9、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20、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21、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2、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一月就是(月亮)绕(地球)公转了一周的时间,一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23、(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4、(刺猬)、(蛾)、(猫头鹰)、(蝙蝠)、(蜗牛)等动物是在夜间活动的,(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动物是在白天活动的。(牵牛花)是凌晨开放,(芍药花)是上午开放,(万寿菊)花是下午开放,(昙花)是晚上开放的。2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6、(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27、昼夜长短会改变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28、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2)不惊动小动物。(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二、判断 1、一天中,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越低,影子越短。(√) 2、昼夜的变化时地球公转的结果。(×) 3、我知道,牵牛花是早上10点开花的。(×) 4、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太阳影子最短的时候。(×) 5、日晷是利用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而制成的。(√) 6、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7、动物都有生物钟,人体没有生物钟。(×) 8、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9、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10、日晷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11、新月指的是天空中出现的圆圆的月亮。(×) 12、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13、月相的变化是指月球自身形状的变化。(×) 14、日晷是古人的计时的工具,它随意摆放,不影响计时。(×) 15、沙漏在阴天和夜间能正常计时,因此比日晷更加科学。(×) 16、在农历上半月日期里,月相的弧形边缘朝向西方,下半月日期里则朝向东方。(√) 17、我们看见太阳是自东向西移动的,这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三、选择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A) A、西→东;长→短→长 B、东→西;低→高→低 C、东→西;长→短→长 2、下列动物中,(C、E、F)是在白天活动;(A、B、D、G)是在晚上活动。 A刺猬B飞蛾C蝴蝶D猫头鹰E公鸡F蜜蜂G蝙蝠 3、刺猬活动时间是(B) A、白天 B、黑夜 C、整天都会出来活动 4、太阳的运动变化是(B),投影的变化是(E)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由短变长 D、由长变短 E、由长变短再变长 5、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日晷叫做(B) A、赤道日晷 B、地平日晷 C、立晷 6、古希腊天文学家(B)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7、某校天文小组正午时观测太阳,此时人影位于人的(B) A、正南方 B、正北方 C、正西方 D、正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