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推进高职专业建设的改革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

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外部世界,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较之其他教育类型要迅速得多、深刻得多,因而也剧烈得多。

校企合作促进高职空乘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校企合作促进高职空乘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构理 论 指 导下 . 完全 打 破 传 统 以理 论教学为主 . 学 生被 动 学 习 的学 科
技 能 与 态 度 的培 养 . 关 注 职业 道 德 的 培 养 与 渗 透 .并 以实 训 周 的 形 式. 开设 职业素质养成课 程 . 特 别
强 调 培养 学生 的综合 素质 . 注 重 提
根 据 空乘 专 业 主 要 职业 岗位 ( 群)
根 据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空 乘
专 业 课 程 教学 改革 实 践 的探 索 . 结
的任 职标 准和 工 作任 务 . 按 民航 乘
务 员 的工 作 过 程 序化 课 程 结构 ( 职 业 能力 对应课 程 )
习. 完成 工作任务 。 教 材 所 提 供 的
程 标准 中去 : 课 程 教 学模 式 较 为 传
统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手 段 使 用 率 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 ;部分 学 校 缺 乏企 业 兼 职 教师 ;
缺 乏 高质 量 的 精 品课 程 : 课 程 改 革 与 评价 方 式 较 为传 统 : 缺 乏 创 业 课 程 的研究 开发 等 在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空 乘 专 业课 程 改 革 中 . 工 作 过程 导 向课 程 的 开发 、理 实 一体 化 教 学 的 实施 、 多 元性 的教 学 评价 是 采 取 与行 业 、 企业 、兄 弟 学 校 等多 方 合 作机 制 ,
合 上 述 高 职 空 乘 专 业 课 程 建 设 的 主要 问题 . 笔 者 对 校 企合 作 促 进 高 职 空 乘 专 业 课 程 建 设 改 革 的几 点
思 路
知 识 不再 是 教 师传 授 的 内容 . 而是

校企合作进行高职专业建设的实践

校企合作进行高职专业建设的实践
Ab t a t n g ain o d sr ,l an n n e e r h i t ed ma d o d r c n my a d s c a d — s r c :I t r t fi u ty e r i g a d r s a c e n fmo e n e o o n o il e e o n sh v l p n o h g e o a in l d c t n.a d t e d ma d o i h rv c t n l d c t n t r i e s n eo me t ih rv c t a u ai t o e o n h e n fh g e o a i a u a i o t n p ro — o e o a n l t n o aie a d p a t a b l y W i h p cat fI o g n c No e h i n v t n r ci l a i t . wi v c i t t e s e i l o n r a i h y n— mea l tr l E g - tl c Ma e i s n i i a n e i g a d T c n lg st e e a l ,p st e t i k n n s f le p o ai n wee ma e tr u h s c e rn n e h oo y a h x mp e o i v h n i g a d u eu x lr t r d h o g u h i o a p c sa r i i g p a rw o tb t y c l g n n e p ie o sr c in o a n n a e a d ta h s e t s t n n ln d e u o h b o l e a d e t r rs ,c n t t f r i i g b s n e c — a e u o t i g safb ol g n tf y c l e—e tr rs i i n s s m ,saft i i g a d a p as l o n e p i y c l g ,r ・ e ne p ie l s y t a o e tf r n n n p r ia r e t r rs b o l e e a f e e s a c n e eo me tb ol g n n e p i n o lg f r g tc n l g n e p s . e r h a d d v l p n y c l e a d e t r rs a d c l e of i h oo y t e tr r e e e e e n e o i

校企合作高职专业建设实践

校企合作高职专业建设实践

校企合作高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介绍了东营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尝试,在生产型实训、“2+1”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孵化等方面,为当地汽车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当地技能型高职专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高职作者简介:陈刚田(1969—),男,山东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支淑民(1967—),女,河北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qcj10y0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部分设有汽车类专业,尤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状简析术专业为基础, 办学模式基本上继承了原中专或技术学校的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生产服务型实践教学环节较弱。

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普通高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基本以自我摸索为主,实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因此专业教材也只能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生产服务型项目化教学难以真正实施。

导致三年的学校教育很难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尚无制度上的促进和保障,学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尚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难以转化为合作办学的动力。

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改革困难重重,致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难以覆盖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同时社会办学渠道不畅,导致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办学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企业参与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培训费用及生活津贴。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摘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达到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素质标准,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现在高职院校的首选。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合作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起高职教育的使命。

国内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有效的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能促进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工学结合关于工学结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照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教育会议精神,工学结合教育具有如下特征:①培养应用人才;②保持高质量;③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④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有正常的起止时间。

工学结合是一种注重实践经验学习、实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当前高职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机制不够规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提出和实施本来对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规范,导致在管理制度与操作上都不够规范,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乏经验,学生难管理,企业怨言多,着眼点欠缺长远眼光,,大多还处在短期合作、浅层次合作的阶段。

2.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欠合理由于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又不占明显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遭遇尴尬。

高职院校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内涵理解及其途径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例

高职院校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内涵理解及其途径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例
其 工 作 推 进 中遇 到 的 现 实 问 题 . 就 其 如 何 拓 宽 深 并
层 次 的 合 作 途 径 提 出针 对 性 的 建 议 措 施 . 求 对 目 以 前 高 职 院 校 推 进 内 涵 建 设 能 有 所 借 鉴

企 业 负 责 对 学 生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师 实 现 学 训 “ 学 化 ” 即 在 生 产 一 线 教
是 从 合 作 途 径 上 看 。 要 有 顶 岗 实 习 、 类 主 各
开展 教学 , 课 程 、 师 、 理 、 生 等真正 进 企业 , 其 教 管 学 在 企 业 生 产 一 线 建 立 与 高 职 教 育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相 适 应 的 学 训 场 地 , 车 间 、 地 等 现 场 授 课 。 业 在 工 企 教 师 与 院 校 教 师 交 替 授 课 企 业 环 境 、 源 与 学 校 资 环 境 、 源 深 度 结 合 , 一 种 学 训 在 企 业 , 才 培 养 资 是 人
合 教 学 制 度 创 新 研 究 与 实 践 》 项 目 号 : A0 0 3 ) 阶 段 性 成 果 。 ( DF 8 3 8 的
作 者 简 介 : 文 江 ( 9 5 , , 北 献 县 人 , 津 职 业 大 学 党 委 书 记 , 究 员 ; 理 连 ( 9 5 ) 男 , 东 刘 1 5 -) 男 河 天 研 杨 17 - , 山 即 墨 人 . 津 职 业 大 学 高教 所 副 所 长 , 研 究 员 。 天 副 中 图 分 类 号 : 7t G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7 8( 0 9) 3 0 2 — 3 1 0 — 51 2 0 3 — 0 1 0
当 前 , 职 院 校 实 践 校 企 合 作 方 式 很 多 . 是 高 但 何 谓 深 层 次 校 企 合 作 ,同 行 业 者 也 有 不 同 理 解 . 笔 者认 为深 层次校 企合 作应 具备 以下 三个标 准要 素 :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浅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摘要]依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关文件,本文认为,加强校企合作、产教合一是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作者简介]王国玲(1966-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吉林长春 130033)[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0-02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也日益成熟。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国内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

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电子商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据idg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量将超过200万人。

但根据目前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并不理想,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阻碍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

再加上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的实践实训教材,实践教学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等导致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处于困境。

这些困境制约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意义通过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学习,深刻体会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产教合一是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企业专家座谈和研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实践教学项目,搭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远程互动、双向渗透、无缝对接。

首先,以企业需求下的“全真”项目主导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可以把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0.10•【字号】郑政办〔2023〕38号•【施行日期】2023.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23〕38号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0月10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8〕4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进郑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使郑州成为富有活力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打造100家市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10个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个产教融合教育集团(联盟)、15个校企合作示范性产业学院、30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50个产教融合型重点专业、50个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项目,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达6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进高职专业建设的改革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标签:校企合作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0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元素没有进入教学内容,学生成绩评价往往忽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考核。

林业技术专业迫切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根据企业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企业优势。

学院积极与森工总局下属的企业沟通合作,成立了龙江森工职教集团,林业技术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开展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

1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共育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依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办学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建设。

在学院组建龙江森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中林绿源科技有限公司及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以此为工作平台,探索校企共同办学的实际运行方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利用学院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体,大力开展校企共建。

以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让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切实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来。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环环相扣,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共同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林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专业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深化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紧贴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促进林业技术专业持续发展。

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和尝试“双环境工学交替,四阶段能力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改革。

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林业产业地域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学习、职业技能专项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兼创业培训四个阶段,在校区和林区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3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开展对黑龙江省林业局和林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对林业类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业教师、林业行业企业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职业岗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分析表(表1)。

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归纳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开发多门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针对性强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

开发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

多方面尝试“交互式”教学法、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林业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贯彻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工具,全面实施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

4 建设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教师进林场,师傅进课堂”教学团队培养方式。

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的建设,将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

5 校企共建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校内外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整合组建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紧紧围绕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校中场,场中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合作建成集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功能的,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特点的,适应职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的,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中心下设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森林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基地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又下设种苗生产栽培中心、生物应用技术开发实训中心和森林保护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关继东,贺建伟.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1-47.
[2]孟国忠,周捍东.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13-15.
[3]韩东锋,钱拴提.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10- 9413.
[4]苏付保,苏杰南,李荣珍,杨燕红,冯立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1.1:57-59.
作者简介:黄石竹(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森林培育教学研究;郑宝仁(196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从事植物环境教学研究;孙宇(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高职园林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