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定义

法的定义
法的定义

?一、?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定义

?西?方关于法的定义,?一般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定义有:

(?一)意志说:将法律的创制归结为神或公众,法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是神意说。古代的法律基本上都有这种倾向,如《汉穆拉?比法典》与中国古代的解廌都向?人们表达了神的意志的理论等,法是公众意志的体现就是公意说,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二)规则说:认为法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这种理论主要由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所提出的。他们认为法律是?一种规则,是国家创制的规则。如哈特说,法律是主要规则和将要规则的结合。商鞅说,“法者,国之权衡也”。奇普曼说,法律是法院为了确定合法权利和义务?而定下的规则。规则说注重法律的实在性、规定性。

(三)?工具说:法是控制社会的?一种?工具,如庞德1942年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四)法官造法说:主要为英美法系国家学者所持的观点,他们的法官通过判例来创制法律。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法与法律的本质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的物质社会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特点是:?一是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属性,?二反映了法与物质?生活的因果关系,三法的主要内容是权利义务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法的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是意志的体现与反映

法律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意志的结果,?而?非神的意志,或其它物种的意志的结果。不论反映、体现的意志(主体)是?一个?人的或?一个集团的、阶层的、阶级的,还是全体?人民的,也不论其内容如何,形式如何,法律总是?人类意志的产物,与?人类意志息息相关。因此法律带有很强的意志性?色彩。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意志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混沌合?一,同时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以?非理性为主。法律作为?人的?行为及其产物与意志同样不可分离,密切相关,是意志的反映、体现。当然,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经过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一般化、统?一化以后,把?非理性的东?西或以?非理性为主的东?西转变为理性的东?西,具体体现为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才是法律。也就是说,意志这种以?非理性为主的东?西经过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经过理性化以后,上升为理性,才是法律。理性和理性化是法律的?生命和基础。2、法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与反映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的表现。法律是统治阶级的?一般意志、整体意志、普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公意”、“合?力意志”,?而不是统治者个?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更不是统治者的任性和随意。这种阶级意志是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统化、?一般化?而成为法律的。法律正是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统化、?一般化,把个别性的东?西转变为普遍性的东?西,把局部性的东?西转变为整体性的东?西,把集团性的东?西转变为社会共同性的东?西。经过这种升华了的意志,就真正变成社会的规范规则。

?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存在的基础。

物质?生活条件是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社会?生产?方式诸因素在内的综合体。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社会都不能脱离开它的具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诸条件?而?生存,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社会也不能?无视具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而从事?自?己的?文化、思想、制度、历史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因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构成了?人的社会、?人的社会?生活的基础。

2、法律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法律本?身具有内在的经济逻辑、经济机制、经济属性,?一切法律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关系、经济状况、经济机制的反映和要求,任何?一条法律,任何?一种法律规范,任何法律体系?无不体现经济?方?面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在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因此,?一切法律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经济现象,?一切法律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经济是法律的基础。

物理量是什么

理是什么?物理量是什么? 物理是一门关于物质、运动和能量的科学,涉及到很多对象或类,基本分为力、热、电、光和声学,又细分为原子物理、核物理、固体物理、化学物理等。为了了解、认识、区别和衡量这些学科中的对象,定量和定性描述成为必然,物理量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描述一个对象或系统需要多个物理量,在工程设计和选择中,了解这些物理量非常重要。 物理量的定义为物体可测量的量,或其属性可量化;或物体的属性通过测量可量化。一个物理量包括它的定义、单位和符号表示。物理量又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物理量由‘数量’和‘单位’构成。国际上定义了7个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和光流明强度,称为“LMTIQNJ”(length L, mass M, time T, electriccurrent I, 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Q, amount of substance N and luminousintensity J)。物理量又分为矢量和标量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七个基本量中只有电流是矢量,其余都是标量!时间又是个不可逆的量。最有趣的是‘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居然是个‘数目’,是一摩尔物质中所含的原子数。 导出物理量是从基本物理量中引出的,比如力、速度、密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及其描述和研究成为人们对物理世界研究和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物理世界的大厦也就是建立在这些物理量的基础之上。 物理量用符号来表示和记忆,言简意赅,直指物性。 物理量不仅是个符号,更有其内涵和实际意义。通过定义,使得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属性更加清晰明了,不仅有各自的属性,如:磁、电、手性、自旋、频率等,还有大小轻重快慢的反映。有了物理量,不同对象之间还可以进行比较,还能够进行运算和推导等。物理量的定义就起到了这些作用。因此,物理量是一种属性,是一种标志,是一种和其它量的差别或区别。 物理量是否一定要能够“直接”测量吗?导出物理量就属于间接测量出来的。比如,速度(米/秒),就需要分别测量位移和时间。 物理的实在性或可操作性是源于它的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即物理的实在性,因此,描述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量,都有其具体含义。物理量的测量就包含了间接的测量。事实上,物理中绝大部分的物理量都不是直接测量得到的。 物理常数是物理量吗?以前似乎从来没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普朗克常数k,波尔兹曼常数h。它们无疑都是物理量,它们不仅有数量,还有单位,比如,k=6.62X10-34焦耳秒,而且其精度在不断被提高和认知。

因素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它是按要素对岗位进行分析和排序。先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工资额合理分解,使之与各个影响因素相匹配,最后再根据工资数额的多少决定岗位的高低。具体步骤: 1.先从全部岗位中选出15-20个主要岗位,其所得到的劳动报酬(薪酬总额)应是公平合理的(必须是大多数人公认的); 2.选定各岗位共有的影响因素,作为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一般包括: (1)智力条件:包括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所受的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基础常识等; (2)技能:包括工作技能和本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 (3)责任:包括对人的安全,对财物、现金、资料、档案、技术情报保管和保守机密的责任,对别人的监督或别人对自己的监督; (4)身体条件:包括体质、体力、运动能力,如持久性、变动性、运动速度等; (5)劳动环境条件:如工作地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音等。 3.将每一个主要岗位的每个影响因素分别加以比较,按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 4.岗位评定小组应对每一岗位的工资总额,经过认真协调,按上述一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找出对应的工资份额,其结果如下表:

工作岗位评价排序与工资额对应表 月度工资额智力条件技能责任身体条件工作环境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A(1250) 1 320 1 260 2 360 4 160 3 150 B(1100) 2 210 4 200 1 400 5 150 4 140 C(1000) 3 180 3 220 4 260 3 170 2 170 D(1050) 4 90 2 230 3 280 2 190 1 260 E(650) 5 50 5 50 5 90 1 200 1 260 5.找企事业单位中尚未进行评定的其他岗位,与现有的已评定完毕的重要岗位对比,某岗位的某要素与哪一主要岗位的某要素相近,就按相近条件的岗位工资分配计算工资,累计后就是本岗位的工资。 C岗位经过比较后,得到以下结果,如下表: C工作岗位评价结果汇总表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对比工作岗位评价结果 1.智力条件与B相似按B岗位智力条件工资额应为210元 2.技能与D相似按D岗位技能条件工资额应为230元 3.责任与A相似按A岗位责任条件工资额应为360元 4.身体条件与B相似按B岗位身体条件工资额应为150元 5.工作环境与B相似按B岗位工作环境工资额应为140元 最后将各项结果相加,得210+230+360+150+140=1090(元),则岗位C的评价结果为1090元,视为其相对价值,同理可计算出其他岗位的相对价值量,并按其相对价值归级列等,编制出岗位等级表。

如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采用比较法

如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采用比 较法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

什么是比较法

什么是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研究对象 一般意义上说,比较法的研究对象是对不同国家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如对中美、中德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从特定意义上说,比较法的研究对象也包括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法律的比较研究,如对美国不同的州之间的法律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国大陆与两个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法律制度进行的比较研究,又如对我国加入WTO后法律与国际接轨、相适应问题的研究等。 比较法的研究可以是双边的,即在两个国家或特定的地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多边的,即对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法的名称容易引起误解。一般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调整规则,而比较法谈不上特定的调整对象、调整规则。它是法学的一个学科,而不是一门具体的法,但法学界对“比较法”一词沿用已久,一般不会引起歧异。目前这么学科的名称还有如“比较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律的比较研究”等。 对一国法律之间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法学的内容。如对一国的民法和刑法间的比较研究、一国的民法和行政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均不属于比较法学的范围。 比较法学课一般分一下几个层次:一是基础训练,如现在讲的比较法总论;二是部门法的研究;三是专题训练、 下面我想举一个案例来说明比较法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甲是R国人并居住在R国,生前是美国纽约州一公司在R国的代理人。在其生前所立的遗嘱中声明,在5他死后,全部财产由其女儿继承。其女也是R国公民,已成年,居住在R国。根据R国的法律,这一遗嘱是有法律效力的。R国的法律属于西方国家的民法法系。甲死后,其女在纽约州法院向该公司起诉,要求后者支付其所欠甲的薪金和佣金。被告的律师提出,根据纽约州的法律,遗嘱的效力必须警告遗嘱检验法院的证明,而且,遗产应首先由遗嘱执行人管理并作为遗产的代理人,由遗产执行人提起诉讼。而本案中,遗嘱未经遗嘱检验法院的证明,甲的女儿也不是遗嘱执行人,因而,甲的女儿无权起诉,请求法院撤销其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甲的女儿按纽约州的条件重新提起诉讼,容易导致时间、金钱的浪费,还可能发生过期的问题。这时原告的律师以R国的法律进行抗辩,他提出,本案应适用R国法律。而按R国法律,遗嘱的效力无需经遗嘱检验法院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1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本章学习目标】 人们在研究数量的变化时,常常会遇到有确定变化趋势的无限变化过程,这种无限变化过程就是极限的概念与思想,极限是人们研究许多问题的工具。以刘微的“割圆术”为例,圆内接正n 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n 边形的周长P n 无限趋近于圆周长2πR 。这里的是个有限多项的数列,人们可以从这个有限多项的数列来探索无穷数列的变化趋势。不论n 取多么大的整数,n P 都是相应的圆周长的近似值,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近似值的精确度的无限提高中(限n 无限增大)找出圆周长的精确值2πR 。随着n 的增加,n P 在变化,这可以认为是量变(即只要n 是有限数,n P 都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量变中来发现圆周长。一旦得出2πR ,就是质的变化(即不再是正多边形的周长)。这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思想就是极限的思想。 本章重点内容是: (1)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2)研究性课题:杨辉三角。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 本章难点内容是: (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极限的概念。 【基础知识导引】 1.了解数学推理中的常用方法——数学归纳法。 2.理解数学归纳法的科学性及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 3.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一些简单应用。 【教材内容全解】 1.归纳法

前面我们在学习等差数列时,通过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满足的关系式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如根据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的内角和归纳出凸n 边形内角和公式。像这样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 对于归纳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列中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2)根据考察的对象是全部还是部分,归纳法又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显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凸n 边形内角和公式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所有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不完全归纳只考察了部分情况,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课本62P 数列通项公式22)55(+-=n n a n 就是一个典型。 2.数学归纳法 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这样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很多。由于正整数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可能对所有正整数一一加以验证。如果只对部分正整数加以验证就得出结论,所得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要是找到把所得结论递推下去的根据,就可以把结论推广到所有正整数。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 有意义的最小正整数0n ,如果当0n n =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 ),(*0N k n k k n ∈≥=时,命题成立(这时命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0n 的正整数命题都成立。 由此可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要分两个步骤,且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第一步递推的基础,缺少第一步,递推就缺乏正确的基础,一方面,第一步再简单,也不能省略。另一方面,第一步只要考察使结论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足够了,一般没有必要再多考察几个正整数。 第二步是递推的根据。仅有这一步而没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递推的基础。例如,假设n=k 时,等式 成立,就是。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n=k 时等式成立, 那么n=k+1时等式也成立。但仅根据这一步不能得出等式对于任何n ∈N*都成立。因为当n=1时,上式左边=2,右边31112=++=,左边≠右边。这说明了缺少第一步这个基础,第二步的递推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有把第一步的结论与第二步的结论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出普遍性结论。因此,完成一、二两点后,还要做一个小结。 在证明传递性时,应注意: (1)证n=k+1成立时,必须用n=k 成立的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应当指出,n=k 成立是假设的,这一步是证明传递性,正确性由第一步可以保证,有了递推这一步,联系第一步的结论(命题对0n n =成立),就可以知道命题对10+n 也成立,进而再由第二步可知1)1(0++=n n ,即20+=n n 也成立。这样递推下去,就可以知道命题对所有不小于0n 的正整数都成立。 (2)证n=k+1时,可先列出n=k+1成立的数学式子,作为证明的目标。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的有n=k 成立的假设,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等,不能直接将n=k+1代入命题。 3.这一节课本中共安排了五个例题,例1~例3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其步骤是先证明当0n n =(这里10=n )时等式成立。再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利用这一条件及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证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注意n=k+1时的等式是待证明的,不能不利用假设。例如:求证:。

物理量的定义

物理量的定义、定义式和决定式 物理量指的是量度物质的属性和描述其运动状态时所用的各种量值,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很多物理量又是基本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所以理解好物理量的定义,掌握其定义式和决定式,对学好物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基本物理量的定义 基本物理量由人们根据需要选定的,在不同时期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有所不同,从1971年选定的基本物理量已有七个,它们分别是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和发光强度。 基本物理量(包括单位)是依据选定的一个标准(国际公认)来定义的,不是用其它物理量定义的,所以基本物理量没有定义式和决定式。 二、导出物理量的定义和定义式 现在基本物理量只有七个,其余的物理量都是导出物理量,导出物理量是借助其它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它需要用一定的公式来表达。导出物理量一般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要阐明其物理属性;其二是其量度方法,要说明量度方法,就要给出定义式。 导出物理量的定义式,可分为两类: 1.用其它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 例如功率是导出物理量,其定义为: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来表示(物理属性),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功率(量度方法),其定义式为p=w/t。 用比值来定义的导出物理量很多,如密度、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根据其定义给出的定义式分别为ρ=m/v、v=s/t、a=(v t-v0)/t、E=F/q、C=Q/U、B=F/IL(B⊥I) 2.用其它物理量的乘积来定义 例如动能是导出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是一种量度机械运动的物理量(物理属性),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m与速度v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量度方法),其定义式为E k=mv2/2。 用乘积来定义的导出物理量还有功、重力势能、动量等,其定义式分别为W=Fscosα、E p=mgh、p=mv等。 三、导出物理量的决定式 决定式是表征某一导出物理量受其它物理量的制约或决定的公式,当决定式中的其它物理量一定时,该导出物理量也一定;当决定式中的其它物理量变化时,该导出物理量也随之变化,总而言之,导出物理量由决定式中的其它物理量来决定。 1.用比值来定义的导出物理量,其定义式说明的只是量度方法,并不是决

比较法的比较方法论

比较法的方法论 ——丁? 比较法容提要: 比较法是一门独立的处于边缘位置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围包括世界各个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比较法律体系,法律秩序的比较研究,论本文提出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比较法法律文化解释学随着人类的历史进人崭新的世纪比较法这门学科迈人了其发展进程。 关键词: 比较法的框架比较观念主要类型 一.比较法的框架 比较法的框架解释何为比较法及怎样界定比较法。它不是一门法律而是法律;不同法律制度的比较。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比较法律体系,法律秩序的比较,并不是一切法的比较都是比较法,并不是一切法的比较都是比较法,同一国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的比较、同一法律制度的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比较以及单一制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法的比较都是比较法的畴。 二.比较观念 比较法的方法比较以外国法为比较研究的基础,研究不同法律制度的相同与不同和他们的发展趋势,一些比较法学家,对于比较法的研究方法的争议问题有不同的理由,基于研究的视角

和目的的不同,比较法的方法论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宏观比较:是把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主要是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与社会主义法系的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律、法律制度的与法律理论相联系的一般的法律比较研究,是关于整个法律制度的比较宏观比较。宏观比的理论性的结论多运用于比较宪法和政治学方面的研究。 微观比较:是对同一法系的法律、法律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则和制度的比较研究,将具体法律制度、法规放在其法律的和“非法律的背景和环境中进行考察”是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一级的直接的社会功能比较。当然,二者是相互交错的。瑞典比较法学米凯尔?博丹认为,比较可以是双边的(即两个法律制度之间)或者是多边的即三个以上法律制度之间。宏观比较是指不同法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律制度的比较。 大体一下三种情况:一,不同法系之间的相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法律之间的比较,比如普通法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之间比较。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同法律、法律制度之间的比较。三,同一国家的属于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法系的法律和法律制度之间的比较微观比较是对具体法律细节的比较指包括法律概念、规则、制度、部门法等方面的具体细节比较。比如,“合同”具体细节之间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间的比较;“占有” 具体细的大陆法系中不同国家法国与德国法之间比较等均属于微观比较。

Removed_气象要素和物理量定义

气象要素和物理量定义(搬自师姐处) lats4d -i your_input_file.nc -ftype sdf -o your_outpu_file -format grads_grib 1. 海平面气压P sea单位:百帕(hPa) 2. 等压面高度H 单位:位势米 3. 温度T 单位:摄氏度(?C);绝对温度(?K) 4. 东西风U单位:米/秒(m/s), 通常正值为西风,负值为东风。 5. 南北风V单位:米/秒(m/s),通常正值为南风,负值为北风。 6.垂直速度ω 单位:百帕/秒(hPa·s-1),天气尺度的量级一般为10-3。 ●物理意义ω=dP/dT为P坐标里的垂直速度,负值表示上升运动,正 值表示下沉运动 ●应用 一定强度的上升运动是形成降水的条件之一,通常是诊断预报大 雪、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的物理量之一。 7.散度D 常用的是水平风散度,D=?u/?x+?v/?y,单位:/秒(s-1)。 ●物理意义由于水平风的不均匀造成空气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相对膨胀率。 ●应用 在诊断降水预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是构成 上升运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此外水汽的汇合主要也是靠低空流场的辐 合。 8.涡度ζ常用的是p坐标中的水平风的涡度,也就是涡度的垂直分量 ζ=?v/?x-?u/?y。 ●物理意义单位面积内空气旋转速率的平均情况。ζ>0表示气旋式旋 转,ζ<0表示反气旋式旋转。单位:/秒(s-1),天气尺度的量级为

10-5。 ●应用 通常用来表征天气系统涡旋度之强度。 9.比湿q ●定义单位质量湿空气实际含有的水汽质量。单位:g/kg(克/千克)。 10.相对湿度RH ●定义实际空气的湿度与在同一温度下达到饱和状况时的湿度之比值。单位:% 11.水汽通量用来表示水汽水平输送的强度。 ●物理意义每秒钟对于垂直于风向的、一厘米宽、一百帕高的截面所 流过的水汽克数,它是一个向量,方向与风速相同。单位:克/厘米·百 帕·秒(g/cm·hPa·s)。 ●应用 通常用来判断水汽来源,水气的输送方向和强度以及与环流系 统的关系等。 12.水汽通量散度? ●定义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辐合或辐散的水气量。单位:克/厘米 2·百帕·秒(g/cm2·hPa·s)。天气尺度量级为10-7-10-6。 ●应用 通常用来定量地判断水汽在某些地区的汇聚与辐合,是诊断降 水的条件之一。 13.假相当位温θse ●定义 空气微团绝热上升,将所含的水汽全部凝结放出,再干绝热下 降到1000百帕时的温度。单位:绝对温度(°K)。 ●应用 θse随高度的分布能反映气层对流性稳定的情况。当?θse /?z>0 时,气层上干下湿,呈对流性不稳定;当?θse /?z<0时,气层为上湿下干,呈对流性稳定。 14.涡度平流即涡度的水平输送, =-(uζ?/?x+vζ?/?y)。 ●物理意义表示相对涡度在水平方向上不均匀时,由于空气的水平运 动所引起的涡度局地变化。涡度平流的符号决定于涡度与风的水平分 布,其强度与涡度梯度和垂直于等涡度线的风速成正比。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1002班王燕 摘要:本实验采用了对偶比较法测定了两名被试对颜色的爱好程度,并发现了不同被试之间颜色爱好的差异性,从中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 关键字:对偶比较法顺序量表颜色爱好量表空间误差 1.前言: 1.1 心理量表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中用来测量阈限上感觉的一种方法。从心理量表是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主要有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等距量表(equal-interval scale)、比率量表(ratio scale)。其中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不等距,没有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建立此量表的的要求就是让数字的大小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因此,顺序量表的建立比较简单,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此量表。 1.2 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把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每个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做比较,假如以n作为刺激的总数,那么配对的数目应为n(n-1)/2对。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1.3 对偶比较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顺序量表,还仅仅是针对一个被试的心理物理量表,尚不能直接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中;第二,这一量表模型要求对偶比较是可传递的(transitive),如果刺激A优于刺激B,而且刺激B优于刺激C,那么刺激A优先于刺激C,然而,有些情况下这种传递性难以保证,这时就不能采用对偶比较法了。 2.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材料:红、橙、黄、绿、蓝、青、橘红共7种颜色圆,配成对,每对刺激比较两次,第二次呈现的顺序相反,左右位置对调,共42次。 2.2 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大二年级学生一名。 2.3 实验程序:

数学归纳法案例分析

数学归纳法案例分析 一、内容提要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学归纳法这一方法,贯通了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点: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等。通过对它的学习,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引导发现法和感性体验法进行教学。 在引出的《数学归纳法》这个课题后,我通过一个盒子中的十个乒乓球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导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这两个概念,又通过的两个例子促进学生对“ 递推关系” 的理解,明了两个概念的必要性,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前提和场合提供形象化的参照物。 同点做准备时抓住这两个问题的类似之处,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为进一步突出难。 三、设计理念 1 、初步掌握归纳与推理的能力;培养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 2 、掌握了自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内在美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片断 师:问题1 :这个盒子里有十个乒乓球,如何证明里面的球全为白色? 问题2 :请大家回忆,课本是如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

教师引导学生明了以上两个问题的异同点。由此,得出归纳法的概念,同时指明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区别。 师:若盒子里的乒乓球有无数个,如何证明它们全是白色球呢? 生:①证明第一次拿出的乒乓球是白色的;②构造一个命题并证明,此命题的题设是:“ 若某一次拿出的球是白色的” ,结论是:“ 下次拿出的球也是白色的” 。以上两步都被证明,则盒子中的乒乓球全是白色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两个步骤如果都得到证明,是否能说明全部的乒乓球都是白色的?由此,得出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 师:这种思考方法能不能用来证明第二个问题呢? 生:能,学生对比上一问题与此问题类似之处,进而得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思路和步骤。 让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第二人个问题( 略) 。 师再强调数学归纳法的“ 奠基步骤” 和“ 递推步骤” 这“ 两个步骤” 以及“ 一个结论” 。 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教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 ②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能成立。 ③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必须进行恒等变换。 五、课后反思 ? 通过一个生活事例和一个课本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学生掌握递推原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结构可以,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错,让学生清楚学习数学归纳法的用途,指明的方向。 对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步骤可再介绍具体一点

信息系统的概念

1.2.1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统。任何 一类信息系统都是由信源、信道和信宿(通信终端)三者构成。先前的信息系统 并不涉及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但是,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 的处理能力得到很多的提高。现在各种信息系统中已经离不开现代通信与计算机 技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系统一般均指人、机共存的系统。信息系统一般包括 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由设备、方法、过程,以及人所组成并完成特定的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传输或变换等过程,如数据的识 别、复制、比较、分类、压缩、变形及计算等。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和分析信息,并向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它的特是面向管理工作,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按照管理信息 系统所面向的管理组织和存取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按 其处理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批处理和实时处理系统。按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类型。 决策支持系统是把数据处理的功能和各种模型等决策工具结合起来,以帮助决策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够在复杂的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给各级 管理人员或决策者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协助决策者制定和分析决策。决策支 持系统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是数据库、模型库以及可能进行实时处理的计算机 网络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由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通信网络、工作站等设备组成使办公过程实现自动化的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具有办公、信息管理以及决策 支持等功能。通信网络: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 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工作站: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工作站,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 系统含有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 4 个基本环节,其核心任 务是向它的各层次的办公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所以该系统综合体现了人、机、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它含有对系统软件、硬件资源实施管理的一组程序。其首要作用就是通过 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增大 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计算机系 统处理工作的能力。 改善人机界限面,想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不仅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种软件之间的接口,而且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试想如果不安装操作 系统,用户将要面对01代码和以一些难懂的机器指令,通过按钮或开关来操作 计算机,这样既笨拙又费时间。安装操作系统后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成当然也是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荒山茫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 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 西、内蒙一带,劲历的寒风在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是施耐庵根据宋金时期 宋江起义故事改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这是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伟 大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开英雄传奇小说的先河,其思想艺术成就是前所未有

比较法总笔记

《比较法总论》读书笔记 10民商丁铁城M100099 《比较法总论》由德国的K·茨威格特与德国的H·克茨合著,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说为并列式结构,由四章构成,分别介绍了比较法的概念、比较法的功能和目的、比较法的方法以及比较法的历史,该部分对比较法的主要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世界上的法系为总分式结构,首先以第五章法系的样式为标题对法系论进行了总体的讲述,其后分别以六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罗马法系、德意志法系、英美法系、北欧法系、社会主义法系以及其他法系(包括远东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 比较法的概念 什么是比较法?这是我们步入比较法领域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比较法研究的思路和对比较法其他理论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然而,作者在书中对比较法所做的定义似乎相对简单。 作者首先指出,“比较法是指一方面以法律为其对象、另一方面以比较为其内容的一种思维活动。”但如果认为这就是比较法的含义,那么就很难看出,比较法应当超出通常的法学研究范围到何种程度才成为某种特殊的东西。因此,比较法首先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法律秩序相比较。 其次,作者说明,外国法研究本身并不意味着比较法,并把比较法和其他法律学科作了比较。经验表明,比较法最好这样进行:作者首先在各国报告中说明外国法的主要资料,然后用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真正核心继续进行深入的比较,最后作为此种比较的结果,进行批判性的法律政策的考察或得出关于本国法律解释的结论。 但是纵观第一章,可以看到,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明确的比较法的含义。几乎只是用“比较法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法律秩序相比较”这句话来定义。而且,作者这样的界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对比较法德工具主义的理解和角色定位,会使人们认为比较法是一种纯粹的法律比较活动,其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为其他学科和法律实践服务。 对比较法的定义应结合它的目的、性质、研究范围等来进行。 比较法的目的

数学:2.3《数学归纳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2)

数学:2.3《数学归纳法》教案(新人教A 版选修2-2) 第一课时 2.3 数学归纳法(一) 教学要求: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并能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格式书写. 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问题1: 在数列{}n a 中,*111,,()1n n n a a a n N a +== ∈+,先算出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 n 的公式. (过程:212a =,313a =,41 4 a =,由此得到:*1,n a n N n =∈) 2. 问题2:2()41f n n n =++,当n ∈N 时,()f n 是否都为质数? 过程:(0)f =41,(1)f =43,(2)f =47,(3)f =53,(4)f =61,(5)f =71,(6)f =83, (7)f =97,(8)f =113,(9)f =131,(10)f =151,… (39)f =1 601.但是(40)f =1 681=412是合数 3. 问题3:多米诺骨牌游戏. 成功的两个条件:(1)第一张牌被推倒;(2)骨牌的排列,保证前一张牌倒则后一张牌也必定倒.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数学归纳法概念: ① 给出定义: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特点:由特殊→一般. 不完全归纳法: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

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的定义是什么

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的定义是什么 长度:米(m) 1. 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 2.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3. 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质量:千克(kg) 1000立方厘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 时间:秒(s) 1967年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采纳以下定义代替秒的天文定义:一秒为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国际原子时是根据以上秒的定义的一种国际参照时标,属国际单位制(SI)。 电流:安培(A) 安培是一恒定电流,若保持在处于真空中相距1米的两无限长,而圆截面可忽略的平行直导线内,则两导线之间产生的力在每米长度上等于2×10-7牛顿。该定义在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得到批准,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安培被正式采用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之一。安培是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A.-M.安培而命名的。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开尔文英文是Kelvin 简称开,国际代号K,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是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以绝对零度(0K)为最低温度,规定水的三相点的温度为273.16K,1K等于水三相点温度的1/273.16。热力学温度T与人们惯用的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因为水的冰点温度近似等于273.15K,并规定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K)与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完全相同。开尔文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Lord Kelvin而命名的。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比较法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由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其最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和概括性。物理概念从宇宙间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中抽象而得,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义、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还比较薄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教学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结合概念教学来加以讨论。 一、“比较法“的内涵及分类 “比较法”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比较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逻辑的方法分类,大致可分为如下五类:1.类比法 类比法可分为同类事物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1)同类事物的比较:这是一种确定同类事物异同点及其本质的一种常用的比较方法。 (2)不同类事物的比较:这是一种主要用来确定不同类事物异点及其本质的比较方法。不同类事物相比较,有时是无意义的,但更多的时候不仅相比有意义,而且很重要。这种比较更多的不是比出相同或相似,而是比出相异,使相异更加鲜明和突出,以区别不同类事物间的本质差别。 2.顺序比较法 即把要学习的材料(未知事物)和已学习过的材料(已知事物)加以比较的方法,这也是通常采用的比较法。 3.对照比较法 这是一种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未知事物(要学习的材料)加以比较的方法。 4.自身纵比法 这是一种没有其他对比事物的自我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方法,目的在于研究过去,观察现在,推断未来。 5.同心比较法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

1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用于证明与 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一旦涉及无穷,总会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 与精力,去研究它的真正意义。数学归纳法这个涉及“无穷”而 无法直观感觉的概念,自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一般认为,归纳推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 世纪的毕达哥 拉斯时代。毕达哥拉斯对点子数的讨论是相当精彩的。他由 有限个特殊情况而作出一般结论, 具有明显的推理过程,但 这些推理只是简单的列举,没有涉及归纳结果,因此是不完 全的归纳推理。完整的归纳推理,即数学归纳法的早期例证 是公元前3 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对素数无限的证 明。其中已经蕴含着归纳步骤和传递步骤的推理。 16 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莫罗利科(F·Maurolycus)对 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证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莫罗利科认 识到,对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为了检验其正确与否, 若采取逐一代入数进行检验的方法,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 学证明, 要把所有的自然数都检验一遍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因为自然数有无穷多个。那么对于这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575 年,莫罗利科在他的《算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递归 推理”这个思想方法。 法国数学家B·帕斯卡(Pascal)对莫罗利科提出的递归推 理思想进行了提炼和发扬。在他的《论算术三角形》中首次使 用数学归纳法,并用其证明了“帕斯卡三角形”(二项展开式系数表,中国称为“贾宪三角性”或“杨辉三角形”)等命题。 “数学归纳法”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英国数学家A.德·摩 根1838 年所著的《小百科全书》的引言中。德·摩根指出“这 和通常的归纳程序有极其相似之处”, 故赋予它“逐次归纳 法”的名称。由于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数学命题的证明,德· 摩根又提出了“数学归纳法”这个名称。 虽然数学归纳法早就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了,一直以来它 的逻辑基础都是不明确的。1889 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 Peano)建立了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将“后继”作为一种不加定 义的基本关系, 列举了自然数不加证明的五条基本性质,其 中归纳公理便为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 至此,数学归纳法有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并逐渐演变为 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定义物理量的原则与方法新课标人教版

定义物理量的原则与方法 —兼谈磁感应强度为何用 B = F/IL定义 (401326)重庆市铝城中学牟长元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从内涵角度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概念从逻辑顺序上可区 分为基本概念和导出概念。二者定义的方法有原则的不同。导出概念可由形式逻辑定义,但基本概 念由于它是最前提的概念,故无法从形式逻辑去定义,而是基于实践提出的人为规定。 定义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辩证逻辑学在定义内容上要求的普遍原则(对基本概念、导出概念均适用) 1、定义不能与客观事实、客观规律相矛盾 2、定义要反映事物的本质 3、定义不能人为的主观杜撰。基本概念是基于实践的人为规定;导出概念所依据的形式逻辑法 则与来源于实践。定义某一物理概念是实践的需要,而不是纯粹头脑中的产生物。 4、定义要全面(即完备性) 物理量定义的完备性,其定义必备下述两个方面才是完成整的:必须从两个方面定义概念 ⑴定性定义:要能反映出该物理量的本质特点 ⑵定量定义:要给出与其它已知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即数学形式的定义式。 二、形式逻辑对导出概念定义要求的原则 总的来说,只能用确切已知的概念去正确定义未知的概念。 1、定义者的外延与被定义者的外延必须相等,即定义不能太宽或太窄。 2、定义不能是否定判断。因为否定判断一般不能使人把握其本质。 3、定义不能是一个比喻 4、定义不能循环或同义反复(一种自身的循环)。在形式逻辑中即为“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 接包含被定义项”。即导出概念必须用已知概念去定义未在概念。例如,这样同时对能量和功下定 义就有这种弊病。“能量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的科学”等。 因此,严格的科学定义要注意概念定义的顺序。 三、物理量定义的方法 物理量是定量化的物理概念,因此它的定义有其独具的特点,即“完备性”,由定性定义和定 量定义构成。 1、基本概念物理量的“定义”方法。 基本物理量的定义是基于实验的人为规定,可以不遵守形式逻辑法则。从“完备性”考虑,基 本物理量的定义应有: 定性定义:是人为规定物质及其运动的某一基本的本质属性。 定量定义:操作性定义的要求是:人为规定单位标准;有时还须人为给定数值的定量计算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