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注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戴名世原文: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唐诗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作者简介'《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描绘庭院闲趣的诗句

描绘庭院闲趣的诗句
庭院的景色在古诗句中常常被描绘为宁静而优雅的场景。
以下是一些描绘庭院闲趣的古诗句及其释义: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释义:诗人正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远望,悠然自得,竟然看到南山上秀丽的风景。
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释义: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木茂密繁盛。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释义:山光景色使鸟儿舒畅欢快,清澈的水潭倒影使人心灵清净。
4.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释义:春天的草堂里睡足了觉,窗外的阳光也渐渐升高。
5.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释义:村庄周围绿树环绕,城外远山连绵起伏。
这些诗句都描绘了庭院中的闲趣和宁静美景,语言流畅、通顺,富有感染力。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曲径一作:竹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澄,但余钟磬音。
(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苍凉处,禅房绿树在茂盛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绝望静寂,只遗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溃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好。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亮。
低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定居修持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纯净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并使动用法,并使……空。
此句意思就是,潭水空明纯净,临潭照影,令人俗念果时。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遗留下。
一作“惟余”,又并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招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做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经典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

【经典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出自《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澄,惟言钟磬音。
注释1、[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曲、坎坷。
一作“竹”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做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并使……空明,形容词用做动词。
(形容词的并使动用法)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言”、只遗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做动词,并使……高兴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精。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念经,斋供时压制钟磬做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低林]:高树之林。
23、[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4、[此]:在此。
即为在后禅院。
25、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译文:早晨,当我漫步至这座古老的寺院,余晖的太阳照亮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透亮并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纯净,临潭照影,令人俗念果时。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韵译】: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衬着高高的树林。
山与花的诗句

山与花的诗句
1.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 杜甫《登高》
这句诗以山和花为主题,表达了山的壮丽景色和花的美丽与宁静。
山光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则让人心灵空灵。
通过对比山和花的特点,诗人传达了自然景观对人的情感和心境的影响。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陶渊明《饮酒》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采摘菊花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通过将山和花结合在一起,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3. "春山如笑眉,秋水似明镜。
"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诗以山和花为主题,形容了春天的山峰像笑脸一样欢快,秋天的水像明镜一样清澈。
通过对山和花的形象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季节变化的观察。
4.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 -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句诗以山为主题,描述了山中的景色和氛围。
诗人说山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有岭上的白云。
这些美景只能让自己享受,无法送给别人。
通过表达自己对山的喜爱和珍惜,诗人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5.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 杜秋娘《金缕衣》
这句诗以花为主题,表达了对花朵的珍惜和利用的智慧。
诗人说花开时应该及时采摘,不要等到花谢了再去摘取无花的枝条。
通过这个比喻,诗人告诫人们要抓住机会,珍惜当下的美好事物。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 (馀通:余)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篇一:空的读音 “空”有 kōng、kǒng、kòng 三个读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空”字教材没注音,照常规,人们大多读“kōng”。
是吗?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均未见附此例。
《中国百科 网· 新华字典”》注: 【空乏】kōngfá 〖destitute〗缺少财物,指贫穷;又注: 【空】kòng 动词, 使之困穷,附例“不宜空我师。
”据此,人们似乎可以理解为:“空乏”一词既可以读为 kōngfá 又 可以读为 kòngfá,而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中是应读为 kòngfá 的。
资寿林主编的《学生文言文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年 5 月版)167 页的解释是: 【空】kòng,动词,使受到贫困。
附例“饿其体肤,~乏其身。
” 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8 月版)的解释是: 【空乏】kòngfá,穷困缺乏。
附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不再罗列。
查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且有注释的书籍 十一二本,只发现有一本书对这个字注了音。
这本书是宁鸿彬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详解》(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年 7 月版),文中的解释是:“空(kòng)乏:空缺贫乏。
此处形容 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经受贫困’。
” 探究学问其乐无穷。
在查询考证 “空” 一字的读音问题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令我欣慰不已,同时还有几分羞愧,那就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这句话的“空”也应读 kòng,是动词,意思是“荡涤;清洗”。
此前我教学生读了 10 来年 的“kōng”,真是不学不知道,一知吓一跳啊! 上述这些问题使我想到了教材中的类似注音应该明确却没有明确的诸多例子,如《世说 新语》两则中的《咏雪》一文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的“差”应读 chā,是“大致,差不多”的 意思;《智子疑邻》中的“邻人之父”句中的“父” 应读 fǔ,意思是“老人”;《口技》中的“便有 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觉”应读 jiào,意思是“睡醒”;《庄子》故事两则中的“今子欲以子之梁 国 而吓我邪?”句中的“吓”应读 xià,意思是“吓唬”等等。
这些字的读音我都考究过,并且拿 这些字的读音来考过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结果是无一人能全部答对。
这些问题我平时十分注意 探究,但这个“空”字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打击,由此我不禁扪心自问:近 30 年的教学生涯,到 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像“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问题存在呢?我的心中真是没底! (本文 刊发于《语文报· 教师版· 初中》2009 年 2 月 5 日总第 147 期,并在中华语文网、语文网等网站 推荐阅读,反响很大,许多人来电来函发帖探讨教材上的有关字的读音问题。
作者:武宏伟) 篇二: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00 分钟) 1 / 151、本试卷共 27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本次考试书写分 3 分,希望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工整、规范、美观。
一、文言文(39 分) (一)默写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山居秋暝》)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 3、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5、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6-7 题(4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 。
(2 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
(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8 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 水,.. 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
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
(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 (3 分) .. 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ī”,意思是“石阶” 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
(12 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 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
使秦不得窥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 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 见路侧有民。
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 2 / 15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 说》 【注】 ①支备:调度战备。
支,调度,支付。
②踣: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11.(1)下列与“使秦不得窥吾西”中的“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B、虽鸡狗不得宁焉 ..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即出,得其船 .. (2)下列与“臣怪之,问其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落日故人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即克,公问其故 D.故有所览辄省记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岂不大利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王认为老百姓会踊跃参与筑城的理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1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 二、 现代文(37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21 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 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 活 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 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 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 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3)追求优秀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生命个体终结, 后来者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 báshè 。
(4)追求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 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 十 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 吹 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 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 有 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 3 / 15优 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追求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 工 作自己不能躲, 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因为追求优秀, 装腔作势的表演、 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
(6)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 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追求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 依 赖客观条件。
他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努力地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 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20、根据拼音写汉字:báshè _____________(2 分) 2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所以 B、一方面 另一方面 C、即使 也 D、要么 要么 22、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23、怎样“追求优秀”,作者在(4)-(6)段提出了三条建议:(6 分) 一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俄国)门捷列夫: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