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历史以及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

合集下载

资本逻辑的内在张力及其解放方案

资本逻辑的内在张力及其解放方案

㊀㊀收稿日期:2022-08-30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 (19ZDA003)㊀㊀作者简介:刘同舫(1966 ),男,湖北天门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㊂第25卷第1期2023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5No.1Jan.,2023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㊃资本逻辑的内在张力及其解放方案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58)㊀㊀摘㊀要:资本逻辑及其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㊂世界历史进程内蕴世界市场的生成,世界市场的发展构成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两者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时空维度中的总体存在状态,本质上指向资本逻辑的时空双重维度㊂资本通过世界市场使得其抽象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在凸显资本主体性的同时消解和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导致 个人受抽象统治 的异己性力量的生成㊂西方学者对资本逻辑的诊断呈现为回到 前现代性 ㊁走向 后现代性 以及自反 现代性 等多样化的 现代性批判 思潮,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危机㊂马克思在 解蔽 和 澄明 的双重进路中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提出了辩证扬弃资本逻辑的科学解放方案㊂㊀㊀关键词:马克思;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世界市场㊀㊀中图分类号:B0-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1971(2023)01-0001-08㊀㊀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资本的自我增殖本性和无节制扩张的需要必然推动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形成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㊂这一世界市场体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现代世界历史的现实基础,塑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资本逻辑支配的民族国家之间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世界市场的 异己性支配秩序 ,出现了 抽象成为统治 的根本事实㊂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性和异己性力量展现了其内部的矛盾对抗与无限张力,但也引发了现代人生存境况和现代社会的危机㊂在扬弃资本逻辑本身的矛盾与历史限度以及克服现代性危机的不同道路中,马克思追求的 解蔽 和 澄明 的进路即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进行辩证扬弃的解放方案是一条可行的选择㊂㊀㊀一㊁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的时空辩证关系㊀㊀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促成的以贸易自由和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现代历史,不同于以领土占有和宗教统治为主导的古代或近代历史㊂有论者指出: 这一过程,超出了原有自然法基础上形成的以耕作(cultivation)为法理根据的殖民秩序,而将这种以基督教普遍性为基础的 文明化任务 转化成了以商业资产阶级为基础的 商业化运动 (commercialisationmission)㊂与前者不同,后者所形成的世俗化的世界秩序中,其格局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也不需寻求在一种神权意志下进行的平等教化㊂相反,则更希望在一种差序世界格局中,维持贸易的垄断与利益的最大化㊂ [1]相对于古代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已经从㊃1㊃原来以宗教㊁政治为绝对统领逐渐转变为围绕经济层面展开的诸多领域相对独立的来往,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领域形成了自成目的和自主性的体系,为资产阶级索取私利的扩大再生产和生产方式的自由化提供了固定的分析框架,进而把整个世界变成它的市场,希望通过生产和交换方式的一体化而赋予分工形式以世界性的普遍特征,进而制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模式下分工和利益格局的世界性等级差异关系㊂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不仅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且形成了由于美洲的发现所开创的并由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2]32㊂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由进程,是资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㊂资本为扩大生产而建立符合其特殊利益需要的市场交换价值体系,在历史进程中形成支配生产发展的普遍的世界市场规则,而世界市场则划定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范围,促使世界历史成为一个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上的总体㊂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之间具有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常常形影相随地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总体性的宏观叙事和深刻批判中㊂世界历史进程内含了世界市场的生成。

马克思市场理论的时空建构

马克思市场理论的时空建构

作者: 王人骏[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59-26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市场;时间;空间;世界历史;世界市场
摘要:马克思的市场理论蕴含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全面分析之中。

市场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维度,前者表现为商品流通过程中时间的存在和实现以及一定生产关系下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后者表现为资本的空间占有、市场的空间统一、限制造成的空间异变。

时间包含了空间的生成,空间又推动了时间的变化,市场的时空维度是辩证统一的,最终在空间极限引起的危机中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超越。

马克思市场理论的时空建构对当代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论马克思解放政治的空间意蕴*高晓溪**摘要:空间问题日益成为左翼思想界的关注焦点,对于空间的认识论探讨与价值论提升成为建构当前解放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两个方面审理了资本的空间逻辑,通过“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时空辩证系统建构了以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为旨趣的空间诠释学,为资本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及其引发的激进社会思潮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话语资源。

关键词:空间转向空间生产解放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列斐伏尔等理论家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引发了左翼思潮的“空间转向”,对于空间的认识论探讨与价值论提升日益成为批判资本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途径。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而言,空间性的叙事维度似乎并不如历史主义那样易于理解和把捉,这种貌似不相往来的理论“缺失”也一度招致了激进的空间理论家的抱怨。

但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尚未在彼时的欧洲呈现全部的现代性优势,马克思才相对弱化了共时性层面的空间探讨,并转而凸显了资本试图消解的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性维度;至于上述原则所引发的某些“指责”,更多的也是源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视域分野而非本体论层面的视角“缺失”。

必须承认的是,历史性的叙事偏好并没有湮没空间性的叙事视角,不论是对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考察,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横向解构,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向度,特别是当马克思试图再现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过程的时候,以“世界历史”和“世界—91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18VSJ013)阶段性成果。

高晓溪,男,河北廊坊人,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第6卷)市场”为表征的时空辩证,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解放为旨趣的政治意涵。

一空间生产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幸存人类天然是一种空间性存在,这种空间性来自“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的感性活动,它使得人们能够将自身的社会关系对象化于客观的时空维度,从而改变空间的自在状态,并推动其由物理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让渡和转换。

论文化全球化的论文-文化战略论文

论文化全球化的论文-文化战略论文

论文化全球化的论文文化战略论文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另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我认为,对“文化全球化”看法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揭示文化全球化的价值以及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

本文试图突破概念演绎、简单逻辑分析与判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对“文化全球化”价值意蕴的分析为基础,进而对“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须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现实背景之中。

为此,我们又不得不对颇具分歧的全球化现象作出如下阐释:第一,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上,它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交往的序幕。

然而,那时候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所以,我们可以把前500年的历史简要概括为“国际化时代”。

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世界性的风暴。

这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日致词时所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第二,当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生产力,即提供了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及高技术生产力,提供了高速、高效、大容量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工具。

走向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之路

走向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之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月 第23卷第2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3No.2Apr.2022 [收稿日期]2021-07-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KS15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FJL002)[作者简介]元晋秋(1984—),男,河南省林州市人,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罗雅云(199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引用格式:元晋秋,罗雅云.走向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之路[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8-15.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2.02.002文章编号:2096-9864(2022)02-0008-08走向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之路Towardstheproductionofhumandevelopmentspace:Marx’sthoughtonspaceproductionandtheroadofspaceproductionincontem poraryChina关键词:固定资本;空间生产;人的发展空间;当代中国元晋秋,罗雅云YUANJinqiu,LUOYayun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最具标识性的命题:通过交通运输工具和道路等特殊形式的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本不仅缓解了其过剩压力、突破了既有空间限制,而且为自身生产出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然而,资本运行一方面依赖于既有的市场空间、利润空间和人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又不断地吞噬着这些空间,由此使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显示为资本进行自我保存的核心条件。

3全球化概念,全球化维度,全球化与国家、区域、城市、跨国公司

3全球化概念,全球化维度,全球化与国家、区域、城市、跨国公司

Source: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Heritage Foundation, 2008
时间框架
全球化何时开始?
古代
现代时期
后现代
历史开始起
19世纪
二战以后
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险、战争与贸易 大众生产与消费 自由贸易
加速
殖民主义探险时期 工业革命
电讯系统与交通 技术
系统 形态
帝国主义 / 重商业 主义
帝国
帝国主义 / 资本主 义
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 / 公司 主义(团体主义)
经济集团
全球化的维度
1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世界经济通过全球生产、全球市场、全球金融的 安排形成全球化。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范围的运作引起新的国际劳动 分工,即制造业部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cut dow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 机构精简(Downsizing): cut down the size of the state bureaucracy
• 私有化(Privatization): cut down the public sector, sell it off to provide more space for the private sector
“a process (or set of processes) which embodies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ransactions -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extensity, intensity, velocity and impact generating transcontinental or interregional flows and networks of activity” (David Held)

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培养四大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培养四大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培养四大核心素养□宁波市镇海区澥浦中学周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四大要素构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总体运用是从内容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的。

从内容维度来讲,又可以分为学科内和学科间两种课程资源的整合;从空间维度来讲,主要是指课内外的课程资源的整合。

一、空间感知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内容虽然几经推敲和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

地方资源的融入往往能架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空距离。

非文本资源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课程资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观念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师生接触到不同的领域,利用相关资源,会使得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更加深刻。

比如在讲中国北方和南方这两大区域的差异与联系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把视频、照片、个人感受等整合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来。

二、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一种历史观,是在历史反思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进而服务于现实。

一般情况下,它可以分为四大块:历史考证、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认同。

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态度上,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向学生说清楚一个问题:历史的结论必须基于史料的考证,才能去伪存真,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参考资料,针对部分教材史料不充分的情况,教师还应结合其他的相关史料,为学生呈现更为全面的史实。

历史理解关注的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思考。

从横向来看,应从全球大视角以及本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角度去研究。

从纵向来看,要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通史、断代史的视野中,比较同类型的事件与人物,突出其时代特征与阶段特征,分析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

历史评价重在给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意义、局限性等方面的认识。

论排放权市场的时空维度:低碳经济的立法基础

论排放权市场的时空维度:低碳经济的立法基础

论排放权市场的时空维度:低碳经济的立法基础关键词: 排放权/气候交易所/时空因素/代际公平内容提要: 碳排放权市场的功能不仅仅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手段,更是以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体系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制定排放权市场法律制度时,应当把时空因素对排放权市场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如排放权的存储、借贷和调控等。

在全国统一的法律制度框架下,通过鼓励排放权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和国际合作逐步推进我国排放权市场的一体化,排放权这一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的制度设计才能得以有效实现。

排放权市场的发展还涉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问题。

只有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的积极努力,协调立法行动确定科学的减排目标,进行持续性的立法评估,才能推动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立法基础。

全球气候变暖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和地区相继制定气候政策和法律制度以适应和减缓气候的变化,基于市场激励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为各国立法所确认。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法案》等对排放权交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此推进排放权市场的发展,激励排放主体积极做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它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手段,更在于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和挑战。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于经济危机对国家产业结构冲击和调整之际,纷纷发展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低碳经济,以碳金融为核心优化金融体系。

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包括绿色资本市场、绿色信贷、碳基金、绿色保险、资产管理等内容的碳金融体系对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凸显。

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的是,排放权的财产属性具有较强的人为控制特征,所以排放权市场具有鲜明的时空性质。

因此,如何从时空维度优化排放权市场,并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重大的法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世界历史以及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空间转向运动形成一个大致相同的立场,即认为19世纪最后几十年是历史决定论正在崛起而空间观念相应湮没的时代。

这其实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偏见。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历史决定论也不缺乏空间批判的维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始终通过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进行宏观叙事,以此彰显其二重时空维度。

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世界历史一般指涉实践的时间之维,世界市场指涉实践的空间之维,二者共同叙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然而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时空维度的前瞻远远地超过了他的时代。

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内建构其复杂的时空关系,而这种关系全面渗透于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

(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提出,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前提是劳动实践,并认为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和人化自然的历史,因此在劳动历史的表述上,他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时间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大于空间,人类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来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空间。

资本主义大大缩短了时间积累的进程,并通过新的航海技术以及大机器这些现代生产技术工具形成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此时空间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开始大于时间。

世界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交往的历史,表现为人类活动空间扩张的过程,即世界市场空间布展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现代意识更甚于以往:从宏观上看,世界历史推动了工业生产力和雇佣劳动制度在全球地理空间中的扩张,形成世界市场范式下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总体资本主义存在的空间。

这种空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但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是世界历史的进程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危机,从而造成总体资本主义空间存在合法性的危机,新的社会空间的出现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了属人世界,这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赖以存在的空间,然而这个空间同样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积淀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的生产和交往的空间在狭隘的、封闭的范围内缓慢扩张,而空间扩张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漫长的生产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张速度大大加快,但扩大的空间更能表现出人类生产的发展史,诸如工具史、经验史及需要史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15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的扩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部航海史、贸易史和交往史,它构成世界历史的开端。

而大工业所开辟的世界市场更明确地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因素: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积淀的结果,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它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它以自身存在的历程和范围构成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

具体说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必然经历地域市场、民族国家市场和世界市场三个纵向发展阶段,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世界市场也必然经历狭隘封闭的市场、区域联合的市场以及全球市场这三个横向发展阶段,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而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恰恰构成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现代资产阶级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扩张活动本身就书写了世界历史。

辩证地解读刘奔先生的命题之后就会发现,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①是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之间辩证关系的另一层表现。

(三)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辩证存在的,且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没有极限,这是时间和空间的共性。

但二者也具有各自的个性,即每一个特定的时间都要通过特定的空间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空间亦是如此。

因此每一特定的时间都是对曾经存在的空间的否定,每一特定的空间都是对曾经存在的时间的否定,时间与空间在辩证否定中存在和发展。

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是人类进行全球范围普遍交往的概念,包含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

而世界市场是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全球普遍交往的空间体验,已通过资本主义史表现自己的存在。

当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并推动资本主义史向共产主义史转变的时候,世界历史开始对世界市场进行辩证否定,并在辩证否定中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但发展的世界历史终将而对世界市场体系内部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即资本积累对时间的无限诉求与空间局限之间的矛盾。

世界市场体系越是发达,矛盾就越是尖锐,最终此矛盾及其衍生的诸多矛盾导致世界市场危机。

危机终结了资本主义史,人类开始致力于寻求一种解放的、全球性的生产和交往空间,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而的生产的能力。

此时世界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形成对世界市场的辩证否定。

二、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空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当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被理解为总体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空间范围的时候,它们实际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时空维度中的存在状态。

而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的时候,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毫无疑问又指向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时空之维,这样马克思就在资本的运动中开启了政治经济学的二重性批判。

(一)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与资本积累的积极意义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依靠某种神秘的世界理性力量,而是现实生活中的资本。

在他看来,世界历史推动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相互依赖的过程在本质上是资本持续积累的结果,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人们的相互依赖、普遍交往中实现自身的增殖。

最初商业和高利贷战胜地产以及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使资本获得原始积累的必要条件,它在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开启了世界历史。

此后,资本依次采取工厂手工业资本、机器大工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等形式,将其增殖的进程与世界历史的进程联系起来,并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与资本积累的批判意识马克思在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分析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资本批判意识,这种意识源自于资本在时空范围内的剥削性。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既然是一部资本增殖的历史,那它一定也是一部资本剥削的历史,因为增殖的源泉在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从最初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资本就开始其剥削的历史,而且只要历史表现为劳动力是商品,这种历史就是剥削的历史。

在被马克思称作资本循环的公式中,我们看到:G一WP W一GG一WPW一G是一个历史过程,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G-G的形式,即剥削的形式。

詹姆逊考察了《资本论》中的这个公式,不仅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时间进行论述的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时间性,还指出当前人们对资本主义时间性理解的错误倾向,即倾向于徘徊在倒退想象或反而乌托邦堕落和几乎仅比于完善目前既有事物的有限进步的观念之间。

显然,我们如果脱离对资本剥削时间性的科学认识将会很难达到对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历史的正确理解。

三、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五篇计划给我们的启示是: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研究经济范畴是科学的,因为从简单到复杂的经济范畴反映了经济关系变化的逻辑顺序,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变化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其中末篇的世界市场和危机便是这种逻辑和历史的终点。

显然,世界市场可以被看做是资本主义空间的最高形式,而世界市场危机则是这种空间的危机,由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就此终结。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过渡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参与世界市场来占有空间、发展空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在新的基础上改造空间、生产空间,以继续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还是世界历史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世界市场的危机与资本主义的空间际遇由于马克思的计划未能完成,他的关于世界市场和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化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后世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这一观点贯穿其思想始终:他早期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危机世界革命的思辨哲学对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影响深远。

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这种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论证世界市场及其危机是世界历史的逻辑环节,并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替代的空间际遇。

(二)世界历史的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积累固然遭遇了全球地理空间的阂限,它正而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但全球化无疑也强化了当前资本主义的自我修补机制,使资本在非传统地理空间中找到新的积累增长点。

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与当代资本主义并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在本质上优越于前者,但它的前身基本上建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然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这样的本质要求变得更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空间如何与资本主义空间互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不断思考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需要自己的空间容纳自身系统的存在,正如列斐伏尔指出,如同在它之前的社会一般,社会主义的社会也必须生产自己的空间。

在空间生产理论看来,社会主义既不能接受具有资本主义政治与社会结构的空间,也不能接纳由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的空间,社会主义必须生产出自己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

但社会主义如何生产自己的空间?有些人希望社会主义在工业化国家里继续成长与积累,亦即持续在空间中生产事物。

另一些人则希望打破这种生产模式。

可是生产力己经有了大幅的改变,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为空间的生产。

因此,必须先进到这个质的跳跃的最终结果。

这包括持续量的成长,不是打破它,而是释放其全部潜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借鉴空间生产理论,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

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而且己经做了如下探索:利用和发展资本,对内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空间,对外深度参与世界市场空间。

由于资本在组织社会化空间生产方而仍具有强大活力,而且它的剥削性可以被限制在社会主义能容忍的范围内,因此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空间和世界市场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从总体上看,世界市场不仅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全部历程,描述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必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示其生机与活力,已既是总体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