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2)干旱指数: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3)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5)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6)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7)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8)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9)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10)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简答题:1)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2)水资源评价:目的—查清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水帐和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内容—通常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的调查和可供水量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前提、水资源规划依据、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基础。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任务:1水资源的调查工作:1)研究特定区域内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转化关系;2)阐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3)分析计算需、供水量。2水资源的供需分析;3寻求优化方案—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内容:水资源区划;水资源量的计算;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分析;水资源开发规划;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管理。

3)差积曲线:将每年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离差逐年依次累加,然后绘制这种差积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基本特点是曲线上一个完整的上升段表示一个丰水期,一个完整的下降段表示一个枯水期,一上一下或一下一上组成一个周期。主要用途—进行资料代表性审查,判断样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

4)由各分区的降水量推求区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不同频率的降水量:

先计算各分区的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将各分区界线标绘在评价区域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上,用求积仪量算各分区所包围的等值线间的面积,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各分区的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并计算各频率的年降水量。再计算全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年降水量—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于各分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之和。但全区域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不能用各分区不同频率年降水量相加来计算,需要首先推求全区域年降水量系列,经频率计算后方可得到全区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

5)还原计算成果的检查—单项指标的检查;上下游、干支流及区间水量平衡检查;用径流深和降雨径流关系检查;各种影响因素的序列对照及统计参数检验。

为了使河川径流及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基本上反映天然情况,并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满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分析计算要求,凡测站以上受水利工程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消耗、

减少及增加的水量均要进行还原。使用方法:分项调查还原法(对流域中各项影响因素所造成的水量变化逐一调查、观测加以定量,从而获得总的还原水量);降雨径流模型法(先建立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前的降水径流模型,然后利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以后各年的降水资料,用上述降水径流模型,求得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年径流量及其过程。还原水量即为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与实测年径流量的差值。适用于难以进行人类活动调查,或调查资料不全的情况,采用方法有多元回归分析法和产流模型法);流域蒸发差值法(△R=△E=(P后—R 后)—E前,只适用于灌区建设、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径流还原);双累计曲线法。

6)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方法:1)水文地质试验法(抽水试验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出有关参数的数据,精度较高,应用广泛;2)统计分析法—利用地下水位、流量等长期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后求出参数,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测定方法,并且测定参数的项目比前者多,可以求出抽水试验不能求得的一些参数(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但是由于天然的地下水水位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利用这些资料求得的水文地质参数的精度比抽水试验低一些,但成本低、适应面广、收效快。

7)地下水资源分区:I级类型区(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平原区和山丘区;II级类型区(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平原区(分为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山间平原区、沙漠区)和山丘区(分为一般山丘区、岩溶山区);III级类型区(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及包气带特征和厚度):由II级类型区分别划分的若干水均衡计算单元。

8)资料审查:原因—计算成果的精度和合理性取决于原始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方法(降水)—可靠性(保证计算结果精度,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和与其它水文气象要素比较)、一致性(单、双累积曲线法)和代表性(正确反映降水特征,周期分析—方差分析法、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插补延展—目的:扩大样本容量,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的精度;在区域性水资源分析与评价中取得不同测站的同期降水资源系列,以使计算成果具有同步性。方法分类:地理插值法(移用法、算术平均值法、加权平均法、降水量等值线法);相关分析法;相似法。

9)影响水文效应的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影响形式有两种—直接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间接影响:灌溉和排水(增大蒸发,减少径流量)、水库等蓄水工程(增大蒸发,减少径流量且影响径流时程分配,地下水位抬高,泥沙沉积在水库,下泄清水挟沙能力强,加大河道冲刷)、城市化(改变局部小气候,影响水文循环,降低地下水位,河道整治增大泥沙输送能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森林影响气候和径流,梯田拦蓄径流)。

10)污染源调查评价:内容—主要应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量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评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目的—确定评价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及其主次程度。

11)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区域划分—分流域分地区;时段划分—可以采用月或旬,一般采用长系列月调节;方法—可供水量—需水量—损失的水量=余(缺)水量,总的原则是不留供需缺口;注意事项(原则)—一次平衡时:考虑需水时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等方面;考虑供水时要考虑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格局以及要充分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二次平衡时:要强化节水意识、加大治污力度与污水处理再利用程度、注意挖潜配套相结合;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来合理抑制用水方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次平衡时:要加大产业结构和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