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凝重优美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三)学习难点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流程(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廓(kuò)藻(zǎo)瀛(yíng)胄(zhòu)观蘸(zhàn)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绮(qǐ)2.解释下列词语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2.再读课文,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探讨废墟的召唤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并通过废墟所传达的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过去的荣光与沧桑,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与社会变迁的窗口。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探索废墟的深层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作为历史遗迹的价值与意义;2. 学习分析和解读废墟所传递的信息;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1.1 废墟的含义与起源1.2 历史中著名的废墟案例1.3 废墟的分类与特点2. 废墟中的信息解读2.1 废墟所传递的历史信息2.2 探究废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背景2.3 废墟中的建筑结构与工艺技术的研究3. 废墟与历史事件的联系3.1 废墟对历史事件的见证与记录3.2 废墟与文化转变的关系3.3 废墟的再利用与保护4. 废墟的重建与再现4.1 废墟的重建意义与方法4.2 废墟再现的艺术手法与技巧4.3 废墟再现对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意义【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活动】1. 探究式学习学生围绕废墟的定义、分类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深入思考废墟的本质和作用。
2. 视频观看与讨论观看与废墟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实地考察与研究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遗址,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拍摄,并整理出研究报告。
4. 团队项目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废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解读,并准备展示活动,如展览或座谈会。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与反馈】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与贡献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贡献程度,给予积极反馈和建议。
2.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后,学生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教师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分。
3. 团队项目展示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展示,教师根据展示内容的深度、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教
案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废墟的召唤》
Ⅰ.课外古诗背诵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
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
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廓(kuò):1.广阔。
如:廓落。
2.扩展,扩大。
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
如:耳廓。
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
如:水藻。
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
如:辞藻。
瀛(yíng):大海。
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
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
如:甲胄。
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
如:坐井观天。
②景象或样子。
如:奇观。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如:悲观。
2.(guàn)道教的庙宇。
取此义。
嗫嚅(niè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废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墟,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分析废墟的特点和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建筑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和价值2. 废墟的分类和特点3. 废墟的保护和利用4. 废墟景观的欣赏5. 废墟艺术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和分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废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的特点和形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进行废墟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废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3. 准备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艺术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废墟的定义和价值:向学生介绍废墟的定义,解释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的保护和利用。
3. 分析废墟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废墟,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废墟的多样性。
4. 实地考察废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小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废墟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3. 引导学生认识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2. 废墟的价值与作用3. 废墟保护的意义和现状4. 废墟的利用与创新5. 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保护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利用与创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分析资料。
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废墟进行考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讲解废墟的定义,介绍废墟的分类及特点。
3. 废墟的价值与作用:分析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废墟的重要性。
4. 废墟保护的意义和现状:讲解废墟保护的意义,介绍我国废墟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5. 废墟的利用与创新:探讨废墟的利用方式和创新思路,激发学生对废墟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6. 案例分析:分析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废墟利用与创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废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认识废墟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废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废墟与人类文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掌握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废墟,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讨论、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废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废墟的基本概念,掌握废墟的分类及各类废墟的特点,明确废墟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的地位。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难点: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激发学生对废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分析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废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废墟的价值和利用途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废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废墟保护。
第三章:教学评价本章主要评价学生对废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以及产生原因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材,内容包括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产生原因及影响等。
4.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资料、实地考察视频等。
4.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废墟的召唤》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强调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废墟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废墟的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第三章:废墟的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教学重点】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保护的重要性。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废墟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废墟保护的行动方案,分享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第四章:废墟的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利用价值和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废墟的利用价值和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废墟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思维。
《废墟的召唤》学案(教师用)

《废墟的召唤》学案(教师用)废墟的召唤【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案】一、预习检测我能行(知识引入练习)1、下列加红字注意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慨(kài)A、轮廓(kuò) 海藻(zǎo) 远瀛(yíng)观(guàn) 甲胄(zhòu)B、嗫嚅(niè 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绮(qǐ)丽C、撇(piě)嘴露(lòu)面地壳(qiào)蛋壳(ké)D、抹(mò)墙抹(mā)布涂抹(mǒ)慷慨(kài)激昂(áng)2、下列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B、迤逦:笔直延伸。
C、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D、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E、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二、探索新知我能行(填空、选择可根据课文实际情况)(一)朗读(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并完成下列填空及选择题1、《废墟的召唤》中的废墟是指圆明园,具体写了废墟的圆明园的景,召唤是指召唤人们改革,振兴,这是情融于景的写法。
2、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写了圆明园废墟,余下部分主要写召唤。
3、本文可分四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A、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B、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C、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重点】1、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2、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继续学习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引申开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原文疑难、关键之处的注释、阐发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关位置。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2、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小香结》,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东藏记》。
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
“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
大家刚刚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
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4、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远瀛.()观甲胄.()充塞.()碣.()石嗫嚅..()、..()迤逦窸窣..()雕镂.()停滞.()怅.然()诧.异()热忱.()5、词语识记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曲折连绵。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阅读探究】1、题目“废墟的召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2、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心情?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4、我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我们的对话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作者想象的?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5、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对“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这句话的体会?6、“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一句中的“怎样”指的是什么?第二课时【质疑析疑】1、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个富有责任感而又满腹疑虑年轻人,并两次写了这个年轻人“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2、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写法探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
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顺着近年失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只剩下冬日的残冷。
……”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3、“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重点语句理解】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迁移与拓展】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达标测评】一、填空题1.宗璞,当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____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___,一派____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3.__如酒,__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___,这铺天的___需要多少个藤萝___啊。
二、选择题4.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 海藻.(zhǎo) 废墟.(xū) B.雕镂.(lòu) 干皱.(zòu)) 绮.辉(qǐ)C.窸窣.(sū) 嗫嚅.(rú) 停泊.(bó) D.召.唤(zhāo)迤逦.(lǐ) 远瀛观.(guàn)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B.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马虎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C.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D.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6.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7.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8.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比喻)B.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设问)C.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比喻)D.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反问)三、判断题9.“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作者所说的“稳定性”是肯定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持续发展。
()10.“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以“鸦噪”突出“废墟”的“寒意”,暗示作者心中对“凝固的历史”的“寒意”。
()11.“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从文中看,作者写作目的是希望重建圆明园。
()四、阅读题: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1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者共用了几组比喻?找出来并说明本体和喻体。
作者将一组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有什么效果?13.上文第一段末句说“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4.“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这两问有何不同?又有什么关系?15.“凝固了的历史”是含蓄语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