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焦距弥撒圈现象

合集下载

摄影进阶:怎样利用好超焦距拍出清晰大片!

摄影进阶:怎样利用好超焦距拍出清晰大片!

摄影进阶:怎样利用好超焦距拍出清晰大片!在摄影上,有一个神奇的概念-----超焦距。

据说掌握了这个概念,在风光摄影和人像抓拍上所向无敌。

但很多人苦苦追寻,始终是云山雾绕,不得要领。

小编斗胆也来说说这个东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超焦距适用的两种情况:第一、利用广角拍摄大场景,比如海滩等,需要前景和远景保持最大清晰度时;第二、手动头或者自动头自动对焦困难时,又需要快速拍摄,无时间精确对焦的情况下,利用广角镜头最近对焦距离至无限远距离短的特点,快速拍摄用的。

二、相关的知识点:焦距、光圈、景深、弥散圆这个四个概念是了解超焦距的前提。

如果不知道自行翻书补习。

这里重点说一下弥散圆,因为超焦距计算公式里需要用到这个。

举个例子,你把焦点对到一个物体上,在这个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弥散圆,当这个圆圈小到一个点时,就成为最大容许弥散圆,最大容许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是景深。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看不懂了。

不要紧,我们记住,容许弥散圆的直径与画幅有关即可:120相机,弥散圆(c)=0.050;135相机,弥散圆(c)=0.030,常用的全画幅相机;APS-H,弥散圆(c)=0.023;APS-C相机,弥散圆(c)=0.019,常用的C画幅相机。

如果实在不想记这个参数,可以在网上下个景深辅助的软件。

三、超焦距实拍讲解:超焦距顾名思义,超焦点距离,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景深前界(离镜头最近清晰点)到镜头的距离称之为超焦距。

换句话说当镜头对焦在这个超焦距点时,从这个超焦距点到相机一半的距离开始到无穷远都是清晰的。

既然超焦距点如此神奇,如何去计算呢?这里有一个公式:H代表超焦距,f=镜头焦距mm,F=光圈系数,c=弥散圆的值。

这当然是理论值,下面通过实例来看看!使用的相机为尼康D4s (全画幅),尼克尔广角镜头14-24mm,三角架一个。

我把焦距调到18mm,光圈F8,这时超焦距=18X18/8X0.03=1.35米。

那么1.35/2=0.67米。

焦深与超焦距

焦深与超焦距

第五章景深、焦深与超焦距第一节清晰度的标准——模糊圈(分散圈)设A物经镜头后恰好聚焦在胶片平面上A/点,其影像清晰度最高。

B 物离镜头较远,像点B/离镜头较近,B点的光线会聚于B/点以后,沿交叉直线向外扩展,在胶片平面上留下的是一个扩散圆锥的圆圈。

同理,物C 也在胶片平面上留下的是一个扩散圆锥的圆圈。

如图所示。

1.模糊圈:在摄影上,把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大圆圈称为模糊圈。

构成影像的圆圈大于模糊圈时,影像就虚糊;构成影像的圆圈小于模糊圈时,就能产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像。

若B、C处的物体在胶片上留下的圆圈恰好等于模糊圈,则B、C之内的景物在胶片上构成的影像的圆圈都小于模糊圈,其影像为清晰或较清晰。

而B、C之外的物体,在胶片上留下的圆圈大于模糊圈,其影像就不清晰。

2.模糊圈的实用要点一张照片能允许的模糊圈的最大直径与观看者的视力和观看照片的距离有关。

实验表明,视力正常者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距照片25厘米观看(明视距离)时,最大模糊圈直径为0.25mm。

因此,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的模糊圈的最大直径,可以用公式“底片上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0.25mm ÷照片上影像的放大倍率”。

(1)用24×36mm的135底片①放大为8吋×10吋=203.4×254mm照片时,放大倍数约为8倍。

因此,=0.25÷8=0.031mm要求底片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d1②放大为3.5吋×5吋=88.9×127mm照片时,放大倍数约为4倍。

因此,=0.25÷4=0.062mm要求底片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d2③放大为5吋×7吋=127×178mm照片时,放大倍数约为5倍。

因此,要=0.25÷5=0.05mm求底片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d3(2)用大型4吋×5吋底片,放大为8吋×10吋照片,放大率为2倍,=0.25÷2=0.125mm这时,要求底片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d4底片尺寸一定时,照片的放大率越高,要求底片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越小;照片的放大率相同时,尺寸大的底片要求影像的最大模糊圈直径越大。

对焦的原理

对焦的原理

对焦的原理1、焦点 (focus)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镜头将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焦点和镜片光学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过焦点后光线继续以锥状发散开来。

2、弥散圆 (Circle of Cnfusion)又译为:弥散圈、模糊圈等等在焦点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象从圆到点(焦点),继而有扩散到圆,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就叫做弥散圆。

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成像。

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人眼将感觉是清晰的。

这时的弥散圆的大小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人眼在明视距离(眼睛正前方30厘米)能够分辨的最小的物体的尺寸大约为0.125mm。

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时,选用了常用尺寸7吋照片(175×125mm)为依据计算,要求弥散圆只能在0.125mm以内,按此计算得到是图像对角线长度的1/1730左右。

所以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就是弥散圆直径δ=1/1730 底片对角线长度。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底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要求。

各厂家对于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的取值并不统一(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7吋的大小,观察距离为25~30cm)一般取值范围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

在这里可以看出:景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和弥散圆直径δ的取值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弥散圆直径δ的取值的大小和镜头生产厂商的技术能力有关。

一般常用的数值是:3、景深 (Depth of field)在对焦时,通过镜头将在焦平面上清晰成像,而对焦点的前景和后景也在焦平面成像,只要它们成像的弥散圆等于或小于容许弥散圆直径,我们将认为是清晰的,这样影像就有一个的清晰的区间,这就是景深(下图)。

简述超焦距的原理与应用

简述超焦距的原理与应用

简述超焦距的原理与应用什么是超焦距?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是指在特定光圈和焦距下,摄影镜头能够获得最大景深范围的距离。

超焦距可以确保照片中的近景和远景都能够得到清晰的呈现。

这种技术在景观摄影和风光摄影中十分常见,能够让摄影师将整个景观尽可能多地囊括在照片中。

超焦距的原理是什么?超焦距的计算基于摄影术语中的“景深”概念。

景深是指在照片中看起来清晰的距离范围。

景深的大小和光圈、焦距、拍摄距离以及摄像传感器的大小相关。

•光圈:光圈是控制镜头光线进入的大小。

较小的光圈会增加景深范围。

•焦距:焦距是指镜头的视角。

长焦距会减小景深范围,而短焦距会增加景深范围。

•拍摄距离:拍摄距离是指摄影师与主题物体之间的距离。

离主体更远的拍摄距离会增加景深范围。

•摄像传感器大小:较小的传感器会增加景深范围。

超焦距的计算涉及以上几个因素,并且会因摄像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超焦距的应用超焦距技术在摄影中应用广泛,特别是用于风光和景观摄影。

以下是几个超焦距技术的常见应用:1.风光摄影:超焦距对于捕捉远景非常有用。

当摄影师使用超焦距的技术时,整个景观都成为照片的清晰主体,无论是空中云朵、山脉远方还是湖泊都能得到清晰的呈现。

2.街景摄影:超焦距技术也常用于拍摄城市街景照片。

通过将焦点设置在超焦距上,摄影师可以在图像中清晰地捕捉到从前景到远处景物的细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3.室内摄影:超焦距技术不仅适用于户外摄影,室内摄影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拍摄室内全景照片时,摄影师可以使用超焦距技术来确保整个房间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4.微距摄影:超焦距技术在微距摄影中也是有用的。

通过使用较小的光圈和适当的焦距,摄影师能够使微距拍摄的主题物体在整个照片中都保持清晰,同时背景也能呈现出清晰的细节。

总而言之,超焦距技术是一种可使整个景观尽可能多地被呈现在照片中的摄影技巧。

通过合理地调整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并根据不同的摄影需求灵活运用,摄影师可以使用超焦距技术创作出令人惊叹的照片作品。

焦点、弥散圆、景深:概念与计算

焦点、弥散圆、景深:概念与计算

焦点、弥散圆、景深:概念与计算先介绍几个概念:1、焦点(focus)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

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

一般常用的是: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

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

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

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见示意图一和示意图二。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

其中:δ——容许弥散圆直径f——镜头焦距F ——镜头的拍摄光圈值L——对焦距离ΔL1——前景深ΔL2——后景深ΔL——景深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

摄影中的超焦距是什么意思?超焦距有哪些作用?

摄影中的超焦距是什么意思?超焦距有哪些作用?

摄影中的超焦距是什么意思?超焦距有哪些作用?
摄影中的超焦距是指景深上的清晰范围的向景深的后界限推向无限远。

景深是指在不同焦距、光圈、摄距下有限距离的清晰范围。

而超焦距应用扩大最大景深的一种特殊方法。

超焦距:又称为超焦点距离。

一般是指当镜头对无限远对焦时,镜头在不向外延伸的情况下,像距等于焦距,无穷远的镜头在焦平面位置结成最清晰的影像。

超焦距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光圈大小和使用不同长短焦距镜头而变化的。

超焦距的特征:
一般光圈越大,超焦距也越大。

光圈越小,超焦距越小。

超焦距大小与镜头焦距长短成正比。

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越大。

焦距越小,超焦距越小。

超焦距大小与镜头焦距成正比。

超焦距作用:
当调焦至无穷远时,超焦距至无穷远的范围为前景深。

如果把调焦点从无限远调至到超焦距点上,景深会延长至超焦距点至镜头的二分之一处,拓展了一半的前景深范围。

谢谢关注、点赞、评论。

浅说“超焦距”-摄影篇

浅说“超焦距”-摄影篇

浅说“超焦距”-摄影篇浅说“超焦距”-摄影篇一直在思考,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一直在探讨,一直也没有满意的结论,对于“超焦距”在摄影中的应用,为什么几乎被摄影爱好者们遗忘了。

“超焦距”的概念或者叫做理论,随便在百度上搜一搜,就能出来几十条甚至更多,通俗地讲就是当相机镜头调焦在无限远时,位于无限远的景物会在底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位于有限距离的景物在底片上结成容许清晰的影像,从而形成了影像景深,这个景深的前界清晰范围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做“超焦点”,超焦点到镜头之间有一段不清晰的距离,这个距离就称为“超焦距”。

准确地使用超焦距,就可以在拍摄中调整景深范围做到最大景深,超焦距就是景深最大时的焦平面距离。

注意了,这里用了“调焦”而非“对焦”,用了“底片”而非CMOS,描述的应该是手动镜头和胶片相机,间接地隐含着“超焦距”的概念是从初始胶片相机时代发展而来或者遗留下来的。

说一段小故事:夜半三更,数十人的摄影团队出发了,应该是去拍日出或者晨雾的吧。

路途中摄影老师开始讲授拍摄经验,先讲了清晨拍日出必须要使用三脚架,又讲了最好使用渐变镜,最后说:“大家听说过超焦距的拍摄方法吗?”整车人有的昏昏欲睡,有的老眼昏花,还有的叽叽喳喳。

只有少数几个人嘀咕:“什么叫超焦距啊?头一次听说呢。

”老师听见这几个嘀咕的声音,微微一笑,说道:“摄影有前景和后景,使用超焦距对焦就能把前景和后景都拍清楚!”有人问了:“老师您好,我们只知道使用小光圈短焦距,就能增大景深,不知道超焦距怎么使用。

”老师回答说:“超焦距就是把相机的对焦点对在前景与后景的三分之一处,说的是镜头到焦点的距离,一会儿大家可以试试。

”以上的小场景就是简单的“超焦距”对焦方法。

实际上传统的“超焦距”理论或者叫做方法,远不是把对焦点放在三分之一处这么简单,而是根据光圈、焦段、画幅精确计算出来的。

胶片时代或者数码相机初期,超焦距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在风光摄影中掌握了“超焦距”方法,就能够拍出远近都清晰的画面;比如在新闻或者街拍时,合理的运用“超焦距”方法,就能够即时抓拍决定性瞬间的人和物,而省去了对焦的时间。

超焦距摄影的基础理论知识

超焦距摄影的基础理论知识

超焦距摄影的基础理论知识超焦距摄影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就是在林林总总的摄影知识丛书中也很少提及这一话题。

作者本人寻找了大量的资料,并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研究。

这里需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超焦距、超焦距在摄影中的实用性及实际操作方法。

对这一话题如何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说明白,实际上也不容易。

但直白地解释更可以让我们的摄影爱好者得到了解。

这里首先要学习的一个照相机基本术语是:什么叫模糊圈?这对后面理解超焦距是会有帮助的。

一、什么叫模糊圈?这是我们要理解超焦距摄影的一个关键的摄影术语。

模糊圈在有的摄影教科书里也称弥散圈。

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国摄影杂志署名T.H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来的,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眼在25厘米明视距离看图,可以分辨图中相距为1/4毫米的两条线。

一张35毫米照相机底片放大成20x30厘米相片(即放大8倍),相片上直径=1/4毫米的圆圈,在底片上应是一个直径为1/32毫米的圆圈,这就是后来莱卡等照相机厂取模糊圈为1/30毫米的由来。

㈠模糊圈的基本原理点光源经过镜头在像平面成的像是一个点,保持镜头与底片距离不变,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圆形的大小取决于镜头孔径和点光源偏离程度,只要这个圆形像的直径足够小,相片看去仍然够清晰,点光源圆形像再大些,相片会显得模糊,这个临界点光源圆形像,就叫模糊圈。

㈡、模糊圈的应用一般35毫米(135)照相机镜头的模糊圈直径≈1/30毫米,中幅相机镜头的模糊圈直径≈1/15毫米,微型相机的模糊圈直径≈1/60毫米。

但是各照相机厂家所定的模糊圈直径,会略微不同(建议参考照相机说明书)。

二、什么叫超焦距通常我们在摄影过程中操作照相机时,无非就是全自动(傻瓜模式)、程序、半自动(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和全手动四中常用的基本模式。

确实很少有人会去使用超焦距模式摄影。

要理解并熟练操作照相机的超焦距模式,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超焦距!超焦距完全不同于上述四种基本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撒圈现象是在镜头开大光圈时,虚化的背景中出现白色的光晕,和光圈的形状相同,且边缘比中间还亮,一般在背景比较杂乱且颜色反差大的时候容易出现,是白色的圈圈。

所谓“超焦距”是指当一个镜头在某一光圈值时,对焦到一定的距离点时,照片的背景清晰度可达“无穷远”。

其原理是,镜头的景深包含被对焦的某个点的前景深和后景深两个部分。

所以拍摄“无穷远”的风景时,并不需要一定将对焦点放到“无穷远”上,利用景深的原理,可以得到更大的清晰范围。

超焦距的具体计算较复杂,公式可以简单地计算为: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弥散圈直径x 光圈系数)
从这个计算公式可知,镜头焦距越大,超焦距值也越大;光圈系数越小,超焦距越大。

至于弥散圈直径是根据对图片放大的要求而定的。

通常为对图片最佳观赏距离时弥散圈直径小于人的肉眼分辨力来定的。

事实上在实践中,风景拍摄中的超焦距应用只用于短焦镜头(标准镜或广角镜)和较小的光圈才有实际应用意义。

手动对焦”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概念---“超焦距”,蓝七星老师为此特地安排指导我补充一些相关内容。

我个人感觉这一概念既简单也复杂,有些抽象,有许多摄影书籍也都提到了这一概念。

为此,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篇短文,供大家参考讨论。

许多摄友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摄一幅前景和远景都清晰的风光片?”,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用小光圈,焦点选在无穷远”,但事实并非如此,答案是用超焦距的理论,将焦点聚在超焦点上。

超焦距的含义
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清晰范围中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与镜头
之间的这段不清晰的范围叫超焦距,简单地说,当镜头对焦到无穷远时,从照相机到最近清
晰物面之间的距离H叫超焦距。

通过确认与利用超焦距,我们可以在拍摄中加大原有的景深
范围,很简单,只要把镜头焦点对在超焦点上而不是在无限远上,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做到。

超焦距对焦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对焦方法,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所谓的超焦距对
焦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一些网友虽然对其略微知
晓,不过很难将其清楚的写于纸面上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翻译了一篇
来自摄影师Andrew S. Gibson的关于超焦距对焦的深度解析文章,其中涉及了超
焦距对焦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相信对这个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在读完之后一定会明
白不少。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还记得当自动对焦相是一个新技术时,很多摄影师都不信任它。

然而现在的情况恰恰与当时相反——自动对焦技术发展日益完善,随处可见,手动对焦镜头现在却变得比较罕见。

人们有时很容易忘记最好将自动对焦关闭,来依靠手动对焦。

当你使用广角镜头拍摄风光照片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想要把整个场景拍摄得尽可能锐利。

但如果现场离你最近的事物距相机只有几厘米时,你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是你需要了解景深,并愿意手动控制相机对焦系统,精确地决定你到底想要对何处对焦,而不是将对焦工作继续留给照相机。

什么是景深?
景深就是焦点前后保持清晰的区域。

景深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相机的设置(镜头的焦距和光圈),并且部分的取决于其他例如在照片的尺寸和观众的眼睛等因素。

清晰度是主观的——对一个人来说清晰的物体,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并不清晰。

我们会继续在文章中讨论,请记住这一点。

此图显示的是当你对无穷远的地方对焦时的景深,你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清晰区域在无穷远的对焦点之后。

景深的实际应用
了解景深如何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借助一个实际例子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一台APS-C 相机上使用一只24mm 镜头(或将焦距设置为24mm 的变焦镜头),对处在相机前一米处的一个点对焦。

你把镜头的光圈设置为f/11,因为你想要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通常镜头最锐利的光圈设置为f/8 或f/11)。

在这种情况下,距你大约73厘米到157
厘米范围内的一切物体都是清晰的。

这就是你的对焦点距相机太近时所会发生的事。

你对焦点周围的区域内非常清晰,但接近远处地平线上的物体则会变得非常模糊。

在实际情况中则是这样的情况,距相机一米处(镜头的对焦点)的所有物体都是清晰的,而一米处两边的物体逐渐变模糊,直到以人眼看来已经无法认为这些物体仍处在焦点上。

我是从哪里得到上面的这些数字呢?我使用DOF 景深计算器来获得这些数据。

这些数据在是DOF 景深计算器中根据我所选择的EOS 7D 相机计算出的,相机的选择很重要,因为景深受到感光组件大小,以及镜头焦距和光圈设定的影响。

我们刚才已经看到,在无穷远处聚焦有效地浪费了大量景深范围。

而如果你使用超焦距则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什么是超焦距?
景深计算器会给出的另一个数字——超焦距。

它指的是你使用某一焦段和光圈设置的镜头,对焦后仍然能保持从焦点到无限远区域内的物体清晰的最近一点。

以我刚才的设定为例,此时的超焦距为2.7米。

如果对这一点对焦,那么距相机1.34米至无穷远范围内的物体都处于清晰区域内。

这可以帮你最大限度地提高景深范围,并能帮助你把整个场景尽量拍得清晰。

此图显示了当你对超焦距点对焦时会发生什么。

景深可以最大化,帮助你获得一幅尽可能清晰得照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清晰范围内的最近点(即距相机1.34米的一点)是超焦距2.7米的一半。

这个比例一直保持不变,无论你的镜头、光圈和传感器尺寸如何搭配,也无论超焦距为多少。

超焦距的实际应用
应用超焦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印出来或影印一系列超焦距表格,并在拍摄时随身携带(DOF Master 网站上有这些表格可供你打印出来随身携带)。

另外,以下这些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也能帮助你计算这一系列数据(如果你搜索DOF 或超焦距,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程序)
Simple DoF
DOF Master
Tack Sharp
DoF Viewer
Digital Photo Calculator
一旦你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就需要一只在镜身上带有对焦距离指示窗的镜头来告诉你镜头的距离范围。

很多镜头都拥有距离指示窗,但有些随机的套头和饼干镜头则没有这一指示窗)。

距离窗中的数据并不精确,因此你还要准备好做些测量工作。

有距离标度的镜头的例子
没有距离标度的镜头
如果你的镜头没有距离标度,那么你唯一的选择猜测距离(或者使用一把卷尺测量)。

不过幸运的是猜测距离并不困难。

在以上的例子中,你已经知道,对处于距镜头3米处的一点对焦会最大限度增大景深,所以它并不难猜测。

当你拍摄完照片后,你可以在相机的液晶屏上放大照片,再次确认照片的景深,检查它的清晰度。

不过,这样做是否有效则取决于你相机的液晶屏幕的清晰度和尺寸,但你应该能够判断离你最近你的的场景是否清晰。

只有你回家以后在电脑显示器上检查照片时才能真正确定是否清晰,但通过检查液晶屏,你仍然能发现你的计算是否存在一些严重错误。

鉴于使用超焦距时存在很多变量并很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有一种比较保险的方法来应用超焦距,那就是继续使用根据某一光圈设定(例如f/8)计算得到的数值,但实际拍摄中将相机的光圈设定减小一档(如调节至f/11),这样会留给你一些犯错的空间。

几点需要注意的事情
首先,在这篇文章中的景深计算是基于一个叫弥散圆的概念。

这是处于焦外的但在人眼看来仍然清晰的一点的最大尺寸。

弥散圆在这里非常必要,因为它是计算景深深度的基础。

每个相机和镜头制造商都有自己对用于计算的弥散圈大小的判断。

编者注:一个物点,在像平面上成一个像点,远一点或近一点的物点在底片上出现的是弥散圆,我们对弥散圆有个容忍度,大于一定程度(全画幅的弥散圆直径为0.035mm),我们认为模糊了,在这个程度内我们认为清晰。

这个弥散圆的直径随着画幅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有弥散圆的存在,就有了景深的存在。

正由于景深和超焦距计算依靠弥散圈,这意味着景深计算中的数字以及超焦距距离会随着弥散圈的大小而变化。

其次,你可能听说过景深范围的1/3在对焦点前面,2/3则在对焦点后。

这其实并不正确。

如果对焦点比较靠近相机,则该点前后清晰的比例接近1:1。

而对于距离相机较远的对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比例会接近是1:9。

因此,那些让你将对焦点放在你希望拍摄场景的前1/3处附近的建议用意本身是好的,但很可惜它并不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