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

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1.过渡语引入。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重点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3.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难点:1.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2.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九曲黄河浩荡奔流,辽阔江南春景如画,田园山水中也蕴含着无穷乐趣。

山水永恒,美景无限。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对自然风光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诗,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节奏。

三、学习《浪淘沙》。

1.知诗人,解诗题。

学生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了解。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学生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师相机补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汇报对诗题“浪淘沙”的认识。

出示: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浪淘:波浪淘洗。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分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含赏析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含赏析答案)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抓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朗读诗歌,预习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一、二句要读出壮阔的气势,语调要激昂舒畅。

三、四句要读出憧憬的语气和豪迈的气概。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黃河的雄伟气势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涯、莺”等2个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

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

背诵《浪淘沙》。

3.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读题,教师提醒“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2学生反复读诗,把诗歌读正确,读好节奏。

(1)重点指导读好“曲”:出示字义,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歌,思考: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_____的诗。

(黄河)二、融入想象,读出气势1.抓住数字,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个别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辨析“九”的意思:“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

②出示“九曲黄河”的画面,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相机理解“万里沙”中“万”的泛指意义。

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

2.抓住声音,想象气势。

(1)学生自主学习:再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2)指名反馈。

出示:浪淘风簸自天涯。

提醒“涯”是三点水旁,最早指水边,泛指边际。

(3)结合注释,理解“浪淘风簸”。

学生想象说话:我听到了__________,这真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黄河啊!预设:大浪滔天、震耳欲聋、雷霆万钧……(4)学生朗读诗的第一、二句,读出黄河的气势。

(5)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

(板书:数字想象气势雄伟)3.结合文化常识,读出“雄伟”。

(1)过渡:诗人由眼前气势雄伟的黄河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圈画词语,个别交流。

(2)学生回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简单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教材分析】:《浪淘沙》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

这首诗开篇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接着用神话传说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朋友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分析每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5.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情景交融等写法。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楼台”“烟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作者不禁心生感慨: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四、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根据图片配诗句。

3.指名背诵,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第3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导入解题
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

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涯、莺”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3.情感与价值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出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描写黄河、春天的古诗词。

教师:歌曲《嘀哩哩》。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浪淘沙(其一)浪淘风簸 写实 直上银河 想象→气势雄伟江南春 江南美景 晴天 赞美烟雨楼台 雨天 感慨→写今怀古、 忧国忧民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茅檐 花木院外 一水 两山表达方法 描写 拟人→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烦琐设问、条分缕析,而是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对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免于支离破碎。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多数学生在理解诗句时,还是停留在按字解释的阶段,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运用。

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
《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似一座大厦有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地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创作背景
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1.,浪淘风簸自天涯。

2.,水村山郭酒旗风。

3.茅檐长扫净无苔,。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朗读《古诗三首》,完成练习。

1.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万里黄沙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家做客。

2.“,。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讽刺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

3.“,。

”这是《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组对偶句。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课外搜集描写山水田园的古诗,准备参加班级举行的“爱我祖国,颂我河山”古诗词朗诵会。

参考答案
一、1.九曲黄河万里沙2.千里莺啼绿映红 3.花木成畦手自栽二、1.黄河牵牛织女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三、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