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走进刘禹锡心灵深处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刘禹锡作文1000字

我眼中的刘禹锡作文1000字

我眼中的刘禹锡作文1000字我眼中的刘禹锡作文1000字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我眼中的刘禹锡作文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须得承认,现代生活存在很多压力。

这从许多老气横秋的年轻人脸上便可以发现。

是不是现代人的抗压能力降低了呢?然而,其实,压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实在没必要那么在意。

纵观社会,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哪怕遭受厄运,却依然笑看风云,活出自己的味道。

这样的例子数不枚举,比如被后人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他曾经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山楚水凄凉地”23年,可回归到京城时还依然乐观。

作为一位少年成名的人物,在遭逢如此打击下,还能如此豁达,是很不容易的。

刘禹锡21岁就进士及第,一直到他33岁那年,他可以说是过的顺风顺水。

如果生命就此定格,他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了。

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让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

作为一位有理想和抱负的时代好青年,刘禹锡坚定的'站在了改革队伍那一边。

代价就是被贬到了遥远的朗州做司马。

十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还京。

即使这样,他依然心情平和,也许是为了庆祝,他为此还赋诗一首。

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意思是这么多桃树,都是我走后才种的。

但谁能想到呢?就是两句话,刘禹锡再一次被贬走了13年。

已经56岁的刘禹锡并没有变得悲观,而是越苦越开心。

当他在和州做通判时,知县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所以安排他去郊区住了。

换别人肯定一百个不愿意。

但刘禹锡一看郊外美丽的风景,便朗声念到:“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知县一看这架势,心想既然你这么满意,那我把你的房子面积缩小一半,从城南移到城北去吧!可他没料到,刘禹锡竟看着风景,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走进刘禹锡遇见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

走进刘禹锡遇见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

走进刘禹锡遇见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回答1:Title: Stepping into a Better Self: A Journey with Liu YuxiIntroduction:In this essay, I will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ve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self-improve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Liu Yuxi, a renowned Chinese poet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rough his poetry and life experiences, we can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ow we can become better versions of ourselves.Body:1. Liu Yuxi's Background:Liu Yuxi was a prominent poet and statesm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Born into a scholarly family, he excelled in his studies and became well-versed in poetry and calligraphy. His works often reflected his deep observations of the world and his own introspections.刘禹锡背景:刘禹锡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

出生于一个学者家庭,他在学业上非常出色,并精通诗歌和书法。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内省。

2. Self-Reflection and Self-Improvement:Liu Yuxi's poems often centered around themes ofself-reflec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hrough his writings, he encouraged readers to examine their own thoughts, actions, and motivations. He believed that true growth and progress came from within, and that one must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a better version of themselves.自省和自我提高:刘禹锡的诗歌常常围绕着自省和自我提高的主题展开。

那一次我与刘禹锡深深共鸣作文

那一次我与刘禹锡深深共鸣作文

那一次我与刘禹锡深深共鸣作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每当读起刘禹锡的,我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那个特别的午后。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日子,天空中堆积着厚厚的云层,仿佛随时都会有一场倾盆大雨。

我因为一些琐事,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跟我作对。

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条老旧的小巷。

巷子的两旁是一些低矮破旧的房屋,墙壁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地方甚至还长着青苔。

路面坑坑洼洼,积着一滩滩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就在我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一间特别的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屋子看起来比周围的房子更加破旧,门窗都已经腐朽,屋顶上的瓦片也残缺不全。

我好奇地走近,透过那扇摇摇欲坠的窗户向里张望。

屋子里面的空间很小,光线也很昏暗。

一张破旧的木床摆在角落里,床上的被褥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床边有一张小小的桌子,上面堆满了书籍和纸张。

屋子的正中间有一把破旧的椅子,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就在我打量着这间屋子的时候,一位老人走了进来。

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和从容。

他看到我,微微一笑,说道:“小姑娘,随便看看,别见怪啊。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问道:“爷爷,您就住在这儿啊?”老人点了点头,说道:“是啊,住了好些年咯。

”我不禁感到有些惊讶,这样简陋的环境,怎么能住得下去呢?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孩子,屋子虽然破旧,但只要我心里舒坦,它就是我的‘陋室’。

”听到老人的话,我的心里猛地一震。

这不就是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吗?刘禹锡在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间屋子虽然简陋,但老人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乐观的心态,他不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依然能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我和老人聊了起来,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原来,他曾经是一位老师,退休后就一直住在这间屋子里。

他喜欢读书、写字,虽然生活简单,但他觉得很充实。

“小姑娘,你看这屋子虽然小,但是能遮风挡雨。

我心目中的刘禹锡作文

我心目中的刘禹锡作文

我心目中的刘禹锡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位人物,如同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他就是刘禹锡。

对于刘禹锡,最初的印象是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句子,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他认知的大门。

但真正让我对刘禹锡心生敬意和喜爱的,是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豁达与坚韧。

刘禹锡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多次被贬的遭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是沉重的打击,足以让人意志消沉。

然而,刘禹锡却像一棵傲立在悬崖边的青松,任凭风吹雨打,依旧挺拔。

记得有一次,他被贬至和州,当地的官员故意刁难他,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的江边,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在门上题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

这可把那官员气坏了,又将他的住处调到城北的德胜河边,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可刘禹锡呢,仍旧悠然自得,又在门上写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一来二去,官员是彻底没了辙,最后只能让他住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即便如此,刘禹锡还写下了那篇千古名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不向权贵低头,不被困境压垮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简陋的小屋里,刘禹锡气定神闲地坐在桌前,挥笔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

屋外,或许是风雨交加,或许是烈日炎炎,但屋内的他,心中自有一片宁静的天地。

他不抱怨生活的不公,不哀叹命运的多舛,而是用乐观和坚定,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

他被贬的日子里,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地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

他走进田间地头,与农夫们一起劳作,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他踏入寻常巷陌,与百姓们谈天说地,倾听着他们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所打败,反而从百姓的淳朴和善良中汲取了力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滋养。

刘禹锡的诗文,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打破了人们对秋天的固有悲叹,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视角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初二议论文:如何看待刘禹锡的陋室铭

初二议论文:如何看待刘禹锡的陋室铭

众所周知,刘禹锡被贬谪后,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这篇⽂章曾激励了⽆数⼈,不是我标新⽴异,今天我就要反对⼀下他。

当然,这只是我个⼈意见。

我觉得,贬谪刘禹锡是⼀个明智的选择。

你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谈笑有鸿儒,往来⽆⽩丁”,这叫什么,这叫歧视。

有学问的⼈就是好⼈,就值得交往:难道没有学问的⼈就是坏⼈,就不值得交往了吗?这样做只有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那些⼤贪官、⼤*贼,⼜有⼏个是没有⽂化的。

那些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的⼈难道都是有⽂化的⼈吗?
他当时是什么⾝份,再被贬谪他也是官员,不与那些没什么知识的⽼百姓交往,他怎么了解民⽣,他⼼⾥到底还有没有⽼百姓。

认为那些没⽂化的⽼百姓就不值得交往,他就不配做官,被贬谪是它应有的惩罚。

也许你们要说,他是因为不被朝廷重视才会这样。

那你再看看他在做什么,调素琴、阅⾦经。

这样不是进取,凭什么要去重视他。

被贬谪⼜怎样,就可以放弃⾃⼰的追求,弃天下之万民于不顾吗?这叫不负责任,这样的⼈⼜怎能得到赏识。

这只是鄙⼈愚见,望各位思量。

昭平四中初⼆:黄剑。

怎样评价刘禹锡?

怎样评价刘禹锡?

怎样评价刘禹锡?写这首《从前慢》的诗人,不是一生都过得岁月静好,而是无论命运如何摧残他,他依然对命运回报以岁月静好。

即使他在狱中,也会找来一张纸,在纸上画上黑色琴键。

到了晚上,就在纸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有滋有味。

他就是木心先生:“生命的本质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等你知道了生活将要到来的一切,那就不是生命了。

”而在唐朝同样有一位豁达乐观的诗豪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

0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经历了23年被贬起落的人生,却始终乐观、豁达,潇洒过一生。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一生被贬数次。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50多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

因为得罪了小小的知县,他从三间三厢的房子搬到了三间房,门前有条江,刘禹锡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写下了一句诗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让刘禹锡从三间房搬到了两间房。

新居位于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诗:“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胜怒之下只给刘禹锡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还叫人抬了块巨石放在刘禹锡家门口。

刘禹锡见到那块石头,竟如获至宝,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还特地买来好酒好菜,对着石头边饮酒边说:“好石,好石,我要写篇文章刻在上面”。

刘禹锡奋笔疾书,于是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就这样诞生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在于多高,有仙人居住才扬名;水不在于多深,有蛟龙栖息才显灵气。

我心目中的刘禹锡作文

我心目中的刘禹锡作文

我心目中的刘禹锡作文
刘禹锡是谁?在我心里,他就像是一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超级酷哥,带着一身的才华和满满的乐观精神。

再说说他这个人的经历,也是够坎坷的。

仕途不顺,老是被贬官。

这对一般人来说,简直就是人生的大灾难,可能早就一蹶不振了。

但刘禹锡呢?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

被贬到一个地方,他就把那儿当成新的冒险地。

他在那些偏远的地方,不但没有消沉,反而还和当地的老百姓玩得挺好,还写了好多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诗。

他就像是一个带着相机(笔)的旅行者,到哪儿都能发现美景和有趣的事儿,然后记录下来。

他还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你看他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感觉就像是在对那些想打压他的人说:“哼,你们觉得我不行了,但是你看,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我也会像那春天里的树木一样,重新焕发生机的。

”他就像一个充满电量的小太阳,即使乌云密布(被贬官的困境),也能找到缝隙透出自己的光芒。

我觉得刘禹锡要是活在现代,肯定是个特别有趣的人。

他也许会是那种背着个破吉他,走在大街小巷,看到什么不平事就写首歌或者写首诗来吐槽一下的文艺青年。

或者是那种在社交网络上,用超级幽默又充满哲理的话来分享自己生活的网红博主。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用他那独特的刘禹锡式的乐观和才华去化解。

在我心目中,刘禹锡不仅仅是一个古代的诗人,他更像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乐观向上、才华横溢的好朋友。

他的故事和诗歌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古代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好奇之门,也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像他一样,挺起胸膛,乐观面对。

刘禹锡的认知与评价观后感

刘禹锡的认知与评价观后感

刘禹锡的认知与评价观后感
嘿呀,看了关于刘禹锡的认知与评价后,我这心里就像开了锅的水,咕噜咕噜直冒泡。

而且啊,他对人生的起伏看得很透。

被贬官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还能在诗里把那些苦日子过得像诗一样。

他眼中的世界好像永远都有希望的光,不管是在巴山楚水凄凉地,还是别的啥鬼地方。

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而是相信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总会被人看到,就像金子总会发光一样。

这种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坚定的。

再说说他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吧。

他的诗里往往带着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不藏着掖着,有啥说啥。

他像是一个拿着笔的战士,用文字来揭露那些黑暗的、不公平的东西。

他不会因为自己被贬了就不敢说话,反而更加大胆。

这就好比是一个在角落里的人,还不停地对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喊:“你们干的那些事儿可不对啊!”这种勇气和正义感,真的让人钦佩不已。

总的来说,刘禹锡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古人。

他的认知让他能在困境中活得潇洒自在,他的评价又让他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正直的形象。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这些后人看了,既佩服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比如坚持自己的信念,又比如要有勇气去说出真相。

他就像是一个远方的朋友,用他的故事和诗歌不断地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刘禹锡。

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生自由诵读)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

你看,他对自己陋室的评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

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生:我不同意。

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
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矛盾的!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

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

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选择,你看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
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

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来往频繁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我们背诵的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

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气息了。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

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

诸葛亮和扬子云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的。

师(惊喜地):好!真知灼见!
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

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

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

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依旧要建功立业。

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生:对。

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在奋斗。

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是非常尊崇孔子的。

他不可能去隐居。

师:有见解。

(引导学生齐读开头两遍。


生(恍然大悟):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
生:卧龙!
生:一个把自己比作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
生:还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安于寂寞,他希望自己的陋室能够“名”和“灵”,其实就是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想法。

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
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

刘禹锡他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又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或者说,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就要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

现在谁来讲讲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
生: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师:讲得真生动!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吗,刘禹锡隐居没有?
生:他没有隐居,还在当官,只是被贬官了。

他还住在城里。

师: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是虚假的?
(生沉默,思考)
生: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

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

生:《陋室铭》中的生活场景确实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

生活是现实的。

城里的一间小屋,条件肯定很糟糕,来来往往的人也可能不会都那么高雅,环境也可能不会那么清幽,但是我认为,刘禹锡这样写不是造假,而是因为他的心。

师:分析得非常有见地。

他的心如何?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
生:很开阔。

师: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
生:很宁静。

师: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
生:很饱满。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

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

我们从刘禹锡的诗词中感受他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

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
(生齐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同学们,这更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同学们,吟诵着“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

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

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

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我们提前背诵了《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生(齐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同学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

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仲淹们,刘禹锡们超越了孟子。

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正如刘禹锡曾吟诵过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周敦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陋室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