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合集下载

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灵——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灵——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灵——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内容提要:“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

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从我学陶师陶的实践中认为,一是以平等的爱,才能“打到心灵深处”;二是以真挚的爱,才能化解顽童之愚顽;三是以真情的爱,才能抚平受伤的心灵;四是以崇高而无价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爱每一个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我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当然,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

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而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

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在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问题学生”不一定就是坏学生。

但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一些“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坏”帽子,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倾听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地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倾听中通过沟通和了解建立起来的。

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的听学生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是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一种爱去共鸣另一种爱的真情。

一、学会分享忧与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终归是学生。

他们难免有一些天真的想法,有一些单纯的怪异的感受,更有许多自己独特的欢乐与忧愁。

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才会与他们产生共鸣。

教师在倾听学生谈话或回答时,首先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让自己变成学生,不要摆出一副严肃、庄重的姿态。

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同喜同乐、同悲同愤。

要用平等的眼光注视学生,用平等的心态接纳学生,而不是把他们当成不懂事的学生置于自己的对立面。

在倾听时,还要做出一些积极的反应,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有时可以用各种手势。

许多时候要做出一些青春孩子特有的夸张的语气、动作或感情,比如,哇塞地大叫、哈哈的大笑、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把认可、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感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学会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乐意把心里话对你诉说。

少年人的很多烦恼与忧愁,其实在于他们的心情和心情得不到成人的理解。

有人把“课堂倾听”贴切地称为“师生的心灵之约”。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师,更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指挥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而且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对未来的向往,也了解对教材的、对教师的看法。

善于倾听的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们佩服崇拜但可以共同探讨协商的偶像,在生活中是学生可以求助、可以信赖、可以交心的大朋友。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爱与宽容,点亮孩子生命的火花》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爱与宽容,点亮孩子生命的火花》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爱与宽容,点亮孩子生命的火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一个班里的学生,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有钱的还是贫困的,无论是乖巧听话的还是活泼调皮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

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一盏盏烛光。

爱心,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振作起来;爱心,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我都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地呵护他门,让他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并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去宽容、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成为孩子们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他们”。

教师只有用自己无私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无论课上还是课后,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努力与他们进行非言语的情感交流。

爱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叩开学生的心门,也能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使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如真诚的微笑,满怀期待的眼神等等,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经常拍拍他们的肩,牵牵他们的手,抚摸它们的头……这些无声的爱的表达,都是真情的流露。

它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学生的心灵。

新学期我新接了一个班,由于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进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较差,开学时虽然对孩子们进行了各种习惯的培训,提出了许多要求,不过由于孩子年龄小,加上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孩子们坐不住,时不时还有孩子随意下位,特别是一位叫阳阳的男孩子,总喜欢把脚放在凳子上,一节课要提醒无数次。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繁忙而又沉重的学习生活,下课后主动与他们谈心,带领他们做游戏,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的享受学习生活;对于生了病、受了伤的学生,我更像妈妈一样照顾他们。

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上网查阅资料,几名学生匆匆忙忙跑进来喊道:“陈老师,你们班的阳阳在后操场摔倒了,把头给碰破了,流了好多血。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心扉。

因为只有当学生心灵得到关爱和呵护时,他们才能够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学生时代。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情感呵护和学习动力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时代是一个心理难以维系的时期,面对着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学生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教育工作者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时候,学生并不会主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但教师的关心和关注能够让学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心情和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要注重情感的呵护。

情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得到愿意和关怀。

家庭是孩子形成情感的重要场所,但是教育工作者也要承担起情感呵护的责任。

在学校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认真对待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呵护。

只有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才能够建立起稳固的情感基础,才能够健康成长。

教师们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情感呵护,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育工作者的另一个重要责任。

学生的学习动力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需要教师们的关心和引导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耐心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动力,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摘要: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导师和管理者,承担着重要的德育工作任务。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班主任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从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精心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爱心;感化学生;心灵;班主任陶行之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由此看来,师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枯萎的花草,像不流动的河水一样,得不到前进和提升,教师的工作就失去意义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呢?一、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一)、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需要通过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

(三)、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需要加强班级管理,在班级中定期组织教育和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使学生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建立起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班主任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具体措施(一)关爱留守学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管理者,应该关爱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具体做法:1. 倾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在学生与自己交流时,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同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

例如,班主任定期组织班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想法,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 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班主任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就要学会面对学生,有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有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能真诚地交流;面对教育,有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有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有不息的能量。

一个被家长和学生认可的教师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要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享职业幸福,应具备以下几点:一、具有人格的魅力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只有具备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满腔热血育英才,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并拥有持续的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界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

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人格的潜在作用。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

二、具有走进学生心灵的魅力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

流连忘返。

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就要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

他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去亲近学生.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学生。

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观的,或经常批评、指责,而是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尊重、理解、信任去唤醒激励学生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能尊重那些犯过错的学生和有严重缺点的学生。

尽管教师也会批评。

但至少不会体罚和污辱学生的,而是很婉转地让学生接受,以致于学生心服口服。

走进学生心灵,让阳光洒满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让阳光洒满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让阳光洒满心扉学生是活泼、稚嫩的花朵,需要阳光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我用真诚和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阳光。

每当我走进教室,我都会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我经常以学生为中心,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我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走进他们心灵深处的世界。

为了让阳光洒满学生的心扉,我会用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

每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我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

我相信一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从而迎接新的挑战。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我也希望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会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运动、社团和亲子活动。

我相信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阳光真正洒满他们的心灵。

我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礼貌和谦虚。

我常常鼓励学生与同学相互尊重和包容,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学校的其他场合。

我用身教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行为带动学生,努力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和谦虚,用阳光温暖自己的心灵。

在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倾听,用真诚和关爱去滋养他们的心灵。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呵护,让他们的心扉洒满阳光,绽放出美丽。

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唤。

最终,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在困境中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用阳光的力量温暖自己的内心。

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能敢于面对困难,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传递这份阳光和温暖给身边的人。

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我们作为教育者,肩负着为他们铺就一条充满阳光的成长之路的重任。

让我们用真诚、关爱和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阳光洒满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走进学生的心灵 点燃希望的火种

走进学生的心灵 点燃希望的火种
3 多思考 多总 结 —— 帮 助学 生扬长 避短
诚 ,对 工作 的极 端热 忱 , 以校 为家 ,爱生 如子 ,甘
为入梯 ,默默耕耘 ;其次 ,还应 讲奉 献,不求索 取 ,真 正 做 到 “ 着 一 颗 心 来 ,不 带 半根 草 去 ” 捧 ; 第 三 ,以身作 则 ,用 自己的实 际言行 影 响并 感染 学

的教育 效果 。
1 爱心 建立在 关心 和尊重 学生 的基础 上
关心 和尊重是产生爱心情 感的前提 , 个 微 笑 ,一 个表 扬 ,一 句祝 福 ,一 个 眼 神 ,都 会使 学 生产 生亲 近感 。真 正 的 教师

个 受学 生拥 护 的班主 任在 工 作上 必然 是满腔
热 情 , 全 身 心地 为 学 生 服 务 ,默 默 奉 献 ,甘 为 人
色 。因此 ,班 主 任 要注 重 练 好 “ 内功 ” ,注 重 自己 的师 德修养 ,做学 生 的楷模 与表 率 。一名 师 德高 尚 的班 主任 ,首先 应表 现 出对党 的教育 事业 的 赤胆忠
面 无微 不至 地 关心 学生 、热 爱 学生 。老 师一 个真 诚
的微笑 、一 双热 情 的手 、一 双鼓 励 的眼睛 、一句亲 切 的 问候 ,都会 使学 生 如坐春 风 、如 沐甘 霖 ,对 于 这样 的班 主任 ,学 生也 会更加 信服 和爱 戴 。
劣 中创 优 , 就 是 他 们 善 于 思 考 , 能 出 点 子 、 找 路
在人 的生命 基 因里 ,早 已埋 藏 了爱 的密码 ,每

子 ,利 用和 发挥 学 生 的优 点帮 助学 生扬 长避 短 ,不 断鼓励 他们 走 向 自信和 成 功 。
0 1 3 河北 省 栾城 县 冶河镇 中学 54 0 安果 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捧着一颗心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发表时间:2013-01-22T10:45:47.40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李强[导读] 由为家长学、为教师学转变为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关于家访
李强
(郑州二中,河南郑州450000)为了更深入地实践“筷子理论”,更大程度上实现家校教育合力,除了在校教育、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以外,还要求教师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第一任学校,接触孩子的启蒙教师,走进原生态的学生家庭生活。

但家访不是随意的见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家访要有精心的策划和准备(针对学生近期某一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探讨);家访时间的不确定性(双休日、节假日、晚上等);家访的不预约性,这样才能看到孩子原生态的生活;家访绝不在学生家吃饭或以任何方式接收家长的礼品。

一、关于学生情况
1.时间。

早起(自己按时起、闹铃闹醒、家长叫醒);中午午休情况,下午离家,晚上到家时间。

2.饮食。

早饭情况:在家吃?路上吃(带还是购买)还是不吃?午饭和晚饭:是否膳食平衡?是否偏食、挑食?吃水果、蔬菜情况?喝水情况?零食与垃圾食品是否节制?
3.作业。

是否独立完成及完成情况———先看书后做题?边做题边看书?用心去对待作业还是应付作业?不做作业?听力落实情况,边听边做作业?专心听听力?
4.亲情作业。

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否去做?家长要求去做?自己主动去做还是不做?自己的衣物尤其是内衣、袜子等是父母主动去洗还是自己主动去洗?完成的质量如何?
5.尊老爱幼。

周末、节假日主动要求去探望老人还是家长耳提面命。

见老人是否主动问候?到长辈家的情况:饭前,是否主动打扫卫生、帮助买菜做饭?饭后,是否主动收拾、洗刷餐具?
6.看书。

主动看书还是不看书?看什么书?名著、作文还是漫画?
7.休息时间。

看电视吗?看什么电视节目?上网吗?玩网络游戏吗?
8.零用钱。

家长主动给还是自己要?有多少零用钱?如何用自己的小金库?
9.爱好。

运动、玩游戏、闲逛还是看书?
10.亲子关系。

和父亲关系密切还是和母亲关系密切?还是父母关系一般,不爱和父母讲话,和小学有明显反差?
二、关于家庭情况
1.家庭基本情况。

父母工作、爱好、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的基本情况。

孩子小时候是否是父母带还是隔代带,小时候或小学时候所养成的某些习惯,包括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2.亲子方面。

平时谁陪孩子多一点?孩子的生活谁照顾得更多一些?平时下班后能和孩子共处的时间?
3.教育孩子方面。

教育思想:放纵式教育?民主式教育?传统教育(一切按照家长的思路)?孩子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简单粗暴?民主性?放纵不管?孩子进入初中后教育思想是否转变?作为初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来源:书、经验、讲座?
4.和孩子之间所存在的分歧。

存在代沟?不理解孩子?只管生活不管学习?只要成绩,关心不够?青春期问题、逆反期问题等。

三、关于教育情况
1.教育思想。

先塑形,后塑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现实中存在这样几种教育思想:一是理想主义者,照搬书本,导致各种问题。

二是放羊式教育(无所谓),每个孩子都会有饭吃,儿孙自有儿孙福。

三是放纵式教育,父母眼中的孩子是个完美的天才,缺点、优点全是闪光点。

四是“分数第一”式教育,只要分数、成绩,其他的都不管。

2.教育方式。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一方面,家庭是第一所学校,根据孩子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赏识和适当的惩罚,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3.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切忌急功近利。

多沟通、多帮孩子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人生下来就有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让家长用心倾听祖国花朵的声音。

四、关于学习情况
1.学习目标。

由为家长学、为教师学转变为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2.人文素养。

教师要教育学生知书达礼,在家中、在学校、在班级、在公共场合和在长辈、师长面前,完全应具有一名合格青少年的基本素养。

3.学习方法。

(1)课前:深度预习,把知识划分为掌握、理解、不理解、完全看不懂几个类型,上课听讲时调整注意力的分配。

(2)课中:根据预习的情况合理分配注意力,把握住本节课的重难点。

(3)课后: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理论,要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在做作业前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在脑海中复习一遍;做作业期间切忌边做题边翻书,把难题放到最后逐一解决,解决不掉的第二天问老师或同学。

(4)具体方法指导:语文、数学、英语。

(5)应试技巧:心态调整、时间分配、草稿纸巧用、学会取舍。

家访能走进原生态的学生家庭生活,更多方面、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更大程度上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更有效地拉近家长、学生、教师心与心的距离。

笔者认为,家访是一种用心去关爱和唤醒孩子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笔者也正在用心地去探索教育学生的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