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文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 韩非子生平。 成者, 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成的 思想家。 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 韩非子》 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诸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全书不仅记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孟子》艺术成就: 孟子》艺术成就: • 巧妙的论辩艺术 。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 逻辑推理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 引人入彀。 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引人入彀。 • 宏放、豪迈的文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宏放、豪迈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以善用比喻见长 。 • 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精练简约、
先秦诸子散文
张亚宁
先秦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关注现实生活,表 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几乎无 所不包。但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 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 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富于形 象性与抒情性。寓形于理、情理兼备,极 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讲仁义也专门“议兵” 畅言“刑政”,并重 “礼”“法”
·文学性:
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 精微又逻辑谨严,如《劝学》《修身》《礼论》《乐来论证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以证代议,寓议于 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文采,理论更加深化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 《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 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 《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 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 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 《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 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但理论热 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 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 富于形象性与抒情性。寓 形于理、情理兼备,极大 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 力。
• “十家九流” •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 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杂、 农、小说。西汉人刘歆 在《七略诸子略》中讲 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 “三教九流” •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更富人治精神因而更具理性思辨力量,文采斐然
还有以“赋”名篇的文章,被认为是“赋体”文学的源头 (《成相》,当时民间俗唱形式写成,“后世弹词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之《墨子》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老子》 是道家经典, 亦称《道德经》 , 凡 81 章, 5000 字。 相传为老聃所著, 实出于战国时 期, 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 世传《老子》 道经在前, 德经在后,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德经在前, 道经在后。 1993 年湖北荆 门郭店出土的《老子》 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 《老子》 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 。 自汉魏以来, 注释《老子》 之多,仅次于《论语》 。 今人 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
《孟子》 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 是对孔子“仁爱” 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 则 反对霸道; 提倡仁政, 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 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 的继承和发 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 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分别是仁、 义、 礼、 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 “知人论世” ,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 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即以古人之意, 求古人之志, 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 而不至于望文生义, 穿凿附会。
《孟子》 的文风。 《孟子》 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 但不同于《论语》 的气度雍容, 坐而论道, 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 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二是善设机巧, 欲擒先纵; 三是长于譬喻, 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 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 譬喻不见堆砌, 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 展示出孟子的个性: 傲岸梗直, 坚持原则, 聪明机智, 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 成为讽刺小品。 如《离娄》 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 自然形成篇章结构, 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一编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一编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文学概说
二、诸子与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文章多为语录体,或议论短章,以《论语》和《墨 子》为代表,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是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以 《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 再次,在语言上先秦诸子大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诸子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 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极具形象性和感染力。
★ 最后,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已经确立了论说的体制。
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文学概说
四、诸子散文的影响
这一阶段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辞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其文章基本上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以《荀子》和 《韩非子》为代表,这两者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战国后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 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 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 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 积极或消极作用。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 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老庄之学 大盛于世,对我国学术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影响更大。东晋时,玄言诗风独盛,形成南朝 散文的特色,也未尝不是受老庄思想及文风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 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 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 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 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 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 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 题,然后记录 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 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 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 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 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 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 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 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 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 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 主义和宿命论。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 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 “养士”之风盛行。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 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 蓄。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 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 之”。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 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也为 “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孔孟思想、墨子思想、老庄思想、韩 非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孟子》、《庄子》、《荀 子》、《韩非子》的艺术特点 3.名词解释:诸子散文、九流十家、百家争鸣、 《论语》、《墨子》、《庄子》 4.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参考书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 2.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 3.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 物出版社1981年) 4.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 1995年)。 6.孙克强、耿纪平《庄子文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 社,2006年)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2.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略无华饰, 取足达意而已。” • 《孟子》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 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庄子》 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 极富情感性。文学色彩更浓。 • 《荀子》、《韩非子》重视语言的修饰和锤炼, 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 已是纯熟的书面语。
• 柏杨《君子和小人》: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 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 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 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情 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 • 李泽厚《论语今读》: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国 君妾妇,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 甚至使亲近的学生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代 假道学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是有高度灵活性 的。
二、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1.“士‛的出现与兴起 2.思想解放,学术自由
•你知道的诸子百家具体有那几家?
十家九流 汉代刘歆把先秦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 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说家。此十家中,除小说家而外,称为九流。
三、诸子散文的发展
1.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 电影《孔子》中的“子见南子”
• 69-73岁,返鲁 • 返鲁后,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被尊 为‚国老‛,完成《诗》、《书》、《礼》、 《乐》、《易》、《春秋》的编纂工作,并以诗 书礼乐教育学生。 前483年,69岁,子孔鲤(字伯鱼)卒 前481年,71岁,颜渊卒 前480年,72岁,子路卒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73岁,孔子卒,葬于鲁 城北泗水之上。
• 总之,诸子散文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富, 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 织愈严密 • 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是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 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勇于言辩,气势充沛,各自 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善 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孔子及其夫人亓qí官氏 • 《先师孔子行教像》 楷木像 传为唐吴道子画, • 据说这是子贡手刻的, 右边长胡子的是孔子 清人改画并刻碑,
现藏曲阜孔庙。
• 元马远作孔子像
• 《孔子燕居像》 明,佚名,曲阜 孔府藏
• 《孔子圣迹图》清焦秉贞绘 • (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此图孔子方面密髯,俯身拱手,席地而坐,神 情恭肃;国王和颜悦色,静坐在孔子对面的红木椅上,作侧耳聆听状。 国王身后三五随臣,交头接耳。此图所绘为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 典故。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上)
总绪论
先秦文学(上古—前221年)
秦汉文学(前221年—220年)
魏晋文学(220年—420年)
南北朝文学(420年—589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上古文学 《诗经》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3.诸子散文修辞的发展
• 《论语》修辞手法简略 • 《孟子》长于比喻,创造寓言式比喻,运用排偶、 对比,增强气势与说服力。 • 《庄子》修辞丰富而独具特色,灵活自如地运用 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寓哲思于形象,仪态 万方,瑰丽多姿。 • 《荀子》擅用譬喻说理,明喻、暗喻、引喻、博 喻及反正设喻,形式多样;又多用排比。 • 《韩非子》则大量运用比喻、寓言、历史故事说 理,又排比、对偶、反复,使文章形象而深刻周 密,气势峻拔。
田——掌管畜牧的小吏 、丧祝)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曲阜城東南三十里郊外的尼山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 而立之年(三十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
根据《史记· 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 34-35岁,出国 至周问老子礼乐,此事学者多存疑 知天命之年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知天命:领悟自己负有必须设法去完成使命。 这种使命的来源 过匡被围 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项内容: • 36-50岁,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教书。 《论语· 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 (1)从事政教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 桓魋(tuí • 不惑之年——形成自己的学说(儒家学说) 在陈绝粮)伐树 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2)努力择善固执,使自己走向至善; 《论语· 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 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匡人其如予何? • 51-54岁,仕鲁,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 (3)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力而为。(所以形容孔子的天命观点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 《论语· 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55-68岁,周游列国 有一个最重要、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化命运为使命) 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孔子曰:“天生 曰:子在,回何敢死? (君子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仍然坚持着,小人没有办法时就 到过宋、卫、曹、郑、陈、蔡六国和楚的边境, 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胡来了。) (畏,一说即戒、惧,一说同拘、围。) 除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其他国家都不用他。 三次大难:过匡被围(前496年);桓魋(tuí) 伐树(前492年);在陈断粮(前489年)。
• 子见南子 •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 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 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 之。夫人在絺(chī)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qiú)然。
民国一元纸币
• 香港画家蒙振辉 1984年绘孔子像
•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
• Confucius——
西文翻译的孔子名字
• 日本孔子像
曲阜孔庙大成殿
(二)孔子简历
出生 •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由于宋国发生内乱而迁到 鲁国。到他的父亲叔梁纥hã (武士)时,家境已 经衰落。 《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 关于“野合”: (1)老夫少妻即“野合” (2)野合即野外交配(孔子为私生子) (3)孔子的“野合而生”是强奸的结果
• 2009年:儒学社团炮轰胡玫亵渎孔子 • 2009年3月底,电影《孔子》正式开拍,据媒体报 道,剧中有孔子与南子的感情戏。得知此事,中 国儒教网联同海内外孔氏宗亲、儒家社团、儒学 研究机构等40多个组织在网上向《孔子》剧组发 了一封《公开函》,呼吁剧组“须尊重历史,宜 敬畏圣人”,并强调孔子的“圣人”形象不可亵 渎。
1929年:“子见南子”事件 林语堂的独幕历史剧《子见南子》,发表于《奔 流》月刊1928年10月号。1929年6月8日,山东省曲阜 第二师范的师生在学校礼堂公演此剧。据相关资料介 绍,当时演出的内容和情况是 : 帷幕徐启,笙匏齐鸣,乐鼓声中,孔丘登场。只 见他身着玄衣黄裳,头戴“章甫之冠”,足踏夫子高 履,宽颐高颡,粉面朱唇,道貌岸然。他唠唠叨叨, 哼哼唧唧,唱了几段有音无字,谁也听不懂的曲子, 然后高呼:“由啊,快赶车!” 呼声刚落,子路雄赳赳登上前台。看他长缨高 帽,短衫长剑,二目灼灼,恰似绿林好汉。这是师徒 二人为播扬“圣道”,谋求一官半职,来到卫国,准 备通过“内线”南子去走卫灵公的后门。 珠玑拨动,环佩铿锵,南子出场。只见她锦缎宫 装,珠玑满身,光艳照人。在歌舞队簇拥下,她蹁跹 而行,婀娜多姿,媚态百出。两人相见,孔子向前深 施一礼,随后疾行追赶。南子猛一转身,“胸腹嘴脸
参考书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 2.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 3.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 物出版社1981年) 4.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 1995年)。 6.孙克强、耿纪平《庄子文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 社,2006年)
• 孔子前551年9月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出生 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论语· 1-34岁(前551-518),居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老百姓从事的各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活计)。”(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吏、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 《三圣图》 • 中为孔子,颜回、曾参 侍立两侧。明代前期作品。 曲阜孔府藏。
• 《孔子讲学图》 明前期作品, 曲阜孔府藏。
• 《孔子杏坛讲学图》 明代晚期作品, 曲阜孔府藏。
1989年9月28日,我国发行了《孔子诞 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一 枚为“杏坛讲学”,一枚为“周游列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