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体式多样,风格各异。

让我们从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

《诗经》和《楚辞》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1.读准字音2.读出意思3.读出情感4.读出问题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

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

(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三)读出情感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方法:理解内容把握词作情感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

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2.老师的问题:(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

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

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预设:(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篇1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授课方法】品读、欣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淮左名都)》。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手法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词人姜夔及其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2)分析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或某座城市的情感。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字词默写、典故理解、诗句鉴赏等方面。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扬州慢(淮左名都)》优质教学设计1

《扬州慢(淮左名都)》优质教学设计1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慢词特点;比较鉴赏本课的两首宋词。

2.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词眼“空城”,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介绍扬州,导入新课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李白有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文人的情怀和游兴。

在词人姜夔生活的南宋,扬州城又有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到《扬州慢》里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为学生理解诗歌中扬州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了解词人及创作背景。

2.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常自己谱曲,所以词牌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3.思考:序言交代了什么内容?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明确:(1)交代了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写作原因和内容(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其曲),主旨(黍离之悲)。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黍离之悲”深刻地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体会作品感情;赏析序言内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初品词作,诵听结合1.全班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指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作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熟悉姜夔及其代表作品《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了解《扬州慢》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领悟其意境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唐诗宋词选读》及其他相关资料;•PPT演示;•板书设计。

学生:•文艺类杂志;•电脑或手机。

三、教学过程1. 大意欣赏•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呈现《扬州慢》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大意欣赏;•解释生词。

2. 讲解背景•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向学生介绍姜夔;•分析《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文学特色•围绕诗歌体裁、语言特点、艺术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扬州慢》的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韵律、押韵、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其文学语言风格的理解。

4. 感悟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扬州慢》的意境;•通过对技巧运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姜夔通过《扬州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识。

5.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扬州慢》的感受和理解,撰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表达风格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课文的价值和意义;•检查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扬州慢》的作者姜夔及其代表作品的调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点评一篇同学的作文并加以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师生谈感悟,并板书词题和作者。

投放情景式填空
出示需要探究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题目
出示练习:《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链接网络资料,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反思授课中的得与失,成与败。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音乐,并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
两生白板展示,其他学生做在学案上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在听写本上完成练习
诵读文字,赏析图片,感悟主旨
作业写在阅读笔记上
课堂小结
1、学生利用搜索工具进行前置预习,老师在放手给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学生也在自由中竞出了效率。

2、利用播放音乐进行铺陈渲染,利用形象得体的画面给学生直观性的体验,在音画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望,让学生对古今扬州形成条理清晰的
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种图文并茂、音画
结合、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直观,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幻灯片演示软件、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
读的即时生成。

4、眼、脑、口、手动的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及课堂知识由具体到规律的总结,实现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
输给学生;它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突出生动优美的“语文味儿“,让
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激起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收益更大,
更利于学生的进步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