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外渗处理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多巴胺外渗处理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多巴胺注射液渗漏处理流程停止输液

回抽药液,回抽后拔针,轻压止血

评估1.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

2.局部反应:皮肤颜色(苍白或变色)、程度

3.外渗量

4.外渗原因

初步处置

报告

进一步处理观察

记录1.常规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

2.外渗量少且皮肤完整,遵医嘱使用酚妥拉明外敷

3.严重者用1ml|1mg酚妥拉明局部封闭

1.主管医生对症处理

2.上报科主任和护士长,必要时上报护理部

1.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2.必要时请皮肤科和外科会诊

3.协助医生处理

4.局部组织坏死请专家会诊

护理记录单详细描述外渗经过、处理方法、局部皮肤情况、处理后果

每30分钟、1小时、2小时观察患儿局部的皮肤情况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 多巴胺是a、B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在治疗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当补充一定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之后,血压仍未好转者,时常使用多巴胺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但因为多巴胺注射液这种药可以增加心脏排除血量,使皮肤血管收缩,加之休克患者本身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在静脉滴注中,若穿刺的血管细小或者患者的配合不好以及护理操作不慎,均易发生药液外渗外漏,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我科室自2005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8例患者在应用多巴胺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渗,现将处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我科室自2004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5例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出现小静脉痉挛,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 2 处理方法 2.1 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小静脉痉挛。5例患者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出现小静脉痉挛,静点最大浓度为60mg/100ml,静点最小浓度为10mg/100ml.静脉输液液体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本组5例中3例60mg/100ml。2例10mg/100ml。考虑与静脉输液药物浓度无关,静脉输液速度为40—50滴/分。本组5例中均为 此速度,考虑与药液速度无关。 处理方法:用50℃左右的热水袋热敷静脉输液针头上方,5例小静脉痉挛患 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 多巴胺注射液外渗皮下组织,局部出现红肿。

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浓度均为200mg/500ml均在手背部静点。 处理方法:用酚妥拉明注射液左局部封闭,对如有较轻的水泡用龙胆紫图涂 于水泡处,暴露患处,1周左右治愈。 3 护理 3.1 操作时护理由于对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变黑。重者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待来不必要的痛苦,因而护士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另外为了避免药物外渗还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3.1.1 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避免上述药物外渗的因素,如有可能应建立中央静脉通道.或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血运莘或有病变部位的血管。如已发生渗漏,不 应在该处远端再行静脉穿刺。[2] 3.1.2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由远端至近端,尽 量使用留置针,选择直、较粗、弹性好的血管 3.1.3 切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因为血管受到损伤而导致药液外渗。 3.1.4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穿破血管。对脆性血管可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不再进针的方法。 3.1.5 穿刺针具的选择因金属针不可弯曲,易刺破血管,故应尽可能使用静 脉留置针。 3.1.6 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覆盖穿制处,以便于观察,并妥善固 定好穿刺肢体,避免因肢体移动导致针头穿破血管。 3.1.7 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压迫5—10分钟,以免有药物外渗。 3.1.8 对于肢端循环不良的病人,应该严密监测,注意药液外渗、外漏的可能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

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封闭→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输液治疗时应加强巡视,如发生输液反应(寒战、高热等)应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保留静脉通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和护士长,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保暖等处理措施。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按病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人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处置流程

血管活性及高渗透压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必要时护士长邀请医师、药剂师、护理专家会诊。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 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药液外渗24小时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药液外渗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液的吸收。 7、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8、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9、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作好记录,加强交班,及时上报。 10、安慰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多巴胺论文:多巴胺静点外渗的处理方法及护理

多巴胺论文:多巴胺静点外渗的处理方法及护理 【摘要】目的掌握多巴胺静点外渗的护理。方法对8例多巴胺静点外渗的处理方法。结果 8例多巴胺静点外渗中患者痊愈。结论对多巴胺静点外渗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康复十分重要。 【关键词】多巴胺外渗护理 多巴胺是a、b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在治疗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当补充一定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之后,血压仍未好转者,时常使用多巴胺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但因为多巴胺注射液这种药可以增加心脏排除血量,使皮肤血管收缩,加之休克患者本身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在静脉滴注中,若穿刺的血管细小或者患者的配合不好以及护理操作不慎,均易发生药液外渗外漏,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我科室自2005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8例患者在应用多巴胺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渗,现将处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我科室自2004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5例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出现小静脉

痉挛,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 2 处理方法 2.1 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小静脉痉挛。5例患者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出现小静脉痉挛,静点最大浓度为 60mg/100ml,静点最小浓度为10mg/100ml.静脉输液液体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本组5例中3例60mg/100ml。2例10mg/100ml。考虑与静脉输液药物浓度无关,静脉输液速度为40—50滴/分。本组5例中均为此速度,考虑与药液速度无关。 处理方法:用50℃左右的热水袋热敷静脉输液针头上方,5例小静脉痉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 多巴胺注射液外渗皮下组织,局部出现红肿。 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浓度均为 200mg/500ml均在手背部静点。 处理方法:用酚妥拉明注射液左局部封闭,对如有较轻的水泡用龙胆紫图涂于水泡处,暴露患处,1周左右治愈。 3 护理 3.1 操作时护理由于对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变黑。重者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待来不必要的痛苦,因而护士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另外为了避免药物外渗还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处置预案和程序文件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 一、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 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3局部冷敷或外敷肤轻松软膏:外渗24小时之内用冰袋间断冷敷,每敷30分钟,休息10分钟,冷敷可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切忌热敷(血管活性药物外渗除外)。肤轻松软膏含有激素类药物,对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甘露醇外渗科用烫伤膏外敷。 4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同时禁止患肢静脉注射。 5理疗:急性期过后可作进一步理疗,如频谱仪照射,因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 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

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

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

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多巴胺静脉注射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最新资料

多巴胺静脉注射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接受多巴胺静脉泵入时,根据血压调节多巴胺泵入的速度。泵入中注射多巴胺外渗9例,年龄62~89岁,9例局部红肿伴刺激性症状,其中1例局部呈8 cm×17 cm组织坏死。 1.2 药物作用:多巴胺是拟肾上腺素药物,小剂量多巴胺主要有扩张血管作用,使总外周阻力降低,对心脏前、后负荷均有降低。大剂量多巴胺以兴奋α、β受体为主,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总外周阻力高,血压升高。 2 护理 2.1 药物渗漏的预防:(1)穿刺时必须有计划并正确选择血管,易于固定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做到准确无误,从肢体远端到近端选择血管,避开关节部位,严禁在血管内来回寻找,以免损伤血管壁引起外渗。(2)穿刺完毕,观察滴入情况,确认穿刺成功后,再加入多巴胺药物。(3)加强穿刺部位的固定,必要时约束带固定肢体,防止随体位变化而滑脱。最好采用留置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4)清醒患者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严密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及滴速,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如患者发生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皮温较高提示多巴胺药物渗漏皮下,立即关闭输液管,报告医生。(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

对危重患者、老年和糖尿病患者更要加强巡视,因患者感觉迟钝,皮肤组织疏松或抵抗力下降,对药物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护士应多巡视,做到每班详细交接。(6)多巴胺泵完后,液体冲管。拔针后用棉球压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2.2 药物渗漏后处理:(1)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对药物注射一知半解,加上局部疼痛,渗漏于皮下后感极度恐慌。先稳定情绪,告知通过处理局部症状会得到缓解。注意心理护理,消除紧张,以免引起患者情绪引起病情恶化。(2)停止微量泵的泵入。(3)应立即拔针。(4)给予酚妥拉明加0.9%氯化钠局部湿敷:将酚妥拉明5~10 mg加0.9%氯化钠10~20 ml混合液浸湿于纱布上,再将纱布完全覆盖于多巴胺药物渗漏处皮肤,每天3次,其余时间用0.9%氯化钠保持纱布湿润,冷敷1天后,局部疼痛减轻,2天内皮温肿胀明显降低,渗漏处皮肤无破溃、坏死、坏疽,5天后皮肤完全恢复。(5)酚妥拉明加0.9%氯化钠混合液:湿敷后对局部皮肤有消肿作用,可给损伤组织修复提供能量,有利于损伤恢复。(6)对皮下组织坏死:祛除坏死组织,采用中药换药治疗,加强每日伤口的换药,防止坏死,处理感染。当药物逐渐被皮下组织吸收后,伤口经反复换药最终缓慢愈合。我科轻度坏死组织经3个月治疗最后恢复。 3 护理体会 盐酸多巴胺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具有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作用,达到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纠正心衰,

药物外渗的护理

药物外渗的护理 什么是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渗或出渗漏到皮下组织中 引起药物外渗的原因 1血管选择不当。1血管细弹性差。2 喂于关节部位 2病人体位变动。导致针头滑出血管或刺破血管壁 3药物本身的原因。高浓度(脂肪乳,甘露醇,含钾制剂)高渗透压,高酸碱度,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静脉炎。 二.化疗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主要原因:1理化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险,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的损害 2患者自身因素,1血管因素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淋巴循环状态,抗癌药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反复大剂量多种药物综合冲击化疗。应用及多次经脉穿刺对血管内膜不同程度的损失 2生理因素:静脉压升高时,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经脉回流受阻,以及腋窝手术后上肢水肿(乳腺癌)如果将药物经患者经脉注入,会增加静脉炎的危险性 3个体因素:年老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脆性增加,管腔变细,狭窄,导致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 (二)发生机制 1与药物的直接毒副作用有关,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住址也由一定的损伤,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此外甲氨蝶呤等药物可干扰叶酸代谢,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 2与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有关,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超过次范围无乱是偏酸(长春瑞滨,表阿霉素)偏碱(丝裂霉素,喜树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 3与I型变态反应所至过敏症状有关,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均易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外渗,导致静脉炎 4与药物刺激性有关,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急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导致静脉炎 4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级 1.表现:穿刺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炎向 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 2.静脉炎分级:0级为无疼痛,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 中度疼痛,II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中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1cm,IV级为中度或重度顽固性疼痛,水疱>1cm,影响肢体功能。 3.5,发生静脉炎后治疗与护理,(1安慰病人,予以心里护理,减轻恐慌心理,(2肺化疗 药物及低刺激药物引起渗漏的处理,立即停止输液,太高肢体,注意休息,如果是甘露醇引起的则用50%硫酸镁湿敷。 4.化疗性药物引起渗漏的处理 5.如果渗漏的是发疱行和刺激性化疗药物,则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原针头,尽可能的抽搐 渗漏至局部的药液,然后注射解毒剂,常用硫代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2局部封闭,用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5mg+0.9%NS5ml做局部欢型封闭,一般1次/、天,连续3天

药物外渗处理指引

我院常用需防外渗药物及预防外渗和处理指引 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小组 一、常用药物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2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 、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营养液。3L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INS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建议使用以下标准:级——无临床症状0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3. 状物。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其表现为:、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1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度:无任何临床症状0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 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重度疼痛。-厘米,循环障碍,中度 15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干预、预防措施(一)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药物外渗的处理(二)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 及程序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得防范及应急预案 一、药液渗漏得防护 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得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得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得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得破坏 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得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得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得就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得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与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得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得危害与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得皮肤,怀疑外渗得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得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得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得护理 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与吸收。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3局部冷敷或外敷肤轻松软膏:外渗24小时之内用冰袋间断冷敷,每敷30分钟,休息10分钟,冷敷可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切忌热敷(血管活性药物外渗除外)。肤轻松软膏含有激素类药物,对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甘露醇外渗科用烫伤膏外敷。 4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同时禁止患肢静脉注射。 5理疗:急性期过后可作进一步理疗,如频谱仪照射,因理疗科促进炎症、水肿尽快吸收,使神经损伤组织早日康复。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2013.12.26) 停止输液——》回抽药液,回抽后拔针 、 / 1、 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 2、 局部反应:红、肿、热、痛范围、程度 》 3、外渗量 4、外渗原因 、 / 初步处置 、 1、 常规抬高患肢(高出心脏水平)、制动,避免局部受压,杜 绝外渗下方再次输液,外渗量少且皮肤完整,遵医嘱使用 》 外用药如喜疗妥外涂(至少按摩5分钟),50%硫酸镁湿敷,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 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水温不得超 过 30C )。 2、 高渗性刺激药物,必要时局部封闭 3、 根据药物性质使用冰敷或热敷 1、主管医生对症处理 — 2、汇报护士长或责任组长,严格交接班 3、填写护理不良事件表上报护理部 、 / 进一步处理 1、 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2、 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 》 3、协助医生处理 4、局部组织坏死请普外科会诊 、 /

、/

护理记录详细描述外渗经过、药物名称、量、处理方法、局部皮肤情况、处理后效果Array 注:1、使用化疗药物时,化疗前后一定要用生理盐水冲管,确保畅通才能输注药物 2、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类)忌冰敷,需热敷 3、冰敷1h后红肿是否减轻,2h后肿胀部分消退,仍有红肿发热感 予制动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改为间断冰敷12?24h,期间 用喜疗妥外涂,冰敷期间注意会冻伤局部皮肤。 4、凡有可疑外渗者都按外渗处理 5、药物外渗处理措施不得交家属代劳,均由护理人员完成,并做好 严密交接班。 浦口区中心医院护理部 二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文件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皮细胞破坏、血管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

如何正确处理药物外渗的护理

如何正确处理药物外渗的护理? 2015-05-25 11:01 来源:作者: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

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

输液外渗处理流程图

输液外渗处理流程图立即关闭输液调节夹,抽吸渗入皮下的药液,正确拔针,抬高患肢,制动,防压 评估药物性质,外渗情况报告医生、护士长 缩血管药物★1高渗性药物★2化疗药物48h 禁止冰敷, 遵医嘱可给予 酚妥拉明湿敷遵医嘱可给予654-2、透明质酸酶湿敷,或 芦荟、萝卜片 外敷遵医嘱48h 内冷热疗★3,4,如意金黄散外敷,50%硫酸镁湿敷★5遵医嘱48h 内冷疗,654-2,透明质酸酶湿敷,50%硫酸镁湿敷 根据评估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1、封闭:最好在渗漏后1h 内,越早越好。2%利多卡因2ml 加透明质酸酶200u 局 部封闭或2%利多卡因1ml 加生理盐水3ml 加地塞米松5mg(1ml)。 2、静脉炎:外用透明贴或喜疗妥、纳米银离子抗菌凝胶。 3、红肿:均可给予冷疗(7-10℃)、高频超短波(康复科)。 4、血管条索状改变:海特光(康复科)。 5、PICC 、CVC 感染有渗出者:海特光(康复科)。 6、刺激性、毒性药物渗漏或任何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皮肤出现水泡,变紫变黑或 坏死,请医院皮肤伤口专家会诊。 持续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 继续给予对应处理,评价效果,班班交接并记录。 按护理部要求,上报护理部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 其他:抗生素、血制 品、造影剂、脂肪乳 ★1:缩血管药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2:高渗性药物包括:10%氯化钠、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3:冷敷适用于蒽环类化疗药物,如紫杉醇/氮芥/多柔比星等所致的皮损,蒽环类药物外渗后禁用热 敷处理,可用冰袋间断冷敷(7-10℃)外渗处的皮肤24-48h ,每隔15min 冷敷15min 。 ★4:热敷适合植物碱类化疗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奥沙利铂等。此类药物外渗时局部冷 敷会加重毒性作用。可于渗漏部位热敷24h(50-60℃),每隔15min 热敷15min 。 ★5:硫酸镁湿敷时应盖住针眼,钙剂、甘露醇禁用硫酸镁湿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