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外渗处理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以及程序3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以及程序3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且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

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病人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病人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病人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入,可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尽量
回抽漏于皮下的外渗药物,然后拔除针头。

二、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

指导护士立即使用
0.5%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三、对于药物外渗轻度者第一天行皮下封闭2次,两次时间间隔以6—8小时为
宜,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将处理过程记录于护理记录中。

四、对于药物外渗严重者,第一天行皮下闭封3—4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
时间间隔以6—8小时为宜,以后酌情处理。

将处理过程记录于护理记录中。

五、护士每天严密观察病人皮肤药物外渗情况,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弹性、疼
痛的程度等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六、局部选用喜辽妥软膏外敷,外用无菌纱布覆盖。

七、病人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冷热敷。

八、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与清创、换药处理。

九、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

十、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十一、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及时向护士长汇报,12小时内(重大事件30分钟内)护士长以口头、电话、短信等方式上报护理部,一周内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

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种类
处理方法
血管收缩药(去甲肾、多巴胺、阿拉明等)
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血氧。
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
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6、顺铂外渗:可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
7、植物碱类: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②给予氦氖激光照射。若无上述解毒剂可用2%利多卡因2ml加生理盐水5~10ml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局部封闭。
一般药物渗出(维生素类等)
给予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50℃左右,10-15分钟观察反应。也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5%酒精湿热敷。可使用喜疗妥膏剂外擦。
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
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甘露醇、50%葡萄糖等)
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化疗药物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冰敷时间最初72小时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解毒剂可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每6小时1次,共2周或依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注射8.4%碳酸氢钠5ml局部封闭,同时给予冷敷局部降温。
4、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浸润注射于外渗部位,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5、阿霉素外渗,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mg或地塞米松5mg,冰敷至少60分钟,抬高患肢。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一碳酸氢钠、造影剂、胺碘酮、甘露醇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二脂肪乳剂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3、654-220mg加生理盐水10ml加5%利多卡因10ml湿敷至肿胀消退; 三葡萄糖酸钙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3、香丹注射液湿敷至肿胀消退;四多巴胺、阿拉明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立其丁10mg加生理盐水10ml局部封闭,注意观察血压变化;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五CTX、VP-16、5-FU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50%的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小时;3、可用芦荟湿敷;六ADM、VCR、氮芥、盖诺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1%的利多卡因10ml加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6小时后重复一次;3、50%的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小时;4、可用芦荟湿敷;冷敷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是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另一方面,冷敷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局部破坏因子灭活,同时,冷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或缩短疼痛的时间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热敷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艾衡、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50℃,24h持续使用药物湿敷;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换药;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经以上处理效果不佳的话行以下处理:1、报告护理部,请会诊;2、烧伤湿润膏涂抹q2h;3、必要时请伤口护理小组指导换药;六、药物外渗应急预案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9、安慰病人,作好心里疏导;七、药物外渗处理流程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指引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换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静脉输液。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臂围。

9、安慰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指引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

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文档资料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文档资料

血管收缩药物处理——多巴胺
心肌收缩力加强
多巴胺
外周血管收缩
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5mg的生理盐 水10~15ml充分浸润注射,然后用纱块 覆盖
处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 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101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原理:酚妥拉明扩张血管,使外周血管痉挛解除,改 善微循环
甲状腺疝气小儿、胸外科 刘晓芬
多巴胺外渗案例
患者消化道大出血,血压低,护士在右下肢留置浅静脉留 置针微泵静注多巴胺,N班护士交接班巡房,发现患者右小 腿静注多巴胺处皮肤发红,有回血,无肿胀,立即拔除。 局部外涂赛肤润,抬高右下肢。
1、下肢输液;
2、外渗后无及时处理。
主要内容
一、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及分级 二、临床致渗漏性外渗损伤的药物种类 三、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五、总结
脂肪乳外漏
形成脂 肪小滴
造成局部毛 细血管或组
织阻塞
皮肤红肿、 胀痛、出血、 渗出、水肿 坏死及纤维
性变等
处理: 50%硫酸镁加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湿敷
造影剂外渗处理
处理:
1、用50%硫酸镁局部冷湿敷,绝对不能热敷,因热敷会增 加血管的通透性,使血管内向外渗出更多,肿胀更明显。 2、以用新鲜的马铃薯切片外敷。 3、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可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①给药期间刺激或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致局部炎症反应可形
成红肿硬结形成脓肿,称化学性蜂窝组织。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药物毒性作用过强或致局部血管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巴胺注射液渗漏处理流程停止输液
回抽药液,回抽后拔针,轻压止血
评估1.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
2.局部反应:皮肤颜色(苍白或变色)、程度
3.外渗量
4.外渗原因
初步处置
报告
进一步处理观察
记录1.常规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
2.外渗量少且皮肤完整,遵医嘱使用酚妥拉明外敷
3.严重者用1ml|1mg酚妥拉明局部封闭
1.主管医生对症处理
2.上报科主任和护士长,必要时上报护理部
1.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2.必要时请皮肤科和外科会诊
3.协助医生处理
4.局部组织坏死请专家会诊
护理记录单详细描述外渗经过、处理方法、局部皮肤情况、处理后果
每30分钟、1小时、2小时观察患儿局部的皮肤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