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
郭嵩焘:一个为时代不容的“异己者”

郭嵩焘:一个为时代不容的“异己者”快,关注上方“岳麓书社”,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共享读书生活~郭嵩焘:一个为时代不容的“异己者”钟叔河出使英国时之郭嵩焘马克思在谈到一八四〇至一八四二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时,指出这场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而代表“天朝帝国”走向“地上的世界”的第一位高级代表,便是郭嵩焘。
郭嵩焘不同于在他以前去西方国家的人。
他是“文馆词林”出身的“少宗伯”,是传统士大夫阶级的上层人物。
他的亲历西方,代表的不仅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天朝帝国”,而且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出使前请训时慈禧太后与郭氏之对话(光绪二年七月十九日)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郭嵩焘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不仅超越了“天朝帝国”朝廷交给他的使命,而且还能够超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形成的观念和教条,能够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地去考察和发现这个陌生的“地上的世界”里的新事物和新道理,从而作出了西方不仅有“坚船利炮”,而且在“政教”“文物”等方面都已经优于当时的中华,中国若要自强,就必须向西方学习的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
一八五八年中英天津条约缔结时,马克思曾在文章中举出伦敦《每日电讯》的一句挖苦话,说是这样一来:英国公使将常驻北京,而某一位满清大官将驻在伦敦,也许他还会邀请女王参加在阿尔伯特门举办的舞会呢。
郭嵩焘并没有在英国报纸预先摹绘的这一出滑稽戏中露面,却因为走向“地上的世界”,讲了一些关于这个新世界的真话和好话,而在他所属的“天朝帝国”的士大夫阶级中演出了一场悲剧。
梁启超在六十年前便讲过下面的故事: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
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
嗳哟!可了不得。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这里所说的“一部游记”,便是郭嵩焘出使英国时从上海到伦敦五十天的日记,由他本人整理后钞寄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书名刻板印行。
郭嵩焘:一个被唾弃的先行者

郭嵩焘:一个被唾弃的先行者9月22日,我途经南安普顿。
这里是英国最大的邮轮港之一。
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这里曾是英国最繁荣的港口。
1912年,当年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正是从南安普顿出发,在驶向美国的途中不幸沉没。
那是异常阴冷的一天,先是绵绵细雨,飘洒无着。
我们沿着港口慢行,雨水渐渐阔大起来。
风从烟灰色大海吹来阵阵寒气,钻入人的心里。
这样奇冷入骨,若是没有一杯热茶驱寒,简直无可名状。
141年前,正值隆冬,南安普顿应当比9月份冷多了。
正是在那一年,一个中国老人从这里登陆,开始他两年多的外交官生涯。
一郭嵩焘承受的恶意,比南安普顿的凄风冷雨还要令人畏惧。
这位年届六十的老人,被选定作为致歉使团公使。
他将代表大清帝国,为上海领事馆翻译员马嘉理在云南被杀一案,向维多利亚女王致歉,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大清派遣的首任常驻公使,将开启一个历史性的局面。
1866年,两份重要的文件由总理衙门上奏天听,随后由皇帝下旨分发到各省级大员,征求他们的意见。
其中一份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说贴《局外旁观论》,和英国驻华公使馆文化参赞威妥玛的备忘录《新议略论》。
两位英国人表达了对中国问题的基本看法。
他们敦促大清尽快移动,朝着西方人所推崇的进步方向。
在兴办商务、开办铁路电报等之外,两人都提到了当前最急迫的问题之一,建议尽快派出驻外公使。
赫德爵士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赫德深信:“我认为在国外设立公使馆是一件同进步本身同等重要的事,我将之视为中国藉以保存自由与独立的最不讨厌的办法,不惟此,它还会使中国与西方紧密联系起来,并将确定无疑地使这个国家取得进步而绝不可能出现倒退。
”威妥玛也从大清自身的利益出发劝诱:“惟遇设若某国大臣所定,中国之意不同,中国既无大臣驻扎伊国,只由该大臣自向本国辩驳,何人在彼能代设辩?”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认同这份建言,在他看来,威妥玛劝说中国派遣对外公使,是“以富强夸耀于我”,让中国人知道轮船、电线的便利,进而效仿,对于中国亦有益处。
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_林东梅

第36卷 第5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5 2015年9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Sept. 2015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林东梅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000)摘 要: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是近代第一个正式领衔中国出使西洋带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人在中国由传统化外交向近代化外交转型的关键期郭嵩焘以其独到和极具远见的视角处理中外。
,关系他认真考察国情和夷情认为与西洋的外交应该秉持以。
“”“”,礼相待以理制胜的原则他提出的和平、,外交思想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认为中国的外交主线应该是循理在对外交往中要通情要达理。
“”,,,要知法要知己知彼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外交模式的转变进程由于时,,。
代局限其外交思想于当世未产生深远影响但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广为后世称颂和借鉴,,,。
关键词郭嵩焘外交思想形成背景思想精髓:;;;中图分类号:K 249.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21 文章编号:2096-059X (2015)05 0101 05郭嵩焘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城西光绪十七年,(1891年卒字伯)。
琛号筠仙曾经在玉池山躲避祸乱因此又有,,,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也有学者称其养知先、,生郭嵩焘在政治外交等领域造诣深厚是晚。
、,清时期蜚声国内外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论述。
及著作甚是丰硕已经刊行的有养知书屋文,《集十二卷史记札记五卷使西纪程》、《》、《》二卷玉池老人自叙一卷郭嵩焘日记、《》、《》四卷湘阴县图志三十四卷湘阴郭氏家、《》、《谱十卷等》。
近代学者对郭嵩焘的研究自其逝世开始但,真正以现代观点对郭嵩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时任南开大学教授的,蒋廷黻先生是最早以现代视角对郭嵩焘进行研究的学者蒋先生认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郭嵩。
甲午痛思:主张走邪路的“汉奸”郭嵩焘

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
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
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
、“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
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
郭嵩焘到英、法等国以后,周咨详访,博览群书,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他不仅认
藩、李鸿章的深交,平步仕途、终老一生,当非逆料之事。
不过,后来的出使经历,却毁了他余生的顺境。
梦醒者的痛苦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
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
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
质上讲,摆出一副公正持平姿态的“中体西用”说,尽管不再赤裸裸地公开反对向西方近
代文明学习,但其貌似维新却在骨子里维护了农业宗法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癸未年前后,中国尚处于学习西方的第一个阶段,人们的认识尚停留在“中体西用
”的水平,许多清流之士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更何况郭嵩焘的思想明显超出同侪,无
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
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傲不为礼”
浅谈郭嵩焘政治思想

系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班级:09级历史系一班学号:200916031130 姓名:蒲云红浅谈郭嵩焘的政治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谈论郭嵩焘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发展历程。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的政治观上,主要是明君、贤臣和顺民的基本模式与民本思想。
出使英法期间,在深入的了解西方的政治体制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而他大胆的抨击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表现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
关键词:郭嵩焘政治思想变化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学名先杞,后改为嵩涛,字伯琛,号筠仙,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在光绪二年(1876)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出使英法。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三次去官,他的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咸丰、同治时期:后期以出使英法为标志,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一郭嵩焘早年的主要政治思想郭嵩焘生于晚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这是因为他的阶级地位和家庭出身,以及他早年深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前期的政治经历所决定的。
因而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建立于传统的政治理念上,即明君、贤臣与顺民的基本模式和孟子以降的民本思想。
1、明君他在论及汉代议政制度时,表达了对“明君”的向往。
他写道:“汉时国有大政,公卿会议,下逮议郎,皆可直摅所见,上赞军国之至计,人主亦常屈群议而从之。
言者不以为器,大臣不以为恩,天子亦不以为功。
故以为听言之广,后世无若汉者,惟其以实不以文也,抑惟天子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而人能自效其诚也,今之叔皮(汉代班彪之字)不难其人,而能与朝廷之议者,旷世无由一见。
人才何由而兴,国政何由而善哉【1】。
郭嵩焘十分推崇汉代的这种君相分权共治的制度,主张“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2】公开政治,避免专制独裁与暗箱操作,建立一种宽松互补的政治决策机制,才能人才兴且国政善。
试论郭嵩焘政治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异同

2008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 o .2 2008 总第173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 ra.l N o .173#中国史研究#试论郭嵩焘政治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异同楚德江(徐州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 郭嵩焘和其他洋务派人士一样,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0的洋务思想,但与其他洋务派人士不同,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特别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
这使他超越了洋务思想的理论框架,彻底颠覆了洋务派/中体西用0的理论根基,为变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思想启蒙和理论探索。
[关键词] 郭嵩焘;政治思想;洋务运动[中图分类号]K 256.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8)02-0121-03作者简介:楚德江,男,河南淮滨人,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
郭嵩焘(1818)189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认为是/洋务派的重要理论家。
0/李鸿章致力于洋务实践,郭嵩焘注重思想方面的探索。
0[1](P313)然而,作为士大夫阶层中最早主张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物之一,郭嵩焘的思想已经突破了/办洋务0的水平。
[2](PP117-140)他与洋务派有很大分歧,与改良派思想也有距离,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0。
[3](PP169-183)郭嵩焘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胆识,把西方文明展现在守旧、虚妄的国人面前。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他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对于近代中国人实在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启蒙。
0[4](PP69-74)他的重商主张是/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界价值观念的一次重大更新0。
[5](P122)而他关于/西洋立国有本有末0的主张更是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石破天惊的创见0。
[5](P120)有人甚至断言,/郭嵩焘是19世纪中后期在维新派以前关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惟一的理论家。
略探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转变

略探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转变摘要:本文从郭嵩焘的不同时期来剖析其洋务思想形成的时间、过程以及最终的转变。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钦命常驻西方的出使大臣,郭嵩焘对中国外交史的推动具有开创意义。
关键词:郭嵩焘;洋务思想郭嵩焘(1818—189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
郭嵩焘和曾国藩、李鸿章同一个时代的人,和曾国藩是同学、同乡又是好朋友。
但是他的一生,从政经历非常坎坷,从他的遭遇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当时近代社会尤其是官场文化的一个缩影。
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转型,在这样急迫而又深刻的全面转型中,社会和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利益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剧变,新与旧的冲突,各种矛盾重重叠叠搅合在一起。
在这个激烈起伏大起大落瞬息万变的的历史大潮中,郭嵩焘一直处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
我们都知道,作为出使西方的第一人,郭嵩焘的主要思想便是他在当时及其先进的洋务思想。
这促使了他后来出使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也造成了他晚年的悲惨落寞。
然而在当时那个沉溺于“华夏中心论”的社会中,是什么使得他拥有超乎常人的先进思想呢?这些思想究竟是家庭培养的结果还是他自己后来所领悟出来的呢?实际上,郭嵩焘从小的教育与中国古代的传统家庭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郭嵩焘曾说过,他的家族“自曾祖父母以来,本为巨富”[1],然而到他父亲郭家彪这一代,由于“连年大潦,所受皆围业也,坐是益困于水”[2],加上他的父亲“尤喜济人之急”,经常主动帮助乡里,好善乐施,最终家道便日渐衰弱了。
郭嵩焘祖上三代都是经商,因此郭家彪夫妇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郭嵩焘能够刻苦读书以求取功名。
而郭嵩焘也是聪敏多思,小小年纪便写得一手好文章。
郭嵩焘从小接受的也是传统的儒家教育,由此可见他之后洋务思想的形成并不在这一时期。
在追求传统科举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走的并不顺利。
两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之后,失意的郭嵩焘在友人的推荐下到杭州当幕僚。
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郭嵩焘目睹了“夷狄”的坚船利炮把清军打的大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师解析)贵州省贵阳市2015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2015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二、非选择题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也创立了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此后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党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竹。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借鉴并改造前人制度和理念的具体表现。
(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法如何体现了多元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结果。
(7分)【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析】(1)注意关键信息: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代表制、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由此可概括出四个表现。
(2)来自材料的关键信息有:利用宪法衍生的党政机制、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加上我们熟知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妥协,大州与小州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保留奴隶制等问题上,都可见美国宪法之中多元利益集团的妥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辽 宁 警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ACADEMY2009 年 11 月第 6 期(总第 58 期)Nov.2009No.6(Sum.58)洪 岩(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摘 要: 郭嵩焘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仅单纯依靠军事,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来辅成。
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进行了较为全面、 细致的考察。
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人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关键词: 宪政;君主专制政体;议院;民主中图分类号: D0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5378(2009)06 - 0008 - 03收稿日期:2009 - 10 - 24作者简介:洪 岩(1978 —),女,辽宁辽阳人,博士研究生,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中国的宪政之路是一条艰难而崎岖的道路,从清朝末期到今天,无数仁人志士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求索,郭嵩焘便是其中之一。
郭嵩焘(1818--189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认为是“洋务派的重要理论家。
”[1]郭嵩焘是第一位驻外公使,是最早踏出国门、亲身体验西方社会的人士。
出使期间,郭嵩焘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比较深入地探究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并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对比分析,充分肯定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价值,也初步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
一、郭嵩焘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一)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民共主国政郭嵩焘在1875年的奏折《条议海防事宜》中曾经说过:“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2]“政教之及人,本也;防边,末也。
”所以西洋之所以日益强大,是因为君民共同主持国家大政方针,他赞成深入学习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
郭嵩焘非常推崇西方资本主义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是西方长治久安的基础,“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3]他赞赏道:“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幾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
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
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
”[4]他认为西方各国“强国富国之术、尚学兵艺之方、与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所以“通民情”、君民上下沟通使国事日臻富强,确有中国古时三代遗风。
然而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视君民之间为恩赐与被恩赐、训诫和被训诫的关系,君民关系根本对立,难以同心,因此君民、官民共事难以成功,再加上吏治腐败、士失其职,从而造成了“上下之情隔已甚”的局面,其结果使国事日益衰弱。
因此,他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
他说:“圣人以其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颇疑三代圣人之公天下,于此犹有歉者。
秦汉之时,竭天下以奉一人。
”从此,“恣睢之欲逞,而三代所以治天下之道于是乎穷。
”[5]与三代之道作比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评。
所以说,中国要摆脱衰弱的境地,不能舍本逐末,必须理顺君民、官民的关系,改变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状况。
(二) 议会制与民选市长制是西方的立国之本郭嵩焘在西方的启示下,积极主张改革,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造中国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力图给困境中的封建王朝输入新动力、新血液,以此来挽救国家。
他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因素,因而十分欣赏西方以议会民主为中・8・心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开始突破封建统治的所谓“道”,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
他说:“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
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馀年终以不敝。
人才学问相承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
”然而,“中国秦汉以来二千馀年适得其反,能辨此者鲜矣”。
[6]光绪三年二月三十日,郭嵩焘在英国期间,通过“赴下议院听会议事件”,感受到议院中议员参与讨论政府政策畅所欲言的热烈场面,他描绘道:“有议院绅阿定敦,先知会政府毕根士由(毕根士由系上议院绅、是日亦至坐听),发论凡数千言。
每有中肯处,则群高声赞诺。
其兵部尚书哈尔谛辩驳其误,亦数千言,语尤畅朗。
次议绅阿葛尔得复申阿定敦之说,亦数千言,徒诘政府因循坐视,不能出一计、定一谋,其言颇强坐以无能。
”他赞赏英国上下议院制,使得“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馀年终以不敝。
”他意识到英国的两党制:“大抵英政分立两党,一主时政,为新政府毕根士由一党;一专攻驳时政,为旧政府格男斯敦一党。
”郭嵩焘十分推崇两党遇事推究辩驳“其主议院事者,谓之斯毕格,坐正中堂皇。
始就坐,斯毕格赞称静坐止言谈,即有应称起立,论所诘事……凡有言皆起立,其馀皆坐,语毕退就坐,乃继起应之,无敢儳言者。
”[7]这样英国在朝与在野两党互相牵制,以防专制独裁,从而保障民主。
郭嵩焘还看到,在英国,公共舆论对政府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西洋一切事情皆著之新报,议论得失,互相驳辩,皆资新报传布。
执政亦稍据其言之得失以资考证,而行止一由所隶衙门处分,不以人言为进退也。
所行或许有违忤,议院群起攻之,则亦无以自立, 故无敢有资意妄为者。
”[8]这种舆论监督既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保障,也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放弃德治,实行法治郭嵩焘揭露了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弊端、肯定了议会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他从德治、法治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
德者,专于己者也,故其责天下常宽。
西洋治民以法。
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
其法日修,即中国之受患亦日棘,殆将有穷于自立之势矣。
”[9]郭嵩焘正确地指出了法治、德治的区别,并对依靠统治者的个人政治素质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表示怀疑、对西方议会民主的法治原则表示由衷的推崇。
郭嵩焘尤其赞叹西方法制的严明:“严为刑法,虽贵不贷。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中国也有许多森严的法律,关键是有法却无治“法密而行不果,行之亦不一致,有罪未必皆获遣,获遣未必终废弃,故敢于干冒典刑。
”有法不依,法亦失效,致使社会人心、风俗败坏。
郭嵩焘还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运行机制进行了考察,“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之权,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
催科不由长官,墨吏无所逞其欲;罪名定于乡老,酷吏无所舞其文。
人人有自立之权,即人人有自爱之意。
”由此观之,郭嵩焘通过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思考,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改造,以求建立“君与民交相维系”的政治框架。
[10]二、郭嵩焘宪政思想的评价(一)郭嵩焘的宪政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变法框架在清末兴起的洋务运动中,主流派的洋务思想家、洋务活动家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均主张“中体西用”。
认为只要维护好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并附之以西方的技艺,就能改变中国落后的状态、就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
因此,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理论基础的洋务运动,虽然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局限于器物层面。
在法制方面,洋务运动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西方法律文献的翻译、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及国际法知识的输入,但未涉及法律制度层面。
尽管郭嵩焘也经历了赞美西方器物这个层面,但在通过对夷务的研究特别是出使英、法两国后,郭嵩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观,强调学习西方的治国之“本”,实行西洋的“国政、军政”,学习西方“朝廷政教”等政治制度,并通过培养国人的法治意识,以利于国家的治理。
也就是说,要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既不能光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也不能局限于对既有制度的边角修补,关键还是要首先从政治上进行改革、从制度层次上进行改革,・9・洪 岩: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辽宁警专学报 2009 年第6期这正是郭嵩焘高于洋务派其他人之处。
(二)郭嵩焘的宪政思想体现了“以政教为本”的“本末”论“本末”论是郭嵩焘通过对西方社会的充分了解和对中国洋务活动的认真反思而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向西方学习,必须先学西洋的立国之本。
“本”是什么?“本”是“朝廷政教”、是“国政、军政之得失”,“政教之及人本也”。
而“末在商贾,造船、制器。
”郭嵩焘在出使英法后,又将“本末”论的理论体系作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具体化。
他主张不能舍本逐末。
这样概括起来“本”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君民共主国政是国家强盛之本,“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此论致允。
”;第二,议会制和民选市长制是立国之本,“推原其李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事日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有顺从民愿之情。
”第三,抛弃“德治”实行“法治”,“西洋治民以法。
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常迫。
”第四,推行西学,他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繁荣昌盛,“其源皆在学校”;第五,造就“通变之才”,西方国家用人“必当其才,而无敢以斯意援引,此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也。
”所以人才标准应“以通知洋务为要”。
(三)郭嵩焘的宪政思想是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积贫积弱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这样的情势下,救亡图存也就成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先驱者开始开眼看世界,以西方国家作为参照系,进行审视比较,试图寻找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构想中国致富致强的方案。
郭嵩焘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公使,也积极探求新的救国自强之路。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踏上了出使欧洲之路。
郭嵩焘不惧怕恶言攻击、不顾病弱身躯,不辞远涉重洋的辛劳受任出使,不是去做纯学术研究,也不仅因王命难违,而是希望利用这一实地考察西方的机会,以求有益于中国富强之道的探索。
他在出使期间,对欧洲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对比中西方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开始提出了改革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他所提出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的体现,所以说,郭嵩焘是改造旧社会的先行者。
同时,由于郭嵩焘主张改造旧社会,对旧传统发起了挑战,必然会触犯一些社会集团的利益。
因此,郭嵩焘最终为清王朝所不容,并被那些故步自封的封建卫道士围攻。
参考文献:[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2]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G].杨坚校补.郭嵩焘奏稿. 长沙:岳麓书社,1983:345.[3][4][5][6][7][9]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钟叔 河.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4:156、434、 627、407、159—160、627.[8]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2:368.[10]李友兰.简论郭嵩焘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 与思考[J].菏泽师专学报,2002(1):36. (责任编辑:陈 阳)・10・Abstract: Guo Songtao was one of the early westernization bureaucrats of China. Through socialpractice for many years, he realized that a powerful country couldn’t depend upon the military purely,butmust have the politics systems to operate with it. So he inspected comprehensively on the western democratic systemof government. He not only dar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butalso had profound reconsiderations on the Chinese politics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Comparing with the peopleof the same times,Guo Songtao’S thought was profound,so he became inevitably a lonely pioneer of ideologicalliberation. Key words: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bsolute monarchy; congress; democracyThe Introduction and Evalution on GuoSongtao’s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dea(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 Liaoning Normal Institute,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HONG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