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的晚年思想

合集下载

《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龚自珍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贡献,以及由古文学转向今文学的原因,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龚自珍如何结合经史,阐发《春秋》大义三律。

第二章魏源的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启蒙哲学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为经世派的魏源在传统学术和启蒙思想之间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以“经术为治术”的批评标准,朴素的辩证法和进化的历史观。

第三章曾国藩与其他封建卫道者的保守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一宗汉儒”“汉宋兼容”的经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唯心天命观及“格物诚心”论。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人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郭嵩焘融贯中西的学术思想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郭嵩焘的调和汉宋、经史兼治,探求西儒、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寻觅中西相通之理。

第五章张之洞从政、治学、综合汉宋和立足古文经学的中体西用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观以及“经世”“务实”之学。

教学重点、难点:“中体西用”的哲学基础及其“开新”“卫道”的统一。

第六章严复以摄取进化论而自强保种名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严复是如何吸纳西方哲学以求经世致用的,以及他是如何重估中西文化的。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他晚年对传统的回归。

第七章康有为的经学擅变、抉发微言与哲学观种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及其对《春秋董氏学》等儒家经典的阐释。

教学重点、难点:《空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一、龚自珍简介龚自珍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一位很关键的人物。

龚自珍虽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对一些哲学问题,如名实关系问题、人性问题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龚自珍与古文经学(一)受外祖父段玉裁和父亲龚丽正的影响。

略论郭嵩焘和左宗棠的关系——兼论二者外交思想之异同

略论郭嵩焘和左宗棠的关系——兼论二者外交思想之异同

致仕” 阶梯 中攀 爬 得更 高 。相 同 的 , 的 二者在 这条
道路上 走得 都很 艰 难 ; 同 的是 二 者 所 达 到 的终 不 点 不 同。道光 十八 年 ( 8 8年 ) 左 宗 棠 三试 春 闱 13 ,
失 败 , 怀失 望 , 满 决计 “ 从此 款 段 出都 , 复再 踏软 不
红 , 群 儿 争 道 旁 苦 李 矣,] 与 ,( [ , “ 意 进 在 绝 取 ”3 [( 后 , ] 致力 于 实学 的研 究 , 研农 学 、 地 钻 舆

郭 与 左 的 “ 交 ” 系 至 关
之学 , 开馆 授 徒 , 湘上 农 人 ” 以“ 自居 。同年 , 嵩 郭 焘首 次 参 加会 试 , 果 一 样 落 第 , 在 几经 挫折 结 但 后 , 嵩焘 终 于在道 光 二 十七 年 ( 8 7年 ) 到 了 郭 14 达 读 书人 的最 高 荣 耀 目标 点 翰林 。后 来 , 咸 丰元 在
1世纪 4 9 0年 代 以来 , 本 主 义 以 坚 船 利 炮 资
为矛 , 以经济侵 略 、 文化 侵 略为盾 来势 凶猛 地涌 向
华夏 大地 。隆 隆的炮 声不 仅 炸开 了 中国闭关 锁 国
的大 门 , 震醒 了忧 国爱 民的先进 知识 分子 。“ 更 经
年 (8 1年 ) 特 诏 开 孝 廉 方 正 科 川 ] 15 “ E( ∞, 已经 中 进 士 的郭嵩 焘推 荐左 宗棠 应试 , 是左 没有 赴考 。 可 相 同 的道路 , 同 的结 果 。郭 嵩 焘 进 士 出 身和 左 不
[ 键 词 ] 郭 嵩 焘 ; 左 宗 棠 ; 关 系 ; 原 因; 外 交 思 想 关 [ 图分类号] 0 中 K2 7 [ 献标识码2 文 A [ 章 编 号 ] 0 89 2 (0 6 0 —0 90 文 10 —3 2 2 0 ) 10 6 —5

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

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
维普资讯
J OURN I CANG EDUCA AL OF L N
临 沧教 育 学 院 学 报 TO O L GE INC L E
… 2 0 , ●3期 o 2年 第 - ● 。 ●
郭 嵩 焘 出 使 经 历 与 经 济 思 想 略 探
H 艮目睹 了西 方 资本 主 义文 明 ,对 西 方社 会 的 观
局 中享 有较 高 的政 治 地位 。他建 议 清政 府 允许
民 间 私 人 投 资 举 办 造 船 业 、从 事 航 海 贸易 活
动 ,以消 除 沿 海 商人 比附 洋商 的弊病 ,“ 船 、 造
制器 当师 洋人 之 所 利 以利 民 ,其 法 在令 沿 海 商
察 与 了解 ,促进 了郭 嵩 焘 思想 的演 变 。这 种 思 想变 化 标 志着 中 国人 走 向世 界 ,开 始摆 脱 封 闭 的传 统 农 业世 界 的束缚 。本 文仅 就 郭 嵩焘 出使 经 历 与其 经济 思想 作 一粗 略 的探讨 。
人广 开 机 器局 。” )' 具 体分 析 了这样 做 的 ¨(4他 P1 3 好处 , 一是 可 籍此 与西 方 商人 竞 争 , 使 商 民 其 “
考 虑经 济 问题 是 从 全 局 上着 眼 的 。
中外 大势 ,调整 传统 的重 农 抑商 政 策 ,鼓 励 民 间 私人 投 资 ,发 展对 外 贸易 ,兴办 近 代 的航 运
业 。 8 5年 在 就海 防事 宜 所 上 的条 陈 中 , 说 : 17 他 “ 洋 立 国 , 广 开 口岸 ,资商 贾 转运 , 收其 西 在 因 税 以 济 国 用 ,是 以 国 家 大 政 ,商 贾 无 不 与 闻 者 。”1P 1 出西 方 各 国是 建 立在 资本 主 义经 [(4指 ]3 济 制 度基 础之 上 的 ,商 人 资本 家在 国家政 治 格

郭嵩焘诗文相关资料

郭嵩焘诗文相关资料

一、《郭嵩焘文集》系湖湘文库决定出版的《郭嵩焘全集》之一部分,是郭氏一生所写如论、序、跋、传(含行状)、墓志铭、记、告文、议等各类体裁文章的汇编,一共25卷。

二、郭嵩焘善文,王先谦称“先生之文,畅敷义理,冥合矩度。

其雄直之气,追配司马迁、韩愈,殆无愧色。

”并“娄从臾付梓”,而郭嵩焘执不可,盖因其“不欲以文人自命”。

郭嵩焘虽在《湘阴县图志•艺文志》部分说自己已有《养知书屋诗文集》12卷,但只是进行了整理,并未出版。

郭氏殁后次年(1892),受托为其整理文稿的王先谦即编印了《养知书屋遗集》,这其中就有《养知书屋文集》28卷,与郭氏本人所述卷数出入较大,似应为编排方法不同所致。

1984年,岳麓书社将《养知书屋遗集》中的文集和诗集合编为一册,名曰《郭嵩焘诗文集》,重新排印出版。

三、王先谦所编《养知书屋遗集》中的郭氏文集,其中有五卷是书信,于体例似有不妥;杨坚先生点校并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诗文集》,与《郭嵩焘全集》所定体例不合。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将郭嵩焘的文集单独编辑成册,诗、书信亦分别独立成册。

四、此次整理出版的《郭嵩焘文集》,以《养知书屋文集》为底本,并广为辑佚。

辑佚的具体情况如下:从《陈宝箴集》(下)中辑佚了郭氏评语16则,从《棠坡朱氏家谱》中辑录了1件,从《毛尚书奏稿》中辑录了1件,从《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三辑录了1件,从《郭嵩焘先生年谱》中辑录了5件,从《随使英俄记》中辑录了5件,从《台湾杂记》中辑录了1件,从《汀龙黄氏四修族谱》中辑录了1件,从《清左文襄公宗棠年谱》中辑录了2则,从《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辑录了1件,从《近代名人墨迹》中辑录了1件,从湖南省图书馆获得郭氏未刊手稿3件,从长沙市博物馆获得郭氏书法作品2件。

除以上散见之件之外,还从《郭氏佚书六种》中辑录了4件,另将单行的《玉池老人自叙》1卷也一并收入本集。

五、《养知书屋文集》系按体裁分卷编次,兹一仍其旧。

因其中的书信5卷(其卷次为9-13)已抽出,后面的卷次依次递补。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生平事考郭嵩焘,湘阴人,我国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杰出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

派名先杞,乳名崧龄(亦称“龄儿”),字伯琮,号筠仙,或署云仙、筠轩、仁先。

曾号南岳老僧、南岳老人,又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

在长沙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

家族历史据郭嵩焘自己主持编修的《湘阴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源自春秋时期的“虢”国,就是成语“假虞灭虢”中的“虢”。

虢郭二字相通。

虢国被晋灭亡,虢公丑奔京师,遂姓郭氏。

郭嵩焘的祖上原本居住江西信丰,后其中一支迁往广东南雄居住。

湘阴郭氏始迁祖称姚山公。

姚山公于明朝末年(万历或天启年间)由广东南雄迁往湘阴居住。

姚山公生有二子:有诚、有达。

自此,郭氏在湘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巨族”。

从姚山公算起,郭嵩焘算是郭氏在湘阴的第十四代人。

出生地与居住地郭氏迁居湘阴,世代居住在县城南部。

郭嵩焘于“1818年4月11日(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初七),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西正街面榴轩。

”(《郭嵩焘全集·集部三·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当时的湘阴县城西正街约相当于今天湘阴县城的三井头地区。

咸丰二年(1852年),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兵灾,在家守制的郭嵩焘在县城以南周吉岭玉池山下盖宅,取名尉迟山庄。

这是郭嵩焘的第二个居住地。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左宗棠、郭嵩焘预感动乱即将来临。

为了避祸,二人相约到山间隐居,称“为山居结邻之约”。

(《年表》895页)后来,左宗棠选择在梓木洞筑室居住,郭嵩焘也参与其中,其时,左宗植、左宗棠兄弟和郭嵩焘、郭崑焘兄弟都在梓木洞居住。

咸丰三年,郭嵩焘赶赴江西帮助曾国藩,九月二十六日(1853年10月28日),郭嵩焘告别江忠源,仍然回到湘阴梓木洞居住。

所以,梓木洞算是郭嵩焘的第三个居住地。

1866年(同治五年),郭嵩焘卸任署理广东巡抚,回到湖南,“赴长沙北乡沙坪罗汉庄,营建沙坪韩波塘新屋”(《年表》905页),这是郭嵩焘的第四个居住地。

近五年来郭嵩焘外交思想研究概念

近五年来郭嵩焘外交思想研究概念

二、 郭嵩焘外交思想形 成的 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郭嵩焘“ 主和” 外交思想形成的主 想简论》( 李育民: 贵州社会科学》 00 ‘ 2 年第 5 : 0 期) ‘ 焘“ 郭嵩 主和” 外交思想探源》( 成晓军、 张卫波: 商 《 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丘师范学院 学报》00 2 年第1 期) 《 0 0 ; 论郭嵩 焘的 外交理 1月份的 ‘ 2 论郭嵩 焘的 和平外交思想》( 易永卿: 湖南 《 1 、 基于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 是郭嵩焘外交思想 学者们一致认为: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焘 “ 郭嵩
化和中 外力量悬殊的客 观现实,其对外主和重点是为了 后的文明, 调中国 强 必须向 西方“ 法” 向 学习。 取 , 西方
保存国 体现出通过和平 力, 谈判、 主权的一面。 力争
面对中 差的 西悬 现实, 焘看到了敌 郭嵩 强我弱的 势。 大
这些文章大都对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给予肯定评 盲目 言战, 无疑于以 石, 他主 卵击 所以 张对西方 应以 列强 和
人们的非议, 近五年来, 学者们一致认为郭嵩 焘的主和外 认 识。 郭嵩焘把西 洋诸国 看作是独立于中国 “ ‘ 天子 权 交思想具有相当的 合理性, 主和” “ 不等于“ 卖国” “ 、 投 威” 之外的 有着自 己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的历史文明的 降” 郭嵩 。 焘的主和外交思想, 是缘于近代世界格局的变 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是一种落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6 期 ( 复总第5期 ) 9
船 山学刊 C u s n or l ha h u a n a J n
NO..0 6 12 0 S m o5 u N .9
近五年来郭嵩焘 交思想硼夯栅论

中法之争期间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以《申报》舆论为参照

中法之争期间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以《申报》舆论为参照
摘 要: 中法之争 中郭嵩焘对一 系列问题的看法体现其外 交思想 中务实的精神 实
质, 而这一点在清政府满朝虚骄的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然而, 郭嵩焘希望在清朝 国力衰弱 的情况下能继续保有 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 在西方列强一步步进逼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郭嵩焘被时人誉为洋务干才,亦被后人视为近代外交思想 的集大成者, 众所周知, 中国近代外交面临的一个很大困境就是 如何看待藩属国问题, 即宗藩观念对外交的影响, 在因法国侵占
选择 《 申报》 关于中法战争的舆论作为郭嵩焘思想的对比,
基于以下两点:一)《 ( 申报》 本身具有的影响力, 它是当时发行量
最大的华文报纸, 读者群覆盖了当时的主要知识分子, 上至朝廷 高官, 下至一般文人, 因此可视它为一般意义上中国社会舆论的 代表: 二) ( 郭嵩焘经常阅看 《 申报》 在他的日记里, , 关于阅看
- -


中法之争的焦点有两个问题: 一为越南宗主权问题, 二为
通商问题。这两个问题看似平行关系, 实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 只有当清朝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 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 法国才可能自由地获得通商便利。在郭嵩焘看来, 关键问题不 在于中国与法国争对越南的宗主权 , 而在通商问题, 只要清朝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4 期
Hale Waihona Puke 船 山学 刊 Ch a a o m ̄ umhnJ u
NO. .0 6 42 0
S m o6 u N .2
( 复总第 6 期 ) 2
中法之争期间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以《 申报 》 论 为参 照 舆
贺 诤
4 - 5-
维普资讯
与法国打仗, 不如中国替越南与法国战, 文日: 窃谓中朝主战, “ 越固不免于被兵; 即中朝主和, 越法亦不免交兵。与其越与法抗 而越成终亡,不若中为越助而越自可保,难者因越而启法人之

知人论世 察古知今——许《郭嵩焘大传》

知人论世 察古知今——许《郭嵩焘大传》

知人论世察古知今——许《郭嵩焘大传》
李喜所
【期刊名称】《史学集刊》
【年(卷),期】1990()2
【摘要】郭嵩焘是近代中国一位孤独的先行者。

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第一个主张在中国建立近代化的外语学党;第一个从整体上肯定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抨击清廷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第一个主张建立商办的轮船公司,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第一个突破传统的文化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和评论中国。

郭嵩焘的反传统精神和思想启蒙,应该说和康有为。

【总页数】2页(P77-78)
【关键词】郭嵩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新文化;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康有为;封建主义;反传统
【作者】李喜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
【相关文献】
1.郭嵩焘新化行吟考——道光、咸丰间郭嵩焘的两次新化之行 [J], 王晓天
2.郭嵩焘出使西洋与其对世界古典文明的初步引介——以《郭嵩焘日记》为中心[J], 陈德正;胡其柱
3.郭嵩焘作为士大夫的身份转换矛盾——《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读书报告 [J], 傅佳媛
4.一本别开生面的人物传记——评《郭嵩焘大传》 [J], 徐彻
5.郭嵩焘解庄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以郭嵩焘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为例[J], 陈仁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鉴型竺』型塑塑!圣苎塑星!竺::兰!竺坐:型:些塑竺

郭嵩焘的晚年思想徐立望【摘要]作为支持洋务运动最早的一批人士之一,郭嵩焘一直思索着中国的根本出路.晚年的他看到洋务运动的开展,并没有使中国有多少起色,开始严厉指责洋务运动的弊端、.他提出富强之本应是“人心风俗、纪纲法鹰”,企图从人心八手,挽救发岌可危的清朝统治.郭嵩焘是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赞美西方,鲍非想把中国变成西方,而是着眼于中国的内部弊端。在他看来,西方的制度所包含着的实质精神(如求实、便民等)与中国的圣人之教有相通之处: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赞美和对中国现状的抨击,力图重建秦汉以来失落几千年的真正的儒家圣人之浩。【关键词]郭嵩焘西方人·心风俗三代之治【作者简介]橹立望,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博士,浙江杭州,310028。

公使一职卸任后,郭嵩焘晚年严厉地指责洋务运动出现的弊端,要求以“人心风俗”为本,重建“纪纲法度”。这就让后人难以理解,一个高度赞美西方文明的人怎么突然大谈中国的“纲常名教”呢?研究者作出两种解释,有的干脆说他思想出现退却,o也有人把文化交流展丌的三个逻辑层次,即器物层、制度层、文化心理层,套人郭嵩焘身上,断言:“他讲的‘纪纲法度、人心风俗’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以议会制为主的民主政治,国家(资产阶级政府)与人民(资产阶级)利害相关的经济制度,以‘实学’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全社会进取与求实的风气,所有这些组成一个整体,这才是西方富强的根本。”∞“他在中国还处于向西方学习其物质器物层面的阶段,就已经认识和预见到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而从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o以至于有人说郭嵩焘“意识到西方的‘纲纪法度’优越于中国的‘祖宗成法’,学习西方不能舍‘本’求‘末’,而应由‘本’及‘末”’,o直接把“纪纲法度”说成是西方的东西.令人捉摸不透。如此立论就难免把历史人物模式化、简单化,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代替对历史人物的事实判断,任意剪裁历史而忽略事物的复杂性。郭嵩焘回国后,几乎把余生的全部时光倾注在扭转“人心风俗”上。如果说郭嵩焘在出洋前侧重

oBL阿姆斯塔特:‘可靠性教学'.科学出敝社,1980年,第8284页。

o程登科:<世界体育史纲要》,上海书店.1989年.第47页。o千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杜,1988年,第277页;体育史编写维:《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58259页。o高明坤:《实用概率统计学)第1册《概率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364页;两安交通大学:《系统T程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沦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牛.第4711贞.o卡尔·渡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05—107页。@罗德里克-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上海译文出版杜,1991年;n·Ⅱ·科瓦刹琴科:《if量历史学》,四川人K出版杜,1987年。责任编辑:郭秀文

 万方数据于破除{一夫夫虚骄,让世人L】三视世界的变化.更多地在t二“破”的话.那么经历了诸多在英国的风胍雨雨,亲身体验到西方社会的歧教修明后,他更注意思考中国的未来走向,凭他读书观理的思路与对世事的洞察,他决定从扭转“人心风俗”菁丁,重振中国的昔只辉煌。出国前,郭嵩煮改写原先所题自卜友人涛文跋时就说:“道之不明久矣,上失其政而F失其教,以成乎偷薄诡激。…3后来叉沧道:

“I:尤礼,下尢义,而贼民兴,所从来也远矣:,””一‘乱之所由乍,由纪纲法度之废驰,不可诬【i王.”‘?出使期阻】,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使他将此问题深入化.而中国士大夫存在的种种背离“圣人之救”的现象更让他觉得挽凹人心风俗的必《,到英国后小久,他与刘锡鸿会奏《请禁Jr鸦片折》称:“窃以为禁止鸦片烟小在繁为禁令,在先养上大夫之廉耻,……当使教化转移之意多。防禁揲切之术少””’四个月后,他存《续陈禁止鸦片事。自+折》巾,讲得更透彻:“臣n比时复为禁止鸦片烟之议,人皆知其难行,_向臣揆之事理.验之人一L、,颐独以为至易,盖使国家严立科条,责成地方官禁之.徒以扰累百姓,其终必至愈禁而愈开;便民人自为禁制.以奖励其廉耻而激发其天良,则动九召旨一二言而人心自振,税弊亦将f1除.……人心具有天良,无小町感动禁革者。”01但朝廷反应冷淡,1.谕不痛不痒地指示:“自鸦片烟贩八中国以来,贻害无穷,n宜没法禁止。惟欲禁吸食,必先阻止贩运.现在眄洋既经设立公会,劝禁栽种贩卖,诚为善举。即着郭嵩焘与英国官贝妥为筹商。:果使外洋烟十不入内地,则中国栽种罂粟之风不难自行禁止,而吸食亦可永绝。”气得郭嵩焘在日记罩写道,“补陈禁烟章程六条,欲使各省绅士=均任禁娴之责。不独朝廷不能知此义,合肥及沈幼丹之贤,办皆不知辨此,中同之不足与有为也.决矣!”9’回到家乡,他主持禁烟公社,在一次开讲时说:“自鸦片J娴流毒中国以来,人心风俗,H益败坏,小复可闸.吾辈家居,无整齐教化之责,无赏罚之杈,要须实实认定鸦片烟之为害,必不可稍有沾染。·…··庶冀鸦片煳渐有止境,人-b/x1.俗亦町渐次归r纯实。”o郭商焘希望通过禁吸鸦片烟使国人正奉清源.从而解决中国衰弱的乖原问题。他禁烟的着眼点是“人一C,风俗”,就如他指责洋务运动一样,“今占者动日取法两洋制造乃能致富强,人心风俗.政治法令,阒冗如此.从何取法西洋乎?于是益知巾国求冶之难也,”∞“今;,富强者,动日急行西法.、抑知西人所以富强,果安在乎?……未有人心风if,}流极败坏,而一J与言富强者也。””郭嵩焘晚年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前后变化,也反映出他探讨中国出路的思想轨迹、作为视野开阔的优秀知识分子.他对铁路、电报等功用有极高的评价,责备士绅们喋喋不休地宣称铁路、机器所至有害地方风水的谬论,认为“=代盛时,不过口吏效其职、民输其情而已.其道同无以加此也”。呻在郭姑焘Ⅲ使英国前,翁同龠1日记有这样的记载,“郭筠仙来,其意欲遍天下皆开煤铁,又欲中国皆铁路。”5住英困时,郭嵩焘得知沈葆祯拆吴淤铁路,评遭,“幼帅此举,实为无谓,然其意在邀流俗人·称誉而L。.言之无益,徒速谤耳。”∞外国舆论对此事的痛诋使他极为悲愤、但他只能发出无助的呐喊:“以幼丹一意毁弃铁路.致中国永无振兴之望.则亦有气数存乎其11日J。”o西方的繁荣昌盛‘』中国朝纲隳废、民生颓弊的巨人反差使郭嵩焘更瞩目于从奉源上寻求中国的出路,对修建铁路的态度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思路集中体现于他去世前几年致李鸿章的信件及所ti的《铁路议》、《铁路后议》等文中,他赞同李鸿章试建几百里的津通铁路而反对张之洞人修儿干啦的芦汉铁路,他认为张之洞主张修建几千里铁路是大占炎炎,“未能考求中国之情势,知其利而不知所以利。嵩焘以为轮船、电报,必宜通行,铁路暂必不能行。无已,则小试之,徐徐推广之,庶尤大失【i土”∞此时的郭嵩焘更加趋向稳健而务实,他并非废弃铁路而不用,他很清楚“虽使尧舜乍于今11,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同缓也”,但他更觉得,“今时风俗颓敝,盗贼肆行,水旱频仍.官民交阑,岌岌忧乱之小遑,而轻言富强乎?”剀,F圈门叫,郭嵩焘曾因大力提倡引进西方机器丽遭受保守派的围剿责骂,邪么儿f‘午后。在朝野f:下略知洋务I坩.他仍在继续思考着国家的根本出路、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前后不同只是具体操作实

112

 万方数据施的变化,Jf『f以贯之的是他扎根现实,小碡虚名的精神和远避流俗的品质、征因为如此,他小愿苣放弃rILL的思想原则而夸夸其谈,他从更深的层次对洋务运动作r总结。:虽然蕾眼于“人,6ktf亡}”的

解决办法显得如此的空泛.也被以后时代的发展所抛弃。但不管成效如何,郭嵩焘的有益尝试,为后人挺供r一条思路

这个时候,郭嵩焘L经触及到新文化运动所要解决的课题:_ci=素质如此低下的民旌里,如何才能建没成富幔的国家只足后来者寻找到西方的“民#”与“科。学”,以资本上义“凡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精种为武器,而郭嵩焘则酬到儒家经典去探索答案.郭磷焘晚年思想与顽固守I甘派的“立阳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奉之图,在人心不住技艺”等言论比较,两者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实际h这是两种不l亓j层次}:的表述。,就后肚研究者l而古,在于根据什么样的语境戈解读这些貌似相嘲的。‘州i;

郭尚焘√f‘饲流传很厂的活语,被后世。产者们争相引片{:“嵩焘窃渊西洋立同有奉有未.箕小^.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叉末巾·节ci王,”郭嵩焘能从洋务运动fm期f1注重J‘船l蛙饱利、机器制造跳出来,显示m他的高明,但也1i应被后I计研究者拔高,认为他已往意到两方比主制度,进而}人为他希望引进资产阶级【i己主政体来改造中国的体制。∞我们不垃忽视就存此旬所在的《条c义海防事宜》奏折中,他沧道:“自汉以来,中闻全盘之1}|=.边患相寻常若小及,m终宴然无‘扦及衰日.乱,则膨、纪纲法腹先弛于h然后贤人隐伏,民俗口偷,而边患乘之。故夫政教之及人夺也.防边末也.向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窃观天下大患,一只因循粉饰以求免过,同优容纵弛以求寡怨、……敞求人4‘,尤以挽同积习为先”。o很叫显,他所指的“西洋立国有本冉术,}£水在朝延政教”乃是针对中圈社会的弊端郭嵩焘在这篇奏折里对政教的阐释更注重教化,希掣、j极者领悟到西方一切{·E实的电治,用人得肖,培养人才等等精神实质,讲求凭借此以重振纪纲:其次.突口i等抄录此篇奏折进呈时,所下的评论“所以三宜四条,话有nJ采。……中外情形,鼠有体会.1E比空言”,o似如郭褂焘真的如一此学者所述的要学习西方民上制度,那么奕沂等人的这段砰论豪虻令人l‘分费解‘r实际上,“四洋立国有本有末”的提法更多的意义在于对中同中心论的突破.在占代中国,“儒家十‘人大小是以tft国文明的标准米考虑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只有文明和野蛮.凡非文明就是野蛮。史HJJ实际}‘是一个无远弗届的帝国.因此,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文明社会的本身。,”o郭嵩焘提醒惜懂的清皇朝不应以天朝上国自居而孤芳自赏,他要人们注意晴方文化的先进性较之同时期中间的先进人1:,郭嵩焘基奉l:没有他“J或多或少所流露}“的蔑视西方文化的举动”,啦这【i工是他思想的可贵之处郭嵩焘刘西方文化的从识,从属于他的“读书观理”.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内部问题,而绝非想tI.巾吲变成叫向、,以郭嵩焘对西方文化的产物——议院阐释为倒,我们或许能更清怂r解他的崽想脉

络,未}f:围前,郭嵩焘对宵民不通的现象已比较注意:咸丰九年,奕骨铝见时,他就陈述道:“今“总当以通下情为笫一义。王大臣去白|姓太远,事事隔绝,f民情军情委曲不能尽知,如何处分得恰当?”o此』lj在卜ijL甲义反复论及。,o他思索着解决民气壅塞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束钊英罔,“H不落帝陶”的强盛国势震撼着他的心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泌院制度兴趣愈加浓厚.队识逐渐清晰.刚登陆英伦,他评两党制,“其负气求胜,挈权比势,殆视中国尤甚矣”母到光绪二三年八月初八H,他已看到,“盖英围IH制.会绅‘j宰相异议,宰相不从,则相与散会常,再举再汉如仍不从宰相.审相1i复安他矣,凡会堂必明分两党,有附宰相者,有与宰相持异议者。而尝取二者之数以柏准,从行多断事行,不从嚣多而事不行,遇人议小协,刚会绅请退;再举仍不协,则宰棚清退。”∞同年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