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思想评价

合集下载

郭嵩焘经济思想论文

郭嵩焘经济思想论文

郭嵩焘经济思想探究摘要:郭嵩焘是近现代当之无愧的思想、政治先驱,作为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郭嵩焘通过对西方经济社会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后,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其经济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超越前人,相比当时也高出一筹,因此被称为引领中国经济近代化思想的先导。

关键字:经济思想;先进性;局限性一、郭嵩焘慷慨激昂又讥笑怒骂中的一生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年号玉池老人,学者又称养知先生,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广东巡抚、兵部左侍郎,兼充出使英国大臣和出使法国大臣,光绪五年回国后未在出仕。

郭嵩焘是清朝第一位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也是常驻西方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

1876-1879年出使英国期间,西方人本欲看其闹笑话,丢脸。

然而,郭嵩焘不仅讲了好话,且展现了优秀的素质,令很多伺机嘲笑的人意外。

郭嵩焘的一生是悲惨的,他的50天日记《使西纪程》像一颗炸弹投入死水潭,激起了轩然大波,招致皇帝毁板,并于一年后撤回郭嵩焘,再未启用。

穷尽一生,郭嵩焘一直在试图启发教育民智,实现他的思想和政治抱负。

奈何,泱泱大国一片反对之声。

封建专制让人望而却步。

郭嵩焘也是第一个有不同于专制洋务派思想的人,虽然由于个人阶级出身的局限性,思想上有局限的地方;但也是当之无愧的觉醒第一人。

《伦敦与巴黎日记》主要记叙了郭嵩焘的政治文化以及教育、洋务思想。

读来深有感触,当真顽固封建专制者们,固步自封,举着最后的旗帜尝试做最后的喘息。

郭嵩焘传回中国的一封封信件无疑在本就呼吸困难的专制患者身上又压了一层棉被,令专制者们难受之极,不可小觑。

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优于中国,致力于彻底揭穿天朝神话。

其孤独的先行者精神使其在讥笑中度过了一生。

在下文中,笔者将把注意力集中在郭嵩焘的经济思想上。

从其经济看法入手,略微写写自己的感想。

二、郭嵩焘的经济思想:出使英法之前,郭嵩焘对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就颇有微词,认为应根据两次鸦片战争,调整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兴办近代的航运业。

论郭嵩焘的人才思想

论郭嵩焘的人才思想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亦作云仙。

1875年他担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2月兼任驻法大使,同年8月被招回国。

他是中国近代史史上第一个驻外大使。

他既是清朝大吏,又是比较杰出的思想家。

郭嵩焘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积极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用以成一代人文之盛。

而开亿万年治平有道之基,使中国和西方一同进化。

因此,他的人才思想有其独特的地方。

本文将就此作初步阐述。

清季之时,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文化专制,使得文化界一片死气沉沉,优秀、杰出的人才寥若星辰。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有了一些西方进步思想的郭嵩焘感到十分焦虑。

尤其是看到“近年以来,捐例广开,人尚虚浮,士鲜实。

武臣之效力者,功业稍着于一时,儒臣之列者,学行远逊于前代,”(1)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后,他急切地呼吁“方今要务,莫急于崇尚实学,振兴人文。

”(2)他诚惶诚恳地盼望圣明皇上,能够“稍使知有实学,以挽回一世之人心,允为当今之急务夷,”(3)以隆圣化。

热切地期待人们能革面洗心,抛弃那些虚饰浮文,“天文算学,徵实之学,而可以虚应乎?”(4)郑重地告诫人们培养人才,应“以戒除粉饰为第一要义。

”(5)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英人好奇务实,不避艰苦,”(6)才会有奇才俊杰的诞生,也才会有英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

所以,中国要图存,就必须改变那种务虚的风俗,积极提倡实学,主要是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尤其是注重自然科学,以便培养一些实实在在的人才,来发展中国的经济,以图强求富。

他纵看中国,横比西洋,更觉中国“数十年来,天下亦多故矣,人才亦愈靡靡。

”(7)他沉痛地叹息“中国无人久夷,至为洋商愚弄至此。

”(8)然而,中国实学不兴,人才奇缺,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作为一个出使西洋的大臣,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反复比较,多方考求,他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图求得朝廷的采纳,以便促进实学的兴起和人才的辈出。

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

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
维普资讯
J OURN I CANG EDUCA AL OF L N
临 沧教 育 学 院 学 报 TO O L GE INC L E
… 2 0 , ●3期 o 2年 第 - ● 。 ●
郭 嵩 焘 出 使 经 历 与 经 济 思 想 略 探
H 艮目睹 了西 方 资本 主 义文 明 ,对 西 方社 会 的 观
局 中享 有较 高 的政 治 地位 。他建 议 清政 府 允许
民 间 私 人 投 资 举 办 造 船 业 、从 事 航 海 贸易 活
动 ,以消 除 沿 海 商人 比附 洋商 的弊病 ,“ 船 、 造
制器 当师 洋人 之 所 利 以利 民 ,其 法 在令 沿 海 商
察 与 了解 ,促进 了郭 嵩 焘 思想 的演 变 。这 种 思 想变 化 标 志着 中 国人 走 向世 界 ,开 始摆 脱 封 闭 的传 统 农 业世 界 的束缚 。本 文仅 就 郭 嵩焘 出使 经 历 与其 经济 思想 作 一粗 略 的探讨 。
人广 开 机 器局 。” )' 具 体分 析 了这样 做 的 ¨(4他 P1 3 好处 , 一是 可 籍此 与西 方 商人 竞 争 , 使 商 民 其 “
考 虑经 济 问题 是 从 全 局 上着 眼 的 。
中外 大势 ,调整 传统 的重 农 抑商 政 策 ,鼓 励 民 间 私人 投 资 ,发 展对 外 贸易 ,兴办 近 代 的航 运
业 。 8 5年 在 就海 防事 宜 所 上 的条 陈 中 , 说 : 17 他 “ 洋 立 国 , 广 开 口岸 ,资商 贾 转运 , 收其 西 在 因 税 以 济 国 用 ,是 以 国 家 大 政 ,商 贾 无 不 与 闻 者 。”1P 1 出西 方 各 国是 建 立在 资本 主 义经 [(4指 ]3 济 制 度基 础之 上 的 ,商 人 资本 家在 国家政 治 格

郭嵩焘诗文相关资料

郭嵩焘诗文相关资料

一、《郭嵩焘文集》系湖湘文库决定出版的《郭嵩焘全集》之一部分,是郭氏一生所写如论、序、跋、传(含行状)、墓志铭、记、告文、议等各类体裁文章的汇编,一共25卷。

二、郭嵩焘善文,王先谦称“先生之文,畅敷义理,冥合矩度。

其雄直之气,追配司马迁、韩愈,殆无愧色。

”并“娄从臾付梓”,而郭嵩焘执不可,盖因其“不欲以文人自命”。

郭嵩焘虽在《湘阴县图志•艺文志》部分说自己已有《养知书屋诗文集》12卷,但只是进行了整理,并未出版。

郭氏殁后次年(1892),受托为其整理文稿的王先谦即编印了《养知书屋遗集》,这其中就有《养知书屋文集》28卷,与郭氏本人所述卷数出入较大,似应为编排方法不同所致。

1984年,岳麓书社将《养知书屋遗集》中的文集和诗集合编为一册,名曰《郭嵩焘诗文集》,重新排印出版。

三、王先谦所编《养知书屋遗集》中的郭氏文集,其中有五卷是书信,于体例似有不妥;杨坚先生点校并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诗文集》,与《郭嵩焘全集》所定体例不合。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将郭嵩焘的文集单独编辑成册,诗、书信亦分别独立成册。

四、此次整理出版的《郭嵩焘文集》,以《养知书屋文集》为底本,并广为辑佚。

辑佚的具体情况如下:从《陈宝箴集》(下)中辑佚了郭氏评语16则,从《棠坡朱氏家谱》中辑录了1件,从《毛尚书奏稿》中辑录了1件,从《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三辑录了1件,从《郭嵩焘先生年谱》中辑录了5件,从《随使英俄记》中辑录了5件,从《台湾杂记》中辑录了1件,从《汀龙黄氏四修族谱》中辑录了1件,从《清左文襄公宗棠年谱》中辑录了2则,从《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辑录了1件,从《近代名人墨迹》中辑录了1件,从湖南省图书馆获得郭氏未刊手稿3件,从长沙市博物馆获得郭氏书法作品2件。

除以上散见之件之外,还从《郭氏佚书六种》中辑录了4件,另将单行的《玉池老人自叙》1卷也一并收入本集。

五、《养知书屋文集》系按体裁分卷编次,兹一仍其旧。

因其中的书信5卷(其卷次为9-13)已抽出,后面的卷次依次递补。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作者:杨婵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摘要:郑观应的“商战”思想与郭嵩焘的“重商”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郭氏看到了商业在强国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未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因此其为中外通商而反对言“战”。

郑氏的“商战”思想并不是纯粹的“重商”,其主张“商战”目的是为了通过商业竞争,战胜西方列国的经济侵略。

关键词:郑观应;商战;郭嵩焘;重商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7-01晚清时期的郭嵩焘是倡导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经济改革方面提出“重商富民”思想。

而郑观应在目睹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机时,为挽救国家前途命运,提出了“商战”思想。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之一,他非常重视商业在国家地位与作用,主张“重商富民”,鼓励私人投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他认为西方的商业发展是其富强的原因,“西方以通商致富强的成功秘诀,是一切工商事业,无论开设工厂,制造舟车,修建铁路,远洋贸易,‘皆商人为之’,政府不与争利;国家只收其税,以济财用。

”因此他主张发展商业,鼓励私人投资。

郑观应亦批判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他认为:中国以农业立国,外国则以商业立国。

古代,百姓各自谋生,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无需交易粮食、布料。

现今,各国相互兼并,谋求自身利益,皆以商贸强国,用精兵保护通商。

国家间的结盟和条约均为通商贸易。

“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郭氏主张:中国应该订立通商则例。

他指出,道光二十二年开通五口通商,咸丰十年增加十口,光绪二年增加五口。

通商口岸的贸易往来日益繁盛。

然通商条约由洋人订立,“每遇中外人民受涉事件,轻重缓急,无可依循”。

每办理洋人与中国人纠纷的案件,各通商口岸领事和各地方官员相互抵难,“无一能持平处断者”。

因此,他主张国家自行订立通商法。

简析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

简析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

简析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张丽【摘要】郭嵩焘是晚清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他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在外交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抛弃"夷夏",弱不蛮战;因时度势,主和避战;以礼相待、以理制胜等三个外交思想特点.【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3页(P150-151,154)【关键词】郭嵩焘;外交思想;特点【作者】张丽【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郭嵩焘是晚清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他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作为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郭嵩焘既不囿于“夷夏之大防”的传统观念,将西方各国视为夷狄并拒于国门之外,也不为求苟安一时而一味纵容西方列强的贪婪之心,而是提出了“查理、势、而求应付、了事之方”[1]208等理智的外交方针,并在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三个显著的外交思想特点:中国自古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郭嵩焘看到了晚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传统的“夷夏”观念,要想改变晚清中西对垒中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必须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

郭嵩焘通过认真考察后指出,英、法等西方列强与历史上的匈奴、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们“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2]365因此,那些仍视西方各国为“夷狄”的观点是十分荒唐而愚昧的。

他说:“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

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2]43郭嵩焘敢于正视中国已落后于西方的客观事实,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政教风俗等制度层面、思想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

郭嵩焘与梁启超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郭嵩焘与梁启超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义 。智恶 乎 开 ?开 于 学 。学 恶 乎 立 ?立 于教 ” 。 ¨

戊戌 变法 失败后 , 梁 启 超东 渡 日本 , 通 过 亲 身 体会 和 大量 读取 西 书 , 更 加 感 受 到 了教 育对 开 民智 的重 要
尤 其是 学校 教 育 , 实为“ 人才 , 国势, 关系本原 , 大计 作用 , 他说 : “ 今E l 为中国前途计 , 莫亟于教育。即当 莫急于学” o [ 2 ] t 9 6 郭 嵩焘 出使英法后 , 领略到西方教 道之言维新 , 草野之谈时务者 , 已莫不汲汲注意于教 。 _ 6 这一时期 , 梁启超 的教育 思想有 了更加 深 育的兴盛与 国家 的强大 , 感觉 到: “ 故尝论泰西 勤求 育” 武事 , 万难 及其 百一 。然 有 贤 者起 , 竭 三 十年 之 力 为 入 的发展 , 他 逐 步认 识 到 作 为 基 础 教 育 阶段 中 的 小 之, 亦 可望 有 成 效 。制 造 之 精 , 竭五十年之力 为之 , 学教育 的 重要 性 , 他 从 国家 兴 亡 与教 育 兴 衰 的 角 度 亦 庶 几 什 一 望 见 其 涯 略。 若 此 者 , 其 源 皆 在 学 提 出了这一 问题 , 提出: “ 今 中 国不 欲 兴 学则 已 , 苟 欲 校” E 3 3 墙, “ 西 洋政 教 、 制造 , 无一 不 出于学 。 ” [ 4 1 8 2 3 回 国 兴 学 , 则 必 自 以 政 府 干 涉 之 力 强 行 小 学 制 度


武夷 山 3 5 4 3 0 0 )
要: 晚清 以降 , 中国屡遭 欧美和 日本 列强的侵略 。郭嵩焘和 梁启超 , 都 在救 亡图存的主题 下 , 提 出了许 多富有 时代
意义的教 育思想。他们都认识到教 育是 国 家强 盛之 源, 讲求 实学教 育, 摒 弃倚 虚 ; 提 倡 男女教 育权利 平等 。在 德 育方 面, 郭嵩焘强调” 风俗人 心” 的教 化 , 梁启超则提 出新 民之道 , 点亮 了国民教育 的航 灯。总体 而言 , 梁启 超的教 育思想较 之郭 嵩焘要 更为丰富和深刻 , 这正反映 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由浅入深的轨迹。 关键词 : 郭嵩焘; 梁启超 ; 教育思想 ; 比较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G 4 0— 0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3 0 5 4 ( 2 0 1 5 ) 0 3—0 0 9 6— 0 4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一批在 一线指挥作战的中央政府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切身体验 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他们认识到,如果仍然沿用弓箭刀 矛抬炮鸟枪等旧式武器,“断不足以制洋人,亦不足以 灭土寇”。 因此,“借法”自强、制造枪炮船舰就成为清政府维护 统治的首要选择。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洋务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一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在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一批在一线指挥作战的中央政府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切身体验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洋务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 背景
但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普遍带有三大特点: 一是半殖民地性。 二是垄断性。
三是封建性。
四、“外须和戎”的外交观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一代重臣,苦心经营洋务几十年,在长 期执掌清朝外交大权的过程中,形成了“外须和戎”、 “忍小忿而图远略”、“力保和局”的外交思想。 一是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不可轻于言战。 二是要维护和局,须遵守章约,信守外交承诺。
“中体西用”的意思是在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 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西学护守中体。 它强调“中学”应置于“体”的位置,“西学”只能置 于“辅”的地位。“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思潮的总纲, 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论的形成及评价。
第二节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
一、 以礼治世的思想 二、“师夷智”以自强的思想
曾国藩认为,以“陶铸人才”来“转移习俗”是切实可 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