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生态学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各个方面。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学理论框架、生态学研究进展和生态学的意义。
一、生态学理论框架生态学是立足于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的基础和核心,指的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之间不断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和循环。
其中,物质循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能量循环则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界中能量不断进行转化和转移。
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群落—环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 生物学多样性理论生物学多样性理论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和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其中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深刻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掌握生态系统规律。
3. 应用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学理论则更多地涉及到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其研究包括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应用生态学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凸显。
二、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学研究进展一般参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
1. 物种多样性研究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多样性研究越来越深入,一些热点问题得到了深刻的解决。
如食物链、生态位和协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2. 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稳定性和演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和生态系统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广泛应用于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和 框 架 .通 过 6 步 骤 来 完 成 生 态城 市 指 标 体 系 的选 取 :( ) 定 个 1确
生 态 城 市 发 展 目标 ; () 定 指 标 分 类 框 架 ;( ) 定 指 标 选 取 标 2确 3确
本 文 旨在 介 绍 中 国城 市科 学 研 究 会 开展 的生 态 城 市 指标 体 系 构 建项 目最 新 进展 。本 指 标体 系充 分 参 考 著 名 国际 机 构 和 中 国各 部 委制 定 的 指标 体 系 ,采 用德 尔菲 法 意 见 征询 、专 家 小 组讨 论 案例 城 市 实 践等 多种 方 式 ,确 定 生 态 城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通 过 综 合研 究 ,确 定 资源 节 约 、环境 友 好 、经 济持 续 、社 会 和 谐 、创 新 引领 5 目标层 水 资源 、能源 等2 个 专题 ,3 个 定 量指 标 9 个 8 6 个
特 别 关 注
T S eci cu he p al Fo s
■ 项 目背景
生态城 市指标体 系构建 与生态城市示范评 价
中国城 市科 学研 究 会研 究 项 目— — 《 态城 市 指标 体 系构 生
举行 的第 七 届 国 际绿 色 建 筑 与建 筑 节 能 大 会 上 举 行 了 生态 城 市 指 标 体 系构 建 与 生态 城 市 示范 评 价 年度 成 果 发 布会 ( 0 O 2 1 一 2 1 )” 。 中国城 科 会 秘 书长 李 迅 介 绍 了该 课 题 的 立题 背 景 及 01 研 究进 展 .课题 组 李 海 龙 博 士 和刘 琰 助 理 研 究 员分 别介 绍 了 生 态城 市指 标体 系 和生 态城 市示 范 案例 ( 期特 约 刊 登 )。 本
1 生 态城 市 指标体 系构 建 方法 与特 点
李迅: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

府单一 主导 , 欠缺市 场和公 众资源 支撑 . 生态城市 建 设刚 刚起 步 , 见成效 5 要
尚待 时 日,需 要系统 化的 制度支 撑和保 障 ,6 、公 民传统 观念根 深蒂 固 ,节能环 保 、可 持续发 展的 意识较 薄弱 。 李 迅提 出 了中国城科 会 生 态城市 指标体 系构 建与 生态城 市示 范评价 ”项 目预期 研究 成果 1 、研 究报 告及 示范城 市评估 报告 。2、分 区域 尺度提 出 中国
国外 经历 三个 阶段
李迅 对国外生态城 市研究理论 与实践 作 了简 要评述 。
他 说 . 态城 市理论是伴 随着城市 生态学理 论研究 的发展 生 而 产生发展 的 。 体 来说 , 外生 态城市 的形 成和发 展主 大 国 要 经 历 了 以下 三 个 阶 段 : 芽 阶 段 :0世 纪 以 前 . 求 人 与 萌 2 追
本刊讯 ( 记者 古春 晓 ) 中国城科 会秘 书长 、中国城 市规 划设计研 究0
城 市 发 展 与规 划 国 际 论 坛 上 发 表 演 讲 , 绍 了 中 国城 科 介
国 内存在 六 大 问题
李迅 还介绍 了我 国生态城 市研 究 的进 展 。 国于 1 8 年 举办 了首届城 市生 我 94
出 了全 球 可 持 续 发 展 框 架 , 到 世 界 范 围 的 普 遍 认 同 并 在 各 个 国 家 发 展 规 划 中 得 广 泛 采 纳 。如 《中 国 2 世 纪 议 程 》 可 持 续 发 展 成 为 国 际 生 态 城 市 研 究 的 主 导 1 。
方 向。
李 迅概 括 国际生态城 市 建设 的特点 是
态的研究课 题 。 展 阶段: 约从 2 发 大 0世 纪 8 年 代 到 现 在 . 于 生 态城 市 的 研 究 迅 猛 0 关 发 展 ,众 多 学 者 分 别 从 不 同 角度 研 究 生 态 城 市 的建 设 原 则 、内 涵 、主要 特 征 、具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Adv n e fS u n Ec l g c l t a c so t dy o o o i a y Ci
W a i la g. ngM ng in Che e ha nD c oh o o y S z o 01 , ia S z o ies yo in ea dT c n lg , u h u2 Chn ) t S 1 5 1
2 1国外 生态城市 研究进 展 .
国外 对 生态 城 市 理论 的研 究 非 常 注重 可 操 作性 , 合 各 国 结 城 市 社 会 发展 的实 际 问题 , 调 理 论 联系 实 际 , 强 并制 定 了 长 期 和 短 期 发展 目标 。
2 11 发 展 状 况 ..
1 生 态 城 市 11 生态城市本 质 .
当今 三 大 “ 剩 ”问题 ~ 人 口过 剩 、 术 过 剩 、消 费过 剩 , 过 技 在 城 市 建 设和 发 展 过程 中 凸 显出 来 , 解 决这 一 问题 就 必 须从 要 生态 文 明 理论 的指 导 入手 。 生态 城 市 是通 过倡 导 生 态 理 念 , 用 生 态技 术 , 采 建立 生态 化 产 业体 系 ,从 而达 到 社 会 、经 济 、环 境 的可 持 续 发 展 ,实现 自然 生态 平 衡 、 人 文 生态 和 谐 的城 乡 统 一 体 。
生态城 市至今还没 有公认 的确切 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 O.Y nt y 为 生态 城 市 是 一种 理 想 的城 市模 式 ,其 中技 术 aik 认 s 与 自然 充 分 融合 , 为创 造 力 和 生 产得 到 最 大 限 度 的发 挥 , 人 而 居 民 的身 心健 康 和 环 境 质量 得 到 最 大 限 度 的保 护 , 质 、 量 、 物 能 信 息高 效 利 用 ,生态 良性 循 环 的人 类住 区I。我 国 的黄 光 宇教 t l 授认 为 生 态城 市 是 根 据 生态 学 原 理 , 合 研 究 城 市 生态 系 统 中 综 人与 住 所 的 关系 ,并应 用 生 态 工程 、环境 工 程 、系统 工 程 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 济系统与生物 的关系 , 保护 与合理利用一切 自然资源与能源 ,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水平 , 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修复 、维持和发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第3 卷 第 2 6 期
2007年 4月
上海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u a o hnh i o l nvrt( a r c n e) orl f aga N r i sy N t a Si cs n S ma U e i ul e
成效 的探索 ….
目前 , 国外对生 态城 市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生态 城市 的概念 内涵 、 基本 特征 、 实施框 架 以及 发展原 则 , 建设 实施 的步骤 和技术方 法等方 面. 究 偏 重 于实 用 , 般 是为 了解决 城 市 当前 面临 的具 体 问题 而 展 研 一 开, 而且 由于 与生态城 市建设 的相 关法 规 比较健 全 , 生态 城 市建设 实施 比较顺 利 和彻 底 . 是 由于缺 乏 但
摘
要: 在对 国内外生态城 市及其规划研 究和 实践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指 出: 虽然 目前国内外
对生 态城 市及 其规 划的认识 和 实践 存在 一 定差畀 , 仍 然形 成 了两点基本 的共识 .( ) 态城 但 1生 市是 未供 了实现 可持 续发 展 的 有 () 效途径 . 同时 , 分析 了国 内外生 态城 市规 划 的特 点和存 在 问题 , 并认 为 : 划缺乏 恰 当的功能 定 规
20 0 7年
划设计, 虽然也体现了生态城市的某些要求 , 但远未涵盖城市整体生态系统 的主要 内容, 研究成果对城 市 可持续发 展的影 响有 限¨ . 2 世纪 8 年代, 0 0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人及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的逐渐提高, 使得生态
城 市 的研究广 泛受 到生态 学界 、 市规划 学界 和环境 学界 的关 注 . 城 马世骏 、 王如松 、 黄光 宇 、 阳志云 、 欧 王 祥荣、 沈清基 、 饶戎 等 国内学者对 生态城 市及其规 划进 行 了较 系统 的研究 ¨ J主要 从生 态学 、 会 学 、 . 社 城 市学 、 地理 学 和环境 学等 学科角 度研究 了生态 城市 及其 规划 的理 论 、 法 、 方 目标 、 模式 等 , 生态 城 市 为 建设 提供理论 支撑 .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因此应运而生,旨在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合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的城市发展模式。
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城市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废水处理等各个方面,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优势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能够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 能够使城市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3. 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降低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
生态城市实践的案例下面介绍一些目前国内外建设的生态城市成功案例。
1. 新加坡——亚洲最佳生态城市新加坡是亚洲最佳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创新的水循环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从而使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伦敦——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伦敦是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限制交通、提供公共交通,并建立全球最大的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从而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城市的CO2排放。
3. 广州——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广州是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生态水系、推广低碳交通、治理城市垃圾等方式,从而使广州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化、高度自我更新、跨域合作、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兴起”等方向,无论是新建城市还是老旧城市进行改造,在未来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技术和新思想,加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生态城市。
结语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帮助城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为未来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 年 ,雷吉斯特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四原则 : 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的城市 、就近出行 、 小规模地集中化 、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 。1987 年 ,雷 吉斯特在论著中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原理[7 ,8 ,9 ,11 ] 。 1993 年雷吉斯特提出了 12 条生态城市设计原则[11] 。 1996 年 ,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更加完 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原则[7 ,8 ,11 ] 。同期 , 加利福尼亚 Ventura 县 的 城 市 规 划 师 Joseph Smyth 、德 国 汉 诺 威 2000 世界博览会的 William Mcdonough 、澳大利亚的规 划设计师 David Engwicht 分别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 和设计原则 ; 建筑师 Paul Downton ,社会活动家 Cherie Hoyle 和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学会的其他人一起提出了 12 项“生态圈设计原则”。这些原则进一步丰富了生态 城市的设计思想[11 ] 。
20 世纪初 ,国外一批科学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 城市问题的研究中 。1916 年 ,人类与城市生态学奠基 人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 R. E. Park 指出 “: 城市人 类在竞争与合作中所组成的各类群体相当于动植物群 落”。因此 ,支配自然生物群落的某些规律也可以应用 于城市人类社会 。同时 ,英国生物学家格迪斯也将生 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的环境 、卫生 、规划 、市政等综合 研究中[5] 。1933 年“雅典宪章”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生态 环境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1936 年 Park 运用生态学理 论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并把其提到“居于地理学思想 的核 心 地 位 ”。以 后 经 过 Burgess ( 1925 ) 、Mckenzie (1929) 、Cressey(1938) 、H. Hoyt (1939) 等人的补充与完 善 ,形成了一套城市与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思想体系 。 1945 年芝加哥人类生态 学 派 创 建 了 城 市 生 态 学[8] 。 1952 年 Park 出版的《城市和人类生态学》一书和 Haw2 ley 在 50 年代发表的论文《人类生态学 : 社区结构理 论》等都为城市生态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到 60 年代 ,城市生态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1962 年美 国学者 R·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72 年罗马俱乐部的 《增长的极限》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 , 引起广泛的关注 。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人 与生物圈”研究计划 ,提出用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 研究城市 环 境 , 并 出 版 了《城 市 生 态 学》杂 志 ( Urban Ecology) [4 ] 。
关 键 词 : 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 : F2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Ο2363 (2004) 06Ο0040Ο05
1 生态城市内涵认识的变迁
生态城市 (eco-city) 概念是在 1971 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 来的 。1984 年 ,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 ( O. Yanit2 sky) 认为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其中技术与 自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 保护 ,物质 、能量 、信息高速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1] 。美 国生态学家雷基斯特 ( 1987) 认为 : 生态城市追求人类 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 ,即生态健全的城市 ,是紧凑 、充 满活力 、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2] 。黄光宇 (1989) 认为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综合研究城 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 ,并应用社会工程 、生 态工程 、环境工程 、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 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 ,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提高人 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修复 、维护和发展能 力 ,使人 、自然 、环境融为一体 ,互惠共生 。澳大利亚的 唐顿 (1992 年) 认为 :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 、人类与自 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 。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 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3] 。沈清基先 生 (1998) 认为 : 生态城市强调社会 、经济 、自然协调发 展和整体生态化 ,即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良性 循环的城市[4] 。任倩岚 (2000 年) 认为 : 生态城市是现 代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 ,具备 社会生态化 、经济生态化 、自然生态化的特点[5] 。彭晓
春 、李明光 (2001) 指出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 结果 ,是社会和谐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 区形式[6] 。黄肇义和杨东援 (2001) 认为 : 生态城市是 全球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 续子系统 ,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 、社会 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 ,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 的自然与人工协调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居环境[7] 。
收稿日期 : 2003 - 10 - 26 ; 修回日期 : 2004 - 06 - 13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201016)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2BJL033) 作者简介 : 马交国(1978 - ) ,男 ,山东诸城人 ,在读硕士 ,主要从 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等研究。majg02 @st. lzu. edu. cn
·42 ·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23 卷
1990 年雷吉斯特先生创办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 会议 (美国伯克利) 。与会的 12 个国家的代表介绍了 各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并草拟了今后生态 城市建设的 10 条计划 。1992 年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 会议在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举行 ,大会就生态城市设 计原理 、方法 、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提供 了大量的研究实例 。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塞内加 尔国际会议 (1996) 都通过了国际生态城市重建计划 , 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11] 。 第四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于 2000 年在巴西的库里蒂 巴举行 。会议进一步交流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的 实例 。在会上 ,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 接近生态城市的成功范例[12]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 会议于 2002 年 8 月在深圳召开 , 大会通过并发布了 《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其主要内容是提出 21 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 、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 、评价与管 理方法 。宣言呼吁人们为推动城市生态建设采取切实 行动[13] 。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进一步推动了生态 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设实践 ,而且认识到“人类赖 以生存的社会 、经济 、自然是一个复合大系统 ,必须当 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 2. 4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理论进展
2002 年 雷 吉 斯 特 在 他 的 著 作《Ecocities : 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中介绍和精炼了世界各个 角落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最好的理念 、模式 、设计和建 设的具体案例 ,提出城市 、城镇及乡村建设和生活的全 新方法 ,勾画出了一幅生态城市的美好蓝图[11] 。
上述观点不尽相同 ,但都强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 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与生 态平衡相得益彰的问题 。其中 ,亚尼科斯基 、黄光宇 、 沈清基 、任倩岚 、彭晓春 、黄肇义等是从生态学和城市 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生态城市的内涵 ,而雷吉斯特 、唐 顿等则从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目标的角度来揭示生态 城市的内涵 。前者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 后者对规划生态城市这一未来社会的城市人居环境模 式指明了方向 。黄肇义 、杨东援的观点综合了前人的 诸多观点 ,既包含了生态学观点 、系统观点 ,又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提出不仅要求自然生态保持平衡 , 更要求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 ,人与人和谐的人居 环境 。总之 ,生态城市概念主要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 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标准 、目标和理想化状态 。而 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种阐述越来越综合化和全面 化 ,将生态城市内涵界定建立和融合在社会 、经济 、自 然 、区域 、文化等越来越广域的系统结构背景下 ,既提 高了应用的可能性 ,也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科学的进 步成果 ,但是应用的难度也相应加大 ,规划和建设一座 生态城市的难度可想而知 。
鉴于现代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迅猛发展 ,生态 城市的理论研究随之高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国外 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城市的内涵 、特征 、 指标体系 、规划思路与方向 、基本框架 、具体目标及步 骤等 。1987 年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在其《生态城市 : 伯克利》中 ,提出了所期望的理想生态城市应具有的 6 点特征 。1990 年美国生态学家 Richard Register 提出 了“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 ,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 十项计划 。1995 年 ,国际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 会召开了可持续城市系列研讨会 。1996 年 6 月在土耳 其召开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1997 年 6 月在德国 莱比锡召开了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 ,研究的目标 主要集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基础上[7 ,8] 。
第 23 卷 第 6 期 2004 年 12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 EN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ol. 23 No. 6 Dec. 2004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马交国 , 杨永春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