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巴雷综合征13357
吉兰-巴雷综合征

2.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对称性、进 行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肢体瘫痪,肌张力降 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 可伴有脑神经损害和呼吸肌麻痹,但神志清楚。
4. 可有感觉异常及根性疼痛。
5.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6. 肌电图显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有运动神经 的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波幅降低。
病理
主要在神经根神经节部有水肿、淤血、髓鞘和轴索变性。髓鞘的最突出表现为节段性 肿胀、空泡变性、囊样变性脱失。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本病的病理特点是以脱髓鞘为 主,髓鞘呈节段性脱失,吞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破坏施万细胞基底膜;施万细胞的改变是 在脱髓鞘晚期出现,是脱髓鞘所造成的结果。脊神经前根较后根先受累。在脱髓鞘的 相应节段,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可见退行性变,但病变的程度不重。一部 分患者的主要病变为运动神经轴索受累,这部分患者有人起名为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 由于其临床特征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几乎一样,所以归属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亚型 更为合适。
吉兰-巴雷综合征
基本介绍
吉兰-巴雷综合征过去亦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属交叉免疫反应 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或空肠弯曲菌感染后,亦有 在接种疫苗(包括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后由于免疫反应而发生本病的病理特 征为炎性脱髓鞘,故当前国际上亦多命名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 炎。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渐进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麻痹。严重者常伴有脑 神经麻痹及呼吸肌麻痹。
治疗
一.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急性进展期静脉注射大剂 量丙种球蛋白可以缩短患儿的进展期
二.糖皮质激素大多数患儿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不显著 三.血液净化疗法 四.人工呼吸机的应用呼吸支持 五.自主神经紊乱的治疗 六.康复治疗恢复期的功能锻炼
(医学课件)吉兰巴雷综合征演示课件

反射异常
反射减弱或消失是吉兰巴雷综合 征的典型表现之一。反射减弱通 常是由于神经传导受损所致,而 反射消失可能与神经根炎有关。
感觉异常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感 觉异常,如四肢末端麻木、刺痛、 烧灼感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周 围神经受损所致。
自主神经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增多等。这些症状通常是 由于神经节和神经元受损所致。
入。
肠内营养
对于无法正常吞咽的患者,通 过鼻饲或口服营养补充剂,提
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静脉营养
对于严重吞咽困难或肠道吸收 不良的患者,采用静脉营养,
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康复治疗与护理
康复锻炼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 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疗法,如电刺激、按摩等,促进肌肉功 能恢复和预防肌肉萎缩。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重症肌无 力、多发性硬化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
01
02
03
肌电图
检测肌肉的电活动,判断 是否存在神经传导异常。
神经传导速度
测量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幅 度,了解神经受损情况。
重复神经电刺激
通过重复刺激神经并测量 反应,判断神经肌肉功能 。
血液与脑脊液检查
要点一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免疫指标、炎症因子等,了解免疫系统状 态。
吉兰巴雷综合征演示课件
2023-11-05
目 录
• 吉兰巴雷综合征概述 •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与评估 •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与护理 •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预防与控制 • 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分享与讨论
神经疾病详解: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疾病详解:吉兰-巴雷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典型的感染后疾病,多表现为感染后不久(<1月开始出现的快速进展性单相病程,通常无复发。
有2/3的成年患者报告,在其无力开始前的4周内,存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20–30%病例会出现伴有呼吸衰竭的严重全身性疾病表现。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血浆交换(PE)治疗有效。
GBS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CSF)检查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可排除与CSF细胞数增加相关的其他肌无力原因。
该综合征通常以CSF中细胞-蛋白分离为主要特征,也就是:细胞计数正常而蛋白质增加。
然而,蛋白水平正常(尤其是在发病后第一周时测定),并不能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与可能。
另外,有15%该综合征患者CSF中的细胞数有轻度增加(5-50细胞/μL)。
该病有多种亚型和变异型,包括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APN)等。
图1:急性进展的四肢无力(常常伴有感觉和颅神经受累),多在患者症状受到免疫刺激1-2周后出现,并于2-4周达到高峰,随后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的恢复期。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高度差异。
其既可能表现为可自行恢复的轻微无力,也可能表现为四肢瘫痪和呼吸机依赖,且在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内没有康复的迹象。
吉兰巴雷综合征

1
症状
症状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症状 多种多样,包括
01
03
05
症状
02
04
06
2
诊断
诊断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神 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 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试等
此外,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也有助于 诊断
3
治疗
治疗
1
5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四肢无力、麻木、刺痛感和呼 吸困难就诊。医生经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 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给予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 疗,同时进行呼吸支持和营养支持。经过两个月的治 疗,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症状多样且严重, 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是常 用的治疗手段,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和生活质量改善也 是必要的。对于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和注意预防措施 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6
小结
症状包括肌肉无力、 感觉异常、反射异常、 共济失调、呼吸肌无
力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锻 炼、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接触可能的诱因
等
小结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 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神 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
损害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主要 包括免疫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定 期检查和预防措施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 治疗和支持治疗
免疫治疗包括使用免疫球蛋白、血浆 置换或糖皮质激素等,以调节免疫系
统并减轻炎症反应
2
3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呼吸支持和 生活质量改善等,以帮助患者度过疾
吉兰巴雷综合征

3、功能康复训练护理
为防止患者四肢肌无力而出现肌肉僵硬及萎缩,应
及早做好床上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功能锻炼的计划,讲解功能康复的意义 和锻炼的方法。首先,患者入院后定时按摩肢体,每日2~3次,每次20 min左右。然后,配以针 灸治疗,以防止卧床时间过长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粘连等。每次留针20 min左右,10天 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保证肢体轻度伸展,帮助患者被动运动,协助按摩 肢体,防止肌肉萎缩,防止足下垂、爪形手等后遗症。维持运动功能及正常功能位置。以适应回 归家庭及社会的需要。
脑神经麻痹
50%患者可出现脑神经受累,且多为 双侧性。以面神经为最多见,其次为 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外展神经、动 眼神经、三叉神经、舌下神经及副神 经。脑神经受累者表现为周围性面肌 麻痹、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呛咳、眼睑下垂等。成人以双侧面神 经受损,儿童则以后组脑神经受损为 主,且往往病情较重。
治疗要点
激素治疗 :
主要利用其抗炎作用,以控制周围神经炎性坏死 的加重和减轻炎症区域的水肿,达到防止病情加重利 于康复的目的。我们主张一旦确诊,大量应用糖皮质 激素是有效的
免疫抑制治疗:
对于上述治疗后效果仍较差者,可加用免疫抑制 剂治疗。常用硫唑嘌呤50mg,每日2次,连续10天; 后改为每日1次,持续应用1个月。也可用环磷酰胺 250mg,静脉滴注,隔周1次,共4次。应用此类药物 治疗时应注意血细胞及肝功能变化,必要时针对性治 疗。
2、预防泌尿感染及便秘的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床上排便,进
食、饮水少,易诱发尿路感染甚至结石形成。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使每日尿量达2 500 ml左右, 一日三餐均有新鲜蔬菜、适量的水果,特别要多吃粗纤维蔬菜和香蕉。定时大小便,每日按摩腹 部3~4次,每次10~15 min。以脐为中心,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环形按摩,交替进行,以促进肠 蠕动,防止便秘。
吉兰巴雷综合征讲解

鉴别诊断
GBS需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02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方案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为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和对症治 疗。
原则
以免疫调节为主,根据病情采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
疫苗等。
加强健康管理
高危人群应加强健康管理,定 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健康问题。
避免过度疲劳
过度疲劳是吉兰巴雷综合征发 病的重要诱因之一,高危人群 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
休息和睡眠时间。
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建议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戴口罩等可以有效降低
感染的风险。
详细描述
虽然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导致神经和肌肉受损,但是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及时诊断和精心治疗避免后遗症的发 生。一些患者可能在病情恢复后出现轻微的后遗症,如肌肉无力、神经痛等,但是这些症状通常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逐渐减轻。
05
如何提高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 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调整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减轻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生活习惯调整
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
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肌 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 恢复。
辅助器具的使用
根据患者的需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如矫形器、 假肢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神经综述: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综述:吉兰-巴雷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1916年由Guillain Barre等提出的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急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主要特点为急性四肢迟缓性肌无力、反射降低或消失、病情进展期多在2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陆续发现一系列类似GBS局部症状的疾病,如颈-咽-臂亚型、Fisher综合征等。
由于该类疾病临床症状时有重叠、多伴有空肠弯曲菌前驱感染或伴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阳性,因此有研究将其归纳为GBS变异型,而将以往提出的GBS称为GBS经典型,二者构成一个病因和病理生理相关联的疾病谱系即GBS谱系疾病。
01流行病学与病因学尽管GBS谱系疾病各个亚型临床表现通常有较大差异性,但是该类疾病在病因及发病机制上往往相互关联。
GBS谱系疾病多伴前驱感染,2/3病例报道都伴有呼吸道或肠道前驱感染,相关病原体包括: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肺炎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和空肠弯曲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流感病毒A。
其中空肠弯曲菌是主要的感染病原体,约占1/3。
除病原直接感染外,疫苗接种、手术、器官移植等也有可能导致感染。
早在1976年有研究报道,狂犬病疫苗和猪流感疫苗会轻度增加GBS患病风险,疫苗安全性的研究也是近来病原研究趋势,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流感疫苗有患病风险,但是其风险<1/100000,相对安全。
此外,有病例报道肿瘤也可导致副肿瘤性GBS谱系疾病。
其发病机制的解释主要倾向分子模拟学说,由于病原体表面的脂寡糖(LOS)与周围神经表面的神经节苷脂分子结构类似,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血清中就含有被激发的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从而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目前许多研究集中于空肠弯曲菌类菌体表面脂寡糖研究。
鉴于GBS谱系疾病的自身免疫性,一些研究致力于探讨患者自身基因多态性与该谱系疾病的相关性,已有meta分析已经确定GBS发生风险与FCRL3基因、TNFA308G/A基因多态性相关,还有部分基因例如MBL2基因(编码甘露醇结合蛋白c的一种基因)与GBS的严重程度和结局有一定的关系。
吉兰巴雷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1.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病死率约3%,主要死于呼吸衰竭、感染、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故应引起重视。
2.多数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肌无力多于数天至2周发展至高峰,肌无力始于下肢,然后累及躯干肌,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肢体呈弛缓性瘫痪,肢体近端或远端严重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同时伴有肢体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3.如果病程中有显著、持久的不对称性肢体肌无力,以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或持久的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存在明确的感觉平面异常之一者不考虑此病。
4.吉兰•巳雷综合征还应与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急性横纹肌溶解症、白喉神经病、莱姆病、叶嘛病周围神经病、瘫症性瘫痪以及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相鉴别。
患者来诊情况患者女性,39岁,既往体健,无接触毒物病史,主因“劳累后进行性全身无力1天”来诊,表现为双上肢无力明显,双手不能持物,双下肢可缓慢行走。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双上肢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4级,上肢腱反射未引出,其余均未见阳性体征。
【问题1】接诊后需做哪些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思路1:血尿便常规、生化、血凝四项、血沉、CRP、肿瘤标志物、特种蛋白2、ENA11、动脉血气分析、毒物筛查、术前八项。
思路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涂片、墨汁染色、抗酸染色、寡克隆区带、髓鞘碱性蛋白)。
思路3:头颅MRI,神经传导速度、重频刺激、肌电图,心理测查。
部分结果回报血尿便常规阴性。
生化阴性。
血凝四项阴性、血沉12mm/h、CRP5mg/L、肿瘤标志物阴性、动脉血汽分析、毒物筛查阴性、术前八项阴性。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髓鞘碱性蛋白阴性,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阴性,血清寡克隆IX•.带阳性,潘氏试验弱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30岁以下占 68.5%(南京地区514例统计)。发病在 国外多无明显季节性倾向,我国多在夏 秋之交与日本报道相似。70代年中期在 江苏淮阴、南通地区、河北的张掖、临 泽地区,1986年在河北省清河地区曾有 丛集发病的报道。
[前驱因素和发病机制]
Hurwitz 等 对 1034 例 AIDP 研 究 约 80% 患 者可在发病前8周内有前驱因素,高峰在 病前1—2周。约2/3为病毒感染,最常见 为呼吸道(58%)、胃肠道(22%)、或 二者合并发生(10%),约5%有手术史, 4.5%有疫菌种史。
可以表现为以前根神经损害为主,或 以后根神经损害为主甚至以交感神为主, 这便造成了GBS症状的个体特异性。后角 细胞的改变较前角细胞轻且少见。
脱髓鞘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和 炎症部位相一致。轴索的变性往往见于 严重病例。雪旺细胞增殖在发病数发性的。 前角细胞或脑神运动核可表现为不同程 度的肿胀、染色质溶解,其程度取决于 轴索损害的程度及部位,如轴索的变性 靠近神经细胞,甚至可引起该细胞的死 亡,此时可见到胶质细胞丛集,标志着 该区域神经细胞体的分解。
与GBS相关的感染因子最常见的有巨细 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肺炎支 原体(MP)和空肠弯曲菌(CJ)。CJ属G 阴性螺旋菌群弯曲菌属,是人类腹泻常 见病菌之一,有多种血清型,GBS常见的 血清型为2.4和19型,我国以Pener19型 最常见,污染水、食物、家禽(鸡)畜 (猪)。上述四种感染因子占GBS的前驱 感染因素的2/3。
[病理]
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中单核 细胞侵润和节段性脱髓鞘。侵润可见于 脑神经、神经前根和后根、后根神经节 以及周围神经,交感神经链及其神经节 也可受累。
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多核细胞,这 些细胞来自血液,围绕于神经内膜及神 经外膜的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同样受损,神经 远端的损害并不比近端为轻。
AIDP(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ies,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
近年来国际上已普遍用AIDP代替GBS, 并把GBS的概念定位在AIDP上。
[流行病学]
AIDP的年发率为0.6~1.9/10万人,男 略高于女,白种人较黑种人高。各年龄 组均可发病,国外报道发病率与增龄呈 正相关,美国的发病高峰在50~74岁, 发 病 年 龄 有 双 峰 现 象 , 即 16 ~ 25 岁 和 45~60岁出现又双高峰。
Rhodes(1982)首先注意到GBS和CJ的 关系。以腹泻为前驱感染的GBS患者CJ感 染的比例高达85%。Ree等报告96例GBS和 100例对照比较变现,26%的GBS并发CJ感 染,而对照组中仅2%。在伴发CJ感染的 GBS中,76%的病例有脱髓鞘改变,其中 40%为AIDP。
在 CJ 感 染 的 GBS 中 , 52%GM1 抗 体 阳 性 , 而无CJ感染的GBS中,CM1抗体阳性仅15%, CJ 和 GM1 抗 体 阳 性 的 GBS 病 人 比 这 两 种 抗 体阴性病人恢复得慢。
以上各种类型的共同点:多有对称性 四肢肢体软瘫,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伴 或不伴感觉障碍等临床特征。
本 病 于 1859 年 Landry 首 先 报 告 , Guillain,Barre及Strohl等于1916年又相 继报告,并指出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 象 为 本 病 特 征 , 称 本 病 为 LandryGuillain-Barre-Strohel 综 合 征 或 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
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drome(GBS,吉兰—巴雷 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包括: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AIDP) 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N) 急性运动轴索性多神根神经态(AMAN) Miller—Fisher综合征 亚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根神经病(SIDP)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CIDP)
在AIDP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出抗 周围神经髓鞘抗体,其滴度与临床病变 的 程 度 呈 正 相 关 , 这 种 抗 体 为 IgM , 用 AIDP患者的血清直接注入大白鼠坐骨神 经,可引起急性传导阻滞、髓鞘脱失及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血浆置换以清除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治 疗AIDP获得了肯定的疗效。上述均提示 了免疫因素参与了AIDP的发病过程。
GBS的研究中患者血清抗体和免疫细胞 的检测、免疫组化、血清成分和免疫细 胞的被动转移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 炎等方法采用从不同角度提示,这是一 种免疫介导的神经病。
“分子模拟”机制学说认为,GBS的发病 是由于病原体某些组分与周围神经组分 相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错误的识别, 产生自身免疫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并针 对周围神经组分发生免疫应答,引起周 围神经髓鞘脱失。周围神经髓鞘抗原包 括:P2蛋白、P1蛋白、P0蛋白,髓鞘结 合糖蛋白(MAG)。
CJ感染后发生的GBS有以下特点:病情 更严重,轴索变性更明显,预后更不良, 儿童病率更高,与神经节苷脂联系更密 切,发病与季节有关。
除上四种感染因子外还有:单疱、带状 疱疹、流感A和B、腮腺炎、麻疹、柯萨 奇、类肠道细胞病变病毒、甲型及乙型 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有些 AIDP并发于恶性肿瘤(何杰金氏病及其 它淋巴瘤)、红斑斑狼、桥本甲状腺炎、 酒精中毒及肝病。
AID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根据临床、 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提示可能系一种周围 神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依据为:病前2周左右约50%患者 可有先驱或免疫注射史;脑脊液中细胞 正常而蛋白质增加,所增加的蛋白质主 要是免疫球蛋白,脑脊液内增加的免疫 球蛋白部分来自血液外,部分系由鞘内 合成;
病理检查可发现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的 单核细胞侵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鞘, 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发现 周围神经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髓 鞘脱失呈节段性。上述病理改变与实验 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