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

龙源期刊网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作者:郑红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6期中医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也代表着我国的传统医学,在临床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也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中医药治疗原理主要是维持人体平衡,在目前,很多人依然认为中医可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可以为我们对抗疾病,但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中医院治疗在医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而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并完善中医药治疗的不足,才能使中医药治疗在医学上取得进步。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的主要观念是保持人体各项机能维持平衡,中医在治疗时一般会把病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身体里所以的病变都是有联系的。

因此,在进行中医药治疗时,中医一般会对人进行整体检查,不仅仅是检查病人有病痛的部位,还会检查病人其他部位也做一下详细检查,所以中医药治疗在治病时会具有整体的观念,有利于及时发现其他隐藏病症,这也是中医药治疗的第一个优势。

所以中医在进行药物治疗时,不仅重视对患者疾病的治理,还会注意对患者身体整体的调养。

除此之外,中医药治疗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的时候,会选择用一些小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时刻考虑着药物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中医药治疗的第二个优势就是药物副作用比较小,中醫在选择药物时,会注意到药物的毒性和药性,所以中医在给病人配药时,会考虑到不同药物的配合,综合药物毒性和药性,保持药物平衡、有效的同时,还可以减轻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所以中医药的有效和健康,也被很多人认可和信赖,中医药治疗覆盖人群广也是它的另外一个优势。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还包在于它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我们都知道,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而中医治疗结合人体的复杂性,在进行治疗时,一般会选择内部调养和外部治疗,这样才能对病人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治疗。

在进行内部治疗时,中医治疗主要是选择用中药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调理,而外部治疗就是采用针灸、推拿的手段对病人进行治疗,内外兼顾也是其他医学没有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中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浅谈中药治疗‎的优势和不足‎摘要:在西方舶来药‎品的强大声势‎面前,传统中药既没‎有耀眼的广告‎宣传,也没有强大的‎营销策略,但依旧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市民保留强有‎力的影响,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药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点‎吸引着广大的‎市民呢?以中药治疗高‎血压为例相比‎于西药它的优‎势何在?它又拥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安全;副作用少;治病治本;起效慢1.西药的不足------西医将人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与组织,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针对其各自具‎有的不同病症‎研制药剂与医‎疗手段;却无法有效地‎将人体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系统(人体)、要素(人体子系统)、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西医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这是西医弊端‎的根本原因。

由于缺乏系统‎论的支持,西医无法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定量研究,因此许多西药‎具有无法预测‎或无法抗拒的‎副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对某一系统的‎病症具有疗效‎的药品却对另‎一系统具有破‎坏性作用。

因此,在西方药品认‎证体系中,代价高昂的大‎规模临床药性‎试验成为每一‎种药品获得上‎市许可的必经‎之路。

但这种为期数‎年的检测,在受检人种及‎基因的广泛性‎上均有局限。

随着后工业、后现代主义、自然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自然植‎物药的兴趣大‎增,也从主观上使‎得西药在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被放大。

2.中药的优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相信有一种规‎律——天人合一——支配着人体的‎发展。

人体各器官遵‎循这一规律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的任务是‎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辨证施治”;从而努力使人‎体做到天人合‎一,使各系统不越‎雷池一步,平衡气血。

中药的有效性‎与健康性,已被并且正在‎被数以亿万计‎的病患无数次‎地证明着。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与不足中医与西医被广泛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疾病治疗,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不同方面,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1.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将人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辩证论治的方式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患者主动性:中医注重患者的参与和主动性,强调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调理和自我康复能力,提倡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3.中药治疗: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以中草药为基础,草药有多种功效,可以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后,搭配使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4.长期疗效: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理全身,改善体质,从而达到长期疗效的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反复治疗的次数。

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不足之处除了优势之外,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不足之处:1.科学性欠缺:相对于西医,中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系统,缺乏西医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疗效的明确性:中医治疗疾病时,疗效的明确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评估,对患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等待治疗效果。

3.临床验证不足: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草药配方通常是通过经验总结得出,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严格的临床验证。

4.疾病的急性处理:中医在急性疾病处理方面相对较弱,往往需要辅助西医治疗。

三、西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西医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代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1.科学性和准确性:西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较为科学系统,通过实验和临床验证来支持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2.快速治疗:西医注重急性疾病的处理,包括使用药物和手术等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

3.技术和设备:西医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可以对疾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

中药治疗慢性病有何优势

中药治疗慢性病有何优势

中药治疗慢性病有何优势慢性病,如同潜伏在生活中的“慢性杀手”,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对抗慢性病的漫长征程中,中药治疗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中药治疗慢性病的优势之一在于其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慢性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器官的问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失衡的结果。

中药治疗并非仅仅针对症状,而是着眼于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因素,通过调理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这种整体治疗的思路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慢性病的问题,减少病情反复。

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也是其治疗慢性病的重要优势。

相比西药往往针对单一靶点发挥作用,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成分,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

例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一味中药可能同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等多种作用。

这种多靶点的协同效应使得中药在治疗慢性病时能够发挥更全面、更综合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中药治疗慢性病还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中医强调“因人而异”“辨证论治”。

同样是高血压患者,可能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表现为肝阳上亢,有的则是气血不足。

中药治疗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特点,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药治疗慢性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虽然部分中药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但在合理的炮制、配伍和用量控制下,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与一些西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相比,中药在治疗慢性病时对身体的损伤较小,更适合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优势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优势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优势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证候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多靶点作用:许多中药成分具有多靶点作用,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从而发挥综合治疗的效果。

这种多靶点作用的特点使得中药在治疗一些复杂疾病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3. 较少的副作用:相比于一些西药,中药的副作用通常较小。

中药多采用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质作为原料,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4. 辅助治疗和预防作用:中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和预防方面具有优势。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平衡,增强免疫力,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的作用。

5. 结合现代科技:现代中药研究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如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进一步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同时,也开展了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如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的研发,为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药时应遵循中医理论指导,在合格的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

同时,中药的质量和使用方法也会影响其疗效,因此选择正规的中药渠道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中医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治疗疾病时,不是仅仅针对局部的症状,而是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等。

例如,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不仅关注睡眠本身,还会考虑患者的情志、饮食、体质等因素,通过调理整体来改善睡眠状况。

这种整体观念有助于全面把握病情,制定更为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药注重预防和调理。

“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药在治疗的同时,也注重调理身体,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比如,中医会建议人们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饮食和作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再者,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样。

除了中药内服,还有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药外敷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于疼痛、麻痹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推拿则可以放松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适应性。

另外,中药资源丰富,且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

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较轻。

许多中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而且,一些中药还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如枸杞、山药、大枣等,既可以作为药材,又可以作为日常的食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然而,中医药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诊断方面,中医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相对较为主观,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

中药疗效优势和劣势都有哪些

中药疗效优势和劣势都有哪些

中药疗效优势和劣势都有哪些中药的有效性与健康性,已被并且正在被数以亿万计的病患无数次地证明着。

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与药性检验是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西医,覆盖人群相对较少的其他边缘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药疗效优势和劣势都有哪些的知识,欢迎阅读。

优点有哪些一、安全、副作用少:由于中药外治是施于体表,它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不会像内服药物,如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处理比较复杂,外治只要施治配药得当,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二、对胃肠道无损伤:病人服药,首先入胃再吸收,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损伤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况不好,又非要服药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药,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两难局面。

那么药物外治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服药的痉对许多病人是难以长期忍受的,中药外用可以起到“良药治病不苦口”。

三、对肝肾刺激小:不管内服何种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谢产物尤其是一些毒性产物,都必须经过肝脏解毒、分解而通过肾脏排泄,这对于原先肝肾有疾病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药外治,大多经过皮肤、粘膜吸收,药物的成分进入体内已经通过一层屏障的过滤,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对肝、肾的损害大多已非常小。

缺点有哪些对于基本上由微生物单一因素致病的疾病治疗,西医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确比中医见效快。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意指,世界上任何疾病病因本来都不是一维的或者说单一因素的,但当其它次要因素对疾病形成影响过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假定为单一的微生物致病。

例如细菌性肺炎,当病人的免疫功能尚好时,滴注抗菌素恢复得很快。

这里说“免疫功能尚好”就是指病人的免疫功能对病人恢复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把病因归结为感染了致病菌单一因素。

但当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此时免疫功能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举足轻重作用时(病因变成二维而非单一因素),西医治疗就不那么拿手了。

简述中医药研究的学术影响,优势与不足

简述中医药研究的学术影响,优势与不足

简述中医药研究的学术影响,优势与不足?
答:中医药研究的学术影响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学往往能够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3. 完整的药物体系:中医药学拥有完整的药物体系,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4. 广泛的应用领域:中医药学不仅应用于临床治疗,还涉及到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5. 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具有互补性,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然而,中医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医药学的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和严谨,导致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2. 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现代
科技的支持,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但目前这方面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3. 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中医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监管。

4.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中医药学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创新成果被侵权和滥用。

总之,中医药研究具有独特的学术影响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研究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治疗的优势和不足
摘要:在西方舶来药品的强大声势面前,传统中药既没有耀眼的广告宣传,也没有强大的营销策略,但依旧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市民保留强有力的影响,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药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点吸引着广大的市民呢?以中药治疗高血压为例相比于西药它的优势何在?它又拥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安全;副作用少;治病治本;起效慢
1.西药的不足------
西医将人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与组织,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针对其各自具有的不同病症研制药剂与医疗手段;却无法有效地将人体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系统(人体)、要素(人体子系统)、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西医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这是西医弊端的根本原因。

由于缺乏系统论的支持,西医无法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定量研究,因此许多西药具有无法预测或无法抗拒的副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对某一系统的病症具有疗效的药品却对另一系统具有破坏性作用。

因此,在西方药品认证体系中,代价高昂的大规模临床药性试验成为每一种药品获得上市许可的必经之路。

但这种为期数年的检测,在受检人种及基因的广泛性上均有局限。

随着后工业、后现代主义、自然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自然植物药的兴趣大增,也从主观上使得西药在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被放大。

2.中药的优势-------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相信有一种规律——天人合一——支配着人体的发展。

人体各器官遵循这一规律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的任务是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辨证施治”;从而努力使人体做到天人合一,使各系统不越雷池一步,平衡气血。

中药的有效性与健康性,已被并且正在被数以亿万计的病患无数次地证明着。

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与药性检验是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西医,覆盖人群相对较少的其他边缘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中药深入人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安全、副作用少:由于中药外治是施于体表,它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不会像服药物,如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处理比较复杂,外治只要施治配药得当,
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二、对胃肠道无损伤:病人服药,首先入胃再吸收,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损伤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况不好,又非要服药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药,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两难局面。

那么药物外治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服药的痉对许多病人是难以长期忍受的,中药外用可以起到“良药治病不苦口”。

三、对肝肾刺激小:不管服何种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产物尤其是一些毒性产物,都必须经过肝脏解毒、分解而通过肾脏排泄,这对于原先肝肾有疾病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药外治,大多经过皮肤、粘膜吸收,药物的成分进入体已经通过一层屏障的过滤,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对肝、肾的损害大多已非常小。

3.中药的适用围
对此,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认为传统中药所能有效医治的疾病是一些慢性疾病。

这和传统中医学崇尚的"调理生息,治病治本"的思想是吻合的。

根据以上结果,我对于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搜集些资料,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例子抛砖引玉,反映出中药治疗的特点
------------------------------------------优点-------------------------------------------------------
1.西药治疗高血压,往往能很快使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但在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上效果欠佳。

而中医中药是以辨证为基础的,强调整体治疗,症状改善比较理想。

如当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症状时,中医认为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阳亢化风所致。

通过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的治疗,往往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上述症状也随之改善。

而结合补肾之法,用中药六味地黄丸、大定风珠等补肝肾治疗后,甚至还有提高性生活质量,减少夜尿,改善肾虚的作用。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因为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的状况,头疼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单纯地使用西药降压后,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反而不能适应"血压正常"的状况了,头疼的症状更明显。

而中药治疗高血压,降低血压缓慢,同时症状改善明显。

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不单着眼于血压的下降,更着眼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2.保护靶器官
治疗高血压,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更重要的是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因为靶器官受损引发的心衰、肾衰等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为致命。

除一些西药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外,目前一些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例如活血祛淤中药丹参、田七、赤芍、丹皮等协同降压的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预防及治疗中风的效果;又如黄芪可强心利尿,降压和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而且,中药治疗高血压,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体环境,改善血管皮功能,使心、脑、肾、血管得到保护。

3.与西药合用减除副作用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各有优势,亦各有局限。

临床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

中医治疗根本原则以平衡阴阳、调整气血运行为主。

一般认为,中药近期疗效较低,而西药近期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

中西药合用后,西药既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长处,又由于用量相应减少而减轻其毒、副作用。

中药的降压作用可提高近期疗效,又具有远期降压作用。

故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优点。

如常用的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很多患者长期服用以后往往出现浮肿,就可以同时给予健脾利湿的中药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等加以克服,使其浮肿消退;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紧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如开博通、洛丁新、一平等)会因有咳嗽而不得不停药,对此可选用中药桑叶、桑白皮、百部、前胡、皮、蝉衣、佛耳草、川贝、象贝等疏风宣肺止咳,针对有的患者兼有咽痛等症状,还可以加用马勃、玄参等清热利咽。

可见中西药合理联用,可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达到"减副增效" 的目的。

4.降压平稳和缓
西药治疗高血压,常常有为达到目标血压而频繁加减药量等情况,因此,也常常出现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的现象。

而中药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较好,如根、杜仲、野菊花、夏枯草(需注意观察肾功能)、玉米须、钩藤等,尤其适用于早期、老年高血压患者。

较重的高血压病配合中药治疗,也可防止血压较大波动。

5.非药物治疗降压有效
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针灸、理疗、推拿等,这些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研究证明,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给予针刺、推拿,有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一氧化氮含量等作用,对一些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气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能起到调整大脑皮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升压反应,纠正人体机能失调,提高抗高血压的能力,不论单独运用还是配合药物治疗,均有较好效果。

饮食疗法、药枕治疗亦是可取的。

----------------------------------------------弊端-------------------------------------------------
1.起效慢
由于中药纯度不高,大部分中药制剂以中药材原药、粉末或粗提取物入药,中药起效慢的现象仍然存在。

2.用药不方便
众所周知,服用中药一般要将一大包一大包的药材煎成汤汁,然后整碗整碗地喝下,无论是煎药还是服药,都比西药制剂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3.难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对高血压病也是如此,证型不同,用药也会大相径庭。

但要做到准确辨证就有一定难度,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作出诊断,仅靠血压计或患者病史很难做到准确辨证。

除此以外,中医药缺乏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也是导致人们怀疑中药疗效的一大主因,在临床验证、疗效评价、临床试验研究等方面,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灵灵,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首席医学网
2.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科学技术,1997,8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