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研究_谢淑颖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而引起的反复或持续性炎症。
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脏腑失调,情志不畅等。
临床上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症状,主要可分为气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积滞、肝胃不和、胃痛等证型。
(一)气虚证型气虚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乏力倦怠、胸闷气短、腹胀便溏等。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能正常转运水谷精微,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治疗重点是益气健脾,中药方剂首选是四君子汤,以及加减方四神丸、六君子汤等。
同时,患者平时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证精神愉悦。
脾胃虚弱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部隐痛、脘腹胀满、口干无味、神疲乏力等。
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减退,造成消化功能障碍和水湿停留。
治疗重点是健脾养胃,中药方剂首选是保和丸、参附四君子汤等。
同时,患者还需合理饮食,少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易消化的汤粥,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重点是行气活血,中药方剂首选是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等。
同时,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湿热积滞证型湿热积滞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臭口渴,恶心呕吐,便溏不畅等。
其病机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湿,中药方剂首选是四逆散、黄连解毒汤等。
同时,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保持肠道通畅。
(五)肝胃不和证型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中医治疗强调针对病因,因人施治,药食同源,综合施治,达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梁翠华;李淑云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1998(0)S2
【摘要】目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方法基本方药(柴胡、佛手、砂仁、元胡、白术、薄公英、白芍、积壳等)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结果
10d为1疗程,服药3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为痊愈占28例(56%),服药3个疗程症状体征减轻为显效占20例(40%),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占2例(4%).结论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的“胃痛”范畴,本病多因情志因素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治疗要以经气和胃为主.再辨证施治,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总页数】1页(P450-450)
【关键词】胃炎/治疗;中草药;胃镜检查
【作者】梁翠华;李淑云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山东枣庄市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健脾益气方在慢性胃炎患者中治疗效果观察 [J], 何志雄;罗颖兴;何志梅
2.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J], 张英杰
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刘丹
4.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王连学
5.中医辨证健脾益气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J], 王龙;刘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指慢性胃黏膜炎症,可能是由于众多原因引起的病理过程。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失调、肝胃阻滞以及情志不畅等病因所致的疾病。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具有不同的分布。
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表现。
一、中医证型分布1、气虚型气虚型慢性胃炎多发于中青年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溏、乏力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2、阳虚型3、阴虚型阴虚型慢性胃炎多见于精神压力大、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灼热、口干咽燥、口苦、口腻、心烦、失眠等症状。
舌红少苔,脉细数。
4、痰湿型痰湿型慢性胃炎多见于体质肥胖的人群,常伴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腻、嗳气、大便粘滞、舌苔厚腻等症状。
舌质淡胖、苔腻,脉滑。
5、血瘀型血瘀型慢性胃炎多见于损伤、劳累过度的人群。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腹部刺痛、便秘或大便干燥、月经量少、经期延长等症状。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6、湿热型二、主要证素1、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慢性胃炎的共同证素,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消瘦、神疲乏力、大便稀软等症状。
2、肝胃阻滞3、气血不足4、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口干口苦、心烦失眠、月经不调、肢体酸软等症状。
5、痰湿内蕴三、临床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析对于针对不同证型进行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对于气虚型慢性胃炎,应选用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对于阳虚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温阳补虚的中药治疗;对于阴虚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治疗;对于痰湿型慢性胃炎,应选用化痰止嗳的中药治疗;对于血瘀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对于湿热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总之,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临床分析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向,提高疗效。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

C J GMC M J u l y 2 0 1 7 . Vo l 3 2 . 1 4
。1 9 9 3・
用 机制 研 究 [ J ] . 中 国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警 戒 , 2 0 1 5 , 1 2 ( 2 ): 7 9 — 8 1 .
da t a o f a l l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Re s u l t s Th e ma i n s y n d r o me s o f 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o f s pl e e n a nd s t o ma c h t y p e. i nc , l u d i n g
金 烨 陆 洁 陈 郁 陆 程 洁 梅 兰 娟 张 士 敏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 0 1 3 年1 月- -2 0 1 5 年1 2月间收治 的5 1 4例慢性胃炎患者, 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中医体质、 中医证型相关情况。结果 慢性 胃 炎 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胃虚 弱型、 肝胃不和型、 脾 胃湿热型、 胃络瘀阻型、 胃阴不足型、 脾虚气滞型, 在不同体质中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在了 解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 对患者体质进行干预可更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降低疾病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 改善预后, 应用价值较高。
报, 2 0 1 5 , 3 7 ( 2) : 1 9 9 - 2 0 4 ・
不同类型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及证素差异性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类型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及证素差异性初步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是消化系统常见
疾病之一。
常见的症状包括胃痛、饱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影
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具有不同的中医
体质和证素,治疗时需要因体质施治。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类型慢性胃炎
的中医体质及证素差异性进行初步研究,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100例,根据病史、
症状、体征等进行分类。
(2)研究内容:对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证
素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中医体质和证素的差异。
(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进行中医体质和证素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该研究有望揭示不同类型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和证素差异性,为中
医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依据。
此外,研究结果对于推广中医理论和实践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中医国际化进程作出贡献。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状况。
结果: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0.0%检出率最高,胃络淤血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65.0%最高。
且肝胃不和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较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更高(P<0.05)。
胃阴不足型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0%最高,脾胃湿热型患者检出率20.0%最低。
胃络淤血型患者淋巴结增生检出率33.3%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5.0%最低。
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检出率66.7%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30.0%最低。
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胃黏膜;活检病理;关系慢性胃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胃部疾病,是因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当前中医治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较多,且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1]。
但当前临床对于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西医病理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为了解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病机演变特点,本科室对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实施了对比。
现将检测结果行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患者中含有男性68例,女52例;患者年龄跨度39-78岁,平均年龄53.4岁(s=11.2)。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弱型33例,胃阴不足型20例,肝胃不和型25例,胃络淤血型12例。
纳入标准:实施胃粘膜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过程。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慢性胃炎(cg)以胃脘近心窝部位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嘈杂、嗳气、纳呆、反酸等,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学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这一理论最重大和最核心部分是对“证”的概括或归纳。
据此中医得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证进行多种针对性或调节性的治疗。
对cg 等疾病“证”本质的现代科学阐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
1 cg中医证候学特点中医药学一般将cg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5型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cg各证型的研究大多从胃肠道功能、胃肠激素、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从器官、组织、细胞形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示。
谢淑颖等[1],选择了近8年来44篇辨证治疗cg的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447例,其中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csg)的17篇,共2667例,辨证分型共15种证型,肝胃不和型765例,占28.68%;脾胃虚弱型596例,占22.35%;脾胃湿热型320例,占11.99%;脾胃虚寒型192例,占7.20%。
罗云坚等[2]研究发现,cg实证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 甚至亢进紊乱, 而虚证组(脾胃虚弱)表现为收缩减弱, 甚至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ⅲ相出现,两者之间有显著不同, 可作为cg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梁建祥等[3]研究发现,胃热证:内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呈点状或条状红斑,黏膜粗糙不平,或有散在小出血点,或有糜烂,多属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性炎症者。
血瘀证:内镜下见黏膜色泽灰暗或红白相兼,呈颗粒状隆起或增生,黏膜血管显露,呈网状或树枝状,多属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阴虚夹实证:内镜下见黏膜变薄,色泽苍白,皱襞细小,多属于萎缩性胃炎或癌前病变者。
余朝骏等[4]对中医胃痛不同证候的消化道x线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气滞证以长型胃、低位胃、低张力胃及胃排空慢多见。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

(3)脾胃虚弱型。症见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食欲减退、饭后饱胀、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选补中益气汤。黄芪18 g、甘草9 g、人参6 g、当归3 g、橘皮6 g、升麻6 g、柴胡6 g、白术9 g、香附15 g、干姜10 g。方中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炙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健脾益气,温中和胃。1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4~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寒邪客胃型。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得温则舒,舌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理气,以良附理中汤加减。方用香附15 g、高良姜12 g、白术10 g、茯苓15 g、厚朴12 g、木香10 g、神曲15 g、藿香10 g、砂仁10 g。香附、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党参、白术、茯苓甘温益脾,藿香、砂仁、厚朴芳香化浊,醒脾消痞满,神曲消食积,木香调理气滞。全方具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
更新日期: 01-08
【摘要】 探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结果 优89例,良7例,可6例,差4例,总有效率96.2 %。结论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第11卷 第4期 2009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4 Apr . ,2009慢性胃炎 (CG)是主要由于幽门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两大基本类型。
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治疗,而部分西药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同时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常会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故探索中医治疗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但临床上历来由于医家对CG 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风土气候差异、患者年龄、职业、体质有殊,以及临床收集的病例数多少、辨证分型依据之别等,因而造成CG 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种类繁多,现将近年来常见CG 分型概述如下。
1 医家个人经验分型经验丰富的名医家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总结出一些治疗体会,对后学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列举将部分医家经验总结如下。
CSG 的常见分型:林良贵[1]将CSG 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慢性胃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研究谢淑颖,指导:周晓虹(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临床常见证型分布。
方法:搜索阅读慢性胃炎证型分布相关的大量医学期刊文章,对其中证型分布归类总结,找出所占比例较大的证型即主要常见证型。
结果:肝胃不和型在慢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余主要常见证型是: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和胃阴不足型。
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分型;综述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4- 0053- 0 2收稿日期:2008-12-21作者简介:谢淑颖(1983-),女,安徽阜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Study on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of Chronic GastritisXIE Shu-ying,ZHOU Xiao-ho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Abstract:Objective :Study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gastritis.Method :Search large number of chronic gastritis related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To identify the larger proportion of all syndromes that is the main common syndromes.Result :The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tomach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The remaining main syndromes are: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damp-hea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deficiency-cold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 and insufficiency of stomach yin syndrome.Key words:chronic gastrit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ummary 参考文献[ 1 ] 王晏美,李立,安阿,等.不同包扎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112 例[ 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8 ( 6 ):52-53.[ 2 ] 李晶.肛肠坐浴I 号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50例[ J ] .广西 中医药,2000,23 ( 4 ):42-43.[ 3 ] 梁健.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J ] .右江医学, 2000,28 ( 1 ):47-48.[ 4 ] 段海涛,沈瑞子,阳建民,等.减张切口预防痔术后肛门水肿的 临床观察[ J ]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 ( 2 ):93-94.[ 5 ] 张振勇,张霓.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改善环状混合痔剥扎术后 肛缘水肿、疼痛的观察[ 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8 ( 6 ): 43-44.[ 6 ] 马英.三黄汤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80例小结[ J ] .甘肃中 医,1999,12 ( 2 ):15.[ 7 ] 李晶.肛肠坐浴Ⅰ号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50例[ J ] .广西 中医药,2000,23 ( 4 ):48.[ 8 ] 张秋实.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水肿100例[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06,33 ( 5 ):574.[ 9 ] 欧东晓,张文丽.中药坐浴治疗急性痔水肿的疗效观察[ J ] .河 南外科学杂志,2006,12 ( 2 ):73.[ 10 ] 季红英.复方黄柏洗剂治疗痔瘘术后水肿120例[ J ] .黑龙江 中医药,2005,5:26.[ 11 ] 朱连珠.中药熏蒸洗应用于痔瘘术后水肿的效果观察[ J ] .河北医学,2004,10 ( 4 ):379-380.[ 12 ] 丁曙晴,丁义江,郑雪平.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外洗治疗痔 术后肛缘水肿[ J ] .中医外治杂志,2001,10 ( 2 ):16.[ 13 ] 游正红,张振勇,张霓.痔舒适在痔瘘术后肛缘水肿护理中的 应用体会[ 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 ( 3 ):42-43.[ 14 ] 臧玲玲.黄秦软膏治疗痔瘘术后水肿[ J ] .实用医技杂志, 2006,13 ( 3 ):391-392.[ 15 ] 秦建平,田静,胡勇.龙珠软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皮瓣水肿50例 [ J ] .新中医,2006,38 ( 6 ):70-71.[ 16 ] 牟奇蓉,王晓林.黄连膏加冰片外敷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86 例[ J ] .中医外治杂志,2007,16 ( 1 ):22.[ 17 ] 冯静娟,向锋.迈之灵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临床效果观察[ J ] .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 ( 2 ):69.[ 18 ] 李淑霞,张小元,何萍.止痛如神汤用在肛肠疾病术后疗效观 察[ J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 ( 2 ):28-29.[ 19 ] 吴桂玲.xz 一1神座药物熏洗治疗仪用于痔术后肛周水肿病 人的护理体会[ J ]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 ( 10 ):1227.[ 20 ] 张江水,李清,贺向东.微波治疗肛肠疾病创伤性水肿200例 [ J ] .陕西中医,2005,26 ( 8 ):824-825.[ 21 ] 孙平良.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防治研究概况[ J ] .吉林中医 药,2001,3:63-64.[ 22 ] 史仁杰,杨关根.痔术后水肿的原因及防治[ J ] .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3,12 ( 9 ):954-955.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1卷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
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赵崇信[2]辨证分为4型: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34例,治宜健脾养胃,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阴不足型10例,治宜益胃养阴,生津止痛,方选益胃汤加减。
气滞血瘀型12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丹参饮加减。
总有效率93.4%。
钟跃青等[3]将CSG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5型。
CAG的常见分型:高富贵[4]将CAG分为胃阴虚、胃阳虚及胃阴阳两虚3种,分别予自拟三酸汤加味(党参、乌梅、麦芽、香附、天冬、麦冬、山楂、砂仁、杭芍、石斛、鸡内金、玉竹、神曲各、五味子)、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以及益胃汤加减。
结果:108例患者中,临床控制75例(69.4%),临床好转26例(24.1%),无效7例(6.5%)。
有专家将CAG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虚4型,分别采用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散、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一贯煎加减,临床治疗患者90例取得良好效果。
黄继荣[5]把76例CAG分为以下5型:(1)脾胃湿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3)血瘀型,用失笑散加减。
(4)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化裁。
(5)胃阴亏虚,自拟养阴和胃汤(沙参、石斛、玉竹、丹参、玄参、麦冬、天花粉、麦芽、鸡内金、生甘草)。
结果:有效率89.5%。
陈良金[6]结合其多年临床治疗CAG的经验,归纳为6种证型, 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气滞痰阻型、瘀阻胃络型。
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治法特点,治疗上根据脾胃生理功能特点注意调整升降、润燥之偏,运用甘温补中为主,少佐辛散, 补中兼通,或收补中微兼疏通。
2 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研究2.1与发病季节 HP感染的关系 张声生等[7]人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960例CSG患者中医证候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是否伴有胃黏膜糜烂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CSG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关系密切;但证候分布与是否HP组染及是否伴有胃黏膜糜烂无明显关系。
2.2与年龄的关系 朱飞叶等[8]人将915例CG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248例,脾胃湿热证180例,肝胃郁热证142例,肝郁脾虚证110例,脾虚浊滞证108例,胃阴不足证102例,脾胃虚弱证25例。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54.6%、27.1% 、19.8%、15.5%、12.0%、11.8%、11.1%、2.7%。
证候与年龄的关系:调查显示慢性胃炎主要发生在25岁以上人群,尤其在46~55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36~45岁与56~65岁年龄段次之,35岁以上人群总的发病率为80.9%。
2.3与病理(慢性炎症 萎缩与肠化)的关系 赵立宇等[9]人收集CG患者545例,研究CG病理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其中CSG403例,CAG142例,中医证型脾胃湿热型126例,湿浊中阻109例,湿浊中阻兼脾胃气虚型121例,脾胃气虚型30例,肝气郁滞型81例,肝胃郁热型7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