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理论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虚实标本辨治;中医药疗法1 病因病机有学者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本虚标实、滞损交加的病机特点[2],笔者认为中医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之说,本病也不例外。
1 1 内因情志不舒,郁怒思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同时肝属木,喜条达,主疏泄,若谋虑不遂,情志郁怒,则伤肝,肝失去条达之性而横逆犯胃,因胃属土,五行中木克土,本属于正克,而此时肝气已经横逆,致使胃气失于和降之性,出现前述症状。
脾为仓禀之官,藏意,胃与脾为表里之脏腑,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换句话说是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血周流畅通,肌体健康无病。
若过分思虑则伤脾,脾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气血不能运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变生前述诸症。
禀赋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 2 外因感受寒湿秽浊等六淫不正之气,寒主收引凝滞,湿邪粘腻重浊,秽浊之气碍胃,若感受寒湿秽浊则影响脾胃的运行,变生诸症。
1 3 不内外因之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贪凉饮冷,过食辛辣烟酒、肥甘厚味,或食饮不洁之物等等,均可伤胃,而生诸症。
2 辨证论治2 1 肝胃气滞型:胸胁脘腹胀痛,口干口苦,善太息,烦燥易怒,常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病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舒肝散合加减。
药用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生姜,薄荷。
2 2 热毒内陷型:胃脘胀满,烦热口干,贪凉喜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病机:热毒内陷,胃络痞满。
治法:泻热除痞,散结和胃。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用黄芩,大黄,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枳实,厚朴。
2 3 食滞中焦型:胃脘胀满,按之胀甚,不思饮食,时有呕吐,大便不畅或便臭异常,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
病机:食滞中焦,胃气上逆。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方组 成 :香 附 、茯 苓 、法半 夏各 1g 2 ,紫苏 、苍 术 、 厚朴 、木 香 、枳壳 各 1g 陈皮 9 ,元 胡 1g 0, g 5 ,甘 草
8 。治愈 6 g 5例 ( 91 ,好 转 2 6. %) 2例 ( 34 ,无 效 2 .%) 7例 ( .%) 75 ,总 有效 率 9 .%。 25 23 脾 胃虚寒 .
临床 患者可 见 胃脘暴 痛且 胀 、痛势 较 急、 胃中似
冰、得温则舒,舌苔薄 自,脉弦紧 。治以温 胃散寒理
气。
周璨 …运 用二 陈汤加 减 治疗 慢性 胃炎 8 7例 , 基本 方 :陈皮 、半夏各 1g 0 ,茯苓 1g 5 ,甘草 6 。辨 证加 g
顾 向东 l运用 良附丸加 味 治疗慢 性 胃炎 6 , 5 】 0例 并 与对 照 组 6 0例进 行 比较 ,对照 组给 予 吗叮啉 1mg 0 ,
胃镜报 告有 出血 点加 大黄 、 白及 。辛开 苦 降,疏肝 和
寒 、因气不顺 者 ,然 因食 、 因寒亦 无不 皆关 于气 ,盖 ’ 食 停则 气滞 ,寒 留则 气凝 。 ”叶天 士 : 肝 为起 病之 源 , “ 胃为传 病之所 ”古代 医家 的论述 显 示慢 性 胃痛 的病 因 : 既有 自然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也有饮 食 失节 、 志 不遂 、 情 劳倦 所成 。
胃,通 畅气 机 ,每 日 1 ,水 煎 2次 ,治疗 结果 :治 剂 疗4 3例 ,好 转 2 ,无效 2例 ,总有 效 率 9 %。杨 7例 7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作者:金英主黄哲均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30-01慢性胃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胃黏膜对损害的反应涉及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和上皮细胞再生三个过程,但有时仅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而无黏膜炎症,此时一般称为胃病,临床常将胃病归入胃炎范畴。
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发病缓急以及病程长短,临床上慢性胃大体上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表现,患者常常以胃脘胀闷、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而求治,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肉眼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定。
慢性胃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
慢性胃炎与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关系较为密切。
慢性胃炎的发作期往往与季节的更替有关,冬春多见。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一、中医辨证分型1. 【肝胃不和】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作;③嘈杂反酸;④脉弦。
次症:①胸闷;②食少;③大便不畅;④舌质淡苔薄白。
症候确定:主证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次症2项以上。
2. 【脾胃湿热】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口苦口干;③恶心呕吐;④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⑤舌质红苔黄腻。
次症:①胃脘灼热;②口臭;③尿黄;④胸闷;⑤脉滑数。
症候确定:主证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 【痰湿中阻】主症:①胃脘痞满或隐痛;②恶心,呕吐清水或酸水;③不思饮食,食后胀甚;④舌质淡红,苔白腻。
次症:①身倦乏力;②脉濡。
证候确定: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1项。
4. 【胃络瘀血】主症:①胃脘胀满、刺痛;②痛处拒按、痛有定处;③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中医将此病归属为“胃痛”的范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心痛”是指心腹部疼痛病证之泛称,“当心而痛”实指胃脘痛。
因其痛在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等,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症有类似之处。
临床上应重视西医检查,结合辨病与辨病,方能法不偏立,而不贻误病情。
1病因病机1.1西医认识1.1.1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1.1.2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
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中医认识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2.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收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1.2.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故疼痛。
1.2.3肝气犯胃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火热伤阴则胃失濡养而作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泛酸 嘈杂, 口干 口苦 ,大便干结 ,舌红苔薄黄 ,脉弦或 数 。 治 宜疏 肝 泄 热和 胃 止痛 。 方用 化肝 煎 为主 方 。药 用 丹 皮 、 山栀 、 青 皮 、 陈 皮 、 浙 贝 、 川楝 子 、香 附 、郁 金 I 各 1g 0 ,黄连 5 ,地丁草、丹参各 2 g g 0 ,蒲公英 3 g 0。 23 脾 胃湿热型 症见 胃脘灼痛 , . 烦躁易怒, 面赤舌红 , 口苦而粘,大 便不畅,小便 色黄 ,苔黄厚腻 ,脉 弦数有 力。治宜清热燥湿 ,通腑泻 下。方用泻心汤加味 。药用 酒制 大 黄 5 ,黄 连 、黄 芩 、槟 榔 、半 夏 、龙 胆 草 各 lg g O, 地 丁草 、丹 参 各 2 g 0。 24 脾 胃虚寒型 症见 胃脘 隐痛 , . 喜暖喜按, 得食 则缓 , 面色萎黄 ,乏力倦怠,呕吐清涎 ,大便溏 薄,舌淡苔薄 白 ,脉 虚 弱 或 迟 缓 。治 宜 健 脾 和 胃、温 中 补虚 。 方用 香 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 。药用炙黄芪 3 g 0 ,党参
( 本文 校对 :张 文娟 收稿 日期 :2 1一12 ) 0 0O.0
摘要 :治法 因证而 设 ,组方 随法 而立 ,并将 具有 抗 幽门螺 杆菌 作用 的 中药,按其 功效 分类 ,随证 加减 应用 ,既符 合 中医辨证 用药 的特 点
又能 针对病 原 菌治疗 , 因而 能较快 改善 症状 ,缓解 病情 , 降低复 发率 。 关键词 :慢 性 胃炎 ;肝 胃不和 ;肝 胃郁热 ;脾 肾湿 热 ;中医 药疗 法 d i 0 9 9 .s .6 22 7 . 1 .6 5 o :1 . 6 /i n 17 ・7 92 00 . 7 3 js 0 0 文章 编号 : 17 —7 9( 0 0 0 —0 2 O 6 22 7 2 1 )一60 7 一 l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精选ppt
16
病因病理
▪
本病以精神因素为起因,以神经失调为病理,而
以胃的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经研究证实,精神因素致
病以植物性神经失调及内分泌失调的变化作为生理基础。
▪
神经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精神因素的性
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类因素对个体引起的情感
体验。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也存在
精选ppt
23
胃神经官能症方剂:
▪ 脉搏显示:脾脉细弦;肝脉濡细弦,寸脉沉伏。 舌苔白干或黄薄少津。
▪ 柴胡,二皮,川芎,元胡,砂仁,白叩,代赭石, 茯花,香附,半夏,天冬,麦冬,公英,银花。 甘草;炒枣仁;生龙牡;
▪ 香砂养胃安神汤:人参,半夏,陈皮,茯神,远 志,枣仁,琥珀,木香,砂仁,三仙,生龙牡, 珍珠母,甘草。
变并不明显,如果冒然断定是单纯的神经调节紊
乱,往往会贻误病情,丧失早期治疗机会。同时
体内的器质性病变也往往会成为发病因素,因植
物性神经和内脏的病灶反过来也可以向中枢神经
发出不良刺激,而使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这
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胃神经官能症可以是器质
性病变的继发症,两者可以并存,且又相互影响。
此外,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也可遗
精选ppt
11
胆汁返流性胃炎
▪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代赭石,党参, 厚朴,黄连,苏叶,吴茱,麦冬,内金, 伏龙肝。注:用伏龙肝土加水搅拌后用上 浮清水煎药效果显著。伏龙肝即原土灶中 泥土。
▪ 小柴胡加减;党参,柴胡,半夏,黄芩, 甘草,橘皮,竹茹,枇杷叶,
▪ 丁香柿蒂汤:公丁6,柿蒂100,竹茹10良 姜10甘草6,此方治疗泛酸,(胃痉挛) 频繁打呃有特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理论
*导读: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但在临床上,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的症状求治,临床诊断主要靠纤维胃镜肉眼和病理活检来确定。
……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病因不明,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
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但在临床上,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的症状求治,临床诊断主要靠纤维胃镜肉眼和病理活检来确定。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1)肝胃不和型:
主要证候:①胃院胀痛或痛串两胁。
②嗳气频繁。
③嘈杂泛酸。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
②胆汁返流。
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②具备主症:项和次症1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具备任何1条者即可确定。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
主要证候:①胃院隐痛。
②胃痛喜按喜暖。
③食后胀闷痞满。
④纳呆少食。
⑤便清腹泻。
⑥乏力四肢酸软。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红白相问以白为主。
②粘液稀薄而多。
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
②脉沉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证3项,舌脉基本符合。
②具备主症两项和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
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3)脾胃湿热型:
主要证候:①胃院灼热胀痛。
②口苦口臭。
③尿黄。
④院腹痞闷,渴不欲饮。
次要证候: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
舌象脉象: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
脉滑,脉紧。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
②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舌脉基本符合。
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4)胃阴不足型:
主要证候:①胃烷灼热疼痛。
②口干舌燥。
③大便于燥。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
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
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②脉细或弦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及舌脉符合。
②具备主症:项及次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
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5)胃络瘀血型:
主要症候:①胃院痛有定处,不喜按。
②胃疼日久不愈。
③大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
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
舌象脉象:①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
②脉弦涩。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
②具备主症1项加次症;舌脉基本符合。
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