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慢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持续的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和腹泻等不适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肠胃炎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并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来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

中医药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观察为了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疗效,我们选择了100名慢性肠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接受了中医药基础治疗并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

随访期为一年,每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观察结果显示,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和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

其中,胃痛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占80%,消化不良改善的患者占75%,恶心和腹泻改善的患者占70%。

这些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在缓解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三、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除了症状改善,中医药治疗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一年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患者在治疗后更加注重饮食调理,遵循中医药的膳食原则,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温和食物。

此外,患者还采用了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如针灸、按摩等。

这些改变对于控制慢性肠胃炎的发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注意事项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为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体质。

其次,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服用中药,并遵医嘱进行针灸或按摩等辅助治疗。

最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五、结论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肠胃炎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肠胃炎患者的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为了将当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改善,首先需要提升用药的有效性,研究开展对比实验,实验对象为本院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患者进行双盲分组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即常规西医治疗以及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经比较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为其采取中医治疗可以将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并改善其康复速度。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效果引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取得了非常大的变化,饮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因此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几率也随之上升,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部疾病中的常见疾病类型。

在临床治疗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不仅病程比较长,甚至在治疗后还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甚至该疾病如呈现持续发展的趋势还有可能出现癌变,因此针对该疾病需及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1]。

该疾病的发生几率和患者的年龄增长呈正比的关系,西医治疗是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西医治疗的劣势也逐渐浮现,因此本文就中医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分别是研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就这一期间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将一般资料通过表1进行显示。

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进行,且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让患者服用甲硝唑,每日服用两次,每次服用的剂量为400mg;同时配合左氧氟沙星,每日服用两次,每次服用的剂量为200mg;服用兰索拉唑,每日服用两次,每次服用30mg。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病,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又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肝郁化火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1. 清热化痰,调理气血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是清热化痰,调理气血。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清除胃中湿热、胃火及痰浊,同时调理脾胃气血,达到平和胃气、健脾消积、活血化痰的治疗目的。

2. 以补为主,辅以清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以益气健脾为主,辅以清泻瘀湿、清热化痰的方法。

以补为主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抵抗力,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患者共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1.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患者分别出现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肝郁化火等不同的证候,因此采用了不同的中药方剂。

脾胃虚弱者,采用温中益气,健脾和胃的方法;气滞食积者,采用理气健脾,化湿消食的中药;肝郁化火者,用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中药。

2.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胃镜检查结果、胃部不适感的改善情况等。

3. 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辩证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结果也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

脾胃虚弱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气滞食积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闷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郁化火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口苦口干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对病原体感染的应 激能力 ; 临床病原学诊断试验和组织培养灭 活试验显示本 品体 外对流感病毒 甲 I型 、 Ⅲ型 , 甲 肺炎腺病 毒
[ 叶任 高 , 1 ] 陆在英 . 内科学[ ] 6 . : 民卫生 出版社 , 0 : M . 版 北京 人 第 2 5 0
21 .
( D Ⅲ型 、 A V) Ⅳ型 , 肠合 胞病毒及 呼 吸道 合胞病毒 ( S 均有 R V)
应改善。
( 稿 日期 :0 0 0 一 6 收 2 ]— l 1 )
1 0 oO
基层医学论坛 2 1 00年第 1 4卷 1 月中旬刊 1
3 讨 论
1 诊断标 准 . 2
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 : 胃脘部疼痛 , ①
常伴痞 闷或胀满 、 嗳气 、 泛酸 、 嘈杂 、 恶心 、 吐等症 状 ; 上消 呕 ②
化道钡餐检查或纤维 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即经 胃 镜检查可见 : 黏膜充血 、 水肿 , 呈花斑状 红 白相 间改变 , 以红为 主或呈痘疹样改变 , 有灰 白或黄 白色分 泌物 附着 , 可有局 限性 糜烂 或出血点 。胃组织活检 : 胃小 凹之间 的固有膜 内有炎性细 胞浸润 ; 全部患者均排除消化道肿瘤 、 ③ 心脏病 、 尿病 , 无 糖 并
1 治疗方法 . 3
半夏 l 茯苓 l 、 0 0g甘草 6g黄芩 l 、 、 0g黄连 5g党参 l 、 、 0g 干
姜 3 大枣 3 。 枚 寒多热少 , 加重干姜用量 ; 热多寒少 , 减干姜 , 加重 黄连 、 黄芩用量 ; 脾气虚甚 , 白术 ; 加 湿重舌苔厚腻者 , 可加 薏 苡仁 、 苍术 , 或合三仁汤之类 ; 兼有肝郁气滞 , 柴胡 、 加 白芍 ;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院, 有2 ^ ) 例 为痊愈 , 2 6 例 为显 效 , 6 例 为有 效, 总有效 率为 9 6 %。结论 : 用中医 辨 证施 治慢性 萎缩性 胃炎, 效果显 著 , 副作 用 少 , 安全性 高,
患者 易接 受 。 关键 词 : 慢性 萎缩性 胃炎;辩证施 治;临床观 察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3 1 — 0 0 1 6 — 0 2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没有 明显 的发 病 时 间 和季 节 性 , 4 J D 岁 以 2 上成年男性发病较多 , 其 主 要症 状 为 食 欲 不增 、 食 量减 少 , 食 后 本组 5 4 例 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经 辨 证 属 肝 胃气 滞 型 2 0例 , 除

人络 , 经 主气 , 络主 血 也 ……久 痛则 血 络 亦痹 。 ” 因 肾虚无 力推 动 行 为 医学科 学 , 2 0 0 3, 1 2 ( 3 ) : 2 7 3 — 2 7 5.
中 医药治 疗 慢性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临床 观 察
高 鸿 闫 平
摘要: 目的 : 探讨 中医辨证 施治慢性 萎缩性 胃炎 的临床 效果 。方 法 : 将我 院于 2 0 1 1 年1 月至 2 0 1 3 年 1 月收治 的 5 4 例慢 性 萎缩性 胃炎 , 用 中医健 睥温 胃、 和 胃、 益 胃辨证施 治。结果 : 5 4 例 中除 2 例 胃镜检 查 胃小弯有不 明 包块 , 转入上 级 医院治疗 , 其余 5 2 例 均在 治疗 两周后 出
1 பைடு நூலகம்
内蒙 古 中医药
组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 尸 > 0 . 0 5 ) ,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治 疗后 自身 前 血 行 , 气血 运 行不 畅 , 血流 迟缓 , 留而成 瘀 , 经久 不 已 , 舌 质黯 , 舌 后 对 照 有显 著 差 异 ( P < O . O 5 ) , 有统 计 学 差 异 , A组 与 B组 有 显 著 下 脉 络瘀 紫 、 迂 曲、 增粗 , 治 以益 气 活 血 祛瘀 , 常 配 以 益母 草 、 当 差异 ( 尸 < 0 . 0 5 ) 。B组 明显优 于 A组 。 归、 川芎、 川楝 子 、 香 附等 理血 之 品 。 在 B组患 者 治疗 时使 用 了 益母贴 , 且 取 穴 为关 元 , 关 元 位 于 下腹部 , 前 正 中线 , 脐 下 3寸 , 是任 脉与 足 三 阴经 交 会 穴 , 专治 月 经 调 、 崩漏 带 下 等 症 , 在 痛 经 治疗 方 面 有 特 效 , 根 据 两 组 比较 我 们清 楚 的看 到 内服加 外 敷 的独 特优 势 ,使 中医 药在 使 用 时 有 3 讨 论 了新 的方 向 , 在临床中 , 患 者 使 用时 依 从 性 也 较 好 , 会 在 外 敷 时 痛经 ( d y s me n o r r h e . a ) 是 一种 妇 女 常见 的症 状 , 在 中医 上来 说 感 到腹 部温 热 。 因此 , 对 益母 汤 和益 母 贴外 敷进 行 进 一 步研 究 和 属 于急 症 , 指 的是 在月 经 来 潮时 出现 小 腹部 痉 挛性 疼 痛 , 临床 常 开 发具 有 临床 意义 和科 学 价值 。 见症 状 为 腹 痛 、 下 腹 坠胀 、 腰 酸等 其 他 不 适 , 中医 范 畴为 “ 痛经 ” 参 考文 献 “ 经 行 腹痛 ” , 我 国 妇女 痛 经 发生 率 高达 6 8 . 2 %。[ 5 1 发 现初 潮 早 、 【 l 】 马 宝璋冲 医妇科 学p a ] . 7 版上 海: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2 0 0 6 : 9 5 . 经期 长者 痛 经 的程 度 较严 重 , 吸 烟者 持 续更 痛 , 且 发病 率 有上 升 f 2 ] 吴 燕痛  ̄[ M I L: 曹泽 毅. 中华 妇 产科 学【 M 1 . 第 二版 . 北京: 人 民卫 2 0 0 4 , 2 2 1 7 — 2 2 1 9 趋势旧 。严 重 者影 响 生 活和 工作 , 怎 样 使这 样 一个 影 响人 生活 的 生 出 版 社 , 疾 病 得 以缓 解 , 是 我们 的 一大 任务 。 祖 国 医学 里 记载 痛经 病 机为 【 3 】 乐 杰. 妇产 科 学 第六 版 【 M 】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4 , 3 4 7 气血运行不畅 , 气 虚 血瘀 , 内 阻 冲任 、 女 子包 , 不通 则 痛 , 临床 上 3 4 8 . ( 第 六版) 使 用 益母 汤但 常 因虚 致 实 如 气虚 、 湿阻、 瘀血等 , 而 且 多 见正 虚 『 4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卫生部 . 中药新 药 临床研 究指导 原 则【 M 1 . 北京: 9 9 3 : 2 6 3 — 2 6 6 。 瘀血 ,故应结合虚实寒热的轻重在补虚或通泄邪气 的基础上进 人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1 行治疗。 在 痛 经 的初 中期 , 可 见 并有 气滞 与 寒凝 。 因 肾气 虚弱 , 运 【 5 】 张洪, 朱 美玉 , 严冰 华 , 等. 1 5 8 5名 医学 专 业女 生 原发 性 痛 经 影 化不 及 。 导致 气 滞 , 外 感寒 凉致 瘀 血 而痛 经 , 在长 期 痛经 的后 , 在 响 因素调 查f J 1 . 中国校 医, 2 0 0 8 , 2 2 ( 3): 2 8 7 — 2 9 0. 肾虚 的基 础 上 多见 瘀 血 , 正如 《 类 证 治裁 》 所云 : “ 初 痛 在经 , 久 痛 【 6 1 于学文 , 金辉, 韩蓁 , 等. 少女原 发性 痛 经 影 响 因 素分 析 『 J 】 . 中国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个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病理不同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切实解决病因病机,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的临床疗效。

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辩证论治1. 脾胃虚弱型病因:脾胃功能低下,消化能力降低,导致食物不易消化,胃肠道蠕动缓慢,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治法:健脾益胃,调和胃气。

方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弱在人体的表现,四君子汤方能补脾健胃,而六君子汤可以补益中气,起到扶正祛邪之作用。

临床应根据病情轻重和脾胃虚实程度进行选方,连续服用1-2个疗程,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阴虚火旺型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导致胃中阴虚火旺,出现上腹灼热、口干口渴等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益肾养胃。

方药:六味地黄汤,六味丸。

临床疗效: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六味丸方可滋阴养肾,起到了滋阴润燥的作用,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

二、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2. 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治疗后,患者的不适感、食欲、体重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体重增加、食欲提高、不适感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随访时间内再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三、总结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但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个体差异化,术中术后要注意同步营养支持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未来应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之一,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其中慢性胃炎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之一就是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

传统中医认为,这种病型主要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而引起的。

因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是调理脾胃功能,补益脾胃气血,以及改善胃黏膜的营养和修复。

中药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以下是一项针对此病型患者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4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注重观察患者在中药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及胃功能恢复情况。

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胃镜检查,并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评估。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治疗,方剂以养脾和胃、温中健脾、益气养阴为主。

具体方剂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每日口服两次,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结果以及胃功能的改善情况。

胃镜检查主要观察胃黏膜的颜色、纹理、溃疡情况等。

结果:经过3个月的中药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胃脘胀闷消失的患者占70%,食欲不振改善的患者占60%,恶心呕吐消失的患者占50%,消瘦乏力改善的患者占40%。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的颜色和纹理得到明显改善,溃疡情况减少。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较好。

中药可以通过补益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胃黏膜的营养和修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黏膜的状况。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包括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来验证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总结: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黏膜的状况。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一、前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而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则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本文通过一项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及临床应用。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患有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在18-60岁之间。

在入选患者中排除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的患者。

2.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严格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同时进行中医辩证辨别,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和非脾胃虚寒型。

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非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

治疗周期为3个月,每月复查一次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三、结果3.1 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下降,治愈率达到80%以上。

而非脾胃虚寒型患者的治愈率略低,仅为60%左右。

3.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脾胃虚寒型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几乎消失。

而非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对较慢,部分患者仍有不适感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3.3 治疗安全性在观察过程中,脾胃虚寒型患者在接受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后,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而非脾胃虚寒型患者在接受西医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了消化道不适、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四、讨论中医辨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患者胃部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主要调理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以期造成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繁殖的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08-24T15:48:12.1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何冰冰潘洋王冰房莹莹闫晓明[导读] 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36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1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临床疗效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Metho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11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order and double numbers,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4%,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6.4%),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5%,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8.2%),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better,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are relieved obviously,the complications are few,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treatment are high,and it has a high clinical significance.Chinese medicine;chronic gastritis;clinical efficacy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致病原因多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胆汁反流、环境变化、长期精神紧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1-3]。

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出血等情况。

中医辨证疗法体现整体观,除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作用突出,对患者的远期健康也起到了很好保障作用。

慢性胃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引发胃黏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

本研究作者选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为慢性胃炎的110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資料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症状。

且经电子胃镜检查,患者胃部均出现水肿、黏膜充血,呈现花斑状或者痘疹样改变,伴随着黄白色或者灰色分泌物附着,可见散在性或者局限性的出血点或糜烂。

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6±3.9)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4±3.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用药单一,希望内容丰富点](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372),3片/d,3次/d。

可适量给予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如 1%盐酸10 ml,3次/d;胃蛋白酶合剂 10 ml,3次/d。

如果患者贫血,则给予维生素B12 50~100 mg/d肌内注射,治疗20~30 d,口服叶酸5~10 mg,3次/d,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首先对患者的具体胃炎类型进行诊断,若患者属于脾胃虚寒型胃炎,则给予香砂理中汤,组方为:木香、砂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法夏;若患者属于胃热炽盛型胃炎,给予左金丸和泻心汤,组方为:吴茱萸、黄连、黄芩、大黄、莱菔子、香附、青皮;若患者属于肝胃气滞型胃炎,给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组方为: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壳、吴茱萸、黄连、青皮、白术、蒲公英;若患者属于瘀阻胃络型胃炎,给予失笑散与丹参饮加味,组方为:炒蒲英、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延胡、地榆;若患者属于胃阴亏虚型胃炎,给予益胃肠汤,组方为: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山楂、蒲公英。

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酌情加减,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5]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404,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4,P<0.05)。

3 讨论慢性胃炎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由于其发病比较缓慢,且症状不十分明显,往往得不到患者的重视,导致病情发展,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现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外,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6-10]。

因此治疗该病不能仅依靠正常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应要求患者注意生活和饮食习惯,尽量少食辛辣、凉食物,不饮酒,并保证足够的睡眠及保持愉悦心情。

本次研究中,作者选取本院11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处方中黄连、黄芩性苦寒,能够起到清除中焦之热的功效;干姜、半夏辛温燥湿,具有补中益气、祛除阴邪功效;党参能够帮助受损的胃黏膜进行修复,并提高患者免疫力;木香行气止痛、消除腹胀、调中导滞的功效;青皮消积化滞、疏肝破气;甘草对以上诸药能够起到缓和作用,并对胃黏膜进行保护。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1]岳沿江.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分析.医学信息,2014,15(7):431.[2]常建华.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观察.甘肃医药,2012,31(9):657-659.[3]李金臣.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4-15.[4]张峻山.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心理医生,2015,21(18):49.[5]田杏红.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99-100.[6]王菲,王会丽,娄静,等.慢性胃炎50例临床中医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186-187.[7]王先锋,孔令辉.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20.[8]刘天杰.探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4):159.[9]吕光.浅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99-100.[10]陈斌,刘艳红.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研究.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5(6):23-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