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
慢性胃炎的临床用药体会

手 足欠 温 , 口燥 咽 干 , 欲漱 水不 欲 咽 , 月前 曾 但 半 服 理 中汤 3剂 , 后咽 干疼 甚 , 服 泄利 不减 , 质红 舌
肝解 郁 , 气止 痛 。 行 但是 佛 手行 气之力 颇佳 、 止痛
作用 较弱 { 而木香 气 味芳香 , 辛散温通 , 中宜 滞 调
诊 。左 侧 牙龈 肿痛 2 d 波及面颊 及 下颌 疼痛 , 0, 口 干 咽燥 , 进 清热 泻 火解 毒之 剂 , 势未减 , 见 迭 疼 反 腹 痛 泄泻 , 不思饮食 , 寒肢 冷 , 畏 舌质 略红 , 舌苔 薄
具 . 中麻黄 、 麻散 寒 润 收缓 霄 , 自阴 中升 阳 方 升 重
气 , 以麻黄 升麻 汤名之 。 故 石膏 、 知母 、 芩苦辛清 黄
诊 。患者慢 性 胃炎史 5年 , 1 余天 胃脘 嘈杂疼 近 0 痛 , 有泛酸, 偶 口干 口苦 , 欲 不 振 , 腹 喜 暖 喜 食 上
按 . 足 不 温 , 寒便 溏 , 手 畏 舌质 略 红 . 舌苔 薄 自, 脉
维普资讯
陕西 中医 2 0 0 2年第 2 卷第 1 3 期
-
7 7 慢 性 胃炎 的用 药 , 该 遵“ 中焦如 衡” 古 应 治 之 训 , 量选 用 性 味平 和 、 尽 寒热 适 中的药 品 , 忌大 切 苦 大 寒 、 辛 大热 之 品。不仅 要 注 意理气 须 防燥 大
嫩 , 白如 薄霜 , 苔 脉沉 。 证属 上热下寒 症 , 理中则 服 增 上热 , 寒凉 则 泻利 甚 , 予 治宜 寒热 并 用 , 补兼 攻 施, 予麻 黄升 麻汤 : 麻黄 1g先 煎 去 沫)升麻 、 2( , 桂 枝、 石膏 、 干姜 、 白术 、 白芍各 lg 茯苓 1g 当归 、 o, , 5 知 母 、 芩 、 蕤、 冬 、 甘草 各 6 , 煎 温 服 , 黄 萎 天 炙 g水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体会

1诊 断标 准 和辩证 分析 标准 ①临床诊 断标准 :选择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学会消化 系统疾病专业委 员会 制定的 《 慢性 胃炎 中西医结合诊 治方案》 以及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 学分 会制定 的 《 全 国慢性 胃炎研讨 会共识意 见( 2 0 0 6 年 上海会议) 》, 参考 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为慢性 胃炎 的临床诊断标 准。② 中医辨证分 型标准 :依据 《 中药新药 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以及 《 慢性 胃炎 的 中西 医结合诊治方 案 ,将慢性 胃炎患者划分为 :胃阴不足证 、脾 胃湿热 证、肝胃不和证、脾 胃虚寒证和脾 胃气虚证几 种类型。 2 中医辩证 分 型治疗 方 法 ①胃阴不足型慢性 胃炎 :胃阴不 足型患者 的临床症状主要表 现为
6 6 6 ・中医中药 ・
J u l y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2 0
慢性 胃炎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的临床体会
冯玉 华
(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 自治县 南宾镇卫生 院,重庆 4 0 9 1 0 0 )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慢性 胃炎的 中 医辩证 分型 治疗 临床 效 果。方 法 本 次 医学研 究通过 临床 实 验 的方 式对慢 性 胃炎 中 医辨证 分型 治疗 效 果进 行 了探 讨 , 回顾 分析慢 性 胃炎 患者 中 医辨 证 分型治 疗的 临床 效果 。结果 经过 中医辨证 分型 治疗 , 所有 慢性 胃炎惠者 的 临床 症状 均 显著 改善 , 惠者 临床 治疗 的总有 效率 为 9 2 % 以上 。结论 由本 次临床 研 究结 果可知 , 慢性 胃炎患者接 受 中 医辨 证 分型治 疗 , 具 有较 为满 意的 治疗 效果 ,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体会

例 M E患者 中 , P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送 检 5 次 , 1 2 无 例阳性 。 文献 中报道送检 17次 , 4 竞无一例 阳性 , 见其对 MP 可 E患 者
的诊断价值不大 。文献认 为痰细胞 学对于发现 鳞状上皮癌 、
胸 液找瘤细胞 的病例 中, 若病 变较靠 近胸壁 , C 行 T介 导下的 经皮肺 穿刺灵敏 度极 高 , 2c 对 i n以下的病灶可准确定位 , 且
联合 出版社 ,9 4:6 . 19 17
[ ] 许志祥 . 2 胸腔积液细胞学和微生物学诊 断的某些进展 . 国外医
学内科 学分册 ,98,5 1 l. 19 2 ( ):4
[ ] 张敦华 , 男 , 3 陈英 屠春 林. 胸腔镜 检查在 恶性胸腔 积液诊 断和 治疗时的应用价值. 中华肿瘤杂志 , 9 , ( ) 13 . 1 61 2 : 5 9 8 2 [ ] 蔡柏蔷 , 龙芸. 和 呼吸病 学. 京协 和 医科大 学 出版社 , 4 李 协 北
小细胞未分化癌 的阳性 率较 高 , 而腺癌 阳性率 低 , 而癌性 胸 腔积液 中大多数为腺癌 , 以癌性胸 腔积液时从痰找 出瘤细 所 胞 的阳性率不高 。本 文 5 8例送检 胸液脱 落细 胞学 检查 , 1 4 例找到瘤 细胞 , 阳性 率 为 7 . % 。但 其 阳性率 各 家报道 不 06代 药 物 应 用 2o 0 8年 1 2月 第 2卷 第 2 4期
C i hnJMo rgA p, c20 V 12 N .4 dDu p lDe 0 8,o. , o2
肺癌 , 和本文有所不同。
肌脂肪垫下淋 巴结检查 , 以获得组织学 诊断依据 。只有 当活 检 的部位与壁层胸膜转移的部位 相吻合时 , 胸膜活检才能 获 得 阳性结果 , 因此各 家报道其 阳性率有很大 的差异 。文献 认 为胸膜活检 阳性率 为 4 % ~7 % , 0 5 本文 中在 3 5例胸膜 活 检 中患者有 2 7例获 得 阳性 诊 断 , 阳性率 为 7 . % 。本 文 6 71
中草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论文

中草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体会 9 例
申晓东*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草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18 例平分为
两组,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草药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 0% ,对照组为
66. 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 Hp 清除率为 88. 9% ,对照组为 77. 8% ,两组在 Hp 清
除率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P > 0. 05) 。结论: 中草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冬氨酸钾镁配伍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其 治疗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胺碘酮静脉用药时控制和预防恶性 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循证医学指出 ICD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的治疗只有安装 ICD 才能改善预后,而胺碘酮不能改善预后。
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时胺碘酮是最有效的抗心律失 常药物,能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并为患者安装 ICD 争取了宝
中图分类号: R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 0979( 2012) 03 - 0025 - 02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吐酸”等范畴,发病 多因劳累过度、久病伤脾、饮食失调、情志不畅等有关[1 - 2]。本 文本着中医标本 同 治、整 体 辨 证 施 治 的 原 则,拟 用 自 拟 中 草 药 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9 年 9 月至 2011 年 2 月以胃痛或痞满 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18 例。纳 入标准: ( 1) 符合中医肝胃不和型的辨证标准; ( 2) 符合西医慢 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 3) 年龄 18 - 65 岁者; ( 4) 知情同 意,自愿受试; ( 5) 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导致[3]。其中男 10 例,女 8 例,年龄 10 - 67 岁,平均年龄 36. 5 ± 3. 6 岁。根据入院 顺序,把患者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9 例,两组一般资料情 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P > 0. 05) 。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草药加减治疗,方药组成: 黄连 10g、吴茱萸 5g、广木香 10g、旋复花 15g、法半夏 10g、黄芩 8g、瓦楞子 15g。随症加减: 上腹饱胀者加厚朴、枳壳; 便秘者加 玄参、生地; 纳呆、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 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共 400ml,分 2 次饭后 1 小时左右温 服,疗程 4 周。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阿斯利康制药 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20mg / 粒,生产批号: 2008122596) 口服治 疗,每次 2 粒,每日 1 次,晨起空腹口服,疗程 4 周。 1.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 各症状消失; 显效: 症状进步 2 级; 有效: 症状进步 1 级; 无效: 症状无进步或反而加重恶化者[4]。 1. 4 统计方法: 用 SPSS18. 0 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双侧检验,P < 0. 05 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 x2 检 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 0% ,
平胃散治疗胃病的应用体会(附1例报告)

平胃散治疗胃病的应用体会(附1例报告)摘要目的:总结平胃散重用苍术及随症加减对胃病的治疗经验。
方法:重用苍术,辨证分型加减。
结果:取得良好的疗效。
结论:平胃散是治疗胃病的良方,如法应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平胃散治疗胃病体会胃病在古代中医论述中关于胃病的记录甚多,如《素问·六元正传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阴上出,故痛而呕也”。
又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脾胃论》中有“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这些说明寒邪伤胃,和飲食不调是胃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又清代《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开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则燥,胃喜柔润也”。
又有“久痛入络”、“久痛寒必化热”、“初痛在气久痛入络”等观点,“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这些观点从脾胃的生理和病机方面都有了深入的阐述,其对胃病的认识和对胃病的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湿浊困脾,运化失司则,食少乏力,大便不调,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有呕恶、吞酸、嗳气,说明了胃以和降为用,脾以升清为要,有寒凝,食积气滞、火郁,血瘀,气滞,阳虚,阴虚等所致。
总之是“不通则痛”,病机是脾不足,而胃乃伤。
因此治疗胃病之关键在于升清降浊。
平胃散是治疗脾胃病常用方剂,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药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方中苍术为君,除湿运脾,厚朴为臣,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为佐,理气化湿,甘草缓急和中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以和降为主。
从而使脾胃传输功能恢复。
在临床上应用平胃散加减治疗各种胃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重用苍术苍术在平胃散中为君药,剂量10~15g,因其燥湿运脾之功显著,《本草正义》有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
中草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体会9例

前 治 疗 持 续 性 室 速 和室 颤 有 效 的药 物 , 延 长 动 作 电位 , 断 可 阻 内 向 整 合 电流 和 钾 通 道 , 慢 浦 氏 纤 维 和 心 肌 组 织 的 传 导 , 减 特 别 是 在 因 缺 血 部 分 除极 化 的组 织 中 , 可 抑 制 A P敏 感 的 钾 并 T
[] 继 鸿 . 碘 酮 的 现 代 观 点 [] 临 床 心 电 学 杂 志 ,07 1 1郭 胺 J. 20 ,6 ( ) 13—1 1 2 :4 5.
[] 国 生物 医 学 工 程 学 会 心 脏 起 博 与 电 生理 分 会 , 华 医 学 2中 中 会 心 血 管 病 学分 会 . 碘 酮抗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应 用 指 南 [] 中 华 胺 J. 心血 管病 杂志 ,04 3 (2 :05 20 ,2 1) 16 . 【] i o yL A. moa n :g dli sf rU oi o n 3 S dw a A i r e u i n o Sem n r g d do e e t i
参 考 文 献
酮 , 碘 酮 有 良好 的 急 性 控 制 率 ,并 有 长 期 的 预 防 复 发 作 用 , 胺 不 良反 应 较 少 , 注 有 轻 度 负 性 肌 力 作 用 , 通 常 不 抑 制 左 室 静 但 功 能 。原 为 抗 心 绞 痛 药 , 有 选 择 性 冠 状 动 脉 及 周 围 血 管 的 直 具 接 扩 张 作 用 ,能 增 加 冠 脉 血 流 量 , 降低 心 肌 耗 氧 量 , 心 律 失 常 抗 谱 广 , 其 他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对 心 血 管 的 不 良反 应 少 , 有 效 地 较 可 治 疗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 善 心 功 能 , 可 降 低 心 律 失 常 死 亡 的 危 改 还 险 【 。门冬 氨 酸 钾 镁 通 过 提 高 钾 离 子 浓 度 , 而 抵 消 了钾 外 6 J 从 流, 滞 Q 阻 T间 期 延 长 , 使 延 长 的 Q 或 T问 期 恢 复 正 常 , 止 尖 端 防 扭 转 型 室 速 发 生 ; 可 提 高 细 胞 内钾 、 离 子 的 浓 度 , 而 抑 制 还 镁 从 心脏 自律 细 胞 和 慢 反 应 纤 维 的触 发 活 动 , 到 较 好 的抗 心 律 失 达 常作 用 ; 门冬 氨 酸 则 可 解 氨 毒 、 脑 、 护 肝 脏 功 能 , 可 避 免 醒 保 还 胺 碘 酮 对 肝 细 胞 的 损 害 J 两 者 联 合 应 用 治 疗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 失 常 可 明 显 提 高 治 疗 的有 效 率 , 低 死 亡 率 。 降 本 组 采 用 门冬 氨酸 钾 镁 配伍 胺 碘 酮 治 疗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 其 治 疗 结 果 明 显 好 于 对 照 组 , 碘 酮 静 脉 用 药 时 控 制 和 预 防 恶 性 胺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有 效 。 循 证 医 学 指 出 ID对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C 的治 疗 只 有 安 装 ID才 能 改 善 预 后 , 胺 碘 酮 不 能 改 善 预 后 。 C 而 但 恶 性 室性 心 律 失 常 急 性 发 作 时 胺 碘 酮 是 最 有 效 的 抗 心 律 失
朱建华治疗慢性胃炎体会07

世界中医药2010年3月第5卷第2期临床经验交流朱建华治疗慢性胃炎体会丁衍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省会华市人民东路391号,321000)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朱建华朱建华,主任医师,1978年毕业后一直工作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在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和田德禄教授指导下从事中医内科消化专业临床以及教学工作多年。
朱教授认为,在治疗方面,对慢性胃炎应从正邪两端人手,严格运用辨证分型,在经典方药的基础上灵活应变,有针对性的诊断治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2年余,自觉获益颇多,现将其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飨。
l中药治疗1.1健中土化湿助运法常用于湿阻脾胃之胃脘胀痛或脘腹痞闷,口苦而黏,口渴不欲饮,眩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黄赤,纳食不香,苔薄白腻或黄腻,脉弦缓或细。
《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
”方选平胃散、三仁汤、四君子汤化裁,药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茯苓、陈皮、太子参、苍术、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1.2调气机疏肝和胃法常用于胃脘攻撑作痛,牵及两胁,胸闷暖气,呕吐吞酸,每因情志不遂而发,甚则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或滑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方选柴胡疏肝汤化裁,药用柴胡、郁金、JII楝子、香附、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木香、茯苓、白术。
1.3问脾肾调畅气机法常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则减,纳呆少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腰膝冷痛,或下肢浮肿,便溏次多,时吐清水,舌薄白或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或迟,禀赋不足,精气亏虚,脾胃虚弱,’肾少温煦,脏腑失养,更复致虚。
《景岳全书》日:“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胃,最多心腹痛证。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故应方选黄苠建中汤、右归饮化裁,药用黄芪、白芍、肉桂、制附子、枸杞子、杜仲、山药、茯苓、甘草、蒲公英、补骨脂、枳壳。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胃病”范畴,并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
对于这一类型的慢性胃炎,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方法。
而三仁汤加减正是代表方之一。
三仁汤加减由三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黄连、黄芩、半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会对方剂进行适当的加减,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我共治疗了10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分布在25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表现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治疗结束后,我对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痊愈38例,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通过这次临床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三仁汤加减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方面的优势。
三仁汤加减具有显著的清热除湿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方剂中的和中止痛成分,能够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三仁汤加减还具有调和脾胃、增强食欲的功效,对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不振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当然,临床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等副作用。
这可能与三仁汤加减的清热除湿作用过强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方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饶燕. 灸治疗慢性 胃炎 的临床观察 [ 】中国中医药咨询 , 7 针 J.
2 1 , ( ) 2 001 2:8. 3 3
日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 。 嘱患者调饮食、 畅情志 、 勿劳累 。 配
合针灸足三里 、 中脘 、 门、 章 关元等穴, 以补法为主 , 1次 / , d
案
赵某 , 5 , 女,6岁 退休干 部,0 7年 7月 9日初诊 。 20
患者 胃脘部痞满不 适, 隐隐作痛 3年余 ,0 6年 1 月 曾作 20 1 纤维 胃镜检查 , 示为慢性萎缩性 胃炎, 提 间断服枸橼酸铋胶
,
囊、 胃必治等 药, 明显疗效 。 无 1周前 因操劳过度 , 胃脘 部痞 满 不适 加重 , 时有烧灼样痛 , 以解痉 药治疗 , 疼痛虽 明显减 轻但 胃脘部痞满仍在 , 其他症状 也无 明显 改善 。 就诊时患者 胃脘部痞 满不适 , 时轻时重 , 隐隐作 痛 , 不思饮 食 , 怠乏 倦 力, 气短懒言 , 大便溏 泄, 舌质淡, 苔薄 白, 脉沉弱 , 轻度贫血
尤重视健脾 , 认为脾健则 胃安 。素 问・ 《 阴阳应象大论篇》 说:
“ 治病必求于本 ” 指出治疗疾病 时必须究其根本 后进行治 , 疗, 而本病病久 多 以脾 胃虚弱 为主, 纯虚者极少 , 多或 但 或 少都有一些实邪 , 或气滞 , 或血瘀, 或湿热等证型 。 故临床治 疗本病 , 既应重视健脾和 胃治其本 , 又应针 对不同病邪 治其 标 , 理 气 , 活 血 , 清 热 等 治 法 , 邪 去而 不 伤 正 。 或 或 或 使
2 () 3 6 . 39:23
酸铋胶 囊 ” 胃必治 ” “ 等西药 , 果不 明显 。遂 于 2 0 效 0 7年 9
月 1 1日来我院就诊。诊见胃脘隐痛, 喜按 , 脘胀痞闷 , 暖气 便溏 , 时欲呕恶, 面色少华 , 自觉肢冷 , 舌淡苔 白, 脉沉细 。 中
[ 】 刘景 龙. 5 疏肝和 胃法治疗 慢性 胃炎 6 例 临床观察 [】医学 0 J.
标。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 胃炎上有其独特优势 , 在中医基本理 论 和 辨 证 论 治 思 想 的指 导下 , 合 本 病 的病 因病 机 和 结
病人情 况的不 同, 运用 中医经方 , 以顾 护 胃气为本 , 除病 祛 因为标 , 注意肝气条达 , 针药结合 , 灵活地进行辨证论治, 可
取得满 意的疗 - 。另外慢性 胃炎经过治疗后 , o ] 病情得 以
控制 , 若疾病处于缓解或初愈阶段 , 时机体 尚处于待恢复 此 状态 , 胃的功 能 尚未健全 , 活起 居如有 不慎 , 有复发之 生 亦 虞 , 以预防复发也是十分重要的 。贾风 云[ 所 u 认为慢性 胃
按
本方取柴 胡疏 肝散之义加减 , 有疏肝解郁 , 消食和
炎 的发病与情志 、 饮食等密切相关 。殷艳[ 认为慢性 胃炎 预后 的饮 食保健亦 是非常重要 的 , 因此预防慢性 胃炎复发 的措施应 当是综合 的, 除饮食调养、 起居调节 、 精神调摄、 加 强体育锻炼外 , 还应慎用对 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 并可结合 药膳 以继续改善和加 强脾 胃的功 能 , 促进体 内脏腑机 能的
诊断为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 中医 诊断为 痞证 , 证属 脾 胃气虚
型。治以健脾益气 , 和胃消胀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 方: 党参 1 , 5g 白术 1 , 5g 茯苓 1 , 5g 砂仁 1 , 0g 甘草 6g 大 ,
枣 6枚 , 曲 1 , 神 0g 麦芽 1 , 0g 山药 1 , 5g 陈皮 1 , 公英 0g 蒲
信 息, 0 0 5 9 : 3 6 2 7 . 2 1 , () 2 7 - 7 3
【 】 赵 瑞华 , 6 张晋平. 浅谈慢性 胃炎从肝论 治f 】中国民闻疗法 , J.
21,89:-. 0 0 1 () 5 6
医诊断 : 胃脘痛 , 证属脾 胃虚寒 。治宜温 阳祛寒 , 燥湿健脾 。
1 , 5g 佛手 1 , 0 丹参 1 。水煎分早晚温服 , 剂 / 。嘱患 g 0g 1 d
者调饮食、 畅情志 、 勿劳累。 守方加减 4周 , 患者 自觉症状消
失, 精神饮食均佳 。将上方制成胶囊 , 粒 / , 2 d 3次 / , d 连服
3个 月 以巩 固疗 效 。停 药 后 随访 半 年 , 胃病 未 复 发 。
荫 爰 2 1 第 4 第 Gs—rl T ,1V. . ・ 中‘ 0 年 2誊 3——uon C 2 1o 4o 1 a J af M— 1 N3 n u o 0 2
‘ 。 ‘
。 …
…
∞
…
…
。 一
。 .。
中医药治疗慢性 胃炎 的临床体会
谢 天 佑 , 永 样 陈
武 山县中医医院, 甘肃 武山 7 1 0 4 6 3 摘 要 通 过对慢 性 胃炎病因病机 的认 识及 中医药治疗慢性 胃炎的诊 疗思路 , 系临床所见病例 , 联 体会到 临床
3 结 语
疏泄 条达正常 , 既可 助脾运化 , 使清 阳升发 , 谷精微转输 水 上 归于肺 , 又可助 胃受纳腐熟 , 使浊 阴之气下 降 , 使食糜不
断下 达 于 肠 。
慢 性 胃炎按新悉尼 系统 的分类方 法可分 为浅表 性、 萎 缩性和其他特殊类 型的胃炎。 目前 公认的幽门螺 旋杆菌感
按
本方取四君子汤之义加减 , 注意补益脾 胃, 并配理
气活血之 品, 药合用 , 诸 共奏健脾益胃, 攻补兼施之效 , 使补 而不滞 , 正气 恢复, 邪去而疾病痊愈。较好地 体现 了健脾和 胃攻补兼施在 治疗慢性 胃炎 中的应用 。 2 2 脏腑相 关, 意调肝 . 注 慢性 胃炎病位虽在 中焦 , 但多 累及肝气 而成肝 、 、 3脏 之病 , 脾 胃 故临床不必见 肝郁 方调 肝气 , 治疗时可酌情加入疏肝之品, 使肝气疏 , 中气 畅, 从而 脾 胃功能如常 。刘景龙 ]赵瑞华等… 认为采用疏肝和 胃 、 法治疗慢 性胃炎效果比较 明显 , 肝属木而主疏泄条达, 胃 脾
2 0 :3 9 8 . 0 7 7 —3 2
病史 3年 , 3年前 因饮食不 节, 冒雨露宿 , 随即脘腹胀 闷, 隐 痛时作 , 大便溏薄 , 四肢乏力 。1 前在某医 院胃镜检 查诊 年
断为 慢性浅表 性 胃炎 , 曾服 用“ 雷尼 替丁 ‘ 吗丁啉 ” 枸 橼 “
【 ] 尹国有 , 3 朱磊. 慢性 胃炎辨证 与成方 治疗 【】北京 : 学技术 M. 科 文献 出版社,0614 16 20:6—6. [ 】 敬 才均. 4 李培 教授 治疗 慢性 胃炎经 验[ 】医学信 息,00 J. 21,
染 是慢性 胃炎的最主要病 因 , 在治疗 方面西医多采 取三 联 疗法根 除幽门螺 旋杆 菌, 并配合改善消化功能 的药物 , 胃 如
肠动力 药、 酸或抗酸 药等 , 已取得 一定临床疗效 , 抑 虽 但其
服 药 时 间长 、 症 状 可 能 反 复 出现 , 且 很难 达 到 理 想 的 治疗 目
胃炎, 慢性 ; 中医药; 治疗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4 6 5 (0 1 0— 02 0 10—8221)306—2
运用健脾和 胃、 攻补 兼施等综合调理方法可获 良 好的疗效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2 6 3 R 5.
治病者, 惟在调和脾 胃” 。李培 教授 [ 在 治疗慢性 胃炎方面 4
貌, 心肺无异常 , 腹软无抵抗及压痛 , 肝脾 未触及 , 肾区无叩
击 痛, 电图、 心 大便 常规及 B型超 声波检查无异 常, 常规 血 显示血红蛋 白 9 / , 2g L 自细胞 4 8 1。L 中性粒细胞 06 , . x 0/ , .5 淋 巴细胞 0 3 , . 5 纤维 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 胃炎。西医
恢复 , 增强御病之‘ ‘ 正气 ” 以 正气存 内, , 邪不可干 ” 中医 。
中, 理气止痛之效 。充分体现 了调肝可使全身气机畅达 , 脾 胃功 能如 常。 2 3 针药 结合 , . 内外 同治 针灸疗法 为外治法 , 通过 腧穴
经络对 胃病起 调节作用 ; 内服 中药汤剂为 内治法 , 而 直接对 胃腑起调节作用 , 两者结合运用可提高疗效 , 中医治疗慢 使 性 胃炎的特色 更加 突出。饶燕 认为采用针灸治疗慢性 胃
案 李某 , 4 女, 2岁,0 7 9月 1 20 年 1日初诊 。 患者诉 胃
c 】 唐 晓群 . I 慢性 胃炎 的发病 原 因与 药理 分析 【】医学信 息, J.
2 1 , 3 9 : 4 0 0 2 () 3 5 . 3
田
【 】 叶任高 , 再英. 2 陆 内科 学【 】6 . 京: 民卫生 出版 社 , M. 版 北 人
[】 童春全 , 明霞. 8 童 穴位埋 线治疗消 化性溃疡及 慢性 胃炎 的疗 效观察 [ 】医学信息: J. 中旬刊 ,0057:77 21 ,()1 . 3 【】 李 燕. 9 附子理 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 5 例【 】光 明中 医, 0 J.
21,55:9—9. 0 2 () 7 4 7 5 0
案
袁 某 , ,7岁 , 女 5 退休 教师 , 0 7年 7月 2 20 3日初
诊。 患者 胃脘胀满 , 反复发作 2年 , 生气及饭 后尤 著, 伴嗳气
吞酸, 口苦 , 食欲 不振 , 经多 方治疗 症状 未见 好转 , 色 萎 面
黄, 舌淡红 、 苔薄 白, 脉弦 。 此次就诊主 因与家人生气后上述 症状加重 。 胃镜提示 : 性浅表性 胃炎 , 慢 幽门螺旋杆菌 阳性 。
一|荫 伸 ‘ 2 1 第 4 第 期G u uafC,1V. . 自 0 年 2卷 3 a rl T 2 1o4 o 羞 1 m J n M 0 1 N3 o 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