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1)

中医辨证、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1)

中医辨证、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1)【关键词】慢性胃炎辩证治疗辨病治疗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有统计显示它在一般人群中的出现率约为50%,另外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该病和减少该病复发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一个探索热点。

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颇丰,笔者从师三年,获益匪浅。

笔者将所学黄教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运用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自己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及体会介绍简单如下:一分型论治慢性胃炎病程缠绵,病情容易反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别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胃缓”、“噪杂”等范畴[1]。

该病本病病位在胃,发病与肝脾有直接相关。

饮食不节、痰湿内阻、情志失调、脾胃虚寒、脾虚气滞、胃阴不足等是该病临床常见的发病机制;笔者一般将本病分为以下证型进行施治:1.饮食停滞:胃脘胀闷,隐痛,嗳腐,进食加重,大便不畅,苔白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放药:陈皮10、法夏10、茯苓15、神曲10、山楂15、麦芽15、连翘15、莱菔子10、苏梗10、香附10、甘草5。

2.痰湿内阻:胃脘痞塞,满闷不舒,头目眩晕,恶心欲呕,不思饮食,身重倦怠,苔腻,脉滑;治法:祛湿化痰;方药:苍术10、厚朴10、陈皮10、法夏10、茯苓15、枳壳10、桔梗10、旋覆花10、甘草5。

3.肝胃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情志不遂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行气和胃;方药:柴胡10、枳壳10、香附10、白芍15、青皮10、陈皮10、甘草5、佛手10、木香10、川芎10。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噪杂泛酸,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方药:陈皮10、青皮10、浙贝母10、丹皮10、白芍15、栀子10、黄连10、吴茱萸5。

5.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食少便溏,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运脾阳;方药:黄芪20、桂枝10、白芍20、生姜5、炙甘草5、大枣5枚、饴糖30、良姜5、姜半夏10。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概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部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上要症状特征有上腹部疼痛、院腹胀问、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院痛”、“胃痞‘等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

可因嗜食辛辣。

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1.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2.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在直视下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根据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胃炎。

3.实验室检查(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炎含量一般正常,胃体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论治胃炎中医名为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病因病机】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

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

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

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西医认为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来。

2.鼻、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3.经常习惯地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4.过度吸烟。

5.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6.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7.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8.营养不良,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9.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10.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慢性胃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慢性胃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慢性胃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探讨目的:通过实验分组的方式来探讨中医辨证疗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将14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实验组采用的是西医治疗同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而参照组采用的是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

结果:实验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9%,而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的疗法来治疗慢性胃炎,可以减少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可靠,进一步地对治疗效果进行改善,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标签: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所谓的慢性胃炎指的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引起胃黏膜发生炎性病变,慢性胃炎也是内科中十分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一旦患者的慢性胃炎复发,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将中医辨证治疗应用到西医治疗之中,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这一年之中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胃炎患者,这些患者都经过了胃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将这14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的患者各有70例。

其中实验组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20岁至77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48.5岁。

而参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35例,年龄在24岁至75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49.5岁。

参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而实验组采取的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使用奥美拉唑胶囊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果出现腹胀现象的患者则需要额外服用潘立酮,一个疗程的治疗周期为四周,在两个疗程的治疗结束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

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CS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林良贵[1]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

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钟跃青等[2]分5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

②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④胃阴不足型,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

⑤气滞血瘀型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黯,苔白,脉弦紧。

2 治疗2.1辨证论治陈兴泉[3]将149例患者分为3型:脾胃虚弱型85例,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培本(党参、黄芪、白术、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柴胡、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12g,白芍药、麦芽各18g);脾胃湿热型28例,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6g)。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进行探讨。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护中医对待慢性胃炎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目前常用的辨证施护包括养胃法、补脾法、清热法、解郁法等。

1. 养胃法养胃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胃肠道的功能,以促进胃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养胃食疗方包括小米粥、山楂粥、薏仁粥等。

此外,饮食要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补脾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脾胃虚弱的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此时可使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补脾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虚弱情况进行选用。

3. 清热法清热法主要是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调理胃肠道的平衡。

热邪是指胃肠道内的炎症反应,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

此时可以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4. 解郁法解郁法主要是通过舒缓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对胃肠道的影响。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伴有情绪焦虑、易怒等症状,这些情绪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胃炎的发作。

因此,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或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对缓解胃病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二、中医辨证施护案例分享王某,男,45岁,主诉脘腹胀痛、纳差已有两年。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 养胃法:建议王某采用温性食物,如小米粥、山楂粥等来养护胃肠道。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给予王某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进行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见 ,治疗 的关键在 于 分清虚 实 ,对症 治疗 。 21肝 胃湿热 . 症 见 胃脘灼 痛 ,痛不 喜按 ,心 烦 易怒 , 口干 口苦 口臭 ,便 秘尿 黄 ,舌红 苔黄 ,脉弦 数 。治宜 清肝 泄热 、 和 胃化湿 。
方组 成 :香 附 、茯 苓 、法半 夏各 1g 2 ,紫苏 、苍 术 、 厚朴 、木 香 、枳壳 各 1g 陈皮 9 ,元 胡 1g 0, g 5 ,甘 草
8 。治愈 6 g 5例 ( 91 ,好 转 2 6. %) 2例 ( 34 ,无 效 2 .%) 7例 ( .%) 75 ,总 有效 率 9 .%。 25 23 脾 胃虚寒 .
临床 患者可 见 胃脘暴 痛且 胀 、痛势 较 急、 胃中似
冰、得温则舒,舌苔薄 自,脉弦紧 。治以温 胃散寒理
气。
周璨 …运 用二 陈汤加 减 治疗 慢性 胃炎 8 7例 , 基本 方 :陈皮 、半夏各 1g 0 ,茯苓 1g 5 ,甘草 6 。辨 证加 g
顾 向东 l运用 良附丸加 味 治疗慢 性 胃炎 6 , 5 】 0例 并 与对 照 组 6 0例进 行 比较 ,对照 组给 予 吗叮啉 1mg 0 ,
胃镜报 告有 出血 点加 大黄 、 白及 。辛开 苦 降,疏肝 和
寒 、因气不顺 者 ,然 因食 、 因寒亦 无不 皆关 于气 ,盖 ’ 食 停则 气滞 ,寒 留则 气凝 。 ”叶天 士 : 肝 为起 病之 源 , “ 胃为传 病之所 ”古代 医家 的论述 显 示慢 性 胃痛 的病 因 : 既有 自然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也有饮 食 失节 、 志 不遂 、 情 劳倦 所成 。
胃,通 畅气 机 ,每 日 1 ,水 煎 2次 ,治疗 结果 :治 剂 疗4 3例 ,好 转 2 ,无效 2例 ,总有 效 率 9 %。杨 7例 7
迪轶 f 用 自拟 香 苏理 胃汤 治疗慢 性 胃炎 9 ,基本 4 】 4例
2 辨证论治 慢性 胃炎 临床 较 多 ,反 复发 作 ,缠绵 难 愈 ,严 重 影 响身体健 康 ,其 临床辨 证有 虚 有实 ,但 以虚 中挟 实
4 9例 ,无 效 6例 ,总有 效率 9 .%。 50 22肝 胃气 滞 .
1 病因病机 本 病 的记 载 始见 于《 内经 》《 问・ 元 正纪 大论 》 ,素 六
日:“ 郁之 发 , 民病 胃肮 当心 而痛 ” 素 问 ・ 论》 木 ;《 痹 谓 :“ 食 自倍 ,肠 胃乃 伤 ” 调经 论 》日 :“ 饮 ;《 有所 劳 倦 ,形气 衰少 ,谷 气不 盛 ,上焦 不行 ,下 脱 ( )不 焦 通 。胃热 ,或 素有 热 ,虚 热相 搏 ,结郁 于 胃肮 而痛 , 或有 食积痰 饮 ;或气 与食 相郁 不 散 ,停 结 胃 口而痛 ” ;
邹铭 斐
( 山市南海 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 山,5 83 ) 佛 2 2 1 中图分类号:1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80(0 0 0 090 证型:G I 1 3 5 3 647 6 2 1 )1. 1 . 0 2 D
慢 性 胃炎 ,是指 胃粘膜 遭 到各 种致 病 因子 的反复 侵袭 ,如 胃粘 膜损 伤 因子 ,幽 门螺 旋杆 菌感 染 ,免疫 因素 ,十 二指 肠液 反流 ,胃窦 内容物 潴 留 ,细菌和 病 毒等 , 导致 胃粘 膜 发生 持续 性炎 症 。临床 上病 人 出现 胃脘 疼痛 或胀 闷不 舒 ,嗳气 吞酸 ,或 食后胀 满 ,或 自 觉心 下痞塞 ,如有 物梗 , 心 呕 吐,胃脘部 灼 热疼痛 。 恶 中医 归为 胃脘痛 、吞酸 、痞 满 、嘈杂 、纳呆 等病 范 畴 。 焦 三仙 3 g 0 ;食积 化热 者加 黄连 6 ,莱菔子 1g g 5 ,川 朴 、枳壳 、竹茹 、炒稻 芽各 1g 0 。水 煎服 ,每 日 1 , 剂 每 日 2次 。2 0天 1 程 。结果 :8 中 ,痊 愈 5 例 , 疗 7例 9 占 6 .%;有效 2 77 4例 , 占 2 .%,无 效 4例 占 47 76 .%, 总有 效率 9 .%。牛清 华 【自拟 清 中化湿 汤治慢 性 胃 5 4 2 ] 炎 10例 , 物组 成 :黄连 1g 2 药 0 ,竹茹 1g 0 ,茵陈 1g 5, 半 夏 1g 0 ,陈皮 1g 0 ,枳 实 1g 0 ,厚 朴 lg O ,莪 术 1g 0, 苍 术 1g 0 ,茯 苓 1g 白豆蔻 1g 5, 0 ,吴 茱 萸 3 。结果 : g 10例 患 者经 服药 治疗 2个 疗程 后 ,治愈 6 ,好 转 2 5例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0年 V L() NO 1 O. 2 .0
.9 .. 1.
中 医药 辨 证 治 疗 慢 性 胃 炎 浅 析
T e t g ca n cg srt i e e t t n 1 ai R C r i a ti si TCM d f r n i i l h o l z i n 1 r n t C S l e l1 ao O
《 岳全书 ・ 腹痛 》 日:“ 景 心 胃脱痛 证 ,多有 因食 、因
症见 胃脘 胀满 、脘 痛连 胁 、暖气 频频 、得 矢气 则
舒 ,舌苔 薄 白,脉 弦 。治 以舒肝 理气 、和 胃止痛 。
张玉 润等 【应用 传统 名 方连 苏饮加 减 治疗慢 性 胃 3 】 炎7 2例 ,药 物组 成 :紫 苏 、草蔻 、党 参各 1g 5 ,吴萸 6 ,黄连 、半 夏 、川 楝子 、枳 实 、桔梗 、甘草 各 1g g 0, 白芍 3g 0 。加 减 :腹痛 、胁 痛加 元 胡 、郁 金 、姜黄 : 胃酸加 乌贼 骨 、瓦楞 子 ;腹泻 、腹 胀加 木香 、生 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