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祖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
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

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作者: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2期·名医专家经验·夏惠明教授推拿治疗产后尿潴留经验胡鸾,邵长丽,夏惠明1:2肖泓教授基于扶阳理论对新冠肺炎的防治思路探讨王忠涛,李晶晶,肖泓1:4吕光荣教授针药并治肾系疾病验案浅析李焱风,罗诚,吕光荣1:8乔江教授运用中医药结合情志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王叶,吴肖男,刘祎,等2:1杨志波教授治疗湿疹的中医外治经验罗赛君,杨志波2:5胡陵静教授从肝脾肾论治男性乳腺癌验案举隅李逸蓝,胡陵静,曾玲玉,等2:7卢秉久教授“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思想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李杨,卢秉久2:10尤昭玲教授运用冰山理论辨治绝经综合征经验宾悠,谈珍瑜3:1陆曙教授运用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经验魏学礼,周亚红,夏成霞,等3:4胡陵静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癌经验曾玲玉,胡陵静,李后地3:6常虹教授脑肾同调治疗骨痿学术思想探微赵军,师建平,刘晋,等3:9郑进教授从古医学圆运动之气机升降论治顽固性失眠经验王雪梅,蔡碧波,任静,等4:1卜献春教授治疗失眠经验袁春云,袁思斯4:4杨秉秀教授自拟输通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王叶,吴肖男,刘祎,等4:6黄青松教授从治病求本论治成人难治性哮喘经验谢文,黄青松5:1陈明岭教授治疗玫瑰痤疮经验黄丹,叶晟桢,陈明岭5:5白光教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验案举隅程雨萌,白光5:8基于扶正祛邪法探析肖泓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宁娅,王琼,王忠涛,等5:11林忆平教授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临床思路晋延玲,杨静芳,林忆平6:1陈林兴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李兴艳,陈林兴,张亚嘉,等6:3秦竹教授运用化痰消食导滞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张顺贞,秦竹6:7张虹亚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经验张静,王建锋,张虹亚7:1罗铨教授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经验刘芳,罗珺钰,罗耀辉,等7:4顾庆华教授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呃逆经验庄瑞斐,顾庆华7:7朱秉宜教授诊治肛瘘经验顾一帆,陈红锦8:1李廷荃教授诊治Barrett’s食管经验韩杰,李廷荃,霍凯,等8:3李赛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探析袁颢瑜,李赛美,罗艳8:6杨忠光主任医师通阳活血化浊法论治肺结节经验丁斗,董小君,叶燕妮,等8:10龙祖宏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经验尹彦翔,徐莹,陈必勤9:1陈文慧教授从肝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析段晓娟,邓春,王欢黎,等9:4李一明教授基于“木郁达之”理论辨治临床雜病经验探析潘力弢,罗默超,李一明9:7 罗毅教授治疗肝癌经验石文静,罗毅,李宁山10:1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侯文慧,李廷荃,韩杰10:3马晓燕教授从湿热瘀虚论治紫癜性肾炎经验王子聿,马晓燕10:6潘丽贞教授治疗不孕症经验张炜霖,潘丽贞,曾维轲11:1肖泓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诊治肺结节的思路卢珊,杨春艳,刘冰冰,等11:5杨生民教授平衡观学术思想在骨伤科中的应用董树平,曹玉举,张鑫杰,等11:8李淑萍教授治疗胎动不安经验刘夏宇,李淑萍11:11沈家骥主任医师治疗湿疹肺经热盛型的经验高振楠,钟霞媛,沈宇明,等12:1曹星如主任医师论治中风病经验高中方,张健12:4沈其霖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谭君宜,黄静,沈其霖12:7胡国栋主任医师运用清肝利胆汤(膏)治疗胆系感染临证经验廖静,温大超,胡国栋12:10·理论探讨·浅析李东垣与傅青主诊疗带下病学术思想比较唐旖旎,刘文娥1:10从《金匮要略》温经汤探讨旴江医派肝和为贵学说洪建勋,孟萍1:12基于络病理论探讨通络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罗君,刘丽芳,范洪桥,等1:15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疾病的优势探讨李春晖,陈民1:19从三焦论治哮喘刘红蕾,潘禹硕,曲妮妮2:13基于疏调气机汤探讨心境障碍的中医治疗常乐,秦竹2:17疏调气机法论治痛风缓解期探讨韩畅,卿越雷秦竹3:13从三焦形质探讨其在肿瘤转移的病机郭子瑗,冯蓉,邱景,等4:9《内经》营卫理论与睡眠障碍探讨董禹涵,谷峰5:14前列腺增生症与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探讨敖永衡,张春和,温瞿华,等5:17银屑病关节炎从痹论治浅析廖龙鑫,盘金玲,叶舒颖,等6:10薛己辨治产后病学术思想探析徐程,李崇超7:10基于“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理论浅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及治疗夏玉文,王春娥,陈志斌7:11痰湿与心血管疾病各危险因素相关性的探讨郭凯,姜钧文7:15从郄穴论治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思路探析成靓7:19云南姚氏男科“以精为体,以气为用”论治纲领初探王寅,高林,杨小洁,等8:13基于《内经》血瘀理论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阿霉素心肌损害曹午阳,李君,叶孟婷,等8:16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析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王耀武,钱梦娜,张成,等8:1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數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海燕,谢秋霞,李晶11: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用药规律王之佩,关小红12:1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徐睿,扈晓宇12:24·临床研究·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放化疗对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积分及CT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夏青,乔炜超,田甜1:29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张莉1:33胫骨横向搬移联合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罗伟东,马坪楠1:36养血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患者症状改善及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吴俊华,潘锡伟,张靓1:38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林辉遂,朱林勋,黄菊,等1:41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吴佳丽,赵茜,余文丽,等1:43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宋欠红,柳尧,朱虹江,等2:23玉屏风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龙世德,钟成祥,黄焕祥2:28归脾汤加味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许家艳,鲁玉芬2:31导师巧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卢益萍,刘文娥2:33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邱学艳,夏艳萍,崔志华,等3:22益气养血汤联合穴位艾灸对前列腺癌抗雄治疗所致贫血的临床观察刘阳,张丙泉,龚锦,等3:25康艾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3:28瓜蒌全蝎汤合火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张岩,胡凤鸣,丁世伟3:31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贺燕,洪敦明,陈海军,等3:34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消渴病痹证疗效观察王志强,曹秋平,岳瑞文,等4:22补肾通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董春来,李杰,宋光烨,等4:26不同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杨宇华,李俊滔4:28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陈月玲,李吉英,苏萍红,等4:31以邹氏挑针疗法为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辛凤,邹路4:34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肖景霞4:38导师自拟补肾疏肝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甘珊珊,袁娇,王萍4:41导师运用四草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经验李梦琪,黄南,张成丹4:44麒麟丸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冯欣,闵爱萍,冷开容5:2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海燕,谢秋霞,李晶11: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用药规律王之佩,关小红12:1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徐睿,扈晓宇12:24·临床研究·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放化疗对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积分及CT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夏青,乔炜超,田甜1:29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张莉1:33胫骨横向搬移联合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罗伟东,马坪楠1:36养血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患者症状改善及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吴俊华,潘锡伟,张靓1:38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林辉遂,朱林勋,黄菊,等1:41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吴佳丽,赵茜,余文丽,等1:43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宋欠红,柳尧,朱虹江,等2:23玉屏风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龙世德,钟成祥,黄焕祥2:28归脾汤加味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许家艳,鲁玉芬2:31导师巧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卢益萍,刘文娥2:33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邱学艳,夏艳萍,崔志华,等3:22益气养血汤联合穴位艾灸对前列腺癌抗雄治疗所致贫血的临床观察刘阳,张丙泉,龚锦,等3:25康艾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3:28瓜蒌全蝎汤合火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张岩,胡鳳鸣,丁世伟3:31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贺燕,洪敦明,陈海军,等3:34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消渴病痹证疗效观察王志强,曹秋平,岳瑞文,等4:22补肾通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董春来,李杰,宋光烨,等4:26不同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杨宇华,李俊滔4:28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陈月玲,李吉英,苏萍红,等4:31以邹氏挑针疗法为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辛凤,邹路4:34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肖景霞4:38导师自拟补肾疏肝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甘珊珊,袁娇,王萍4:41导师运用四草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经验李梦琪,黄南,张成丹4:44麒麟丸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冯欣,闵爱萍,冷开容5:2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揚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海燕,谢秋霞,李晶11: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用药规律王之佩,关小红12:1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徐睿,扈晓宇12:24·临床研究·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放化疗对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积分及CT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夏青,乔炜超,田甜1:29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张莉1:33胫骨横向搬移联合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罗伟东,马坪楠1:36养血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患者症状改善及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吴俊华,潘锡伟,张靓1:38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林辉遂,朱林勋,黄菊,等1:41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吴佳丽,赵茜,余文丽,等1:43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宋欠红,柳尧,朱虹江,等2:23玉屏风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龙世德,钟成祥,黄焕祥2:28归脾汤加味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许家艳,鲁玉芬2:31导师巧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卢益萍,刘文娥2:33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邱学艳,夏艳萍,崔志华,等3:22益气养血汤联合穴位艾灸对前列腺癌抗雄治疗所致贫血的临床观察刘阳,张丙泉,龚锦,等3:25康艾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3:28瓜蒌全蝎汤合火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张岩,胡凤鸣,丁世伟3:31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贺燕,洪敦明,陈海军,等3:34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消渴病痹证疗效观察王志强,曹秋平,岳瑞文,等4:22补肾通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董春来,李杰,宋光烨,等4:26不同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杨宇华,李俊滔4:28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陈月玲,李吉英,苏萍红,等4:31以邹氏挑针疗法为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辛凤,邹路4:34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肖景霞4:38导师自拟补肾疏肝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甘珊珊,袁娇,王萍4:41导师运用四草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经验李梦琪,黄南,张成丹4:44麒麟丸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冯欣,闵爱萍,冷开容5:2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國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单兆伟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古人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从饮食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个重要关口,《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
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
二、脾胃是生命的根本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
”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
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
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
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
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己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
”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
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龙祖宏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经验]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龙祖宏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5d92d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1.png)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龙祖宏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经验]龙祖宏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对肝硬化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说:“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
”对肝硬化的认识,散在于“胁痛”、“黄疸”、“徵瘕”、“鼓胀”等病症中。
肝硬化的病因很多,中医认为与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感染虫毒以及黄疸、胁痛迁延不愈有关。
病机特点是肝、脾、肾功能受损,气、血、水液代谢失常,形成气滞、血瘀、络脉瘀阻、水湿痰凝胶结积聚,导致征积、臌胀。
导师认为肝硬化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气血阴阳脏腑正虚之候,又有肝郁、气滞、湿热、瘀血、疫毒等标实之征,因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常表现为虚中夹实,实中有虚,虚实夹杂的证候,但又有所侧重。
一般来说,初起多肝气犯胃或肝脾失调,以实证为主;继则肝脾两伤,正虚邪实;进一步发展则肝脾肾三脏俱损,水湿停蓄而气血亏虚,或阴阳虚损,或虚实互见,互相混杂之证。
2治疗方法导师认为,肝硬化邪实之中有气滞、瘀血、水湿之分,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临床表现不一,故治疗时应分清主次兼而治之。
21疏肝健脾,治疗早期肝硬化肝硬化的早期以气滞为主,症见脘腹胀满、胁肋闷胀、体倦乏力、易疲劳、纳差、呕恶不适等,一般无明显黄疸、水肿之症,故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主,辅以益气活血之法。
方用柴芍六君汤加减或柴胡舒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常选用柴胡、杭芍、佛手、郁金、太子参、茯苓、白术、黄芪、丹参、莪术等。
肝郁化热者,加丹皮、黄芩;胁痛明显者,加元胡、香附;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代赭石;纳差明显者,加焦三仙、砂仁。
并见口干舌燥、便秘、溲赤、黄疸,舌红苔黄腻,加苦参、茵陈、栀子、大黄;转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田基黄、金钱草。
22活血化瘀,治疗中期肝硬化肝硬化的中期以瘀血为主,症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或胁肋久痛、胁下痞块、纳差乏力、肝掌或蜘蛛痣等,可伴黄疸、水肿之症,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健脾利水之法。
龙祖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

[] 1刘学波等 .中 医治 疗 黄褐斑病 因病 机探讨 [] 中华 医学 美容 杂 J.
效果。 6 调 养 身心 , 促进 Nhomakorabea复 能载诸药上浮 , 又能通天气于地道 , 使气得升降而益
和 。并根 据病 情 , 当配 合 他 法 , 适 唯通 是 务 。如 寒 湿 困脾 则温 中化 湿 ; 热 内蕴 则 清 热 利 湿 ; 食 停 滞 则 湿 饮
方能清流 , 诸邪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病理基础则难以
为患 。脾 胃虚弱 为 本 , 治疗 应 以健 脾 益 气 为 主 , 床 临 常选用 四君 子 汤 为基 础 方 以健 脾 益 气 。龙 教 授 常告 诫 我们 健脾 不 忘理 气 , 用 甘 温 补益 之 品 , 易 阻 碍 过 则 脾 胃气 机 , 人 中满 , 临床 常在使 用健 脾 药如 党参 、 令 故 黄芪、 白术等 的基 础上 , 酌加 砂仁 、 枳壳 、 台乌 、 陈皮 等 黄褐 斑 为 女性 多 发病 , 女性 因生理 、 理 及 社会 心 因素 的影响极 易 情 志 失 调 , 其是 中 国知 识 女 性 , 尤 既 忙 事业 , 又忙 家庭 , 精神 状态 长期处 于 紧张状 态 , 之 加
志 ,9 9 2 5 :0 19 , () 2 .
[3 2 唐贞力 . 益气养血 、 活血化瘀法 治疗黄 褐斑 1 8例 [] 中医药 临 0 J.
床杂志 ,0 5 1 ( ) 1 . 2 0 ,7 2 : 5
龙祖宏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

龙祖宏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龙祖宏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他在中医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辨治失眠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下面将对龙祖宏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进行介绍。
龙祖宏教授认为失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辨治失眠时,他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等,以全面了解病情。
他会询问病人的工作压力、家庭状况、饮食习惯等,以找出潜在的问题。
龙祖宏教授注重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以确定病因。
他会仔细询问病人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困难、睡眠质量、早醒等,并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
他会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结合症状分析,进一步确定病因。
他认为,每个人的失眠症状可能有所不同,针对个体化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龙祖宏教授强调中医药的综合运用。
他会根据失眠的病因,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失眠是因为肝火上升导致的,他会选用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如柴胡、青蒿等。
如果失眠是因为心血不足引起的,他会选用具有补心养血、安神宁心作用的药物,如当归、人参等。
他会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方剂,使治疗更加个体化。
龙祖宏教授还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他会建议适当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情绪波动大的人,他会建议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于饮食习惯不良的人,他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
龙祖宏教授在辨治失眠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全面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合理运用中医药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建议等。
他的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化,针对病因进行调理,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年的慢性胃炎痊愈了,一次杀菌没有复发过,分享自己的养胃经验

三年的慢性胃炎痊愈了,一次杀菌没有复发过,分享自己的养胃经验大家好,本人属男。
由于我半年前的饮食出现问题,长期的出差,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忙碌,饥一顿饱一顿的,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我的胃炎出现。
胃炎是自己作死做出来的,自己造的孽就得自己去承担,我知道是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我并没有过多的去难过。
但是有的时候夜深人静被胃疼醒的时候,总要去想一想,我都这么大的人了,连这点意识都没有。
但是胃炎已经出现了,再去恨自己的所作所为,只会给自己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压力,反而会让病情出现转变。
胃炎是需要调理的,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子的例子,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去吃药,只是去医院检查了一下,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回到家里就开始自我调理。
我先说一下我的自己的胃病症状,你们可以去对比一下,胃病的症状有:腹痛,只要稍微的吃点东西就感觉肚子一整天都是涨涨的感觉,对食物的欲望是越来越差,不停的出现胃反酸的现象(只要吃了饭之后半个小时一定会出现反酸的现象),有的时候吃的很多,感觉饿的也好快,大半夜都会被饿醒。
一直到后来稍微的好点就是还有反酸的现象,右腹出现痛感。
不按时的吃饭肚子一定会痛,肚子饿也会痛。
当时就是感觉非常的痛苦,上班真的是一点心思都没有。
胃病的出现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胃病患者一定不要对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的治疗自己的胃病,这种方法是错误,甚至爱出现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
孔子就说过欲速而不达。
那么大家肯定想知道我的胃病为什么可以这么快的好起来对吧?当我想明白之后,我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去做。
我给大家总结的这些问题,我想医生都没我这么细心的去给大家说出来(感觉说的好的,大家评论一下,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其实想让胃病痊愈也不是很难的事情,说容易也不容易。
你把胃病当做敌人你时时刻刻的想去消灭它,你只能继续忍受胃病的折磨了。
反之你认为我出现胃病是在警告我,我的生活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那么你就会改正以前的坏习惯,这样才会慢慢的好起来。
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饮食清谈易消化),我也吃过药但是没有很好的效果,接着改正自己的生活习惯然后在吃药,症状比以前不注意生活习惯的时候好多了。
傣医辨治接崩慢性胃炎经验浅析

傣医辨治接崩慢性胃炎经验浅析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傣医称为“接崩”,傣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从火塔过盛型、火塔不足型、水塔过盛型、风塔不足型、食伤土型5个方面进行辨证治疗,效果颇佳。
标签:傣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接崩相當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度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1]。
傣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失宜,四塔失调,损伤土塔1.1.1 临床表现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恶心呕吐,胃中嘈杂,欲食不佳,形瘦体弱,伴口苦咽干,喜食冷饮,大便硬结难下,小便短黄。
舌苔黄燥而干,脉行快。
1.1.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平素喜食香燥味厚之品,积热于内,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塔菲 1.2.1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恶心欲吐,饮食不佳,伴口泛清水,口不渴,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厚腻,脉行慢。
1.2.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是因平素喜食酸冷质硬之品或外感帕雅拢嘎1.3.1 临床表现胃脘满闷疼痛不适,嘈杂泛酸,身体困重,面色晄白,重者可出现浮肿,饮食不佳,伴口泛清水,大便粘腻,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滑。
1.3.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是因平素水塔偏盛,加之饮食不节,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水塔过盛,水困脾土,阻碍风气运行,水谷运化失利而致。
1.3.3 治则利水化滞,补土健胃,理气止痛。
1.3.4 临床常用方药罕好喃1.4.1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作痛,胀闷不适,空腹痛剧,饥不欲食,恶心欲吐。
伴少气懒言,饮食不佳,口干苦,大便粘腻。
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黄。
脉行弱。
1.4.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主要因平素体弱或先天禀受不足,塔拢1.5.1 临床表现暴饮暴食后,胃脘撑胀疼痛,胀满不化,疼痛拒按,食后痛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化之物,味腐臭,吐后痛减。
龙祖宏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

龙祖宏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龙祖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擅长辨证施治,尤其在失眠的治疗方面颇有建树。
他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尊重和赞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龙祖宏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
一、辨证施治龙祖宏教授在治疗失眠时,注重辨证施治。
他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然后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认为,失眠的病因很多,不同类型的失眠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二、针对病因龙祖宏教授指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脾胃虚弱等。
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他会采用疏肝解郁、理气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心肾不交型的失眠,他会调理心肾、安神平情;对于脾胃虚弱型的失眠,他会通过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来进行治疗。
他强调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三、中药调理龙祖宏教授在治疗失眠时,通常会选用一些安神、养血、理气的中药进行调理。
他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配出适合其病情的中药方剂。
他认为,中药对于失眠的治疗非常有效,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四、针灸治疗龙祖宏教授还会结合针灸疗法对失眠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
对于一些神经衰弱、情绪不稳定的患者,针灸疗法尤其有效。
六、生活习惯调整龙祖宏教授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指导。
他会告诉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疲劳,不要贪睡。
他还会建议患者适当参加一些有利于放松心情的活动,比如散步、听音乐、做瑜伽等。
他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失眠的治疗非常重要。
龙祖宏教授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倡导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调整。
他的治疗方法温和而有效,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尊重和赞誉。
希望大家能够从龙祖宏教授的经验中受益,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摆脱失眠的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祖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
龙祖宏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 40余年,学识渊博,尤擅长治疗脾胃疾病,笔者有幸随龙教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龙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简介如下。
1 治病求本,健脾为主
龙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胃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属于中医“胃痞”、“胃痛”、“吞酸”、“呃逆”等范畴。
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等,但脾胃虚弱是其基本的病机,健脾应贯穿于治疗之始终。
因澄源方能清流,诸邪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病理基础则难以为患。
脾胃虚弱为本,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临床常选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以健脾益气。
龙教授常告诫我们健脾不忘理气,过用甘温补益之品,则易阻碍脾胃气机,令人中满,故临床常在使用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等的基础上,酌加砂仁、枳壳、台乌、陈皮等少许理气药,使补而不滞,更快地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
久病之人,脾虚失运,稍食即滞。
然积滞之象,易被脾虚之候所掩盖,故临床须详审。
若伴有食后胃胀加重,食后即泻,纳食不香,舌苔薄白而苔心厚腻者,多为食滞不化,乃虚中夹实,如单用补益之品,往往积滞难以运化,应在补气健脾方剂中加麦芽、谷芽、神曲、鸡内金、山楂等消食化积之品。
2 调理气机,以通为要
《医碥》指出:“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
脾胃居中焦,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
脾为阴脏,其用在阳,其气主升,不升则阳无所用;胃为阳腑,其用在阴,其气主降,不降则阴无所用”。
脾胃为升降之枢,脾升胃降,全赖气机通畅。
龙教授认为,无论何种病因、病理产物,若不阻滞胃部气机,胃脘胀满或胃痛就不会发生。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
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失司,郁滞为病。
通过疏通气机,疏其壅塞,消其郁滞,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要则。
故龙教授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行气、顺气药,如香橼、佛手、沉香、木香等助胃气顺降。
同时常加入桔梗,桔梗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
并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他法,唯通是务。
如寒湿困脾则温中化湿;湿热内蕴则清热利湿;饮食停滞则消食导滞,肝气郁结则疏肝解郁,血脉瘀阻则活血化瘀。
3 木疏土运,纳运如常
《素问? 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在生理上休戚相关,病理上互为影响。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的升发调节脾胃的升降,肝疏泄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得降,升降协调,纳运正常。
若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脾土,“木不疏土”或脾虚湿滞,肝木之气相乘,“湿壅木郁”则脾气呆滞,运化失健,
胃气壅滞,而生痞满、疼痛等症,因而龙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中重视肝脾之气的升发与条达。
临床常配合使用川楝子、佛手、香橼、郁金、香附、柴胡、白芍等疏肝利胆,临床上往往能提高疗效。
4 药性平和,顾护胃气
龙教授在诊治慢性胃炎中处处注意脾胃功能的特点,“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时刻注意顾护胃气,多选用药性平和之品。
使用理气药切忌香燥太过而耗伤阴津,损伤脾胃,临床常选用佛手、香橼、玫瑰花、苏梗、枳壳等理气不伤阴之品;养阴时多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等药,以免助湿碍胃,影响脾运;用清热药时常选用药性平和之蒲公英、竹茹等微甘微寒之品,勿过用苦寒以免败胃;补脾温中切忌温热太过,以免耗伤胃阴,化燥生火。
5 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众所周知,幽门螺旋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西医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常使用标准的胃三联和胃四联,而有的患者由于对西医耐药性的产生而导致抗hp治疗的失败,龙教授常在临床辨证基础上配合选用有抗hp作用的中药,如蒲公英、金银花、两面针、凤尾草等而提高抗hp的疗效。
而对于反酸明显的患者,西医常使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有的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而导致制酸效果不理想,龙教授常在临床辨证基础上配合使用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珍珠母等,常可提高制酸的效果。
6 调养身心,促进康复
龙教授常告诫学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好脾胃对于身体康复的重要性。
慢性胃炎的患者生活起居要有节、有度。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另外,慢性胃炎的发生常与情志郁怒失调有关,要善于调节情志、对生活要淡泊名利,心境平和宁静。
另外,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
7 典型病案
赵某,男,50岁。
初诊日期:2012 年2月27 日。
患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10余年,每因饮食不慎即出现胃痛,多呈隐痛,时有嗳气及反酸。
刻下症见:胃隐痛、时有嗳气及反酸,纳差,便溏,乏力。
舌淡嫩、苔白稍腻,脉沉缓。
辨证:脾虚夹湿,胃失和降;治法:理气健脾,祛湿和胃;方用四君子汤加味。
处方:党参30g,白术15g,茯苓20g,炒枳壳15g,香橼10g,台乌10g,砂仁6g,乌贼骨15g,浙贝母10g,麦芽30g,炒神曲15g,炒薏苡仁15g,甘草6g。
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
患者服药3剂后,胃痛止,嗳气消失,反酸减轻,大便软,食纳增加;以上方加减续服7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久病致脾胃虚弱,故每因饮食不慎即出现胃痛;病性属虚,故胃痛多呈隐痛;脾虚胃失和降,故时有嗳气及反酸;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湿浊中阻,故纳呆;湿浊下渗肠道,故便溏;舌淡嫩、苔白稍腻,脉沉缓,也是脾虚夹湿之象。
治当理气健脾,祛
湿和胃;方用四君子汤加味。
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脾虚易气滞,臣以香橼、炒枳壳、台乌疏肝行气止痛;脾虚易生湿,佐以砂仁、炒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湿;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脾虚失运,稍食即滞,故加麦芽,炒神曲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则脾胃健运,气滞消、湿浊化、食滞消,胃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