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合集下载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一、什么是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二、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11篇)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11篇)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11篇)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看完“天宫课堂”第一课之后,相信大家感触多多,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收看天宫课堂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在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为大家进行了太空授课。

整个授课持续时间约为40分钟,聂海胜辅助授课,而张晓光则担任摄像师。

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观看后心中感触颇深。

我也一样。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

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

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

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

真是有趣啊。

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

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

太空授课观后感范文(通用17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范文(通用17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范文(通用17篇)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空授课观后感范文(通用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看新闻得知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太空授课,将带领我们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

20号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旁,焦急地等待着太空授课。

在等待的过程中,好多想法出现在我脑海中。

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神奇的画面;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呢……授课开始了,此次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老师是女航天员王亚平。

她将和她的同伴向我们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三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等等,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

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并对其一一讲解。

实验一:质量测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

实验三:陀螺运动。

实验四:水膜演示。

实验五:水球演示。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膜和水球实验了。

王亚平老师拿出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将水袋轻轻打开,奇怪的是水居然没有倒出来半滴。

王亚平老师先用手挤出了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她说想做一串水晶项链送给我们,我想那肯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的项链。

接着王亚平老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我心想:肯定会破掉,做不成水膜。

可当王亚平老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我惊呆了,这时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

原来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

但我还是不甘心,心想:即使做成了水膜肯定也很不牢固,一碰就破。

可当王亚平老师将一个中国结放到水膜里的时候,我更加惊讶了,水膜居然没破。

正当我还处在惊讶中,王亚平老师又小心翼翼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还能从水球中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呢,这真是太神奇了!当我还没从这兴奋中缓过神来,王亚平老师又把一瓶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液体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红色的大水球,漂亮极了,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啊!另外王亚平老师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一从神舟十号升空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有关注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

而今天终于可以观看在“天宫一号”中的太空授课,近距离地看到在太空中各种有趣的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王亚平老师利用一个金属圈,先做出一个水膜,看到那个小小的水膜在金属圈中轻轻晃动,这是在地球上完全做不到,真是非常神奇。

而且,这个水膜还非常结实,无论王亚平老师怎么晃动,它也不会破,然后王亚平老师还往水膜不断注水,只见那个薄薄的水膜慢慢变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圆的大水球!那个水球晶莹透亮,还能在上面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真是漂亮!王老师还往水球注入红色的水,那红色水在水球中慢慢扩散开来,最后充满了整个水球,就像一个漂浮在空中神奇的魔法水晶!没想到在太空中,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东西,都能有这么神奇漂亮的一面,实在太有趣了!我回家一定要让爸爸妈妈把今天的太空授课录下来,要多看几次,加深了解其中的奥妙。

第四篇范文: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二20_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神十飞船中举行,我们全班同学都在学校的演播大厅里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在太空世界就已经和地面上大不同了,那么,在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还会有多少颠覆我们在地面上的既有思想观点呢?或许是整个颠覆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点,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顽固不化,不知变化。

切不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思进取,顽冥不化。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同学们可苦学习,为中国梦增加颜色带着航天员的美妙祝福,我们完毕了今日这堂特别的科学试验课,我也信任我们能够为中国梦增加颜色,能够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科学试验结果实在令人感慨。

科学在转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在我们得瑟还能干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来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去努力,还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力气建立我们的祖国。

今日宇航员叔叔阿姨给我们上的这堂特殊的科学试验课,将会是我以后的动力,是我为中国梦增加颜色的动力,竟会是我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力气为我们宏大的中国增加颜色!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展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学问、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表达了“应用性”特色,表达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效劳的功能。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本周星期五,我们怀着感动而期盼的心情,在班主任陈教师的指引下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

视频里的内容是王亚平姐姐在太空里做试验的过程。

王亚平姐姐做了很多试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做水膜。

在失重的状况下,王亚平姐姐先弄好一个水膜后,再往水膜里加水,在加水的过程中,水膜里的水不会像在地球上加水时会漏出来,而似乎是用磁石吸住一样。

加完水后水膜已经变成了一个晶莹透亮的水球。

王亚平姐姐再往水球里加一种红色的液体,使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一个红彤彤的水球,像一颗巨大的水晶玛瑙,漂亮极了。

我心动了,这实在是太好玩了!要是我能亲拘束失重的`太空中做这个试验该多好啊!从今以后,我更要好好的学习学问,加强体育锻练,为着登上太空的目标而努力,去探究在太空上更多的未解之谜!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2023年6月20号上午10时,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女航员王亚平在神十的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1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

王亚平,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搭载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聂海胜、张晓光这两名男宇航员。

我为神舟十号的升空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在6月20日的早上10点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梦想,现在,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就要和我们一齐来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了!6月20日的早上,我们和老师激动地围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太空授课的正式开始。

10点左右,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王亚平姐姐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老师,首先王亚平向我们讲解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三名宇航员精心地为我们讲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好奇又羡慕。

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浮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神奇了,这些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无尽的遐想!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们观赏后,都有非常大的收获。

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专业的知识,这堂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

我要奋发学习,将太空的相关知识学好,锻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太空授课》观后感2前几天,我们看了王亚萍老师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

她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

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

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

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

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王亚萍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1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他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

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这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关于太空的一些物理现象,虽然太空还是离我们很远,但是,我相信未来我们征服太空也不是不可能的,宇宙之大,我们还需要继续去探索。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一起携手把中国带进一个强大的时代吧!中国加油!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2今天下午,老师组织同学们在教室里观看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的直播。

宇航员王亚平在失重的状态下讲解和演示了几个实验。

我最感兴趣的是魔幻水球的演示,王亚平把水注到一个金属圈里,水没有像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流下来,而是奇迹发生了,变成了一个水球,水球漂浮在王亚平的脸前,透出的头像是倒立的。

如果大诗人李白看到这一幕,他会写出怎样的诗句呀?这次观看学习,让我对失重,牛顿第二定律和水的张力等有了很深的'印象。

觉得知识也很有趣,女孩子也能成为航天员。

放学了,我走出校门,仰头望着碧蓝的天空,想像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员该多好啊!我也可以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无穷无尽奥秘……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3下午,班内全体同学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化身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太空生活的细节与种种神奇的现象。

从可以预防肌肉萎缩的“企鹅服”到储存食物的.迷你“太空冰箱”,从出舱活动中激动人心的一句“感觉良好”到空间站上利用显微镜进行科学研究,我越发感受到,浩瀚宇宙中的一抹中国红是千千万万航天人持之以恒的精神编织的,是千千万万科研人编织的。

太空授课观后感 (精选14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 (精选14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4篇〕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4篇〕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6月20日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日子,因为中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展太空授课,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课堂搬到太空,实现了天地互动。

它不仅吸引着无数中国人的眼球,还轰动全世界。

这次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是主讲老师,她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根底物理实验,主要讲授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外表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这五个实验看起来都非常神奇,在我们生活中是无法见到这种奇特现象的。

比方单摆运动演示,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把小球拉到一侧固定在一个位置松手,小球并没有做往复摆动,而是停在原地渐渐飘落。

给它一个小小的力,它就能做圆周运动,非常神奇!可在我们地球上,把小球拉到一侧再放手,它一定会围绕中线做往复运动,就如我们扎着马尾辫走路,辫子会均匀地左右摆动;必须给它一个足够大的力,它才会做圆周运动。

看来不一样环境会产生不一样的现象。

在重头戏——水球演示中,王老师往水膜上一点点加水,水膜一点点变厚,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

把红色液体注入水球,晶莹剔透的水球变成了红色的水球。

多么不可思议!在我们地球上,水不但不能形成水膜,更不可能形成大大的水球。

平常我只见过肥皂水能形成水膜、水泡,可太空却是一个“梦工厂”,水的外表张力大显神威,形成了美丽的水球。

太空真是藏着无穷的奥秘!这五个试验让我大饱眼福,也让我理解了太空的神奇和微妙,使我增长了许多科学知识,激发了我探究太空、探究宇宙的好奇心。

从今天开场,我将更加刻苦学习,吸收知识,增长才干,保护好视力,锻炼好身体,长大后成为一名航天员,搭乘我们的宇宙飞船去探究深邃的太空、浩瀚的宇宙,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将努力去开发太空的资为国家所利用,赶超美国,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航天梦而努力奋斗。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在星期四的那一天,老师在第二节眼保健操的时候说:“大家赶快出去上一趟厕所,之后马上回来!快!”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以为又要来一场风水轮流转的三科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

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

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

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

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

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

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

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

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