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太空授课

合集下载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

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

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最新太空授课观后感1今日,老师让我们看了王亚平阿姨在神舟十号在太空中给我们太空授课,授课重点是让我们了解太空。

专家给我们演示了在地球上,小球来回转动,王亚平阿姨在太空上却不能转动小球,小球只能往上飞。

在太空上陀螺飘在空中转,而在地球上只能在地上转动。

在地球上给气泡充气会爆炸,而在太空上汽泡充气不会爆。

王亚平阿姨说:“要是始终站在飞船上不动很长时间,就不能飘着走了。

”有的网友提了建议:人在太空中会不会长高,在太空中大小便怎样处理……一些问题。

我们陈老师说:“你们也可以提一些问题写在博客上。

”我提一个问题:太空中会有蚊子吗?盼望大家能过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今我们宏大的祖国,实现了这个愿望,科学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真是一次有意义的课程。

最新太空授课观后感2自3名航天员于6月13日进驻天宫一号后,多项空间科学试验和技术试验间续开展。

其中,即将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受到广泛关注。

神舟十号放射胜利了,这次,神舟十号依旧带了一名女宇航员上天,还首次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

我们看到奇妙的外表张力,好玩的水膜,剔透的水球。

太空,制造特别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摇摆;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试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改变,那种奇异感便更加直观。

太空照片观察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沟通竟然也实现了!赞叹!我们都用心的看着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在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最终还与地面师生双向互动沟通。

我觉得这是我上过最好玩的的课,这次太空授课让我学习到了特别多的学问,我觉得特别的快乐。

最新太空授课观后感3今日慕名看了太空授课视频。

说实话原来对物理很感爱好的,常常幻想可以在一个灰暗的大教室里,拉上窗帘,点一盏灯,做一些稀奇奇怪的试验。

2013年太空授课笔记

2013年太空授课笔记

2013年太空授课笔记北京时间2013年X月XX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以下是授课内容的相关笔记。

实验一:质量测量在失重得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

“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神舟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

“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

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

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实验二:单摆运动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

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

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实验三:陀螺运动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

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实验四:制作水膜与水球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

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

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

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

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专家: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

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今天,我终于有幸观看了神十太空授课。

本次授课是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的,直播间内同时有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万观众在线观看,瞬间感受到了神舟太空科技的强大。

第一部分:简介神十太空授课是中国官方主办的一项重大科普活动。

它以太空科学为主导,全方位展示中国太空科技的现状和前沿,弘扬国家的科技精神。

在这个独特的教学环境里,中国的天空实际变成了课堂,它不仅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太空实力,而且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次授课由张又侠专家进行,主题为“梦想启航,勇立长空”。

第二部分:内容及理解在授课当中,张又侠专家从宇宙、星球、月球,一步步为我们阐述了太空科技的前沿成果,向我们逐一介绍了我们周围的宇宙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强大和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举。

此外,在授课中张又侠专家还介绍了中国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完美地展现了神舟十号的功绩。

让我们对中国的太空事业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懂得了我们国家在太空科技方面所拥有的力量。

除此之外,张又侠专家还介绍了太空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科学规律,让我们学习到了数学、物理等相关知识。

通过授课,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破解人类难题所发挥出的伟大作用。

第三部分:引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在授课中,张又侠专家通过生动的语言、图像与声音元素,完整的呈现出了各种科技设备。

在台词方面,他准确地使用了严密的科学语言;在画面方面,他让照片甚至是卫星影像与叙述相结合,在打造一个鲜活的闪亮的太空探索世界。

特别是在结束前,播放的神十十二人回家过年的短片,不仅仅为授课增色不少,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神十探索团队的凛然正气与国家使命感。

第四部分:评价本次授课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几乎涵盖了太空科技的方方面面。

张又侠专家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非常生动有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对太空科技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本次授课作为一项太空科学公益性质的活动,更是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发展科技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为广大中小学生探索太空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热情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 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 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朝向地球一侧为下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于6月20日上午10:04至10:55举行。

神十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主讲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地面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

在与地面课堂学生的互动中,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进行90度转身,为同学们演示在太空中人体对方向的感知。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太空“测重”:聂海胜74公斤授课一开始,王亚平就给地面同学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

在太空中我们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王亚平:不用担心,我们有专门测质量的装置——“质量测量仪”。

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质量测量仪,这是一个人体支架,这是一个腹撑,用来固定待测航天员用。

下面呢,就由我和指令长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测质量的过程。

同学们可以先目测一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有多少呢?好,现在我们开始演示,首先让指令长固定在质量测量仪上,然后我把连接运动机构的钢丝绳拉到指定位置,准备开始,拉力使他回到了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他的质量。

好,让我们的摄像师来个特写,我们来看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是多少呢?嗯,74千克。

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王亚平演示失重状况下水的流动状态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为学生演示了失重状态下水的流动状态。

王亚平说,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我们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这里有一个止水架,现在我把它打开,如果在地面,此时水肯定是会流下来的。

但是,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

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专家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

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

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

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

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太空失重实验过程: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

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在了半空中。

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专家解读:实验中小球没有来回摆动、而是悬浮或者做圆周运动,是太空中的失重现象导致的。

在地面上,一旦松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会向下运动,而由于小球被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它就会被细绳牵着来回摆动。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讲什么-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讲什么-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讲什么?
11日17时38分,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托举神十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
箭腾空而起,把一团橘红色的烈焰留在了湛蓝的大漠长空。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将讲牛顿定律
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一号开展多项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她将在太空向全国中小学生展示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

这次飞行过程中的增加太空授课,主要内容是讲授物体失重状态下的情况,加深青少年对牛顿定律的理解。

目前,课件课堂准备工作完成,组合体运行期间进行,媒体将全程直播。

太空授课是一次尝试,将通过授课激发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和学习热情。

最新-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 精品

最新-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 精品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篇一:太空授课原理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姓名:钟宇学号:20190511专业:物理学2019年6月20日上午举行的太空授课活动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些美妙的实验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天地物理特性的差别给航天飞行带来什么影响,在航天活动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王兆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质量测量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

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

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

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十太空授课
北京时间2013年6
月20日上午10点神十
航天员王亚平(女飞行
员)在太空给地面的学
生讲课,成为中国首位、
世界第二位“太空教
师”。

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进行了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太空课堂
实验一:质量测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
实验三:陀螺运动
实验四:制作水膜与水球
历史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2007年,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随“奋进号”飞上太空,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课”。

在王亚平上太空前,芭芭拉·摩根还给邓亚萍发了邮件表示对其授课的期望。

外界的评论:
日本时事通信社用“不可思议”评论中国的太空授课。

德国新闻电视台20日则为“6000万中国学生上太空课”感到惊讶。

报道说,这可能是新的世界纪录。

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评论称,法国的老师有时候也会说“学生们在月亮里”(俚语,暗示上课走神或打瞌睡),可如今中国的老师却千真万确在天上。

评论认为,太空授课相当成功,这有助于中国证明其有和美国、俄罗斯在征服宇宙空间的竞赛中一较短长的实力。

《印度斯坦时报》20日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弗利泽的话说,中国的太空计划能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尚不明确,但已经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国际声望,刺激了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军方掌握了火箭和远程制导技术,也让中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大国,抛弃了“制造鞋
子和手包的国家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