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合集下载

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动态

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动态

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动态新型阻燃纺织品是近年来纺织品行业领域内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普及阻燃纺织品的使用,可以避免许多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新型阻燃纺织品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以及其理念和技术特点。

一、国内外关于阻燃纺织品的研究和发展世界上最早的阻燃纺织品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由于当时阻燃材料具有高毒性,许多研究人员通过不断实验寻找更好的材料,终于成功地降低了毒性,制造出了金属含量极低的阻燃纤维,开创了阻燃纺织品的历史。

如今,美国的阻燃纺织品和阻燃涂料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主要的生产商包括Dupont、BASF、Milliken等。

而国内的阻燃纺织品在近年来发展迅猛,组建了专门从事阻燃材料研究院所和企业,如上海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大学阻燃材料研究所等。

国家对阻燃材料的研发加大了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完善阻燃纺织品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例如2016版的国家标准GB/T 20097-2016《防火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纺织品方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检测方法和要求,为阻燃纺织品的研发提供了标准。

二、新型阻燃纺织品主要理念新型阻燃纺织品的主要理念就是绿色环保、高效经济和适用性,通过使用阻燃材料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在有限的生产成本下降低阻燃纺织品的价格,使其适用于更多的场所。

1.绿色环保:新型阻燃纺织品在材料选用上会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具有较高毒性的化学物质,如卤素化合物。

2.高效经济:新型阻燃纺织品在使用成本上具有较其他阻燃纺织品更佳的性价比,因为研究构建阻燃纺织品的特殊结构、并且合理利用多种新型材料的基础上,使其适应更多的生产需求和场所。

3.适用性:新型阻燃纺织品不仅适用于建筑装饰,还可以用于制作车船、航天等领域的材料,同时还可以用于家纺、服装等行业,使得其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范围。

三、新型阻燃纺织品的技术特点阻燃纺织品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加工技术、材料选择、阻燃效果。

浅析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动态

浅析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动态

浅析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动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阻燃纺织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阻燃是指物体不易燃烧,或者在燃烧时不易蔓延,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火灾的发生率和减轻火灾的影响。

新型阻燃纺织品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前景。

目前,在阻燃纺织品领域,人们正在研究不同纤维材料和阻燃剂的配方,以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和其他性能。

尤其是在阻燃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很多科研人员和纺织企业都在做出不少尝试和努力,以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

一方面,阻燃纤维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成熟和广泛,如阻燃聚酰亚胺纤维、阻燃涤纶纤维、阻燃芳纶纤维等,这些纤维材料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防辐射性能和抗静电性能,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如公共交通、建筑、军事、航空航天等。

另一方面,在阻燃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很多新型阻燃剂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涌现。

其中包括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纳米阻燃剂等,这些新型阻燃剂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环保性、经济性和阻燃效果,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出现,如纳米技术、仿生技术、智能化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阻燃纺织品的性能和功能,使其具有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前景。

在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新型阻燃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和售价高昂,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普及和应用。

其次,现有的防火办法和技术不能完全保障阻燃纺织品在火灾中的安全性能,需要进一步加强阻燃技术和法规的研究和实施。

最后,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功能还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场合和环境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型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型阻燃纺织品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产品。

阻燃织物的应用成果

阻燃织物的应用成果

阻燃织物的应用成果
阻燃织物是经过特殊处理,具有阻燃性能的纺织品,其应用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阻燃织物的一些主要应用成果:
1.防护服装:阻燃织物在制造防护服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类服装广泛应用于工业、航空、消防等行业,提供员工在火灾或高温环境中的安全保护。

阻燃织物的服装设计和制造不仅考虑到阻燃性能,还兼顾了舒适性和耐磨性。

2.军事用途:在军事领域,阻燃织物被广泛用于制造军用服装和装备。

这种织物的阻燃性能对于军人在火药、油料等易燃环境中的工作和作战至关重要。

3.交通工具内饰:阻燃织物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内饰中有广泛应用。

其阻燃性能可有效减缓火灾蔓延速度,提高乘客逃生的时间窗口。

4.室内装饰材料:阻燃织物也被用于室内装饰,例如制造阻燃窗帘、阻燃床品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灾对室内环境的危害,提高了人们在火灾中的逃生安全性。

5.户外用品:阻燃织物还在户外用品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阻燃帐篷、阻燃露营用具等。

这有助于提高野外活动时的安全性,特别是在野外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火源较多的情况下。

6.医疗领域:阻燃织物也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制造阻燃医疗服装。

这有助于保护医护人员在处理急救、手术等工作时免受火源伤害。

7.特殊环境: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如化工厂、电力设施等易爆易燃场所,阻燃织物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以降低火灾风险。

总的来说,阻燃织物的应用成果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在火灾或高温环境中的安全。

其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阻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科学家和企业开始研发和应用这种技术,以提高纺织品的安全性能。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火车、飞机、建筑、家具、汽车和电子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都需要使用阻燃纺织品,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是在原有的纺织品上增加一个阻燃材料层,或者将阻燃材料直接加入到纤维中,来达到阻燃的效果。

这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进行了多年,新的阻燃材料也不断被研发出来,如卤素化合物、磷系化合物和氮系化合物等。

目前,常见的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有涂覆法、浸渍法、吹织法和共混法等。

涂覆法是指在纺织品表面加上一层阻燃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纺织品的原始手感和外观。

但是,涂层材料可能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脱落,从而降低阻燃性能。

浸渍法是将纺织品浸入含有阻燃化合物的溶液中,然后干燥该纺织品。

这种方法的阻燃效果比涂层法更长久,但浸渍剂太多可能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和手感。

吹织法是将阻燃化合物与聚合物混合,然后直接用于制造纤维或者纱线。

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在纺织品表面添加额外的材料,所以阻燃性能能够更加长久。

共混法是指在纺织品核心部分或表面添加已经混合好的聚合物和阻燃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确保阻燃材料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纺织品中,以达到更好的阻燃效果。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近年来,可可粉阻燃材料、木质素衍生物、纳米材料和天然纤维化合物等新型阻燃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与传统阻燃材料相比,新型阻燃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更高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阻燃材料和技术会持续涌现,进一步改善纺织品的阻燃性能。

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于纺织品防火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浅析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开展孙文华〔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消防支队,濮阳457001〕提要:阻燃理论的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根底,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

一方面要研究各类纤维、织物的燃烧理论,还要研究阻燃剂在纤维上的阻燃机理。

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可能。

燃烧及阻燃理论研究可为寻找新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程度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阻燃机理阻燃整理技术开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竭增加。

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掉折款2—3亿人民币。

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掉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倡议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元、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出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物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

一、织物阻燃剂目前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此外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白腊、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1、阻燃机理: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新的不雅点认为燃烧应有四要素――燃料、热源、氧、链反响。

而通常织物燃烧又分为三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自燃〕、热点燃〔燃烧传布〕,对不同的燃烧阶段的四要素彩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抵当,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相阻燃机理。

对于不同的阻燃机理就发生出不同类型的阻燃剂。

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纺织领域的火灾隐患一直存在,并且会造成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问题。

为了降低火灾风险,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阻燃剂、纺织品的阻燃处理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阻燃剂的类型及其应用阻燃剂是一种能够抑制材料燃烧的物质。

在纺织领域中,常见的阻燃剂包括无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和卤素阻燃剂。

1. 无机阻燃剂无机阻燃剂主要包括氧化铝、氢氧化铝等。

这些物质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和难燃性,可以有效地减缓火焰蔓延速度,降低燃烧产物的有害性。

在纺织制品中,无机阻燃剂通常作为增加纺织品阻燃性能的填料添加。

2. 有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主要包括磷系、氮系和硅系化合物。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与燃烧产物反应,形成阻燃层,起到隔热减缓燃烧的作用。

有机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阻燃处理中。

3. 卤素阻燃剂卤素阻燃剂主要包括溴系和氯系化合物。

这些物质能够在火焰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抑制燃烧反应。

卤素阻燃剂在纺织品中的应用较多,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和有害物质释放的问题。

二、纺织品的阻燃处理为了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可以采用不同的阻燃处理方法,包括涂覆法、浸渍法和混合法。

1. 涂覆法涂覆法是将阻燃剂溶于溶剂中,然后通过刷涂、滚涂等方式将溶液涂覆在纺织品表面。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但涂覆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较差。

2. 浸渍法浸渍法是将纺织品浸泡在阻燃剂溶液中,通过吸附和扩散使纤维内部得到阻燃处理。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并且不会对纺织品的手感和外观产生明显影响。

3. 混合法混合法是将阻燃剂与纺织原料进行物理混合或化学反应,然后进行纺织加工。

这种方法可以在纤维内部形成密集的阻燃层,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但对纤维的柔软性和透气性有一定影响。

三、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纺织品阻燃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阻燃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阻燃纺织品技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阻燃纺织品技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阻燃纺织品技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刘海燕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70摘要:综述了阻燃纺织品的阻燃机理、加工方法和发展趋势等,并提出了我国阻燃纺织品应向着功能复合化、绿色环保化和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够对阻燃纺织材料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阻燃纺织品;技术开发;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S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41-0107-021 前言纺织材料大量用于衣着和家庭生活,很多时候纺织品成为着火诱燃物,释放有毒气体,直接引火危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

1985 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 24.9万元;1994 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 300 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近十年来国内纷纷建造了高层住宅和宾馆,对室内装饰用品的阻燃要求也越来越高。

阻燃纤维及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越发受到社会关注。

本文就阻燃纺织品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2 阻燃织物的评判标准及检测方法2.1 评判标准国际上对纺织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已经相当全面和完善,包括ISO、ASTM、BS、JIS 在内的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都各自有几十项相关的测试方法标准,中国也已制订并实施了10 多项不同的测试方法标准,如:GB/T5454-1997 《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GB/T5455-1997 《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F5456-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方向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等。

目前,出口欧美和日本的纺织产品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阻燃性要求,这源于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制订有严格的纺织产品防火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

如CPSCl6CFRl610 为美国防火安全法规针对衣着类纺织品(一般成衣)的防火标准,但不包括帽子、手套、鞋子及衬里,此标准是纺织品与成衣防火的最低要求,适用于所有成人及儿童成衣。

我国织物化学整理技术的进展与现状

我国织物化学整理技术的进展与现状

我国织物化学整理技术的进展与现状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历史、发展及现状1.1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历史及发展概况我国纺织品阻燃技术始于50年代,以研究棉织物暂时性阻燃整理起步,但发展缓慢。

60年代才出现耐久性纯棉阻燃纺织品。

70年代开发了ProvatexCP型阻燃剂,并开始了对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阻燃技术研究阶段。

踟年代,阻燃织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化工和纺织部门联合开发了许多棉涤及其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整理技术;合成纤维研究生产单位还研制了多种阻燃纤维使我国纺织品的阻燃技术进入崭新的时期。

自1987年起,我国陆续召开了多次全国纺织品阻燃技术研讨会,并两次举办北京国际阻燃学术会议,与国外的纺织阻燃技术人士进行了交流。

这些学术活动,把这一领域的工作推向全新阶段。

1.2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1)传统的阻燃方法浸轧焙烘法是阻燃整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工艺,浸轧液一般由阻燃剂、交联剂、催化剂、润湿剂和柔软剂组成,配制成水溶液或乳液进行整理。

其工艺流程是:浸轧一预烘一焙烘一后处理。

(2)常用的阻燃方法目前国内棉织物的阻燃整理技术比较成熟,但比较常用的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方法有以下两种:Proban/氨熏工艺Proban法是英国W'flson公司首先用于工业化生产。

传统的Proban 法是阻燃剂TH]'C(四羟甲基氯化磷)浸轧后焙烘工艺。

改良的方法是Proban/氨熏工艺,工艺流程为:浸轧阻燃整理液一烘干一氨熏一氧化一水洗一烘干。

②PyrovatexcP整理工艺PyrovatexCP是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生产的阻燃剂。

国内已有上海农药厂、常州化工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等单位生产出同类产品。

用该阻燃剂整理的产品,阻燃性能较好,耐久性好,可耐家庭洗涤50次甚至200次以上。

手感良好,但强力降低稍大。

(3)新型的阻燃方法①催化阻燃技术川催化阻燃技术是指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可催化被阻燃高聚物脱水的阻燃系统,其作用对象的高分子链上具有较多的羟基如碳水化合物,其典型的例子是磷酸酯对纤维素纤维的阻燃,其作用机理是使纤维素脱水成碳而导致可燃物大大减少,从而达到阻燃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曹令周永凯(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100029)综述据统计,世界上约20%以上的火灾事故都是由于纺织品燃烧而引起或扩大的,尤其是住宅失火,因纺织品着火或者蔓延而酿成的火灾事故比例更大。

因此,纺织品的阻燃功能对消除火灾隐患,延缓火势蔓延,从而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为重要。

纺织品的阻燃研究首先起步于工业发达国家。

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纺织品阻燃标准及测试方法;有些国家还将纺织品阻燃性能标准结合相关的法律强制执行。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国工业部门和研究部门竞相进行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研究,以满足阻燃纺织品不断扩大的需求,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激烈的竞争,从而推动了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

1燃烧及阻燃机理所谓“阻燃”,并不是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而是使织物在火中能尽可能降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的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燃烧,而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燃烧或阴燃。

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新的观点认为燃烧应有四要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综述素———燃料、热源、氧气、链反应。

而通常织物燃烧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热点燃,对不同燃烧阶段的四要素采用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抵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阻燃机理。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以把阻燃机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吸热反应:也就是除热。

具有高热容量的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脱卤化氢等吸热分解反应,降低纤维表面和火焰区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2)形成自由基:阻燃剂吸热变成气体,该气体在火焰区大量捕捉高能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降低它们的浓度,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

(3)熔化理论:在热和能量的作用下,阻燃剂转变成熔融状态,在织物表面形成不能渗透的覆盖层,成为凝聚相和火焰之间的一个屏障,可阻挡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反馈给纤维材料的热量,从而抑制热裂解和燃烧反应。

(4)微粒表面效应:若在可燃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惰性微粒,它不仅能吸收燃烧热,降低火焰温度,而且能在微粒的表面上将气相燃烧反应中大量的高能量氢自由基,转变成低能量的氢过氧自由基,从而抑制气相燃烧。

(5)生成不燃性气体:阻燃剂吸热分解放出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氨等不燃性气体,使纤维材料裂解处的可燃性气体浓度被稀释到燃烧极限以下;或使火焰中心处部分区域的氧气不足,阻止燃烧继续。

此外,这种不燃性气体还有散热降温作用。

(6)凝聚相阻燃:通过阻燃剂的作用,在凝聚相反应区,改变纤维大分子链的热裂解反应过程,促使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直至炭化,以增加炭化残渣,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使阻燃剂在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

由于纤维的分子结构和阻燃剂种类的不同,阻燃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几方面。

为了获得最佳阻燃效果,应使上面所述的机理尽可能共同起作用,如利用协同效应等。

2常用阻燃剂的分类阻燃剂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有多种。

按所含阻燃元素分类,分为含卤阻燃剂、含磷阻燃剂、含氮阻燃剂等;按阻燃剂的使用方法和聚合物中的存在形态,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按阻燃织物耐久程度分为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剂、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耐久性阻燃整理剂三种;按化合物类型又可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

下面主要介绍按后两种方法分类的阻燃剂。

1.1按织物的耐久程度分类(1)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剂:又称为暂时性阻燃整理剂,大部分为水溶性(或乳液)无机盐。

处理时先将阻燃剂溶于水,织物经浸渍烘干即可使用;也有二浴浸轧的,第二浴用氨水或纯碱,使氧化物沉积在织物上。

这种方法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但织物的手感较差,洗涤后阻燃效果大幅度下降。

多用在一次性防护服上。

(2)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用这种工艺处理的阻燃纺织品能耐1~10次温和洗涤,但不耐高温皂洗。

该法有尿素磷酸法(通常称Banflam法)、磷酸尿酯法、磷酸铵一羟甲基氰铵—甲醋混合溶液法。

(3)耐久性阻燃整理剂:采用化学法在纤维内部表面进行聚合或缩合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一般要求耐洗程度30次以上。

该法主要有汽巴(CP)法和Proban法。

CP法由瑞士汽巴公司创造,该法加工工艺容易实施,阻燃效果显著;缺点是织物强力损失较大,对服饰性能影响较大。

Proban法由英国奥布赖一威尔逊有限公司创造,该法整理的织物,阻燃效果好,特别是处理后织物的手感与强力保持是任何其他整理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但此法危险性较大,环境污染严重,因而推广受到限制。

2.2按阻燃剂的化合物类型分类(1)无机阻燃剂:无机阻燃剂主要作用是吸热,主要品种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氧化钼、钼酸氨、硼酸锌、氧化锌、氧化锆、氢氧化锆等,其中以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不仅可以起到阻燃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填充作用。

它们具有热稳定好、高效、抑烟、阻滴、填充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且价格便宜等特点,在无卤阻燃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无机阻燃剂耐洗性差,这是因为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综述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极性与亲水性,同非极性的织物兼容性差。

同时为了达到规定的阻燃要求,无机阻燃剂添加量较大,这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较大。

因此,对传统的无机阻燃剂进行超细化与纳米化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另外,为降低同一阻燃效果的阻燃剂用量,将阻燃剂复配,研究阻燃剂的协同效应,也是近年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

(2)有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分为磷系和卤系两个系列。

前者在室温下多为液态,发烟量大,有毒性,要求被阻燃结构中含有大量H、O元素才能脱水形成碳化层,因而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卤系阻燃剂主要包括氯和溴两大类。

但氯系阻燃剂的效果比溴系阻燃剂要差的多,这是由于不易产生游离氯基的缘故。

另外由于溴化物热分解后腐蚀性和毒性相对较小,因而较少量使用即可达到与氯化物相同的阻燃效果。

因此溴系阻燃剂使用要普遍得多。

但是,从总的使用情况来看,卤系阻燃剂由于其分解产物中含有卤酸,烟雾大,对人体有害等缺点,正逐步被其他无机阻燃剂所代替。

3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及其应用3.1纺织品阻燃整理生产工艺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获得。

一种是对纺织品进行阻燃后处理,使其达到阻燃目的,但其阻燃性会随时间和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或消失。

对于棉、麻、毛等天然纤维,只能采用后整理的方法,即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合、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及粘合等作用。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生产阻燃纤维,由这种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永久阻燃性。

涤纶、维纶等合成纤维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把这两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生产阻燃纺织品。

阻燃织物除了考虑其阻燃性外,还要考虑到阻燃制品的毒性和熔融性,以尽量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

(1)阻燃纤维生产工艺阻燃纤维的制造主要有涂层法、共混法、共聚法和接枝改性法以及皮芯复合纺丝法。

涂层法是纤维在制成或生产过程中使用阻燃剂对其进行物理吸附或化学性结合,使阻燃剂附着于纤维上而达到阻燃目的的方法。

但物理吸附易引起吸湿、毒性等问题,化学吸附则会引起织物强力下降,手感变硬等缺陷。

而且这种阻燃方法的处理范围有限,有赖于后整理工厂的技能,处理效果不稳定,耐久性差。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天然纤维织物及其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阻燃加工,也可用于纯聚酯、聚丙烯腈等织物的处理,但应用并不普遍。

共混法即是在纺丝切片制造过程中添加阻燃剂或是将阻燃剂加入到纺丝熔体而制得阻燃纤维的方法。

以制造阻燃丙纶纤维为例,加入阻燃剂的方法有两种:①全造粒法:将聚丙烯、阻燃剂、稳定剂进行共混,然后挤出造粒。

用这种料粒进行纺丝,就可制得具有阻燃性能的聚丙烯纤维。

②母粒法:将阻燃剂、载体、稳定剂等进行共混造粒,这种料粒即母粒。

纺丝时,将母粒按一定比例加入聚丙烯切片中混合均匀,然后纺丝制得具有阻燃性的聚丙烯纤维。

这种方法采用较普遍,降低了纺丝温度,改善了丙纶的可纺性,对丝的强力、伸长等品质影响很小。

共聚法即是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加入阻燃剂作为单体之一参与共聚而制得分子链中含有阻燃化学单元纺丝切片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改性的聚合物,其阻燃性耐久。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加聚型(聚丙烯腈)和缩聚型(聚酯、聚酰胺)。

接枝改性法是用放射热、高能的电子束或化学引发剂使纤维与阻燃单体接枝共聚,使其获得有效而持久的阻燃改性方法。

接枝阻燃改性纤维的阻燃性与接枝单体中的阻燃元素及接枝共聚的部位有关。

皮芯复合纺丝的阻燃改性方法应用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需要复杂的纺丝设备。

近年来用复合纺丝法制备阻燃聚酯纤维,多采用皮-芯型结构,即以共聚型或添加型阻燃聚酯为芯、普通聚酯为皮层复合纺制而成。

这样既可以防止卤素阻燃剂过早分解卤化氢离开火焰而影响阻燃效果,又可防止某些含磷阻燃剂不耐高温的缺点,还可使纤维保持原有的外观、白度和染色性。

(2)阻燃纺织品生产工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的加工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

a.浸轧焙烘法该方法是阻燃整理方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工艺流程为:浸轧—预烘—焙烘—后处理。

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它的浸轧液为阻燃剂溶液,适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

b.浸渍烘燥法工艺流程为:浸渍—干燥—后处理。

它是将织物放在阻燃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取出烘干即可,有时阻燃整理可与染色工艺同时进行。

c.涂布法它是将阻燃剂混入树酯内进行加工。

根据机械设备的不同分刮刀涂布法、浇铸涂布法和压延涂布法。

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刮刀涂布法:将混有阻燃剂的浆料用刮刀直接涂布在织物上。

阻燃剂大多先做成溶液或乳液后应用。

浇铸涂布法:是将高聚物浇铸膜加压附着在织物上。

适用于阻燃剂含量高的大型帷幕和土木工程用品。

压延涂布法:将高聚物在压延机上制成薄膜,再与织物贴合,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树酯、聚偏氯乙烯树酯及这类树酯的共聚物与阻燃剂混合。

工程帐幕的阻燃整理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d.喷雾法凡不能用普通设备加工的厚幕布、大型地毯等商品,都可在最后一道工序做手工喷雾法的阻燃整理。

对于膨松性表面有花纹、簇绒、绒头起毛的织物,如果用浸轧法会使表面绒毛花纹受到损伤,故一般都采用连续喷雾法。

e.有机溶剂法用有机物将阻燃剂溶解,然后进行阻燃整理。

它能使整理时间缩短,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溶剂的毒性和燃烧性。

3.2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3.2.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在各种纺织材料中,棉是具有燃烧危险性的一种,它的含氧指数只有18,不仅燃烧速度快,而且具有很大的助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