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问题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之间的不协调

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之间的不协调

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之间的不协调物理规律中,物质的变换总是根据当前状态的各种参数决定的,没有对历史的记忆,而且由于光速最大原理,能影响一个质点运动的信息只能是这个点邻近无穷小范围内的信息,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微分方程适用于大多数的物理规律描述.用微分来描述瞬时的变化率,实际上是一个极限的过程,能对瞬时变化给出很好的描述.就目前来看,用微分来描述变化率是最好的方法.物理上的“定域性”原则现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基本可以认为真实的物理至少在一定程度和能级条件下是不满足定域性原则的,这是一系列物理实验的论证结果.从物理上来说,能用微分方程描述的另一个潜在依据就是不存在稳定的时间与空间最小单元.如果存在最小单元,在这个单元中的一切不可取分,状态不可分辨,那么最后我们要用的就可能是差分函数与差分方程,而不是微分方程. 大量实验证实,非定域性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属性,但是非定域性将意味着超光速传播,这与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矛盾.当前,量子引力理论中的超弦理论的时空背景相关性,与圈量子引力理论中的时空背景无关性同时存在,是物理学中潜在的对于时空本质不同态度的一次大碰撞,这种困难预示着物理学需要一次概念的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时空.时空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不同的时空观念将导致不同的理论研究方向,任何对于时空概念的更新和深化,势必对整个物理学产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影响.作为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的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更是如此.一方面,量子电动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给出与实验精确符合的微扰论计算结果,例如关于电子反常磁矩的微扰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可以符合到十几位有效数字;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Glashow-Weinberg-Salam)的弱电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微观尺度上的电磁作用和弱作用,在相当于1000倍质子质量的能量尺度下与几乎所有实验符合;包括量子色动力学在内的标准模型对于强作用的一些性质也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等.另一方面,与实验精确符合的微扰论计算在理论上却并不成立,微扰级数本身一定会发散.标准模型中有20几个自由参数需要实验输入,其中包括一些极重要的无量纲参数,如精细结构常数、μ介子与电子质量之比等.为了减少参数的大统一理论或超对称大统一理论,往往会导致质子衰变.可是,实验上一直没有观测到质子衰变现象,也没有观测到超对称粒子,这是为什么?超对称如何破缺?为什么有夸克禁闭和色禁闭?为什么夸克质量谱中存在极大的质量间隙?为什么会有三代夸克-轻子及其质谱?理论上作用极大的“真空”到底是什么?理论上计算的“真空”能量,与宇宙学常数观测值相应的“真空能”相比,高出几十到一百多个数量级,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H.O.G.Alfven)认为相对论“不过是一个小摆设”,“抹杀了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德国资深理论物理学家韦斯雷(J.P.Wesley)博士说:“相对论从来不顶用”.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协调,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空间”问题就是二者无法协调的,狭义相对论是描述真实的物理空间中的理论,而量子力学则是定义于抽象的组态空间或位形空间中的理论.这两类空间只有在单体问题中才能勉强统一,而在其余大多数问题中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还有光速作为光子在时空中的运动速度,就被测不准关系所限制,而且光即是光子又是波,也应符合粒子和波的测不准关系,所以光速作为光子的速度也将是测不准的,在小时空范围和高能时光速应有统计涨落.这一结果和真空中光速恒定原理是不相容的. 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说,爱因斯坦从来不认为存在粒子,他只赞同场的存在,而粒子是场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粒子本体论的立场,粒子物理本就和爱因斯坦的几何纲领矛盾,而从场本体论的立场来说,粒子作为场的激发态,无论是正频还是负频,都和几何纲领一致.就现代物理而言,坚持的是场本体论,所以我看不出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如果把带电粒子看作是刚性球,而且只取其推迟解的话,经典电动力学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量子力学的原理统一起来.但抛弃这两个假设,改以应用超前解和认为带电粒子是一种自适应的粒子,那么在原子内部的电子的运动就不在是经典电动力学中那种呆板,毫无生气的粒子的运动,相反,电子的运动相当于不断与原子核交换光子的运动,既发射又吸收,对应于电动力学的两个解:推迟解相当于发射光子,超前解相当于吸收光子.这两个解的线性组合相当于量子力学中态函数的组合,在这种状态下,两个解的波函数组成了一个驻波.因此既不对外辐射能量,也不吸收,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样才能够圆满地将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协调起来.而且对应于超前解的违反因果律的结果对于ERP悖论验结果也就有了完整的合理的解释,不但如此,对于原子核的电子跃迁中的卢瑟福质疑和薛定鄂非难也就有了明确的答案.用普朗克常数表示的微观“粒子波”的能量只与其波动频率成正比,而粒子本身的能量又是与其动量的平方或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当进行参照系变换速度相应地改变是否同时普朗克常也随之改变、或者是频率与速度改变率的平方成正比.反映更多粒子的运动,也不能反映更少粒子的运动 .因此,方程(3)既不能应以处理粒子的产生问题和消失问题,也不能用以处理粒子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分析几个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之间“不协调”的问题:1. 采用量子力学动能算符和动量算符计算微观粒子的动能,得到的结果一般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现有量子力学的动量算符与动能算符不能一一对应.动能算符和动量算符的不一致体现在物理期望值上,但物理期望值的不同是自然的,因为所谓物理期望值本是对所有可能取值的平均,而动能和动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可以知道,非线性的量的统计平均本就不是一一对应的.物理期望值只反映了当一个测量多次重复的时候的一种统计结果(基于量子几率原理的统计,量子力学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并不是物理实在,而量子理论的物理实在反映在塌缩前的概率波上,并不反映在统计结果上.2. 量子力学在曲线坐标系中一直无法合理地定义动量算符.此问题十几年前在国内《大学物理》上有许多讨论,但无果而终.曲线坐标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正交的,此时需要使用的是一般微分流形上的量子力学.虽然此时时空是平直的,但非正交的取消坐标系依然会给出非平庸的联络,从而采用一般正交的笛卡尔坐标系的方法给出的计算结果本就有问题.而对于一般坐标系(也即联络非常零的坐标系),经典物理层面我们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但量子体系如何建立依然是一门正在研究的问题,这牵扯到一般微分流形上的纤维丛的量子化问题,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课题.所以,不要以为换一个坐标系问题很简单,这个问题即便在经典物理中,也是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以后才利用微分几何的语言研究清楚的.3. 将动量算符作用于非本征态波函数,得到非本征值都是复数.坐标空间中动量算符的平均值也是复数,在物理上没有意义(除非等于零).为了解决复数非本征值和复数平均值问题,现有量子力学将任意波函数用算符的本征态波函数展开,实际上将算符的平均值变换到动量空间计算.其结果是,虽然动量算符的复数平均值问题被消除,但坐标算符的复数平均值问题又出现.问题实际上没有被解决,只是被转移.在直角坐标系中,角动量算符没有本征态波函数和本征值,将角动量算符作用任意波函数,得到的都是虚数.直角坐标系中角动量算符没有意义吗?反之,动能算符对任意波函数作用结果都是实数,我们就没有必要将任意波函数按它的本征函数召开.氢原子定态波函数就是一个例子,它们都不是动能算符的本征函数.首先,量子态可以分解为多个本征态的混合,但无论本征态如何混合,对应的量子态是固定的.其次,量子态天然地具有不确定性与互补性(互补原理是量子四大基本假设之一,衍生而出的就是不确定关系),因此一个固定的量子态的所有可观测量未必都是实数,这取决于这个量子态究竟是什么状态.第三,在宏观物理中,我们所观测到的状态必然是上述量子态在观测所对应的动力学算符的本征态上的塌缩,也就是说只要你观测了,这个量子态就被破坏,变成了某个由观测所决定的本征态上.这是量子非幺正性的主要来源(关于这个问题,近代量子力学的不同诠释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这里所采用的是哥本哈根诠释).因此,所谓“物理意义”,不能依然采用经典物理的“意义”来讨论量子问题,一个坐标本征态可以具有实的坐标本征值,但对应的动量本征值必然不是实的,而且也必然不是动量本征值,而是一个混合值.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性质.这就好比骰子,坐标描述了1、2、3这三个面,动量描述了4、5、6这三个面,但在某一个确定的瞬间只可能有一个面朝上,所以要么是坐标面朝上要么是动量面朝上.从哥本哈根流派来说,这就是不确定原理所要求的.而如果站在路径积分的角度来说,这是路径积分的一个自然表现或者说是它的数学必然(经典物理也可以有路径积分表示,从而可以看出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由于将动量本征态作用在非本征态上,所以得到的其实是多个本征值与处在对应本征态上的概率的统计平均,它当然可以不是一个实数了,因为它不是一个物理态,而物理态是这个非本征态在观测导致的量子塌缩后所处的状态——也就是某个动量本征态上.再次提醒,单次测量的话,必然是出于某个本征态上,而多次测量的话则是前面所述的数学期望值,而数学期望值不是简单的量子概率的统计平均,而是量子概率的模平方的统计平均.4.量子力学的算符对任意波函数的作用结果必须是实数,只有这样做才能构建逻辑完备的量子理论.事实上狄拉克在他的名著《量子力学原理》中只提实算符或线性实算符,从来不提厄密算符,遗憾的是其他物理学家似乎至今都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的问题.厄米算符作用在完备量子态的相应本征态上,自然可以得到一个实的“物理”值,这是厄米算符的特性,也是对“实算符”的数学拓展.而为何不用实算符而用厄米算符?因为量子体系的波函数描述中,波函数本身就是复数形式的,而算符本身必然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算符,而算符作用在复函数上如何保证其必须得到实本征值?这就要求引入算符的厄米性.换言之,只要你采用波动表示,并且采用算符作为物理操作的数学描述,那么“物理性”要求就等于要求算符是厄米的.这是给定物理要求以后的数学必然,也就是说,只要你要求了“物理值为实数”这个物理要求,并假定了“量子力学的基本表述是波函数”这个假设,那么所谓的“实算符”就必然是“厄米算符”,不存在别的选择.历史上除了波动表述,还有矩阵表述和路径积分表述.在矩阵表述中,本来是作用在函数上的算符,现在则成了一个矩阵,此时厄米算符等价于一个实矩阵(在算符的本征态表象下,是一个实对角矩阵).此时“实算符”就看上去更自然了,因为矩阵必须是实数.5、Aspect(阿斯派克特)实验EPR实验:一个母粒子分裂成向相反方向飞开去的两个小粒子A和B,它们理论上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但在没有观察之前,照量子派的讲法,它们的自旋是处在不确定的叠加态中的,而爱因斯坦则坚持,从分离的那一刻起,A和B的状态就都是确定了的. 阿斯派克特在1982年的实验(准确地说,一系列实验)是20世纪物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实验之一,它的意义甚至可以和1886年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相提并论.它是一个类似EPR式的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激光技术的进步,更为精确严密的实验有了可能.进入80年代,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Institut d’Opt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 Orsay Cedex)里的一群科学家准备第一次在精确的意义上对EPR作出检验,领导这个小组的是阿莱恩•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 法国人用钙原子作为光子对的来源,他们把钙原子激发到一个很高的量子态,当它落回到未激发态时,就释放出能量,也就是一对对光子.实际使用的是一束钙原子,但是可以用激光来聚焦,使它们精确地激发,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强信号源.阿斯派克特等人使两个光子飞出相隔约12米远,这样即使信号以光速在它们之间传播,也要花上40纳秒(ns)的时间.光子经过一道闸门进入一对偏振器,但这个闸门也可以改变方向,引导它们去向两个不同偏振方向的偏振器.如果两个偏振器的方向是相同的,那么要么两个光子都通过,要么都不通过,如果方向不同,那么理论上说(按照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其相关性必须符合贝尔不等式.为了确保两个光子之间完全没有信息的交流,科学家们急速地转换闸门的位置,平均10ns就改变一次方向,这比双方之间光速来往的时间都要短许多,光子不可能知道对方是否通过了那里的偏振器. 作为对比,也考察两边都不放偏振器,以及只有一边放置偏振器的情况,以消除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实验结果和量子论的预言完全符合,而相对爱因斯坦的预测却偏离了5个标准方差.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相同或改进精度的实验都表明:粒子们都顽强地保持着一种微妙而神奇(“超光速性”)的联系.困扰爱、波、罗三位论文作者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在为数众多的可再现实验中一再地出现.一)目前的实验表明量子力学正确,决定论的定域的隐变数理论不成立.贝尔不等式这把双刃剑的确威力强大,但它斩断的却不是量子论的光辉,而是反过来击碎了爱因斯坦所执着信守的那个梦想!爱因斯坦到过世前都没有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真实”而完备的理论,一直尝试着想要找到一种诠释可以与相对论相容,且不会暗指“掷骰子的上帝”.二)如果相对论三大理论原则成立,则决定论的定域的隐变数理论成立;实验证明后者不成立,因此,有二个可能的解释,即定域性不成立,或隐变数理论不成立;不管是那一个解释成立,那么,贝尔不等式就没有合理性了,也就是说贝尔不等式没有判断标准上的意义了.从这种逻辑观点来看,相对论者面临放弃定域性(和光速极限关联)或隐变数理论(和决定论有关联)的两难局面.三)Aspect的实验首先发现了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实例.所以说明,决定论,定域性,实在性,要想三者兼得是不可能的.有人退而求其次,承认信息传递的速度可能超过光速,提出了非定域的实在的隐变量理论.但是Zeilinger做了另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至少有一部分这样的理论是不正确的.这个结果暗示了,如果还想坚持决定论的隐变量理论,可能要放弃实在论.四)由于相对论理论上把决定论,定域性和实在性组成在一起,以至Aspect实验对决定论,定域性和实在性这三个相对论原则中的任意一个都没有被证伪.但比较有理由认为实验排除了定域实在的可能,也可以说某种“超光速”是可能存在的.五)量子理论本身的不完善也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来,尽管量子理论的不确定原理可以实验“过关”,但量子论还是没有一种有说服力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机制.因此,Aspect 实验很有可能启发新的理论出现.六)逻辑上来看,因为Aspect实验否定了量子理论中定域隐变因果论,而“Lorentz 变换”是以定域因果论的原则为基础的,“光速不变”原理是定域因果论的前提原则,所以,量子理论范畴上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面临最大的挑战,如果承认Aspect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则实质上就否定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理论前提.七)因为物理理论历史的发展原因,量子理论上已经融合了一些相对论的理论,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就是这种产物,有时量子论还要借助相对论来自圆其说,这说明要否定相对论对认同量子论的人来讲,也是不愿意的事情.相对论者和量子论者可能宁愿不管实验结果,而采取对Aspect实验模糊态度--只是个选择问题:放弃决定论,可以选择量子力学;坚持决定论而放弃隐变量,还可以在定域性和实在性之间挑一个.。

经典力学,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关系

经典力学,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关系

经典力学,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关系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物理学中的三大理论体系,每个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纯学科关系,更是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上的关系。

经典力学是描述大尺度物体运动的理论,其基础是牛顿力学。

通过牛顿定律,可以得出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以及位置的变化。

经典力学认为物质是连续且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这种观点在纳米尺度下变得不再成立,因为粒子的行为变得不可预测。

相对论描述了高速物体运动的理论,由爱因斯坦提出。

相对论基于两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等效原理。

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相关。

另外,相对论给出了质能的等价性方程E=mc²,揭示了质量能量的本质统一。

量子论则是描述微观物体运动的理论,其基础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波粒二象性以及不确定性原理。

波粒二象性表明了电子、光子等粒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存在于一个综合波函数的描述中,并且粒子运动的轨迹不是具体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概率分布。

不确定性原理则说明,测量某个量的精度越高,就会牺牲对另一个量的精度,不能同时得到完全确定的结果。

这三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范畴分明三个理论体系适用的范围不同。

经典力学适用于尺度较大的物体,而相对论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物体。

它们各自是不同层面上的物理现象的描述,不能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另一个层面的物理现象。

2. 相互影响三个理论体系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相对论影响了经典力学的思想,引发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提出。

量子力学则影响了相对论的思想,引发了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等新理论的涌现。

而经典力学则成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和桥梁,许多经典力学中的概念和方法都被引入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

3. 哲学思考三个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哲学思考所导致的。

经典力学源于牛顿对于经验法则的总结,相对论则反映了爱因斯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哲学思考,量子力学则涉及了粒子和波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高二历史相对论与量子论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相对论与量子论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相对论与量子论试题答案及解析1.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比较正确的说法是()A.前者完全否定了后者B.前者发展了后者C.前者发展和概括了后者D.前者融化了后者【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不是否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二者看上去是矛盾的,但是二者研究的领域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所以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前者发展和概括了后者。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2.牛顿:“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世纪初“站在”牛顿肩膀上观察时空,且比他“看得更远”的科学巨人是 ()A.门捷列夫B.达尔文C.诺贝尔D.爱因斯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20世纪初”,站在“牛顿肩膀”上,而且是“观察时空”,由此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只能是爱因斯坦。

因为他在经典力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提出相对论。

故选D。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爱因斯坦3.激光是20世纪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项重大成就,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等。

这一发明主要与谁的科学理论有关A.伽利略B.牛顿C.法拉第D.爱因斯坦【答案】D【解析】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成为激光发明的理论基础。

这是其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故选D。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爱因斯坦。

4.某一理论“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这一理论指的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普朗克的量子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描述的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特征和作用,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理论的特征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

第二,时间地膨胀,对于运动地物体,物体运动地速度越快,时间就走地越慢.第三尺度地缩短,一个刚性杆在运动地时候长度是缩短地,速度越块长度越短.第四光速是所有有质量地物体地极限,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折腾,有质量地物体永远不可能超过光速,只能无限地接近.第五,在万有引力场附近地空间是弯曲地,第七∧.就是著名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地平方.也就是广意地质能守恒,爱因斯坦说,质量(也就是有型物质)和能量其实本身就是同一种物质,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物质具有地能量可以被看作是他地质量,运动地物体地质量要大过它静止地时候地质量,这是因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了动能,而这些动能可以通过上面地质能方程换算成物体地质量,只不过一般地情况下我们宏观世界运动地物体速度都太慢了,这个质量增加太不明显,所以你感觉不到质量地变化而已尽而推导下去,会发现当物体地速度很大了地时候质量地增加就会越来越大,当快接近光速地时候质量几乎是无限大,想要让无限大地质量继续加速你需要地推动力就是无限大,所以才有了第五个结论地光速是物体地速度极限.应该把这个推导过程给你写上地,这个公式我会,打了这么多字太累了就不说这个了.上面这六点就是用最通俗直接地语言来说相对论地结论.看起来似乎很荒谬?别怀疑,用霍金地话说,从我们一出生开始,一直到高中,大学,无论是我们地生活经验也好,还是课本上地教材也好都给了我们一个假象,因为我们处于一种低速地状态下,所以很多东西都被忽略了.上面说地光速不变,时间膨胀,空间尺度地压缩,等等都是事实.只是因为我们地速度太低了,感觉不到而已.再和你说说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地关系吧!因为我们最开始学地先是经典力学,后来才知道地相对论,所以通常在一些应用情况下叫相对论效应,再说其本质,相对论才是真正描述这个世界规律地真理,而经典力学只是相对论地近似而已,在一般地低速情况下还适用,举了例子,一个地物体假如你推了他一把他以地速度前进那么他所具有地动能^ 焦耳他具有了焦耳地动能这个时候由于他地运动而具有地能量使得他质量增加了质量增加了多少呢把能量焦耳代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中去*^ *^ 我用计算机算了一下质量增加,这个质量非常小,小到平时我们根本感觉不到,按照经典力学地理解物体运动不运动质量都一样,而由于运动而多出来地这根本不考虑,如果加上这点点质量就叫考虑相对论效应了.再说量子力学吧!量子力学是一们真正研究原子内部规律地学科,研究地对象是微观尺度地问题,是一门很难学地学科,也是一门超级枯燥地学科,一方面由于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对于宏观世界规律地惯性,导致了我们经常不觉就把我门从宏观世界总结地规律和经验代入到了微观世界中去,另一方面学习量子力学需要相当好地高等数学基础,他地最基本理论叫"测不准原理",也就是说在微观世界地测不准,拿电子来做例子,他在高速围绕原子核旋转地时候,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既同时得到他在某一时刻所在地位置,和他这一时刻地速度地.这个世界上地所有物质其实都是有波和粒两个性质地,只不过宏观物体地波性质很弱,粒子性很强,而微观物体特别是电子,波动性非常大,在很多地情况下,他是被当作有波来看待地,波特有地性质就是衍射,所以不能确定它地具体位置,用宏观世界地经验和相对论都描述不了这原子内部地规律,所以才有地量子力学这个学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相对论是描述超大尺度空间地规律,而量子力学是描述原子内部超级小空间地规律,而两种理论格格不入.所以到目前为止理论物理学领域地最大一个攻关就是找一种理论能把这两种规律统一起来,霍金管这种尚未诞生地理论叫"量子引力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量子力学中,物质都有波粒二象性地属性.有一个利用“电子物质波干涉”形成干涉条纹地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用量子力学对实验进行解释时,说电子以波地形式传播,在到达接收屏地时候,瞬间塌缩为一个粒子.不论波地范围有多远,哪怕有几光年.这就引发出了一个矛盾,就是看上去好像波地坍塌速度超过了光速,相对论否定任何物质地运动速度能超过光速.但是事实上,近代物理观点认为,这两种现象并不存在矛盾.因为电子波地塌缩过程并不存在物质运动.你要知道,相速度是可以大于光速地,德布罗意波(也就是物质波)地相速度就大于光速.在一个电光源地映照下,一个哪怕运动很慢地物体,只要投影范围比较广,影子地速度就可以超过光速,甚至可以远超光速.但是,影子和光斑地“运动”不传递信息和能量.所以信息地极限速度还是光速.这上面地说明是旧时认为地矛盾之一,但其实是佯谬(伪装地矛盾).第二,相对论时空学中用世界线描述事件与时空.比如一个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地世界线就是一条直线(空间线与时间线地合成),但是,这就假定了粒子具有确定地轨迹,这就是说粒子可以有确定地存在位置和速度,这也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地测不准原理,位置与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这也是一个矛盾.但如果把相对论当成近似理论倒也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但这就需要修改相对论.类似地还有由量子力学推导出地平行宇宙论(但这个在我看来漏洞很多,所以不加赘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现在,我总结一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地四大分歧:.偶然地作用.相对论认为:偶然不存在,一切现象都是决定性地.这从上面粒子轨迹地例子就可以看出.量子力学认为偶然无处不在.根据现在所有地信息也不能推倒出绝对地未来(注意这个未来并不单纯指人类地行为未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空地结构.相对论认为时空是活跃地,可弯曲地,程度由物质地分布决定.但量子力学认为时空是静止和平坦地,不受物质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引力.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有时空弯曲造成地效应,但量子力学认为引力是时空中地粒子交换..真空地能量.相对论认为真空中没有能量,但量子力学认为真空中充满了巨大乃至无限地能量.注意,上面四点就是主流地两个理论地分歧.但要注意,这是分歧,不一定是矛盾,因为不排除有理论可以合理解释这几种分歧.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广义相对论初稿

广义相对论初稿

广义相对论初稿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广义相对论初稿,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引领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分别描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

然而,这两个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包括:
1.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同。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而量子力学则认为它们是离散的,具有量子化的性质。

2.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描述物理现象时使用的数学工具不同。

相对论使用的是连续的曲线和张量等数学工具,而量子力学则使用的是离散的矩阵和波函数等数学工具。

3.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于物理现象的解释也不同。

相对论认为物理量是客观存在的,而量子力学则强调测量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这些矛盾使得物理学家们无法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完美地整合起来,这也是当今物理学领域中最大的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物理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找到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同时描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 1 -。

相对论对量子力学的启示与发展

相对论对量子力学的启示与发展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已经在20世纪就成为了物理学的支柱理论,其在历史的发展中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是紧密的交织在一起。

早期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间主要是爱因斯坦其光量子理论为量子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狭义相对论和概念性的追求不强,然而爱因斯坦本人,虽然未参与到量子力学架构之中,但是其却以相对论作为基础,在物理或者方法论上对于量子力学研究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相对论的发展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启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

1初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联系分析量子论其主要是源自黑体辐射问题探索,从普朗克的研究成果来看,一切辐射振子的能量均只能够被限制为E=nhγ,其中h 为自然常数,h=6.55x10-27尔格·秒。

量子力学概念的提出从事实上来看,其主要是将连续性的原理作为经典物理学的支柱,但是普朗克其本人却未曾认识到这点。

另外洛伦兹曾经试图将电磁模型和机械模型解释为辐射机制或者h 常数,其意义与以太自由度的限制相关。

即每个自由度均会拒绝任何大小的能量,除非以hγ的份额出现。

他对自由度进行限制,并且将几组毗邻的振动耦合在一起,以此来确保麦克斯韦方程有效[1]。

爱因斯坦曾在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设,其观点为:光束的能力不仅可以吸收与发射中的量子性,并且空间也不是进行连续分布的。

虽然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是从麦克斯韦理论与实践矛盾中产生,并且也是重物提所持理论观念的分歧。

随后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将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统一在一起,并奠定了狭义相对论基础。

并且爱因斯坦指出光以太的存在其实是多余的,因为按照所阐明的见解,不需要引进一个具有特殊性质,并且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时也不需要给发射电磁过程的虚空间每一点规定的速度矢量。

对于以太概念的否认,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光不是一种臆想的媒质状态和类似物质实体存在的东西。

直到1991年,索尔末会议之后,光量子假说逐渐被认同,并且迅速扩展到了原子结构的问题研究。

玻尔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解释,并且导算出了氢光谱的巴尔末公式。

物理学的伟大发现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革命

物理学的伟大发现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革命

物理学的伟大发现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革命物理学的伟大发现: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革命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本质的科学。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伟大的理论意义重大,并对世界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分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探讨。

一、相对论的革命性突破相对论是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个阶段。

狭义相对论是在1905年提出的,主要探讨了高速运动物体的行为规律。

它颠覆了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空间观念,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与观察者的状态相关。

狭义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念,提出了事件同时性的相对性。

它揭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奇妙规律,如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

爱因斯坦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证实了相对论的正确性,为物理学建立了全新的基础。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它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论的发展。

广义相对论阐述了物体通过引力场相互作用的规律,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和星体运动的规律。

它通过引力弯曲时空的概念,预测了黑洞和宇宙膨胀等现象,对宇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对论的革命性突破不仅在于对牛顿力学的否定,更在于对整个物理学框架的改变。

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的认知,影响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

二、量子力学的突破与挑战相对论的提出在物理学历史上是一次革命,而随后的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子力学是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它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辐射现象。

量子力学从能量的离散性和波粒二象性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和波函数的概念。

量子力学通过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建立了统计学的物理学基础,推动了原子和分子物理学的发展。

量子力学的发展给物理学带来了挑战,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微观粒子的运动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波粒二象性的存在使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微观粒子的行为不再符合常识,它们既具有粒子的特性又具有波动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维空间中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问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生发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的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代表了现代物理学中引力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还提出了引力和引力波的存在,是现代宇宙学膨胀宇宙论的理论基础。

并且它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

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和次原子等“量子领域”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理原理。

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典型的即是如何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统一起来,或者说怎样理解这两大理论的统一?
这个矛盾问题在科学家们提出的多维空间里有了解释。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多维空间。

"维"是一种度量,在三维空间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时空。

现在科学家的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是十一维的,只是人类的理解只能理解到三维。

零维是点,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静态空间,四维是动态空间(因为有了时间)。

在这个四维时间线上任何一点都有无限种发展趋势,从四维上的某一点分出无限多的时间线,构成了五维空间。

五维空间上两条时间线如同二维空间(如报纸上的两个对角点)不能直接到达,而把报纸对折就可以直接到达报纸上的对角点。

五维空间也可以弯曲,产生了六维空间,在六维空间中可以直接到达五维时间线上的任意一点。

七维空间包括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宇宙结束,所有空间维,所有时间维上的所有可能性,以及在任意两点直接到达的可行性。

五维空间是某一点产生无限个发展趋势,七维是所有点即无限点上产生无限个时间线。

,八维空间中包括了从大爆炸处产生的无限多个宇宙,这些宇宙中有不同的物理定律,不同的引力常数,或许有没有万有引力也说不定,不同的光速。

九维空间则是八维空间的弯曲,在八维空间中,不到直接在各个宇宙中到达不同的两点,而九维空间中则可以在八维空间中的两点间直接到达。

根据超弦理论,最小粒子不是实体的物质,而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超弦形成的物质,不同的频率产生了不同外在表现。

在十维空间中,物质已经没有差别,或是已经没有物质。

只存在不同振动频率的弦。

在十维空间中一切皆有可能。

在超弦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十维空间还有理论漏洞,新的膜理论就在超弦的线上展拓成超膜,以十一维空间来解释宇宙。

理解了宇宙的空间有更多维存在,再回过来看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两个理论在日常的三维空间里是不可能统一的,它们的矛盾是必然的,只有在高维空间里才能得到统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三维世界和二维世界的例子。

我们首先假设有一些生活在二维平面世界的生命,它们的世界里只有长和宽,根本无法理解第三维——“高”这一维。

因此,它们对三维世界的感知只限于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的接触面,试想一想,一个平面生命怎么能够通过投影来想象三维物体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呢?当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接触时,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上的零碎片段,比如一张桌子的四根脚柱、人印在地面上的两双鞋印,更让平面生命摸不着头脑——这些拼不到一起的碎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们不能想象,四片互不相连的印迹怎么会构成一张完整的桌子呢?那断断续续的鞋印上怎么会有一双完整的鞋呢?而且,鞋的上面竟然还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用二维的眼光来打量这些碎片,你永远不可能将它们拼成一个整体。

于是有一天,一个足智多谋的平面生命偶然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它宣布,平面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向上”的第三维,如果顺着这些碎片“向上”看,其实碎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真是个惊人的见解,大多数平面生命都困惑不解。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遭遇与这种情况非常相似,在我们的三维空间里,它们就像两块互不相干的碎片,永远也拼合不到一起。

但把空间“向上”抬一抬,把宇宙变为十维空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块看似互不相干的碎片就会令人震惊地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一个更完整的理论大厦的两根互相依存的支柱!虽然也许你还只是可以理解爱因斯坦说的四维或好莱坞电影The Butterfly Effect的五维空间。

也许在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无法想象和描述一个多维的空间,但我们却能通过复杂的数学方程推导出它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