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学案例

《争论的故事》教学案例
《争论的故事》教学案例

《争论的故事》教学案例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写感想。通过学生之口说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蒂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我针对本文的特点,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师问:兄弟俩为什么没吃到大雁?

生:是因为他们争论浪费了时间。

师:课文哪一部分写了争论这个故事。

生自己读

分角色读兄弟俩的对话

生:因为他们在争论。

生:这样就白白地浪费了时机。

师:什么时机?

生:射大雁的时机

师:什么时候?

生:大雁飞过头顶的时候。

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兄弟俩为什么没吃着大雁来讨论,学生的目标明确里,再又争论想到没有抓住时机,白白浪费了时间。

师设计填空:哥哥的理是什么?弟弟的理又是什么?从而理解什么叫不以为然。

师生分角色读兄弟俩的对话后,设计:

师:烤着吃好。

生:煮着吃好。

师:烤好。

生:煮好。

师:烤。

生:煮。

设计这样两个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就能把词语读懂了,读通了。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师:哥哥弟弟看到飞得无影无踪的大雁会怎么说?

出示填空:哥哥------地说:。

弟弟------地说:。

这个设计,将故事的主题再一次得以延伸,将故事的中心更加明确,道理更加深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插图的作用

剪纸教学设计

六年级剪刻纸教案 剪纸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锻炼语言组织,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 1、欣赏《老鼠娶亲》的剪纸动画。 这些故事中的形象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生回答:剪纸 2、同学们你们还在哪儿见过剪纸? 3、介绍剪纸的概念。 4、了解剪纸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故事引入 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2、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三)、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四)、讨论、演示过程 (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教师示范剪刻步骤。 ①随意剪出外形(主要人物)。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1、“怎样剪出漂亮的细节?”“这些花纹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欣赏剪纸故事,让学生对剪纸纹样有一个初步的了 解。 2、在示范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甚至可以选择课堂中某个学生作为剪纸的原形,通过关注该生的五官、衣着、神态、动态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讲解,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们认为比较好的纹样,对示范作品进行装饰,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3、作品对比,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明白在同一个外形、同一个神态、同一个动态、在不同的纹样处理中可以取得的不同的装饰效果。) ③组合粘贴。 1、出示与故事相联系的其他人物或动物------让学生根据所剪刻人物的动态、神情,将这些人与物之间进行联想和组合构图,还可根据需要完善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动态、神态、外形、纹样的处理和应用。) 2、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 ④添加道具。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7 难忘的泼水节 名师教案

17 难忘的泼水节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3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4~6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7、8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文章在描写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时,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场面时,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再反复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热烈的气氛和人们内心的欣喜、感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外貌特征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识记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原因。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泼水节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同学们,这节语文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大家想欣赏吗?(播放泼水节视频)视频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吗?(学生自由交流) 2.介绍泼水节,导入新课。 过渡: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聚集地,互相泼水祝福。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所以,尽管人们全身湿淋淋的,却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这个节日就是——(生答,师板书:泼水节)。“泼”是今天要学的生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描写的这次泼水节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的泼水节。(板书“难忘”,结合实际理解“难忘”一词)这次泼水节为什么令傣族人民难忘?它到底特殊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它读准确。 2.检查生字。 过渡:这篇课文中需要我们认读的生字比较多,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

难忘的泼水节案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孟宪辉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泼水节。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燃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的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在教学中我抓住“火红火红”一词,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就像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一样;抓住体现周总理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一词理解总理的和蔼可亲。在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词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让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总理和傣族人民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案例: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的那份热情 1、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总理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是用哪些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中做上记号。 2、组织交流、汇报。 3、重点体会: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 4、指导朗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提出和探问题: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总理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用哪些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 质疑再探: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接着请三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读书的三个孩子都能抓住“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来表现。 板书设计:11、难忘的泼水节 泼水祝福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亲如一家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一)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一) 导读: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2、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兄弟俩争论部分的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故事自然悟出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争论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争论的故事,那在讲之前,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同学们要认真读,用心记,待会有快速抢答的游戏等着大家。 2、抢答游戏(1)故事中谁与谁发生了争论?(2)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3)争论的结果是什么?(4)看图,你能分辨出哥哥和弟弟吗?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结过渡:正因为兄弟俩想要的吃法不一样,因此他们才----争论。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他们正在争论呢?(第三自然段) 二、精读故事部分。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兄弟俩的争论,他们是如何争论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3小节,放声读一读兄弟俩的对话。 (PPT第一次对话)

1、读好第一次对话,体会观点和语气。 师:从兄弟俩的第一次对话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没有(他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他们的语气也不一样) 师:争论开始了吗?(开始了) 师:虽然他们都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争论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时个争论得不那激烈而已。 所以第一次对话该怎么读?(语气要平和一些) 学生齐读第一次对话。 2、读好第二次对话,体会语气的变化。 接下来他们又是如何争论的呢? 生读对话 在接下来的争论中哥哥还是心平气和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吗? 生再读哥的话。 师:与第一次比,他们的争论有变化吗?说说你的发现。(他们的语气不一样了。这一次哥哥是不以为然,大声争辩。) 师:请你读读哥哥的话。 师: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哥的不以为然。(你这话不对)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哥哥的不以为然呢? 师:看来,不以为然的意思就是——(不认为是对的)你们说的没错,那么 师:考考大家,“不以为然”的“然”是什么意思?PPT 听得出来,哥哥有些生气了,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怎么样?(很不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案:

(课件出示傣族的风土人情及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一)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课件出示生字,我会认和我会读,小老师领读。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②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③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④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②今年是指。 3.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词语。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②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④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作者:周蓉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7期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形式化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勤于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有哪些呢?下面就我的一些初步的做法与大家进行探讨,如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一、精心钻研教材,根据学情找准合作探究点1.教师精心钻研教材,找准探究点设计课堂教学探究环节前,教师应把文本自身蕴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和编者编排意图弄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找准合作探究点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时,经常会发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语文老师就提出引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可以是自读,可以是互读,也可以是抽读,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这里的关键是要通过合作以强带弱二、设计合作问题紧扣目标,由易到难,体现思维层进性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按“四读”模式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全可以贯穿于“四读”模式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那我们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时,也可以依据“四读”模式层层推进,合作探究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由易到难,体现思维的层进性问

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数量一次不宜超过三个,且梯度适宜一般情况下,一组问题力求突破一个目标问题呈现时语言简明,思维指向明确,条理性强让学生一目了然,关键词句用鲜亮颜色标识出来1.读题环节设计情境导入读题,学生依据课题质疑问难,小组内讨论归纳,确定课堂教学目标2.自读环节设计小组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案例上传:刘颖更新时间:2012-5-3019:44:33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案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教

我是什么课文优秀教案_课文《争论的故事》优秀教案

我是什么课文优秀教案_课文《争论的故事》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 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四、学习生字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无影无踪烟熏火燎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 【设计理念】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2、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2、学生准备: 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 (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 (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凤凰恩敲襟褂 咖啡踩端蘸寿 ⑴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 抽生读,全班读。 ⑵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 抽生认,全班读。 ⑶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⑷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 生做一做,再读。 ⑸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 说一说,再读。 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剪纸里的故事

剪纸里的故事 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快看一看。 忍不住交流起来,都高兴地笑了!高高举起你手中的剪纸,我们互相看一下。 啊,我们的教室都成了剪纸的世界了!轻轻放下。 我们学了《姥姥的剪纸》,刚才又和剪纸来了个亲密地接触,这些剪纸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 生:栩栩如生生:活灵活现生:呼之欲出师:好的。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生:鬼斧神工师:记忆非常高超生:情趣盎然师:好一个情趣盎然! 师:一把剪刀,一张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神奇不神奇?这堂课呀,就让我们一起来赏剪纸,写故事。 二、把课本打开,翻到第83页,认真读一读本次习作要求,你觉得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是 什么? 生:要想象力丰富。 师:要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剪纸里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还有谁来补充。 生:要多观察。 师:要仔细观察是写好本次习作的基础。那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四幅剪纸作品吧!简单说说每幅作品大概的意思。 生1:这是一个孩子拉着两头昂首挺胸的骆驼往前走。 师:孩子拉着骆驼在行走。 生2:维吾尔族姑娘在跳顶碗舞。 师:跳顶碗舞呢,继续交流。 生3:一个男孩拉着老牛,牛背上坐着一个小孩子,表现出深厚的友谊。 师:好朋友互相关照。 生4:一个女孩子在蒙古包内看书。 师:一个小女孩静静地读书。 师:真不错,我们把四幅作品大概的意思说清楚了,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幅剪纸作品上。 仔细观察,加以想象,根据提示,具体地说说画面的内容,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开始。 师:我们来交流。 生1:顶碗姑娘长得十分美丽,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身上穿着长长的舞裙,她的双手上下摆动,裙子随着轻轻摇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 师:怎么样?谁能根据画面,结合提示,来评评她说得怎么样? 生2:她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比较好,但是没有加上背景。 师:她提这样一个建议,接受吗?思考一下,把故事背景融入进去。 生3: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一位美丽的少女跳着美丽的舞蹈。 师:把人物放到背景之中,人物形象就比较鲜活了,我提一个小小的建议:美丽的姑娘跳着美丽的舞蹈,这姑娘如何美丽?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4:这位姑娘长得十分美丽,大大的眼睛,小巧的嘴唇。 师:大大的眼睛会说话,嘴唇小巧玲玲,这位姑娘就讨人喜欢多了。我们接着说。

争论的故事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25.争论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能够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体会“大声争辩、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词语表达的情义。 3. 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时机,先做起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体会“大声争辩、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词语表达的情义。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描红仿写生字,争取写正确、规范。读准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大声争辩、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的意思。 2. 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争取读流利。 3. 读懂故事主要内容,简要地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字词概述故事 1. 导入:老师画个字:你们猜一猜,(师画字)看仔细了上面像个小爪子,下面是个“又”,这一上一下都是手,都想要中间的东西。什么字?生回答。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争论的故事。伸出手一起写。齐读课题。 3. 课前已经练习读了课文,你读了几遍?能读熟练吗?师了解读书情况。 4.字词能读准吗?谁来试一试?出示词语: 5 课文能读懂吗?盛老师讲的这个“争论的故事”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指生说。(2-5段) 6.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指名读。读的同学要做到读正确,争取读流利,听的同学要认真听,读错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来。及时练读易错的字音及难读的词句. 7. 把故事读通顺了。故事读懂了吗?谁来填一填? 当一群大雁在兄弟俩头上飞过的时候,兄弟俩很想射下来充饥,哥哥想怎么吃:出示: 弟弟想怎么吃? 老人给了他们兄弟俩一个什么建议? 哥哥、弟弟、老人,三个人物对怎么吃大雁有不同的看法。结果呢?

难忘的泼水节(优质教案)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 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象脚鼓凤凰花

手工剪纸活动教案:彩纸变变变

手工剪纸活动教案:彩纸变变变 目标: 1.根据故事发展线索,大胆尝试、想象,剪纸各种物品。 2.初步学习脱稿剪纸,学会看图示剪纸。 3.感受故事里爷爷的聪明才智,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水平。 准备: 绘本PPT;彩纸、剪刀(人手一份)。 过程: 一、回忆绘本故事。 1.教师带领幼儿边看绘本PPT,边复述故事。 2.故事里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爷爷?他把一条毛毯变成了什么? 二、根据绘本故事剪纸。 1.毛毯变外套。 师:毛毯怎样变成外套呢? 根据幼儿的叙述,教师在板书上画出剪纸的线条,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画的外套(大)师:老师为什么要把外套画这么大?引导幼儿观察约瑟的外套。 指导语:幼儿尝试剪纸,要把外套剪刀最大。 评价:幼儿展示作品,评价谁的外套剪得最大。 2.外套变背心。 师:背心跟外套有什么区别?

引导幼儿观察约瑟的背心,发现背心袖口的弧线,教师在板书上画出弧线。 指导语:幼儿尝试剪纸,教师启发幼儿怎样把背心剪得最大。 评价作品。 3.背心变领带。 师:领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领带模板,引导幼儿观察领带的外形特征。 根据幼儿的叙述教师在板书上画出领带的线条。 指导语:幼儿尝试剪纸,教师启发幼儿怎样把领带剪大。 评价作品。 4.领带变纽扣。 师:约瑟的纽扣是什么形状的?在生活中,你看见过什么形状的纽扣? 指导语:请你剪出你最喜欢的、最大的一颗纽扣。 幼儿尝试剪纸。评价作品。 三、故事延伸。 1.有一天,约瑟的纽扣突然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幼儿猜测)2.出示PPT:原来地底下住着小老鼠一家,他们把爷爷剪下的零布拿回来,把自己的家装饰得非常温馨、舒适。 3.我们也把今天剪下的这些碎纸收集起来,也能够装饰很多东西呢。 结束:幼儿收集碎纸,整理材料。

争论的故事(教案)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2、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词语的意思。 3、初步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字词的效果。课件出示①打猎为生,射雁充饥;②讨论吃雁,争论不休;③老人评理,两全其美;④抬头一看,无影无踪。 2.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说一说课文内容吗? 1.故事中的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 课件出示:哥哥弟弟 煮烤 2.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是他们争论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重点: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第一次争论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哥哥和弟弟为吃大雁发生了几次争论? 2.第一次争论时,哥哥是怎么说的?“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课件出示 3.听得出,你比较喜欢煮着吃,弟弟同意吗? 5.那他想怎么吃大雁?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这是什么句?(反问句) 6.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7.你能把这一句改成陈述句吗?课件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就没有味道了。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 8.你觉得哪句更能表示弟弟认为煮着不好吃?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个句子。 9.(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我听出来了,弟弟不喜欢煮着吃。谁能再读读这个句子? 10.弟弟不喜欢煮着吃,他想要——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这句话中有一组关联词,你能找出来吗? 11.“只有才”是一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弟弟只喜欢烤着吃。 12.我们把弟弟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过渡:弟弟态度这么坚决,哥哥是不是就让一下他呢? 第二次争论 1.哥哥为什么不让?

人物剪纸教学设计

人物剪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锻炼语言组织,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 1、欣赏《老鼠娶亲》的剪纸动画。 这些故事中的形象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生回答:剪纸 2、同学们你们还在哪儿见过剪纸? 3、介绍剪纸的概念。 4、了解剪纸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故事引入 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2、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三)、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四)、讨论、演示过程 (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教师示范剪刻步骤。 ①随意剪出外形(主要人物)。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1、“怎样剪出漂亮的细节?”“这些花纹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欣赏剪纸故事,让学生对剪纸纹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在示范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甚至可以选择课堂中某个学生作为剪纸的原

形,通过关注该生的五官、衣着、神态、动态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讲解,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们认为比较好的纹样,对示范作品进行装饰,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3、作品对比,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明白在同一个外形、同一个神态、同一个动态、在不同的纹样处理中可以取得的不同的装饰效果。) ③组合粘贴。 1、出示与故事相联系的其他人物或动物------让学生根据所剪刻人物的动态、神情,将这些人与物之间进行联想和组合构图,还可根据需要完善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动态、神态、外形、纹样的处理和应用。) 2、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 ④添加道具。 故事“剪”完了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添加背景、道具等。 (五)、欣赏剪纸故事作品 在这些故事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纹样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 (六)、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七)、欣赏评价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本组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评述作品。 A、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B、今天我们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了身边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故事每天都有,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你就能发现,受到启发。愿我们都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美术图案剪纸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课题17难忘的泼水节批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画,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方法师:创设情境法生: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 备课 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课时2课时 参加人员 第一课时批注

教学过程课时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教师出示傣族泼水节的图。师: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同学门,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 (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二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找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交流。 1.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注意它的发音。 铺:多音字在课文里读一声。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忘、泼、度、龙、炮、穿、向、令。学生观察生字,教师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地方。 注意“令”和“今”的区别。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龙:共5画,第四笔是撇,要写得稍短些。 令:要与“今”区分字形,不要混淆。“令’下面多一点。泼:左右结构,右边是“发”字。 忘:上面是“亡”字,不要多写一点。 (4)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5)同桌评价。 三.研读第1、2自然段。

“和谐个体 和谐班级 和谐校园”主题班会

“和谐个体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主题班会 高二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主题:和谐个体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活动班级: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高二(8)班活动时间:2010年5月12日班会课活动背景:1.和为贵,谐为美!社会需要和谐的音符。2.近年来,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中出现了傲慢无礼而又懒散、禁不起挫折的现象。3.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脱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4.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5.学生进入高一,在行为规范上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 活动目的:1.挖掘同学傲慢无礼等消极情绪及无效沟通的几种影响因素,帮助他们走出困境。2.帮助同学们注重身边的文明与礼仪,培养崇高礼仪美德,使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在同学们中蔚然成风,促进班级的和谐,促进学校,社会的和谐。3.使同学意识到个体的和谐对班级、校园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搜集与和谐相关的图片、资料,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文明带来和谐。”并制作礼仪竞赛题。第二小组负责搜集生活中的同学们的言行,改编成节目,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如何管理情绪,促进思想沟通——争当优秀学生。第三小组创作和谐班级倡议书,准备签字、起誓活动等,让同学们知道“班集体建设人人有责”——积极维护和谐,争当主人翁。2.选主持人、相声和小品、演讲等演员及各小组组长。 3.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 活动纪实一、主持人宣布班会主题。主持人:陈锦峰、李沁怡、蒋小强、胡倩主持人13:春暖花开,万物盎然。主持人24:重生新的万景,重燃四季之歌,谱写希望之曲。主持人1234: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和谐”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发展“和谐个体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已成为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目标。主持人1234:高一8班《和谐个体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二、活动(一)《妙手生花》主持人1:如何发展和谐个体?建设和谐班级?我们一起来心动行动。主持人2:“妙笔生花”对你来说肯定不陌生吧,那你有没有听说过“妙手生花”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

《剪纸中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美术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下册 单元第六课教材版本2014年11月第1版课程名称剪纸中的故事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融剪、刻、说为一体的剪纸课,表现内容为人物,表现形式是非对称性的独立纹样。要求学生大胆地直接剪出人物外形,用刀刻划出人物细节,并将剪、刻完成的人物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编成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情和了解的故事,借以抒发内在蕴涵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剪纸这种独特形式的学习来和民族艺术更为贴近。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造型表现基础,动手操作能力也相对来说比低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本册教材中经过前期的《剪纹样》、《剪纸人物》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的人物的剪纸方法。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抓住人物的动态特征,剪制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 2.了解中国民间的和现代的剪纸文化,感受不同的剪纸文化背景及其朴实纯真的魅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剪纸人物形象生动,纹饰合适、美观。 教学难点: 人物组合或道具、场景添加有故事性。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一)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 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 它特别在什么地方?教师口述“我帮老 爷爷推车”剪纸故事。 课件出示画面 (二)故事交流1.在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值得 回味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并用两三句话句话写 下来。 实物投影展示

争论的故事-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争论的故事-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3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五)17难忘的泼水节(第2课 时)人教(部编版)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巩固识记“泼、族”等17个生字,会写“忘、穿、令”3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导入

1.读词语,把词语读准确。 2.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请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欢迎总理 1.过渡:得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高兴极了,请你用横线划出他们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一个“赶”字可以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把体会到的再来读一读。 预设(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撒满了凤凰花花瓣”:花瓣多而美,特别隆重。 ②换词比较。“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哪个好?为什么? “一条条”和“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闹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了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周总理而准备的。 3.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

剪纸教案

课题名称蝴蝶翩翩飞 教学时间 第周授课教师纪君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独立完成对称纹样--蝴蝶的设计、剪纸。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和掌握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培养剪纸的兴趣; 情感目标了解剪纸的用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自豪感;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和掌握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能独立完成对称纹样--蝴蝶的设计、剪纸。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和掌握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能独立完成对称纹样--蝴蝶的设计、剪纸。 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课堂小记) 创设情境 讲授新课 艺术创作 1今天我们都带来了剪刀、彩纸要学剪纸,你们知道剪纸是用来干吗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常用剪纸:窗花(装饰窗户)、喜花(喜事装饰)、实用图样(服装、鞋帽等纹样)等。 3出示"蝴蝶剪纸"作品范例,问:漂亮吗?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巧手剪出比老师漂亮的作品。 1蝴蝶五彩缤纷,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谁来说? 2讨论后得出结论:对称、三部分组成(触须、身子、两对翅膀)。 3出示图片剪纸蝴蝶和现实生活中的蝴蝶,“能说说剪纸中的蝴蝶和日常生活中的蝴蝶有什么不同吗? 4教师总结:我们设计图样的时候,可采用写实、概括、夸张等手法。 5学生独立设计。在一张对称折叠的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轮廓,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 6尝试剪纸 (1)将自己设计的图样按轮廓线剪下来。展开后,自己想想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会更匀称,更漂亮。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2)除了外轮廓的修改,在蝴蝶的身上是否可剪点图案呢?学生各自尝试。交流,看看谁挖的"洞洞"漂亮。 (3)小结剪纸常用的符号及用刀技巧: 纹圆点、月牙纹、柳叶纹、锯齿纹、水滴纹、花瓣纹

(4)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把一只蝴蝶剪好? (5)总结、提示剪纸的方法:先构图,剪纸时一般先剪图案内部的小块地方,再剪大块的,最后剪外轮廓。 1独立练习,根据今天学的方法,独立设计完成一幅对称蝴蝶纹样的剪纸。 2交流、展评。 谈话激情,简介剪纸。 出示蝴蝶学生观察,发现蝴蝶的体态美色彩美。通过问题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蝴蝶的造型特点。 板书设计蝴蝶翩翩飞 对称 三部分组成:触须、身子、两对翅膀 设计图样:写实、概括、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