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外消费者行为研究
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研究作者:李雯朱建斌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种消费文化相继产生。
消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消费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不同消费文化之间才会有沟通和融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融;在此基础上,帮助人们树立一种积极、健康、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关键词: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70-0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差异性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孕育了不同的消费文化;因此人们在消费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构建合理正确的消费观是很有必要的。
一、消费习惯的差异1.在服饰消费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众消费能力普遍提升。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也趋向于多样化。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身着靓丽、时尚的衣装,他们的地位也会升高;而衣衫褴褛或简朴则会受冷落和歧视。
在西方,人们的穿着则是比较随意,他们追求的是身体的放松与舒适,除非在正式的宴會等场合,男士才会穿西装打领带,女士则会选择舒服的裙装。
2.在饮食文化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的缘故,中国人往往约束自己内心的欲求,遵从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国人所追求的饮食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意境”,使用“色、香、味”等来呈现这种“意境美”。
追求美味的同时,中国饮食特别注重形象消费,对食物的外在美的追求达到极致。
在饮食制作方面,中国人注重食物的效果和功能,烹饪的核心是“五味调和”。
在饮食的方式上,中国喜欢聚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享一席,体现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外消费者行为研究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外消费者行为研究英文学院2班尹思思1201010221消费即使用和发挥物质或者非有形物质的价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消费一直存在,在市场形成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确定。
但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轨迹,地域决定了沟通的有限性,或者根本上限制了文化上的交流和互通。
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差异,在消费行为中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导致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故研究中外消费者的态度和观念以及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溯其本源,了解形成中外消费者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观念及行为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基本主张,其思想精髓是“和”,是权衡之后的一种微妙平衡,一种和谐。
就个人而言,中国人往往竭力遵守群体规范,力求在言行举止上与大家一致。
避免突出个人风头,这种文化意识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求同和从众心理,尽量取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比较容易接受大众化的商品。
2.中国文化因循守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枪打出头鸟”,所以中国人的心理有一种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特点,比较不愿意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在消费方面,中国人一般比较注重经验,固守牌号,接受新产品较慢。
比如说,中国人看病时会选择年纪较大、资历较老的医生,吃饭时会选择开业时间较长的“老字号”饭馆,而对于某些新产品或新开的店面则鲜少有人问津。
3.中国文化注重面子中国文化特有的面子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演变出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时至今日人们队面子更加看重。
如果说中国人甘于平庸,那还不完全正确,因为只要有机会中国人还是极想露脸的。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交往中讲究自己的形象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视脸面。
谈文化差异对中美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谈文化差异对中美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文化价值观通过以文化为核心所形成的行为准则来影响消费者行为,本文运用Hofstede理论,分别从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不确定性回避三个角度出发,指出文化价值观差异是中美网络消费者行为差异的决定因素,以期为今后的网络营销策略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不确定性回避相关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现已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此,利用网络渠道来实现竞争力成为了企业经营的重心,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研究网络消费者行为的文献。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网络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影响因素的探究。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八手,总体上可归为以下两大方面:第一,消费者特征。
学者苏秦、李钊等(2007)在网络环境下证实了美国著名营销学者Oliver的忠诚层次学说,认为顾客感知的网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情感关系对顾客行为意向的正向直接影响,以及对顾客实际消费行为的间接正向影响。
曾伏娥、张华(2008)研究发现无上网购物经验的消费者是否将网上购物冲动退缩为橱窗购物行为由其感知到的交易成本决定。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如井淼、周颖等(2005),邵兵家、鄢智敏等(2006)研究了感知风险维度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影响。
第二,系统特征。
台湾学者Ming-Hui Huang(2003)研究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影响,认为信息的新颖性对改变消费者态度和吸引消费者有正效应作用,而信息的复杂性则有负效应作用。
吴敬松、镡铁春等(2008)还指出网站商品推荐的易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认知易用显著正相关。
然而,当前学者对网络消费者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集中。
忽视了对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其实,各国文化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每种文化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通过学习和对自身经验的不断抽象化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章:引言消费者行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显著,而这种文化差异也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跨文化比较研究消费者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章: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2.1 社会关系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和社会关系非常重要,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亲属和社会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高度重视。
这种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乐意为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购买礼物,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需求购买商品。
2.2 消费行为的动机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也会导致消费行为的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社会认同感和尊重,所以他们更乐意为了让别人认同自己而购买商品。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价值和享受,所以他们更乐意为自己的需求购买商品。
第三章: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3.1 产品调整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他们需要考虑到这个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行为差异。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种不同的产品调整策略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3.2 促销策略不同文化的消费者会对促销策略有不同的反应。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促销策略常常包括折扣、免费赠品等方式,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
因此,跨国企业需要为不同市场定制不同的促销策略。
第四章:文化因素对一些特定产品的影响4.1 对奢侈品的影响奢侈品常常被视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为了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而购买奢侈品。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个性化和享受,所以他们更多地购买同等价值的普通商品。
4.2 对食品的影响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食品的制作和品尝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喜欢吃米饭和面食,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喜欢吃面包和蛋糕。
第五章: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他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以制定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市场营销策略。
从消费行为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消费行为看中美文化差异—文化与消费的关系文化与消费的关系个人的偏好组成了整个国家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文化的认同与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消费行为,与此同时从消费行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
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探讨怎样从消费行为看中美文化差异:1、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消费偏好2、从霍夫斯泰德四维度看中美文化3、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文化与消费4、中国人与美国人消费文化差异综括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人的消费偏好:中国人的消费主要有五大消费偏好,这些偏好与中国人的消费紧密联系。
第一、面子和关系的需求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要面子讲关系的人情社会,中国人将送礼、维系体面和关系等视为基本需要。
第二、传统的“根文化”传统的“根文化”主要包括对教育、祭祖、仪式、节庆的重视和消费。
第三、好攀比炫耀显示在中国深远的要面子讲关系的文化中,攀比和炫耀显示身份就无疑成为中国人的典型消费特征。
第四、收入较低价格敏感中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大多数人收入较低,消费时对价格表现敏感。
第五、物质享受主义中国人注重吃穿住行等物质上的享受,对精神上的享受需求较少。
看完中国人的消费偏好后我们再来看下美国人的消费偏好:美国人的消费偏好主要表现在图上的六大点:第一、赶时髦、猎新奇美国人天性“喜新厌旧”,对旧和老都很忌讳,在消费上追求时髦和新奇。
第二、讲健康、求自然美国人生活水平高,故特别重视对健康的投资;同时美国人生活在一个机械化时代和人造物品的环境中,因而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第三、追求个性、要高档美国人个性极强,并喜欢在消费生活中表现,并且收入较高,就决定了美国人追求个性要高档的消费特征。
第四、图方便、追求情趣美国是一个高度现代化国家,生活节奏快和忙碌,死板而缺乏情趣,因此消费时对方便和情趣追求要求比较大。
第五、借债消费、超前消费美国拥有完善的信用制度,美国人大部分都是通过借债还债方式进行消费的。
第六、季节性消费美国人消费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个大型节日都是美国市场的销售旺季。
社会文化差异与消费行为

社会文化差异与消费行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差异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差异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
一、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例如,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倾向于更加注重个人满足和自我表达,而东方社会则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对不同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同。
例如,在购买奢侈品时,西方人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功能,而东方人则更注重产品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地位。
二、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消费者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尊重长辈和亲友关系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礼物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因此更倾向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
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文化差异与消费行为之间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往往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丰富的选择,因此他们在消费决策中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品牌和服务。
而在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通常更加注重产品的价格和实用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消费者对消费品质量和价格敏感程度的不同。
四、新兴技术和媒体的影响新兴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文化差异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购买行为。
同时,新兴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消费方式,例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和消费方式。
总结社会文化差异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观念和价值观、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新兴技术和媒体等因素都在塑造和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购买决策。
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差异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仍然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行为差异,探讨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部分:文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文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东地区,由于信仰和法律的限制,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很高,售卖的食品必须符合清真标准,因此清真食品的需求量很大。
韩国文化中重视外表,所以在韩国市场,化妆品行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
在印度文化中,金饰对于新娘来说是必备品,在婚礼季节,黄金市场的销量会大幅增加,而在西方文化中,以科技为代表的电子消费品更受欢迎。
此外,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例如,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中,人们习惯于磨香,因此他们对购买香料和薰香产品的需求较高。
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经常使用自然草药做为医疗和美容的方式,因此天然草药产品也很受欢迎。
第二部分:文化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与文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相似,文化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中东和亚洲国家,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名牌商品,这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例如,在中国,给孩子买名牌服装被认为是一种炫耀自己的方式。
而在欧美文化中,很多人更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而不是考虑名牌。
此外,在消费者决策中,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购物场所的选择。
在一些亚洲国家,购物中心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欧美国家中,超市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购物场所。
这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购物体验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部分:文化对消费体验的影响文化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在日本,服务态度非常注重客户满意度,商店员工会通过礼貌和专业的态度来吸引消费者。
在印度文化中,人们很重视亲情和社交关系,因此商店员工需要注意到这一点,与顾客建立更亲近的关系,诚信对待客户才能赢得他们的忠诚度。
中美消费者行为差异研究

中美消费者行为差异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国消费者的行为与观念的差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美两国之间的消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消费观念差异中美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区别,中国人普遍将储蓄视为一种美德,追求节俭和稳健,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享受生活,而不是过分的储蓄。
因此,在消费选择上,中美两国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更愿意购买经济实惠的产品,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品牌和质量。
2. 购买习惯差异中美两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通常喜欢砍价,购买便宜实惠的商品,而在美国,人们更喜欢购买高端产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此外,中国人趋向于在团体中购买产品,而美国人喜欢自己去购物,享受独立的购物过程。
中美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去商场和超市购物,这些场所通常拥有多个品牌和商家。
而在美国,消费者更喜欢在专卖店和精品店购物,这些店通常提供高端产品和配备一流的服务。
4. 关注度差异中美两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关注个人权益和权力,这主要体现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对房地产政策的关注上。
而在美国,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是环保和人权等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中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消费观念、购买习惯、消费场景和关注度方面。
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倾向不同,决定了消费市场的特征和消费市场的规划,为消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和引导。
因此,企业必须了解中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改变在消费市场上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外消费者行为研究
英文学院2班尹思思1201010221
消费即使用和发挥物质或者非有形物质的价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消费一直存在,在市场形成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确定。
但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轨迹,地域决定了沟通的有限性,或者根本上限制了文化上的交流和互通。
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差异,在消费行为中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导致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故研究中外消费者的态度和观念以及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溯其本源,了解形成中外消费者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观念及行为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基本主张,其思想精髓是“和”,是权衡之后的一种微妙平衡,一种和谐。
就个人而言,中国人往往竭力遵守群体规范,力求在言行举止上与大家一致。
避免突出个人风头,这种文化意识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求同和从众心理,尽量取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比较容易接受大众化的商品。
2.中国文化因循守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枪打出头鸟”,所以中国人的心理有一种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特点,比较不愿意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在消费方面,中国人一般比较注重经验,固守牌号,接受新产品较慢。
比如说,中国人看病时会选择年纪较大、资历较老的医生,吃饭时会选择开业时间较长的“老字号”饭馆,而对于某些新产品或新开的店面则鲜少有人问津。
3.中国文化注重面子
中国文化特有的面子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演变出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时至今日人们队面子更加看重。
如果说中国人甘于平庸,那还不完全正确,因为只要有机会中国人还是极想露脸的。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交往中讲究自己的形象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视脸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尤其注意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中有一个好印象,获得一个众人赞誉好名声,所以中国人对于丢脸之事是深恶痛绝。
面对露脸则心驰神往,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给别人和自己留面子。
反映在消费者心理中,中国人过于看重体面的消费,过于看重与自己身份一致与周围他人一致的求同心理和人情消费,在许多时候甚至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4.中国文化崇尚节检
勤俭节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品质,自古为人们所称道,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这种思想观念在消费行为中则表现为保守理性、量入为出,不轻易花费一分钱。
中国人总是会在消费前再三思虑,反复衡量商品价值后才会把钱花出去。
比起西方的超前消费,中国人更愿意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西方文化对消费者观念及行为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西方文化追求个性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就是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极力追求个性。
所以西方人通常喜欢追
求独特、表现个性,在个人穿着和家庭布置等方面要求别树一帜并体现自己的特性。
这就与中国人求同从众的中庸之道完全相异。
2.西方文化求新冒险
西方人尤其重视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西方近代以来的发明创新和工业市场扩张就可以看出来。
在消费方面,他们对待新事物相信自己的感觉,也愿意去尝试新产品,富有冒险精神。
3.西方文化满足自我
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消费一般从满足自我出发,比较讲究舒适、方便,而不像中国人那样爱面子、将排场。
他们宴请宾客时喜欢用自助餐或家庭聚会的形式,简单而又能令宾主尽欢。
他们送礼时也只是选择较随意较轻便的礼物,有时只是一束花一盒饼干,足够表示心意就行了。
4.西方文化超前消费
西方是资本主义体制社会,追逐“金钱至上、惟利是图、及时行乐”的现实主义,及时享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政府的放任经济政策和银行提供的无限制贷款则给超前消费提供了条件。
因此,西方人借钱消费、贷款买房买车、信用卡透支消费、公司负债经营的现象极其普遍。
最后,对于以上文化差异引起的中外消费者行为差异,我们需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从而达到跨文化营销的目的。
对于外国消费者来说,营销策略可以总结如下:
1、口碑营销即“病毒式营销”,企业在调查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需要
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制定一定的口碑推广计划,让消费者自动传播公司产品和服务
的良好评价。
从而让人们通过口碑了解产品、树立品牌、加强市场认知度,最终达
到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目的。
2、人性营销的极至如果只靠企业自己本身卖产品的目的,只能满足部分顾客的需
求,而只有贴近于顾客的心态,用顾客的视角去观察什么样的产品才是他最喜欢的,用顾客的行为方式去营销产品。
只有这样把人性营销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让顾客第
一时间喜欢上你的产品,才能够做到产品不愁卖甚至是卖到断货。
而苹果公司正是
做到了这一点。
3、体验营销——让用户亨受不一样的神秘感受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
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
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爱并购买。
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
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
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比如说现在遍布全球各地的苹果体验店。
4、形象提升企业形象是一家企业的名片,其形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其产
品的购买与否,继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
所以提升形象是营销的重点。
企业必须
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提升其形象,在内部要形成科学的企业理念、创造舒适优雅的企
业环境、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良好的领导和员工形象,在外部要经常以企
业名义参加公益活动、学会借助网络推广塑造企业形象。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超前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得到最好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那么在针对消费者进行营销的时候,需要时刻把握这个准则:为了最好地服务消费者。
中国的消费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因为有八字真言: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营销策略总结如下:
1、品牌效应品牌通常意味着质量和安全保证,对于量入为出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在
一定的购买资金的情况下,保证质量是最大的前提。
其次,注重面子和爱好攀比的中
国消费者也会选择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品牌产品。
2、功效优先策略国人购买动机列于首位的是求实动机。
任何营销要想取得成功,首
先要有一个功效好的产品。
因此,市场营销第一位的策略是功效优先策略,即要将
产品的功效视为影响营销效果的第一因素,优先考虑产品的质量及功效优化。
3、价格适众策略价格定位是影响营销成败的重要因素。
对于求实、求廉心理很重的
中国消费者而言,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购买行为。
所谓适众,一是产品的价
位要得到产品所定位的消费群体大众的认同;二是产品的价值要与同类型的众多产
品的价位相当;三是确定销售价格后,所得利润率要与经营同类产品的众多经营者
相当。
4、刺激源头策略将消费者视为营销的源头,通过营销活动,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需
求及欲望,最大限度地服务消费者。
5、媒体组合策略将宣传品牌的各类广告媒体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地组合使用,刺激消
费者购买欲望,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
总结: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但这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我们必须先认识到,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因此,我们在看待中西方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差异时应当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
对于不同的消费者,首先需要了解消费者心里所想,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知道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并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营销,也就是“对症下药”。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不一样,这就要求营销者需要有很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找到营销的结点,打入消费者的内部,进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