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

1.四神聪
Sì ncōng shé
(EX-HN1)
【定位】正坐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主治】 ●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四神聪
3.印堂
Yì ng ntá
(EX-HN3)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 ● yāo (EX-HN4) 4.鱼腰 Yú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 【定位】 ● 鼻塞,鼻渊,鼻衄,眉棱骨痛,目痛 正坐或仰卧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操作】 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或向左、右透刺攒竹、睛明 印堂 【主治】● uhòu (EX-HN7) 目赤肿痛,目翳,眼睑下垂,眼睑跳动,眉棱骨痛 7.球后 Qí 等,深0.5~1寸。 【操作】 平刺0.3~0.5寸。 鱼腰 【定位】 仰靠坐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 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 【操作】 直刺0.5~0.8寸。 腰 痛 点
9.八邪
Bāxié (EX-UE9)
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定位】 微握拳,在手背侧,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 【主治】 ● 烦热,目痛 ● 毒蛇咬伤,手背肿痛,手指麻木 【操作】 向下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八邪
【主治】 ● 舌强不语,舌肿,口疮
● 呕吐,消渴
【操作】 点刺出血。 金津、玉液
13.翳明
Yì ng mí
(EX-HN13)
【定位】 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主治】 ● 目疾,耳鸣、失眠,头痛 【操作】 直刺0.5~1寸。
翳明
翳风
14、颈百劳
Jì ngbǎilá o
(EX-HN14)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经外奇穴

印堂
【临床运用】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 迎香穴。
印堂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 6、头重:配攒竹穴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 9、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
能闭眼加攒竹透鱼腰,不能耸鼻加四白,口角向下歪斜 加地仓透颧髎,人中沟歪斜加兑端透地仓。
子宫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
寸,中极旁开3寸。 【取穴】
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 ,旁开3寸处取穴。
子宫
【功用】 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主治病症】 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
宫内膜炎,不孕症等。 【刺灸法】
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 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
四缝
【功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 【主治病症】
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 等。 【刺灸法】
球后
【定位】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
内3/4交界处。 【取穴】
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 与内3/4交界处。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球后
【临床运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 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 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 、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 刺;可灸。
经外奇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指深层肌腱。
【功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刺灸法】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八邪【标准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取穴】患者握拳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
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1、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
2、头痛,咽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中泉【定位】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主治】胸闷、胃痛、吐血。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解剖】(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伸肌支韧带)-->指伸肌腱。
(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手背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分布。
腰痛点【标准定位】在手背指,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 个穴位。
【取穴】患者伏掌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
另一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腱与第四指伸肌腱之间。
分布有桡神经的浅支和尺神经的手背支。
【功用】舒筋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外劳宫【标准定位】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取穴】患者伏掌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二掌骨间背侧肌和第二骨间掌侧肌。
分布有桡神经浅支。
【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病症】1、颈椎病,落枕,偏头痛。
2、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二白【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取穴】患者伸臂仰掌,于曲泽与大陵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桡侧腕屈肌腱左右两侧各1穴。
经外奇穴

◘5 寸。
◘ 主治:消渴
腰眼
定位:在腰部, 当L4棘突下,旁 开3.5寸凹陷中。
◘ 主治:腰痛,月经 不调、带下
四、上肢部穴
肩前 腰痛点 外劳宫
肩前
定位:在肩部, 腋前皱襞顶端与 肩髃连线中点
◘
主治:肩臂痛、臂 不能举
腰痛点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 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 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 处,一侧2穴,共4穴
◘
◘
主治:急性腰扭伤
外劳宫
定位:在手背侧,当 第2,3掌骨间,指掌 关节后约0.5寸处
◘ 主治:落枕
五、下肢部穴
膝眼 胆囊穴 阑尾 八风
膝眼
定位:屈膝,在髌 韧带两侧凹陷处
◘
◘ 主治:膝关节疼痛
胆囊穴
定位:阳陵泉下2寸
◘
主治:胆腑病证、 下肢痿痹
阑尾
定位:足三里下2寸
◘ 主治:急慢性阑尾 炎、消化不良
定喘
定位:在背部, 当第7颈椎棘突 下旁开0.5寸.
◘◘
主治:哮喘、咳嗽、 肩背痛
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等1胸椎 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 线旁开0 .5寸,一侧17穴,左 右共34穴
◘◘
主治:适应范围较广, 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 疗心肺上肢疾病;下 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 疾病;腰部的穴位治 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 主治:鼻渊、鼻部 疗疮
牵正
定位:面颊部, 耳垂前0.5-1寸处
◘ 主治:口歪,口疮
安眠
定位:当翳风穴 与风池穴连线的 中点
◘ 主治:失眠为主
二、腹部穴
子宫穴
子宫穴
定位: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4寸, 中极旁开3寸。
◘ 主治:阴挺,月经 不调,痛经,崩漏, 不孕(妇科病症)
经外奇穴qi转载

经外奇穴qi转载经外奇穴:1.鼻准、鼻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
2..耳尖二穴,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艾炷五壮。
3.大骨空穴,治目久病,白内障,可灸七壮。
4..中鬼二穴,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又阳溪二穴,亦名中魁。
5.八邪穴,八邪穴位于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祛风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
〈配后溪、三间,主治手指麻木;配曲池、外关、合谷、阳池,主治上肢多发神经炎。
〉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患者握拳取穴。
治头风牙痛,手臂红肿,可灸七壮。
6.八风穴,八风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个穴位。
祛风通络,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脚气病(维生素缺发症),脚背红肿,足跗肿痛,脚弱无力,足背麻木,足趾青紫症,毒蛇咬伤,疟疾,头痛,牙痛,风湿病,妇女月经不调等。
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出血,可灸五壮。
a、八风穴配八邪治疗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b、上肢痹证用八邪配曲池、手三里,下肢痹证可用八风配解溪、足三里;c、八风穴配用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配伍治疗湿脚气、关节肿痛。
7.五虎四穴,五虎穴为经外奇穴,一名两异,临床应用亦不尽相同。
灸五壮.一为单手两穴,在手食指与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主治五指拘挛,两手共四穴,灸五壮(《针灸大成. 卷七. 经处奇穴》,明,杨继洲、靳贤著)。
二为单手五穴,见于董氏奇穴针灸学,穴在手拇指第一节手太阴肺经循行之赤白肉际上,自第一掌指横纹至指间横纹平分六等份,自指尖至手掌方向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伸掌得之;主治全身骨肿,趾、指疼痛,脚跟、脚踝痛等,两手共十穴。
洲、靳贤著)。
经外奇穴(药学院)

经外奇穴
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 赵明华
一、定
义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 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奇” 是相对于“常”而言的,即以十四经经穴 为常,奇穴是指既有定名,又有定位,临 床用之有效,但尚未纳入十四经系统的腧
穴。
二、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 健忘,癫狂痫。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2、当阳 定位:正坐位,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主治:偏正头痛,头昏目眩, 目赤肿痛,,鼻塞。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7、十七椎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 漏,月经不调。 刺灸:直刺0.5~1寸;可 灸。 8、腰奇 定位:在尾骨端直上2寸,骶 角之间凹陷中。 主治:便秘,头痛,失眠,癫 痫。 刺灸:向上平刺1~1.5寸;可 灸。
1、二白 定位:腕横纹上4寸,桡 侧腕屈肌腱两侧,一 手两穴。 主治:痔疮,脱肛。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2、中泉 定位:当指总伸肌腱桡 侧的凹陷处 主治:胸闷,胃痛,吐 血。 刺灸:直刺0.3~0.5寸; 可灸。
(二)胸腹部穴
1、子宫穴 定位:中极穴旁开3寸。 主治:子宫脱垂, 痛经,崩漏,阴挺, 月经不调,不孕。 刺灸:直刺0.8~1.2; 可灸。
(三)背部穴
1、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 主治;气喘,咳嗽,肩背痛,上 肢疼痛不举。 刺灸:直刺0.5~0.8寸。 2、夹脊(华佗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 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主治范围广,其中上胸 部穴位治疗心肺疾病,上肢疾 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 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 下肢疾病。 刺灸:斜刺0.5~1寸;可灸。
经外奇穴-精品文档

部分经外奇穴具有特殊的疗效,可用于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风等。
注意事项
定位准确
准确找到经外奇穴的位置,确保治疗效果。
配穴合理
根据病症和个体差异,合理配伍经外奇穴和 其他穴位,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操作规范
刺激经外奇穴时应注意刺激的强度和时间, 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现代经外奇穴研究
现代经外奇穴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经外奇穴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现代研究表明,经外 奇穴具有一定的神经、血管和肌肉分布特点,其刺激能够影响神经递质、激素等体内物质 水平,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现代经外奇穴的命名与分类
现代经外奇穴的命名更加规范和统一,一般采用汉语拼音和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命名。 同时,根据穴位所在部位、治疗作用等不同特点,经外奇穴被分为多种类型,如面部经外 奇穴、颈部经外奇穴、腹部经外奇穴等。
用于临床治疗。
02
古代经外奇穴的命名与分类
古代经外奇穴的命名通常与其所在部位或治疗作用相关,例如“太阳穴
”、“印堂穴”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经外奇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
型,如单穴、对穴、群穴等。
03
古代经外奇穴的治疗范围
古代经外奇穴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疾病和症状,如头痛、目痛、鼻塞
、咽喉肿痛等,同时也用于一些急救和止痛治疗。
禁忌症
了解经外奇穴的禁忌症,如孕妇、幼儿、老 人等特殊人群慎用或禁用某些穴位。
经外奇穴的配伍原则与方法
配伍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经外奇穴的配伍原则通常为“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即根据病症的虚实情况选择相应的配穴方法 。
配穴方法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经外奇穴的配穴方法有多种,如局部 配穴、远端配穴、上下配穴等,具体方法应根据病症和个 体差异选择。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头部头部前神聪去前顶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主治中风风痫灸三壮后神聪去百会一寸主治中风风痫灸三壮发际平眉上三寸是穴主治头风眩晕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壮阳维在耳后引耳令前弦筋上是穴耳风聋雷鸣灸五十壮(千金翼) 当阳当目瞳子直入发际内一寸去临泣五分是穴主治风眩不识人鼻塞症灸三壮针三分○虾蟆瘟针当阳及太阳多出恶血继以绸系其肩下臑上即针刺左右尺泽大小血络及委中血络并弃血如粪则不曰而饮水神效耳上穴治瘿气灸风池及耳上发际各百壮(千金翼)千金作两耳后发际神聪四穴在百会左右前后四面各相去一寸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针入三分太阳穴在两额角眉后青络针出血治偏头风○又治风目眶烂太阳当阳尺泽皆针弃血如粪神效明堂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主治头风鼻塞多涕即上星眉冲二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主治头风鼻塞多涕针入二分一云即星穴也面部面部印堂在两眉中间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大○善治惊搐(玉龙) 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主治消渴针出血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上两旁紫脉上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针出血唇里穴唇里正当承浆边逼齿龈针三锃主治马黄黄疸(千金翼) 夹承浆穴(夹承浆两边各一寸) 主治马黄急疫(千金翼) 燕口在口吻两旁燕口处赤白肉际主治狂疯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疯灸此穴各一壮(千金翼)○狂邪鬼语灸十五壮○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各一壮鼻交頞中主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噤卒倒不识人黄疸急黄此一穴皆主之针入六分得气即泻留三呼五吸不补亦宜灸然不及针慎酒面生冷醋滑猪鱼蒜荞麦浆水鱼腰一名印堂在两眉中主治眼疾针入二分鱼尾在目眦外头兼睛明太阳治目证(玉龙) 颞颥在眉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所入鼻准在鼻柱尖主治鼻上酒渣针出血耳尖在耳尖卷耳取之治目生白膜灸七壮不宜多灸聚泉在舌以舌出口外使直有缝陷中主治哮喘咳嗽久不愈用生姜切薄片搭舌上中灸七壮不宜多灸○热喘用雄黄末少许和艾炷灸冷喘用款冬花末少许和艾灸灸毕即用生姜茶清微呷下若舌胎舌强少针出血睛中二穴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将三棱针于目外角离黑珠一分许针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自上层转拨向瞳人轻轻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顷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盘膝正坐将箸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治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神秘穴也○凡学针人眼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颈项部颈项部机关在耳下八分近前凡卒中风口噤不开灸此二穴五壮即愈一日随年为壮僻者逐左右灸之(千金翼) 百劳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将其二寸中折墨记横布于先点上左右两端尽处是主治瘰疬灸七壮神效○又瘰疬联珠疮灸百劳三七壮至百壮肘尖百壮又先问审知初出核以针贯核正中即以石雄黄末和熟艾作炷灸核上针穴三七壮诸核从此亦消矣膺部膺部龙颔在鸠尾上一寸半主治心痛冷气上灸百壮勿针(千金翼) 乳上穴治乳痈妒乳以绳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通谷在乳下二寸主心痛恶气上胁痛急灸五十壮(千金) 腋下穴治哕噫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神良(千金翼) 旁廷在腋下四肋间高下正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布与腋取之主卒中恶飞尸遁注胸胁满针入五分灸五十壮肋头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间肉走前亦是灸处初日三壮次日五壮后七壮周而复始至十壮止惟大蒜肋罅治飞尸诸注以绳量病人两乳间中屈之乃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尽处是穴灸随年壮(千金)云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凡中尸壮飞尸遁尸风尸尸尸注其状皆腹胀痛急不得息气上冲心胸两胁或踝踊起或挛引腰脊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如不止多其壮数愈乳下正居乳下一寸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冲独阴无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壮腹部腹部长谷在夹脐相去五寸一名循脊主治下痢不嗜食食不消灸五十壮三报之(千金)羸瘦食不化灸长谷胃俞侠脐旁各二寸各七壮肠遗侠中极旁相去二寸半治大便难灸随年壮(千金) 肓募以乳头斜度至脐中乃屈去其半从乳下量至尽处是穴主治结气囊里针药不及者灸随年壮胁堂在腋下骨间陷中举腋取之主治胸腋气满哕噫喘逆目黄远视可灸五壮身交在少腹下横纹中治白崩中灸少腹横纹当脐孔直下一百壮及治胞落须三报之○又治大小便不通○又治尿床者可灸七壮通关通关二穴在中脘穴旁各五分主治五噎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针有四效下针良久后觉脾磨食又觉针动为一效次觉针病根腹中作声为第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四觉气流直骨在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是穴也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主治远年咳嗽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不可瘥误其咳即愈不愈不可治阴都在脐下一寸五分两旁相去各三寸针五分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五分胞门子户气门子藏门塞不受精妊娠不成若隋胎胞漏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若胞衣不出及子死腹中或腹中积聚皆针入胞门一寸○胎孕不成灸气门穴在关元旁三寸各五十壮又漏胎下血不禁灸百壮脐下六寸两旁各开一寸是穴灸三七壮内关太冲三壮独阴五壮治冷气冲心疼脐旁穴以腊绳量患人口两角为一寸作三折成三角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下两旁尽处点记灸二七壮治冷心痛立瘥○治奔豚气绕脐上冲灸二七壮两丸蹇塞亦灸左取右右取左并灸气冲七壮经中穴在脐下寸半两旁各三寸治大小便不通灸百壮胞门五十壮营冲三壮大肠俞三壮膀胱俞三壮丹田二七壮肠绕二穴在挟玉泉两旁相去各二寸主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背部背部魂舍在挟脐两旁相去一寸主治小肠泻痢脓血灸百壮小儿减之后腋下穴治颈漏灸背后两边腋下后文头灸随年壮脊背五穴治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上及下穷骨尖二处乃以绳度量上下中折复量至脊骨上点记之共三处毕复断此绳取其半者为三折而三合如△字样以上角对中央一穴其二角正夹脊两边同灸之凡五处也各百壮(千金翼) 巨阙俞第四椎名巨阙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督俞在第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禁针可灸一名高盖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针三分留六呼可灸关元俞在十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针三分留六呼可灸治泻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夹脊穴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无不瘥者此华佗法下极俞在第十五椎名下极俞主治腹中疾腰痛胱胱寒饮澼注下灸随年壮(千金翼) 十七椎穴转胞腰痛灸十七椎五十壮(千金翼) 回气在脊穷骨上赤白肉下主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壮○若灸穷骨惟多为佳(千金翼)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主治泻痢下脓血灸五十壮环冈二穴在小肠腧下二寸横纹间主大小便不通灸七壮胛缝二穴在背端骨下直腋缝尖及臂主治肩背痛连针入三分泻二吸精宫在背第十四椎下各开三寸专主梦遗灸七壮神效崇骨在大椎上第一小椎是也肩柱在肩端起骨尖主治瘰疬及手不举灸七壮浊浴侠胆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浊浴主治胸中胆病恐畏多惊少力口苦无味灸随年壮腰眼其法令病人平眠以笔于两腰眼宛宛中点二穴各灸七壮此穴诸书所无而居家必用载三云其累试屡验主治诸劳瘵已深之难治者于癸亥日二更尽入三更时令病人平眠取穴灸三壮○一专治传尸劳瘵已至灭门绝户者有之此症因寒热煎作血凝气滞有化而为虫者内食脏腑每致传人百方难治惟灸可攻其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母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举手同上略转后些则腰间两旁自有微陷可见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谓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用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尤好其虫必于吐泻中而出烧毁远弃之此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千金翼云治腰痛灸腰目窌在尻上约左右○又曰在肾俞下三寸夹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主治消渴此二说似皆指此穴夹脊穴量三椎下近四椎上从脊骨上两旁各五分灸三七壮至七七壮立瘥神效尾穷骨上一寸左右各一寸有三穴治腰痛不能屈伸兼肾俞委中各七壮膝旁主治腰痛不能伸曲脚酸难久立在曲横纹头四处各三壮并一时吹火使之一时自灭一处灸不到其疾不愈脊骨旁治腰背伛偻在脊骨旁左右突起浮高处以针深刺灸五百壮至七八百壮若病歇则不必尽其数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堂
【临床运用】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 (《简易针灸疗法》)。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 《针灸学简编》)。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 《类经图翼》)。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 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14
印堂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海中 医学院编)。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5
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
寸处,共4个位。 【取法】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 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 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 右各1寸处取穴。
6
四神聪
【功用】 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
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刺灸法】
19
太阳
【功用】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
灸。
20
太阳
【临床运用】 1、高血压头痛:太阳、印堂;前额痛加攒竹,额顶
胀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欲仆加头维。 2、血管性头痛:太阳(患侧)、太冲(患侧)、合
23
耳尖
【功用】 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2、偏正头痛。
【刺灸法】 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4
耳尖
【临床运用】 1、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
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 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 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2、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3、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 :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 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 指肠。
15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12、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 、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13、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 灸学》)。
16
鱼腰
【定位】 在额部,瞳孔直上,
眉毛中。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 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
8、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外伤络破加膈俞、合谷 、太冲
9、青光眼:太阳、风池、印堂、鱼腰;肝火盛加内 关,肾虚加肾俞。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太阳、鱼腰 、球后、睛明、四白、合谷。
22
耳尖
【定位】 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
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 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 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经络腧穴各论
1
第十六章 奇 经 八 脉
---之经外奇穴
2
经外奇穴
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 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 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 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 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3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 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 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 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4
经外奇穴 常用奇穴
四神聪 当阳 印堂 鱼腰 太阳 耳尖 球后 上迎香 内迎香 聚泉 海泉 金津 玉液 翳明 牵正 子宫 夹承浆 安眠 上廉泉 三角灸 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 痞根 百劳 下极俞 巨阙俞 腰眼 十宣 四缝 八邪 大骨空 小骨空 腰痛点 外劳宫 二白 气端 独阴 里内庭 八风 内踝尖 膝眼 鹤顶 百虫窝 外踝尖 阑尾 胆囊
谷(健侧);配穴:风池、率谷。 3、急性结膜炎:太阳、风池、合谷、睛明。 4、电光性眼炎:太阳、攒竹、内迎香。 5、青少年近视眼:太阳、四白、攒行、手三里;风
池、合谷、百会、承泣、球后、睛明。
21
太阳
6、麦粒肿:瞳子髎(双)、太阳(双)、印堂( 双)、合谷(健侧)。
7、眼底出血:太阳、承泣、鱼腰、风池;肝气郁 结加太冲、肝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胃
17
鱼腰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8
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
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 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9
当阳
【功用】 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目赤肿痛,鼻炎。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0
当阳
【临床运用】 鼻塞:配散笑穴(《奇穴治疗诀》)。 眩晕:配神聪穴、发际穴、鼻交穴、印堂穴、虎口
穴、拇趾聚毛(《奇穴治疗学》) 风目眶烂:配太阳穴(《针灸集成》)
11
印堂
【定位】 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
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 【取法】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12
印堂
【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
、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 目眩、眼部疾病等。 【刺灸法】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
7
四神聪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
、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大 脑发育不全等。
配神门、三阴交主治失眠; 配太冲、风池主治头痛、头昏。
8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
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