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课后习题-第2章 30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课后习题-第2章 30

第2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1.30年代电影变革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30年代电影出现的历史背景有两方面:(1)“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2)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左翼电影运动出现起伏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答:左翼电影运动的起伏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1)1932年到1933年。

由于客观上“一·二八”事变爆发和主观上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

但是由于主观上左翼电影工作者革命斗争和艺术经验的不足,客观上有的影片确实存在着艺术表现粗糙和革命内容激进的问题,以及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镇压措施,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2)其后左翼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客观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施加的严酷政治压力。

主观原因在于左翼电影工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不足,对政治斗争形势的严酷性估计不足,影片的艺术表现相对粗糙或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

(3)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左翼电影运动的再一次高涨,在客观上得益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

主观上由于在前一阶段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左翼电影工作者成长成熟了,他们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

3.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过程中声音探索有何特点?答: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

这使中国电影在艺术技巧探索方面表现了自己的特殊性。

(1)在最初的声音探索中,声音这个新的元素只是用来弥补默片缺乏语言手段的缺陷,如《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等,都是利用蜡盘录音发声,有声电影最初只是一种商业现象。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章节题库-第6章 “新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章节题库-第6章 “新

第6章“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一、填空题1.张艺谋1991年拍摄了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_____,继1988年红高粱获得柏林金熊奖,又一举夺得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_____奖,从此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得奖之路,并奠定他国际著名导演的地位。

【答案】《大红灯笼高高挂》;金狮2._____是中国电影真正进入新时期的一年,是真正的转折之年和创新之年。

其中,北影出品的_____、上影出品的_____、西安电影厂出品的_____等三部影片,是这一年电影艺术探索中思想最为开放、形式最为新颖、成就最为突出的代表。

【答案】1979年;《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3.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新中国电影好戏连台,首先是文化部设立常规电影奖项;其次是_____设立《大众电影》百花奖于_____恢复评奖活动;再次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从_____起设立每年一次的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活动。

【答案】1962年;1980年;1981年4.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影坛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导演的一大批形式新颖的"第五代"影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际影坛将这批影片的问世称为“中国新电影的真正开始”。

【答案】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一个和八个》;《老井》;《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红高粱》5.1988年,张艺谋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得了_____国际电影节上_____。

这是中国电影_____在西方电影节上荣赝大奖。

【答案】柏林;金熊奖;第一次二、选择题1.影片《城南旧事》由()导演,曾获金鸡奖。

A.谢添B.谢晋C.吴贻弓D.滕文骥【答案】C【解析】《城南旧事》是吴贻弓1982年的散文式结构风格的代表作。

电影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的故事。

情绪的相续是该电影散文化的内核。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课后习题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圣才出品】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课后习题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圣才出品】

第2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答:中国电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业投机性。

电影首先不是作为艺术创作,而是作为投机性的商品生产而存在的。

这种投机性给中国电影初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三:(1)投机性电影生产缺乏延续性,因此无论是严肃的思想内容表达或艺术形式的试验都缺乏存在的条件。

(2)这种投机性造成在创作上一味迎合市民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地盲目模仿外国的商业影片,使得最初的中国电影成了一股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的浊流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3)同时这种商业投机性使得中国早期电影更易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而其中一些不仅止于商业诉求的电影人制作出了较为精致的影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好莱坞的电影美学对此后的中国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答: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长片《黑籍冤魂》和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制作,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导演之一。

(1)成就①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等人一道创办了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明星影片公司,很快便领导了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潮流,而这主要是由于郑正秋所起的作用。

②郑正秋早年从事戏剧工作,在他的坚持下,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被用于指导电影创作,同时丰富的戏剧美学特色也被引入其中,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诞生和成功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2)评价郑正秋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同时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影戏传统。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章节题库-“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圣才出品】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章节题库-“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圣才出品】

第3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一、填空题1.中国第一部电影是_____拍摄的_____,这是一部_____的电影,主演_____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

【答案】1905年;《定军山》;京剧题材;谭鑫培2._____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答案】郑正秋;《难夫难妻》3.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_____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_____,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答案】黎民伟;《庄子试妻》4.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比较有作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影片公司。

(请说出其中三个公司名字)【答案】“明星”;“长城”;“神州”;“民新”;“大中华百合”;“天一”5.1926年,我国著名的戏剧家_____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并创立了_____电影剧社,在中国早期的电影史上写下了杰出的篇章。

【答案】田汉;南国6.电影的发明,通常是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法国人_____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最初的电影片断开始算起的。

【答案】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7.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西洋影戏”。

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答案】18968.中国电影的生产在起步阶段,影片生产还时断时续、很不正规。

几年中只出了描写鸦片毒害的《_____》等很少影片。

只有进入20年代拍了《_____》《_____》和《_____》等三部最早的长故事片之后,影片的摄制在中国才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发展。

【答案】黑籍冤魂;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9.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组成了_____影片公司,很快便领导了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潮流。

这主要是由于郑正秋所起的作用。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背景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9·18事变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

它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国外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左翼电影背景1931年918事变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是推动者中国电影开始变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初,又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发生了1·28事变。

这一事变对中国电影的变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过的劝告。

面对新的局势,电影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左翼文艺界。

首先是“明星”公司于1·28事变以后不久,邀请左翼作家担任编剧顾问。

1932年5月夏衍、钱杏邨、郑伯奇三人加入了“明星”公司,同时成立了由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

在这前后,田汉和阳翰笙也先后为“联华”公司和“艺华”公司提供电影剧本。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定义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艺术创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捷明快,质朴真挚,使银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1.1复习笔记一、最初的尝试(一)电影传入中国1.发展过程(1)背景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电影片断,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19世纪许多科学家对电影进行了探索和实验。

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向全世界扩张,电影也随着殖民者的足迹迅速地传入了中国。

(2)过程①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推出的“西洋影戏”是中国放映电影的第一次纪录,据说主要放映法国影片。

②次年夏天,美国片商也到上海放映电影,放映的大多是原来爱迪生为其“电影视镜”所拍摄的影片,但这时放映的地点、场次和片目内容都有所增加。

③1899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中国放映一些故事短片。

1909年,他在上海建起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一一虹口大戏院。

④20世纪初,电影放映活动逐渐推广开来。

1902年,北京打磨厂的福寿堂茶馆开始放映电影,并传入了清宫。

民间电影放映发展起来,在茶楼戏园尤其普遍,而且在天津、汉口、广州等口岸城市也都相继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

2.名称和内容的演变(1)电影刚刚在中国放映时,电影被称为“西洋影戏”、“电光影戏”、“美国影戏”等,后来“影戏”成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

(2)最早放映的影片大都是些很短的片断,主要有三种内容:纪录片、特技片和滑稽片。

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放映一些简单的故事短片。

3.放映方式(1)方式a.一战前,绝大多数影片是茶楼戏园中的余兴节目,影片放映常常与戏曲、说唱以及文明戏演出穿插在一起,观影习惯上也延续了茶楼戏园的规则。

b.一战后,随着美国多集长片的逐渐输入,专业影院逐步取代茶楼戏园式的放映方式。

(2)影响茶楼戏园式的独特放映方式及其转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还影响着中国初期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群的形成,甚至是影片艺术特点的形成。

4.电影的影响(1)积极方面外国影片把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和传播手段介绍给了中国人,电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刺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的愿望。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十七年”中国电影(圣才出品)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十七年”中国电影(圣才出品)

第4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4.1 复习笔记一、“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一)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我国很快建立了国营电影生产体系、工业体系、发行放映体系,使电影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2.受到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巩固政权的需要、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闭关锁国的状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十七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主要机构①1946年10月1日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了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

②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

③1949年11月26日建立“上海电影制片厂”。

④1949年4月,东影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此后一两年间相继拍摄了一系列故事片。

(2)代表人物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局长袁牧之,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陈波儿等同志,将一批政治上、艺术上有修养的成荫、王家乙、凌子风等同志,很快推上了电影导演的岗位。

(3)代表作品①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辽远的乡村》、《女司机》、《人民战士》等故事片20部,还有《中国人民大团结》等六部新闻纪录片。

②解放初期私营厂生产的优秀影片:石挥编导并主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关连长》;柯灵编剧、佐临导演的影片《腐蚀》;郑君里编导的影片《我们夫妇之间》;陈西禾编导的影片《姐姐妹妹站起来》等。

(4)创作特点建国初期全国革命形势空前高涨,广大电影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工农兵、歌颂新生活,这一批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工农兵形象迅速占领银幕,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5)发展原因①党对电影事业方针政策的正确。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明确地规定了电影工作的方针和选取电影剧本的标准。

【电影学考研阁楼】《中国电影史》带读课(二)导图

【电影学考研阁楼】《中国电影史》带读课(二)导图

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
孙瑜
《大路》《小玩意》
并不追求冷静的客观风格,而是把作者的评价和情绪直接贯注进去,探索一种带有 作者主观色彩的叙事方法。他尝试在影片故事之外,蒙上一层热烈的情绪色彩。
思想层面上,贯注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继承注重市民观众欣赏趣味的传统 和剧作叙事经验
郑正秋《姊妹花》以阶级矛盾代替空洞的善恶冲突。
配音片:以配音乐和歌唱为主,而无对白的影片,是无声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一 种影片样式。
例如《大路》是以音乐和歌曲作为影片构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在表现情绪和推进情 节发展上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乡愁》是配音影片中声音艺术运用得比较成熟的 一部影片,如老母亲因楼下打麻将的嘈杂声而联想战乱中家破人亡时情景一段,可 算作初期有声电影中声画蒙太奇运用得经典性段落。
时代特征(改变)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
国内政治形式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影响创作者和观众思维 有声技术的发展进步、国外电影经验的引入
30年代电影(1932-1937)
左翼电影运动
兴起
“九·一八”事件,民族意识觉醒。观众厌恶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 品、神怪武侠片。中国电影开始谋求新出路。
例如:明星公司把鸳鸯蝴蝶派小说《啼笑姻缘》搬上银幕,遭到惨败。
以张石川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在影片中加入进步色彩,又因严峻局势弱化政治性。 《脂粉市场》的结尾。
特点
3.对“影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技巧表现层面上大量吸收蒙太奇思维方法和艺术技巧使创作更具电影艺术特色
蔡楚生
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
《都会的早晨》通过情节和镜头各方面的表现力抨击上层社会的卑劣,赞扬劳动人 民的纯洁品质和斗争骨气,揭露社会不平和黑暗;视觉表现上的纪实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30年代电影
(1932年~1937年)
2.1 复习笔记
一、电影的变革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

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
(1)初期的兴起
①电影公司
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

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

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

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

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
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

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
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

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
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③“国防电影”的新高潮
a.背景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出现了“国防电影”新高潮。

b.具体创作
由于形势不允许用写实主义手法直接表现抗日要求,创作人员在《联华交响曲》中的《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及《狼山喋血记》等影片中进行了运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电影表现手法,尝试曲折反映抗日思想。

同时,出现了许多揭露社会问题的影片,代表作有《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c.评价
“国防电影”的创作者将自己对电影表现手段的探索与“影戏”主流电影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并借鉴好莱坞戏剧式电影的创作经验去适应观众的观影习惯,通过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表现思想内容,取代直露激进的口号,在电影艺术技巧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二)对电影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的探索
1.探寻电影视觉艺术
联华影业公司的孙瑜等一批创作人员和左翼电影运动中出现的沈西苓、吴永刚等人,突破了“影戏”的陈规,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制作了如《春蚕》、《女性的呐喊》、《小玩意》等优秀作品。

2.探索电影听觉艺术
(1)探索过程
①洪深将在爱森斯坦等人发表“关于有声电影未来”的著名声明译为中文发表。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还在报刊上就有声电影前途和艺术规律多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②进行了利用声音弥补默片缺乏语言手段的创作尝试。

a.1929年孙瑜在《野草闲花》里加入了一段歌曲《寻兄词》,是中国最初在电影中运
用声音的尝试。

b.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

c.1932年拍摄了用片边光学声带录配音的《歌场春色》等影片。

③1934年前后,年轻一代创作者才开始真正对有声电影艺术规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在创作中较多关注蒙太奇因素的声音。

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2)特点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晚、历时长,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集中在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二、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现实主义风格
(一)现实主义风格
1.区别新旧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标准
区别新旧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标准是看作品能否真实地、具体地反映30年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形势和人民水深火热的状况。

2.代表人物
30年代许多优秀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电影艺术的手段,具体、细致地把时代生活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夏衍的电影剧作是反映30年代成就的典型代表。

(1)个人简介
夏衍(1900年~1995年),本名沈乃熙,字端先。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夏衍加入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并担任党的电影小组的
负责人。

他进行电影编剧创作,翻译了苏联电影剧本《生路》,还与郑伯奇等人合作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并撰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

(2)主要作品
①《狂流》
a.影片简介
1933年3月上映第一部左翼影片就是根据夏衍创作的《狂流》拍摄而成的,这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该剧本以1931年波及长江流域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具有斗争潜力的社会力量。

b.艺术特点
第一,该剧保留着许多旧电影的影响痕迹,如旧“影戏”的叙事套路和为强调戏剧性冲突而影响了情节和人物完整。

第二,通过水灾现场的大量新闻片素材的穿插,以艺术上新颖的创作观念震动着习惯于舞台戏剧的影戏式表现手段。

②《春蚕》
a.影片简介
夏衍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体现在他1933年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的《春蚕》。

《春蚕》细腻地展示了“丰灾”之后的平静生活流程如何把人们引向无情的灾难,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巧取豪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日益加深的中国社会的缩影。

b.艺术手法
这部影片通过视觉化的细节和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思维的结合在一起,体现深刻的现
实主义精神。

③《上海24小时》、《压岁钱》
a.影片简介
《上海24小时》有力地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

1936年创作的《压岁钱》,通过一块银元在社会上的流转,展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

b.艺术特点
在《上海24小时》中,他尝试把蒙太奇的方法运用到电影剧作的整体构思上,这一点在《压岁钱》的创作中更显成熟。

3.其他作品
除了夏衍之外,其它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也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现实主义倾向的探索,如《乡愁》、《船家女》、《桃李劫》等影片。

4.现实主义作品特点
这类影片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注意反映时代的波澜。

不仅追求真实地把握生活中现实存在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追求在电影叙事和造型各个方面都真实地再现。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融合
1.田汉
(1)个人简介
田汉(1898年~1968年),他最初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