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篇一: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文章来源

课件 w w w.5y k j.c om 第三单元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

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

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

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

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

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

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

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

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厘米

43毫米+17毫米=()毫米

4分米=()厘米=()毫米

60米=()厘米

22分米+8分米=()分米=()米

30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

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

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千米 4千米=()米

1000克=()千克 8千克=()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

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

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吨

1吨=()千克

4000克=()千克

5000克=()吨

8吨=()千克

6千克=()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补充

4吨=()千克

2000千克=()吨

1吨-30千克=()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

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文章来源

课件 w w w.5y k j.c om相关教案:

最新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最新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 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 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 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 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 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 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 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 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 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 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 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 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 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 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 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 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幼儿 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数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2)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千米的认识(1)(1课时) (5)千米的认识(2)(1课时) (6)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7)列表法解决问题(1课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课题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 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 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 度。 2.动手操作比划。 3.交流测量结果。 4.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填一填。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9米=()厘米 400厘米=()米 5米=()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晰,法则记得牢靠,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36-135÷9或36-135÷9=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36- 135÷9=21=135÷9(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 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240- (15×6+10)。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博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易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进行简易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敏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易。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 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解题指导1 解题指导2 1.教学内容: 测量:①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②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难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讨论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指导学生对示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融入学生,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量过身高没?大家的身高是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⑴分别讲解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2.⑵举例子,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 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三、练习题: 1.填空。 (1)李叔叔骑自摩托车每分行600米,他5分能行()千米。(2)跑道每圈400米,2圈半是()米。小华跑了5圈是()千米。 (3)7千米=( )米600分米=()米 (4)南京长江桥全长约700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7()。 2.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边长。(长方形40m m×20mm,三角形 20mm+30mm+40mm) 四、本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规律小结: 1.借助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准确长度。 2.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或厘米作单位,长一些的物体可 以选择分米或米作单位。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幼儿园蒙氏数学教案

幼儿园蒙氏数学教案 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那么幼儿园蒙氏数学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蒙氏数学教案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个位、十位、百位,了解数位之间的关系。 2.喜欢认识数位的数学活动,体验基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如“39”、“139”等。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金色珠”;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19—20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游戏:请你像我这样做。幼儿模仿老师做动作。 2.集体活动。 ①复习100以内的数。 创设情境:数字宝宝又来我们幼儿园做客啦!让我们热烈欢迎好朋友。

教师拿出写好的数字卡片,如39,先读出数字,然后取出数字卡片“30”和“9”,拼成数字卡片“39”。 ②认识数位。 继续创设情境:数字宝宝生气了。它们说有些小朋友不认识数位,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它们想请老师都所有的小朋友都认识数位。 引导幼儿认识数字“39”中,数字“9”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数字“3”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也就是个位上是数字“9”,十位上是数字“3”。 用相同的方法认识数字“139”,认识百位。 ③、幼儿自己取卡片,拼成200以内的数,再说说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3.分组活动。 小朋友都学会认识数位了吗?数字宝宝想分组对小朋友进行检测。 ①、听数说数。幼儿两人一小组,一名幼儿随意报出一个200以内的数字,另一名幼儿说说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各是几,互换角色反复进行。 ②、看数取珠。幼儿自己拿数字卡片,根据数字卡片取出相应的金色珠。 ③、数珠画珠。做《操作册》第6册第19页的活动“金色珠与数位器”。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周教学设计使用教师:周萍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在估—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4.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1、体验1dm的长度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课时:4课时铅笔有多长1课时1千米有多长1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时练习课1课时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1分米=10厘米1dm=10cm1米=10分米1m=10dm1厘米=10毫米1cm=10mm课后反思: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

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会用各种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所以对本单元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会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启发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估测: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弯对准末尾刻度做记号)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选在木条上测量出一条1米长的一段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作好记号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4.评价、奖励测量自己的鞋子、一柞的长度、身高、一步的长度等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2.小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卫存旺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及方法.从而在课堂活动中活跃起来。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蒙氏数学教案

游戏“色彩娃娃站起来”。教师发出游戏口令,说到哪种颜色娃娃,贴有相应颜色点点的小朋友就站起来。如:“请红色娃娃站起来。”则所有贴红色点点的幼儿都音乐游戏“找朋友”。教师放音乐′a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找贴有和自己相同颜色点点的幼儿做朋友。游戏熟练后,幼儿可以互相交换不同颜色的点点再进桨 行游戏懑铅 4. 分组活动。 第一组:粘贴画“色彩娃娃穿新衣”。幼儿将三种颜色的色彩娃娃头粘贴在白纸上,然后给每个娃娃选相同颜色的衣服并粘贴n 第二组:操作学具“色板”。请将相同颜色的两块色板放在一起,试着说出每块色板的颜色名称n 第三组:操作彩色笔。幼儿将相同颜色的彩色笔找出来成为好朋友放在一起。 5. 交流小结,收拾学具n 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n欣赏幼儿分组活动的成果,巩固幼儿按颜色配对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将学 Z 双同求导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一种属性找出同类或不同类的物体,并尝试说出物体的特征。2. 尝试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归类。 3. 体验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彩色鱼”;神秘袋若干(装人相同的几个物品和1个不同的物品,如放5 条大鱼和1 条小鱼)。 2. 学具准备:“彩色鱼”:彩笔若干:神秘袋若干。 3. 《操作册》第1册第3-4 页。 活动过程: 1. 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幼儿和教师边念儿歌(儿歌附后>边在线上做相应的动作。2. 集体活动。 ①找相同。 创设情境:海洋馆里的热带鱼一起出来旅游,.看它们排的队伍多整齐啊! 教师请幼儿拿出学具“彩色鱼”,将一样大的鱼排成一排。幼儿找出大小相同的彩色鱼(见图一)。 教师请幼儿将一样颜色的鱼放在一起。找出颜色相同的彩色鱼(见图二)。 红色的鱼蓝色的鱼紫色的鱼绿色的亘青色的鱼 囫找不同。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五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 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 根小棒。A 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 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 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 份, 2 份, 3 份, 4 份, 5 份, 6 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 份不好分。生2 :平均分成5 份也不好分。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 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 根小棒平均分成3 份,只有1 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 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5 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 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 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 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 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 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 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五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 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 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蝶变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一.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二.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体验不同的测量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测量的兴趣。 2.知道测量的结果与量具有关,即量具长,测量次数少,量具短,测量次数多。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准备: 1、教具准备:直尺和绳子 2.学具准备:测量用的等长的吸管棒、铅笔、小木棒、牙签、积木若干,统计表若干。在黑板上和室内地面都布置好独木桥的场景。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走“独木桥”。让幼儿自由体验,用脚尖挨着脚跟测量独木桥的长度。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 问幼儿走了多少步?为什么大家走的步数都不一样。 小结:刚才我们用脚尖挨着脚跟走,量了独木桥的长度,这种方法啊就叫测量。 (2) 发散幼儿思维:你还知道其他的一些测量工具吗?并引发幼儿思索: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 (3) 教师用直尺和绳子分别在黑板上对独木桥进行测量,重点讲解测量的正确方法:即测量时,量具要首尾相连。 (4) 通过观察,比较,提问,引导幼儿小结出量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分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活动名称:多角度分类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第五册1-2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在线上做相应的动作。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是个娃娃来做客,它们都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1、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 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2、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第一页,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 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活动名称:多角度排序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探索将物品按多种方法交替重复的的排序。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对物体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彩色棋”,印有不同图案的纸条若干。 2、学具准备:“彩色棋”,几种不同形状的印章,彩笔、长条白纸,彩色珠及绳子若干,彩色纸条、胶水若干。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水、大螺丝、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

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测量数据记录在量筒记录单里。 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