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林乃燊)有感
《中国饮食文化》读书心得 3

《中国饮食文化》读书心得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名誉的,受到中外人士的喜欢,引来中外人士来进行探索研究!可谓: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是华夏民族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追求好的饮食更成为一种时尚!
看中国饮食文化已有一段时间,来从这门课程中的收获很多,尤其是从饮食文化方面,,饮食和饮食文化、习惯等!于此同时,我还看了近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感觉到中国真的是个美食天地。
我为此感到自豪。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
我也是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
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后的感悟1200字

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后的感悟1200字
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着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在中国,吃饭不仅仅是一种营养功能,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交流和表达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厚重的民族特性。
在古代,饮食文化早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被认为是礼仪道德的一种延伸与表现。
中国把饮食服务作为一件神圣的事务,在古代就曾被称为“宴礼”。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几乎完整的涵盖,从菜谱的烹饪技艺到精致的餐桌摆设,从餐具的选择到正确的用餐习惯,它包含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这种文化在中国交流是无处不在的,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我通过学习中国饮食文化,收获了很多,一方面,教会了我掌握各种餐桌礼仪,以及如何恰当的对待长辈朋友的等尊卑礼节,这一点促进了我家庭间、友谊间的交流与感情。
另一方面,也让我学会重视营养,真正的了解了食品的运用以及烹饪的技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使它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精神性,借此拉近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也更好地体现对于客人的礼貌与尊重。
感谢中国历史上那些聪明睿智的人,让我们拥有了这么一套渊博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报告——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报告——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1,从人类出现开始,饮食便于人类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饮食都是人们的一件大事,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必不可少。
在阴法鲁等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第二十一章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丰富的饮食文化,其间举了大量的例子,内容准确、资料丰富,用平易近人的话语为我们讲述关于饮食文化的知识。
饮食首先离不开的是餐具。
远古时代的人类并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享用食物,更别提容器和取食用具,这时人的方法只有用手——动物的取食法,这也显示着人类并没有脱离动物的行为。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饮食上的要求更高,不再满足于生食,也就发明出了各种烹饪工具和取食器具。
我们现在日常用勺子和筷子,便是古老的中国人的发明产物。
我以前一直觉得餐叉是外国人才有的器具,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五千多年前的史前时代,古中国人便开始用餐叉,只不过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没有将它作为进食工具的首选,而基本将其淘汰出了餐桌。
究其原因,很显然是由于筷子。
虽然筷子是人们公认的最难掌握的一种进食器具,但是筷子的轻巧、灵活、适用等的诸多优点使它的地位稳如泰山,始终没有动摇。
有人曾经表示,中国人的聪明有一部分原因是从小使用筷子,因为使用筷子的诸多技巧可以锻炼人的大脑,使思维更加敏捷。
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无论是人们的日常饮食,还是重大的皇宫盛宴,筷子不可或缺。
另外,筷子也寄托着亲情,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经历家人手把手教你使用筷子的情形,在一次次的教学之中,我们的情感在一步步的升华。
我们都听过“一言九鼎”,“九鼎”为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也听过“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势力的对立。
“鼎”在刚开始时只是作为烹饪食物的器具,后饮食等级制度确立且被原封不动地用于埋葬制度中时,鼎也就被看作了地位的象征。
在商代,鼎成了礼乐制度下第一等的礼器,成了贵族的专有物,也就演化为了权力的象征。
饮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探讨——书评《中国饮食文化》

广告·书评ፙအᆪછྌྜྷ᎓ए୴Ꮉყᄀ——书评《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中不仅仅包含食物的“形”美、“色”美、“味”美、“意”美等,更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礼仪与习俗乃至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的诸多哲理,例如老子在《道德经·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理论、《礼记·内则》中谈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的饮食习惯以及《论语》指出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的健康饮食习惯,都值得在幼儿群体中普及教育。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现代文化教育学也积极倡导文化与人、教育与人、文化与教育的整合功能、文化批判、文化建构和重建教育本体,着重培养“陶冶”、“理解”和“唤醒”等重要教育意义。
为此,现代幼儿教育提出要丰富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构筑起立体化的课程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为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饮食文化》由山东农业大学吴澎教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现已更新至第二版,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概论,主要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第二章八大菜系,主要介绍了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以及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八大菜系的详细介绍;第三章中国酒文化,主要介绍了饮酒溯源、酒的种类、中华名酒、文人与酒和酒与政治;第四章中国茶文化,主要介绍了茶史渊源、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叶的种类和茶与文人;第五章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主要介绍了《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和金庸小说中的饮食文化;第六章人生仪礼食俗,主要介绍了节日食俗和人生仪礼食俗;第七章中国筷子文化,主要介绍了起源与历史演变、筷子文化和筷子的功能与礼仪;第八章中国饮食礼仪,主要介绍了中国饮食礼仪概述、中国传统食礼、现代宴会礼仪和中国酒水礼仪;第九章历史名人与饮食,主要介绍了古代四大美女与美食、苏东坡与饮食、袁枚为豆腐折腰和诸葛亮发明馒头和包子。
《中国饮食文化》读书心得 2

《中国饮食文化》读书心得中国饮食文化,和很多别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大体上分化为: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明国至今。
而相对应的发展阶段是:萌芽时间;成型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繁富时期。
在原始社会,社会还未完全成型,受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影响,食品还不完全能满足人类日常所需,但,在狩猎时能打到不同种类的动物,尝到了不同种类的食物,这便给后来食品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社会体制基本成型,出现了各个社会阶级,由于阶级性不同,人们所吃也不同,在周朝,食品文化有了长足发展。
向后,秦汉分别统一了天下,进入铁器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且天下统一,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的起居饮食上,饮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再向后发展,到了从隋唐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饮食,也有原来的简单变成了繁富,由粗放变成精致,从物质满足变成了精神满足,最有特点的就是清朝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不但之作精美,用材考究,更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一桌菜就能讲皇室与黎民百姓的阶级划分得清清楚楚,满足了皇室人员的心理。
该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一次想我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当中各种独特的文化。
饮食一般只是用于日常生活,不过是填饱肚子的一种行为方式,但因为时代不同,所造就的饮食方式也不同,由于社会地不同,所食用的素材与烹饪加工方式也不尽相同,农民老百姓只能初茶淡饭,皇宫贵族必须吃山珍海味。
从一开始,中国的饮食差异性,就体现了社会阶级的差异性,饮食不仅仅是用于填饱肚子,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发展成了一种财富,权利,的最直接代表,类似于如今各个公司的办公室装潢水平。
总而言之,饮食就是财权的象征。
该书中“食以体政”部分,便阐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集团内部,就有了很明显的阶级划分,代表着相互间尊卑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读书心得8

《中国饮食文化》读书心得
读了《中国饮食文化》认识到不仅正确的饮食可以预防一切疾病,而且正确的饮食还包括节制饮食,饮食有度,更包括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禁食、排毒。
在我的眼前逐渐展现出清晰的画面,并形成强烈的理念:饮食---环境---生活方式---珍惜、爱护多种生命的形式---健康长寿抑或疾病/痛苦/早衰/损寿折寿,这样一条生命的大链。
看来饮食吃饭,一日三餐,在素与荤之间,一念之差,关乎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长寿和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昌盛,种族的延续。
饮食吃饭这样看似简单平常的事情,却有这样深刻睿智的认识。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自己是绝对不会感受到的。
在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要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心得

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心得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名誉的,受到中外人士的喜欢,引来中外人士来进行探索研究!可谓: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是华夏民族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追求好的饮食更成为一种时尚!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有半个学期,半个学期以来从这门课程中的收获很多,尤其是从饮食文化方面,半个学期来,老师讲了各地的,饮食和饮食文化、习惯等!于此同时,我还看了近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感觉到中国真的是个美食天地。
我为此感到自豪。
同时,我又是个“吃货”对中国的各地美食一直存在很大的兴趣。
现在终于有这个机会,可以再中国饮食文化了解到中国各地的美食特点和饮食文化。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广东人主要就是粤菜。
也是中国的一大菜系。
现在让我介绍粤菜的特点:粤菜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燎乱。
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
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粤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
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的著名菜肴有:烤乳猪、白灼虾、龙虎斗、太爷鸡、香芋扣肉、红烧大裙翅、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菊花龙虎凤蛇羹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粤菜的古老可以追溯到秦代,南宋时因御厨随往羊城,粤菜发展迅速。
鸦片战争后,广州作为首批外埠通商口岸,对外交流频繁,粤菜又吸取了西餐的某些特长。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心得体会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心得体会中国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饮食习俗、饮食禁忌和烹饪技巧等。
作为一位身在中国的外国人,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的协调。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健康、营养、口感丰富、色彩鲜明,追求饮食的协调和平衡。
这体现在中国菜肴的制作过程中。
烹饪师傅们注重调和食物的口味,使菜肴在咸、甜、酸、辣、苦等五种味道中保持平衡。
通过巧妙地搭配食材,以及对温度、时间、火候的精确控制,中国菜肴不仅使人们的味蕾得到了满足,还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其次,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多样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概括了各个地域的特色菜肴,涵盖了北方的炸酱面、东方的小笼包、西方的凉皮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带来了不同的味道和烹饪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饮食习惯,如中国菜在国外的流行,火锅在世界各地的普及等。
这些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觉体验,也增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对食材的尊重和独特的烹饪技巧。
中国人崇尚食物的天然美味,注重原汁原味的呈现。
他们通过炖、煮、蒸、炒等多种烹饪方法来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口感,让人们能够真正品味到食物的鲜美。
同时,中国人对于食材的选择也很考究,注重时令和地域性。
比如夏天喜欢吃清凉解暑的西瓜和黄瓜,冬天则喜欢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和鸡汤。
这种尊重和烹饪技巧的综合应用,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中医讲究食物的药性,认为食物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国人相信食物和身体的相互关系,因此重视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例如,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被用作治疗疾病或养护身体。
中医的理念也给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一种养生的智慧。
总结起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充满了魅力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林乃燊)有感
饮食,是极为平常、又是极为重要的事,“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
饮食文化是一种范围极广的文化,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是一种天天都能见到得到摸得到的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在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出现了比较系统的烹调理论,这是古代烹调业发达和发展的体现,近千年来有形成了七大菜系:粤系、吴系、川系、鲁系、清真系、素食系和食疗系。
中国的烹调知识、技术和美学,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中国被世界称为烹调王国,因为中国有独特而深厚的烹调文化传统。
我们旅游专业课上曾说过,中国的美食、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已成为旅游业的三大优势。
其中美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园艺业尤为突出,中国劳动人民培植出大量优质粮食,为之后的饮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中大豆的贡献尤为突出,大豆最早的记载是西周的文献,当时称之为“菽”。
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把大豆看作重要的杂粮,用大豆制成酱油和多种调味品,西汉前期,创造出豆腐制品。
中国这一壮举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是先驱者,中国培植的大豆和大豆制品,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和优质调味品系列。
当然中国饮食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大豆,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烤鸭、金华火腿等等食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基本解决的了全民温饱问题,许多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中国饮食的良好发展。
运用现代科学发展农业,大兴水利,开发荒原等等政策措施使中国饮食资源的潜力一步步展现出来。
现在越来越多关于饮食领域的报刊杂志的出版,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饮食蓬勃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新中国优越的发展条件。
当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固然有其不足。
书中提到以下三方面:鄙视烹调工作和饮食业务,认为这是生产艺术,登不上大雅之堂;把饮食文化研究与响了主义联系在一起,没有提倡饮食文化;认为饮食只是满足低级感官的玩艺,没有发展的前途。
对此,我认为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数千年沉淀下来的重要文化之一,必然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将饮食看作是一门艺术并没有夸大其价值,饮食体现的味觉美感,与音乐的听觉美感、绘画的视觉美感同是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点,也可谓是人类美学园地中的一簇永开不败的绚丽之花。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看轻那些从事饮食工作的人,和研究饮食的学者,反而应该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他们从事的行业,他们正在用艺术生活着。
饮食文化的形成历经沧桑,一直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火的发现,是人类结束茹毛饮血时代的信号,人们懂的如何利用火,从此走上了熟食的道路。
在我国的元谋人遗址,都留存着控制自然火的遗迹。
从遗迹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的饮食变化,最初的烹调方法类似于现在的烧烤。
最有名的是“叫化鸡”,沿用了
“炮”的技艺,即涂泥烧烤法。
到了新石器时代,种植业开始发展,人们摆脱了采摘的采食方法,在5000年前,又出现了大麦、小麦、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
秦岭以南地区,河姆渡人从野生稻中培粮出釉稻,这是南方水稻发展的开始。
养殖业也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家畜的饲养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食物选择。
到了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初结硕果,以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为主,并且都有一定的规模,还出现了调味品和发酵业,进而出现了酒类。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在战国到南北朝时期,铁器的使用,使水利和牛耕的推广更进一步。
汉代的豆制品和豆腐成为当时“时尚之食”,蒸馏法酿酒业也在那个时期诞生,否定了过去认为了是从外国传入的说法。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先进的农业中心之一。
从战国以来,反映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制造业等等的著作从没间断过,到魏晋南北朝,此类著作达三四十种,形成一个高峰。
在众多著作中,《齐民要术》尤为重要,不仅总结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重要经验,还总结了食品制造和烹调方面的丰富经验。
与中国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环节:农业开发、生态变迁、民族交流。
农业的发展给中国饮食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物质基础,各个时代的国土开发,都表现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随着粮食的增产,其他食料作物如豆、薯、蔬、果、茶叶、香料等,以及禽畜的饲养量都不断有所发展。
生态变迁体现在原先黄河流域是最早开发,也是最早出现文明曙光的地区,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变化了,天然食库的减少,加之很多生产基地退化,由于黄土高原的沙土化严重,导致黄土高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受到影响。
民族交流在饮食文化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汉代到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形成,许多文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交融,饮食文化也不断改变和沉淀。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就是在这美丽富饶的大地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了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并不断有新的智慧结晶汇入其中。
商学院旅游管理 10100940125 周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