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人教版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人教版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1.在《致大海》一诗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答案】①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②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2.浅析《致大海》一诗体现出来的诗人创作的思维流程。

【答案】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

诗人把岛、岩石想像成凝固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统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3.《篱笆那边》一诗的叙事语言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以童真的口吻来叙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纯真生活的思想感情。

4.《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意象排列有何特点?【答案】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讨论如第4题,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创造了丰富的意象,诗人用哪些意象比喻自己,又用哪些意象比喻恋人?这样设喻,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有不同的见解)【答案】比喻自己用:“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

比喻恋人用:“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

反映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甘愿为了恋人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思想感情。

(可有多样解读,如下)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恋情的深挚,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献身的精神。

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 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 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 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 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 种象征意义。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诗人。出生于 贫困的屠户家庭。与农民密切往来,对创作产生 极大影响。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 《雅诺什勇士》、《使徒》和大量抒情诗,尤其 以抒情诗的创作最为突出。最后为匈牙利的民族 独立献出年轻的生命。
讨论思考: 1.诗中的意象可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急流、小河、 荒林、废墟、 草屋、云朵、 破旗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
1、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我愿意是急流》首先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对爱人 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它可以 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 献身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致橡树》作为一首爱情诗,表达出新时代人们所追 求的一种平等、高尚的爱情观;但同时,它的内涵已 经超出了个人的感情小天地,表达了对人格尊重,对 独立不依、平等互爱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怕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思考问题:
1.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 意?
“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 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也是被禁锢者。如 果抛开一切禁锢,捡拾起纯真,也会按本性自 主行事,追求美好的东西。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doc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doc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自由啊!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他还是一心想把你寻找出来。

“——《高加索俘虏》《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选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课文背景知识】1.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2.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是一首哲理诗,篇幅短小、平白如话,表达的却是深刻的人生见解。

诗歌记叙了“我”想爬过“篱笆”去摘草莓却又担心上帝责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的猜测。

但在平实的语言后面,诗人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呢?3.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普希金《致大海》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狄金森《篱笆那边》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狄金森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抒发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该诗内涵的前提。

3.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训练突破(一)《致大海》1.理清诗歌的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我们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从下面两个问题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训练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点拨1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普希金最出名的3首诗

普希金最出名的3首诗

普希金最出名的3首诗
1、《致大海》。

《致大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的“三部曲”,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2、《致凯恩》。

《致凯恩》这首诗歌是情诗的典范之作,是普希金写得最美的一首。

普希金的爱是幸运的,凯恩给了普希金两个美妙的瞬间,而她自己却因普希金的诗而获得了永恒。

在手稿上,普希金在这首诗边还画了一幅凯恩的速写头像,凯恩的形象、温柔的声音和天仙似的倩影,都永久地定格在普希金的诗歌中。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2)分析并掌握每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命、爱情等主题的热爱和追求;(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背诵与理解;(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作品主题;(3)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含义的解读;(2)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诗歌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诗歌理解与鉴赏:通过提问和作业收集,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的背景知识、诗歌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致大海》执教:大傻这首长诗应该让学生自读操作,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首诗歌来训练学生的朗诵胆量。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见过大海么?大海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2、诗人眼中的大海有什么指代或象征义?在哪几节句子得以体现或验证?3、你比较喜欢哪一节,读读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有部分同学朗读时节奏、速度、停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稍作指导。

如: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5、让读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继续朗读,不要放弃,或许你轻易的放弃(不满的语气与眼光)会让这个胆量小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语文课,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因此,我们要鼓励,以配乐的方式,让他在背景音乐中激发胆量,从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篱笆那边》执教:大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老师们的文化底蕴不同,对诗歌可以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再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价值在于悟性的启迪,教学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切不可作机械的、浅层次的解读。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切不可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

理解本诗,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诗中内涵的前提。

诗人之所以选草莓作为诗歌主体意象,是因为草莓本身色泽鲜艳,圆润玲珑,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诗人选择草莓作为孩子寻觅、追求的意象正是缘于草莓的美好可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导入《致大海》,板书课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蜚声海外,而国外也涌现了不少伟大的诗人,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外国诗歌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简介作者作品
1•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
事诗。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
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
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朗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师生活动,品味诗歌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
悲伤痛苦。

6•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
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融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第二教时---《篱笆那边》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自读诗歌,总体把握
1 •诗中的草莓等主要意象指代什么?
草莓-----一个难以企及的愿望,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心向往之的爱人,它代表一种神秘的诱惑,甜蜜的冲动或疯狂的梦想,世间美好的事物。

篱笆-----迈向诱惑、冲动、梦想时的现实阻碍,可以是传统观念的约束,是道德规则的禁锢,也可以仅仅一个难以逾越的路障。

孩子-----敢于任性而为、听凭心灵召唤的人,是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常理而敢作敢为的人。

上帝-----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

♦如何理解诗旨?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结
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

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扩展阅读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到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1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i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走近它
!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它脚下的泥土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每抓起一把
你看到它了吗\ 都一定会捏岀血来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价值,必须与命运抗争,哪怕付出惨董的代价
第三教时----《我愿意是急流》
[自读重点]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过程]
♦听朗诵录音
诵读提示:这首诗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着诗人的强烈感情。

作者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

诵读时既要注意诗中的缠绵的倾诉,又要读岀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
少动人的诗给她。

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

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

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坚忍、豪迈,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充满苍凉感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温馨,给人以秀美之感。

♦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a思想的多义性: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
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
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b、意象的独创性排列:这首诗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使诗情变化,呈现岀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