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理论(1)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参考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参考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哪个朝代的讽刺小说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A、元宋 B、明清 C、唐宋 D、秦汉
答案:B
2.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人情小说被称为()。
A、感情小说 B、世情小说 C、恋爱小说 D、风俗小说
答案:B
3.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中篇小说,用俗语写成,多是借鬼写人的小说类型是()。
答案:B
8.《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____。
A、家庭小说 B、才子佳人小说 C、人情小说 D、狭邪小说
答案:B
9.《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____。
A、冯梦龙 B、熊大木 C、曹雪芹 D、纪晓岚
答案:D
10.真正的至怪小说的形成是在____。
A、两汉时期 B、远古至先秦 C、唐朝 D、宋朝
A、《金瓶梅》 B、《世说新语》 C、《柳毅传》 D、《长恨歌传》
答案:B
26.()是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成熟的时期。
A、宋朝 B、唐代 C、元代 D、清朝
答案:B
27.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又名____。
A、《百鬼图》 B、《东游记》 C、《归莲梦》 D、《平妖传》
答案:A
二、多选题 1.明中叶后,白话小说语言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性文本是
A、《平山冷燕》《玉娇梨》《好逑传》 B、《定情人》《金瓶梅》《歧路灯》 C、《好逑传》《儿女英雄传》《金云翘传》 D、《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定情人》
答案:A
7.杨家将系列的小说代表作有____。
A、《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驻春园小史》、《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A、《翠翠传》 B、《流红记》 C、《绿衣人传》 D、《金凤钗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2、“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淮南子》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35、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36、西汉文景之际,被称为“智囊”的是晁错37、被刘勰喻为“辞刚而义变,文移之首也”的西汉文章是《移书太常博士》38、被明代张溥称为“司马迁、杨恽之徒”的两汉之际的作家是冯衍39、《遗黄琼书》的作者是李固40、司马迁为继父业为太史令,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41、“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史记》的《太史公自序》42、《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43、《封禅仪记》的作者是马第伯44、《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45、《行行重行行》一诗最早收录于《文选》46、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咏史》47、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杨修48、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除了“三曹”、“七子”外,还有缪袭49、魏晋时期,“改造文章的祖师”是指曹操50、下列作品中,被后人喻为“诗史”的作品是《蒿里行》51、后人以“笔姿轻俊,能转能藏”评价曹丕的作品52、曹植诗歌中,被称为“辘轳体”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53、被曹丕评为“体气高妙”的作家是孔融54、魏晋之际,开创我国五言古体抒情古诗体例的作家是阮籍55、“兴高而采烈”、“师心以谴论”,指的作家是嵇康56、西晋“善为哀诔之文”的作家是潘岳57、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西晋作家是陆机58、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59、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60、“文章当从三易”提出者是沈约61、宫体诗始于南朝梁代的萧纲。

中国古代小说(1)

中国古代小说(1)

绪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一、小说概念的界定“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战国时荀况的《荀子正名》篇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说珍家之所愿皆衰矣”之语。

“小说珍家”和庄子所谓“小说”,意思相似,都是泛指小合于大道的肤浅、琐碎的言辞,同样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真正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是东汉桓谭提出的,桓谭《新论》云:“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对小说的体制、写作特点和社会功能都作了说明。

他认为小说体制是“丛残小语”,意即零碎片断的言论;其写作特点是“近取譬论”,即使用譬喻来阐述某种道理;其形制特点是“短书”,即幅短小;其社会功能是“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此,“小说”始具有文体意义。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1. 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史传它们一方面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同时又因为各自自身的特性限制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所以中国叙事文学和小说正式起步要远远晚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

与西方国家相比产生也比较晚。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1. 先秦两汉——萌芽阶段。

2. 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

3. 唐宋——成熟期。

4.明清——蓬勃发展时期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第一节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

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

二、鬼神怪异。

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

三、佛法灵异。

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搜神记》(干宝记)选讲:1.《三王墓》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目录一、课程概说 (2)1. 课程介绍 (2)2. 课程目标与要求 (3)3. 课程内容与结构 (4)二、理论基础 (5)1. 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6)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8)3.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题材与类型 (10)4.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11)三、教学方法 (12)1. 文本阅读与分析 (13)2. 课堂讨论与交流 (14)3. 实践活动与创作练习 (15)4.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利用 (17)四、课程实施与评估 (17)1. 课程安排与时间分配 (19)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 (20)3.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21)五、课程拓展与延伸 (22)1. 相关书籍推荐与阅读 (23)2. 学术研究动态与前沿 (24)3. 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 (25)一、课程概说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和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

不仅覆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还将涉及其他重要的古代小说作品,力求展现中国古典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则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课程介绍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系统研读经典小说作品,使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础,精选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学的韵味与魅力。

文学欣赏教程-人生百态:小说欣赏-聚焦小说知识-1

文学欣赏教程-人生百态:小说欣赏-聚焦小说知识-1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 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 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 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 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 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 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 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 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微型小说讲究用简洁 洗练的语言,叙述一个完 整而有变化的故事,并制 造意外结局,使作品的立 意在短暂的阅读中被读者 顿悟和体味,如川端康成 的《玻璃》。
案例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 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 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 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世说新语》由南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 编写,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 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综 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进 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2.直上云霄——传奇 唐代传奇是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对于长篇小说而言, 中篇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清 晰,情节枝蔓简洁稀疏,而 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内心 的冲突却能得到集中地展示。 它既可以像长篇小说那样从 容、细致地展开描写和叙述, 也可以像短篇小说那样进行 机智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透出作品趣味盎然的可读性 和引人深思的生活底蕴。
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著名 中篇,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 之际,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 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18春福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线作业一

18春福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长篇白话小说中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题材方面的重大变化的是A: 《红楼梦》B: 《青楼梦》C: 《儿女英雄传》D: 《金瓶梅》正确答案:(单选题) 2: 《隋唐演义》的作者是____。

A: 袁于令B: 褚人获C: 熊大木D: 冯梦龙正确答案:(单选题) 3: 梅子玉、杜琴言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 《花月痕》B: 《品花宝鉴》C: 《海上花列传》D: 《青楼梦》正确答案:(单选题) 4: 《剪灯新话》的作者是____。

A: 王度B: 无名氏C: 刘义庆D: 瞿佑正确答案:(单选题) 5: 《西游记》续书中最有特色、最有艺术成就的是()。

A: 《西游补》B: 《后西游记》C: 《续西游记》D: 《天女散花》正确答案:(单选题) 6: 钱士命、时伯济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 《何典》B: 《平鬼传》C: 《斩鬼传》D: 《常言道》正确答案:(单选题) 7: 人类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样式是()。

A: 游戏歌B: 迷语歌C: 绕口令D: 摇篮歌正确答案:(单选题) 8: 《聊斋志异·席方平》表现的主题思想是____。

A: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B: 批判封建礼教C: 歌颂婚姻自由D: 揭露封建政治机构的腐败正确答案:(单选题) 9: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关汉卿的作品____。

A: 《封神演义》B: 《蝴蝶梦》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下列哪一部集子中的作品()。

A: 《二刻拍案惊奇》B: 《初刻拍案惊奇》C: 《醒世恒言》D: 《警世通言》正确答案:(单选题) 11: 以八仙为题材的神魔小说是____。

A: 《西游记》B: 《南游记》C: 《东游记》D: 《北游记》正确答案:(单选题) 12: 林冲、杨志、武松、柴进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 《玉娇李》B: 《水浒传》C: 《定情人》D: 《金云翘传》正确答案:(单选题) 13: 受英雄传奇、侠义小说的影响,出现融合趋势,产生的人情小说的类型是()。

知识拓展:明清小说代表人物及作品简介

知识拓展:明清小说代表人物及作品简介

明清小说代表人物及作品简介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小说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盛的时期。

从汉末以来延绵不绝的笔记小说包括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从唐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传奇小说,从宋代以来流传广泛的话本小说,从元末以来蔚为大观的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无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魄。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器识、读书、行路、孤愤
我们常把儒家孔孟之道一棍子打死,这不对。

儒家孔孟之道的思想体系我们不会同意,可是它经验很丰富、识见很广阔。

有很多真知灼见、很深刻。

比方儒家讲“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语》)这句话就很好。

“士”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应该先讲“器识”,然后才讲文艺。

“器识”,拿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品德的培养。

“器”就是器具的“器”,里边能装东西,而“器”的大小,主要是“识”的问题。

见识太少了,就多怪,少见多怪嘛,“器”就不会很大。

这一句话很重要。

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同识见广博分不开,没有识见,特点就抓不住,就写不好小说,也评不好小说,不能对文艺理论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只能搬条条。

司马迁很了不起,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那时书都写在竹简上、木片上。

一万卷也只那么一点,我们可以超过他。

“行万里路”很重要,司马迁不行万里路,写不出《史记》来。

《史记》同后世那些史书就不同,他眼界开阔,不把人看得绝对化,哪是好人,哪是坏人,不象我们电影那样简单化,好人就好人,坏人就坏人,五岁小孩子一看就知道。

《史记》就不同,很难说哪是好人、哪是坏人,在这一篇里,这个人有优点,另一篇中他有缺点,辩证地看人,生活里本来就如此。

托尔斯泰的书也如此,你也很难分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

“读万卷书”也很重要,因为你不能样样都识见,要接受文化遗产。

我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类能积累知识,动物不能积累知识,人类的文明就是知识积累。

当然古代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错误的如鬼神,或者在当时有用今天无用了的;一类是今天还有用的,这是大量的,所以“读万卷书”很重要。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写了《史通》,他讲究“才、学、识”,说作为一个史家,必须讲“才、学、识”,他说的,也包括文学家。

“才”,就是天资。

天资,我们不能否认,就是聪明一点,有先天的条件,在艺术创作上很显著。

可是“才”主要是后天的,后天的锻炼。

“学”就是“读万卷书”。

“识”摆在最后,但并不是说最不重要。

恰恰相反,古代最重要的往往摆在后边,象周信芳的“压轴戏”一样。

“才、学、识”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重要,“器识”很重要。

这是我们文学的一个理论、一个传统。

到明代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特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出现,当然还是封建社会,这时产生一些思想家、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就是李贽。

他有许多重要文章,其中一篇是《童心说》,这篇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替那时的新的文化、人民的文化铺路、打先站。

于是他对中国的小说花了很多的劳动。

当然,这个问题还要继续研究,对资料进行研究,哪些真正是李贽作的工作,哪些是别人借他的名字搞的,这个工作要搞清楚。

但我看即使不是李贽的,也是受了李贽的影响,他那些理论也同样都要重视。

李卓吾在我国小说发展的成熟阶段,是一个元勋,头一个有功劳的人。

《文论选》选了李贽的重要文章《童心说》,就是提倡小孩子的精神思想,要求搞文艺工作的人,要从封建思想的束缚里头突破。

在他那个时期,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阶级、阶层的成熟。

他的思想体系也还是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古代不可能有别的思想体系。

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我们中国是三家,就是儒、释、道这三家。

我们古代很多进步思想家、文学艺术家,谈他们的思想体系的话,根本不可能也没有摆脱这三个思想体系。

例如曹雪芹,有儒家思想、也有佛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都没有摆脱掉。

可是在某一些具体的方面,具体的生活方面,在接受感情生活上面是突破了,突破某一点就不容易。

要求他摆脱这些思想体系,而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体系,有卢梭民约论的思想体系,民权论的思想体系,是不可能的。

李贽在《童心说》里,就是要求突破这个封建时代的思想束缚,为小说创作,为当时的新的进步文化服务,开辟道路。

就达到这一点
而已,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这个我稍微补充一点,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不象诗文理论,有专著,如《文心》,有专篇,如《典论论文》、《文赋》。

小说理论就在序言里,跋里、评点里,还有许多批,还有一些札记、笔记里头都谈到,所以搞小说理论要广泛地收集。

而且,我们说它是理论也可以,实际上它只是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来谈的话,也是我的体会。

我的题目,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强调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最要紧的是孤愤。

司马迁写《史记》,完全发表他的孤愤,《聊斋志异》作者自称是“孤愤之书”。

后来也有别的人讲,说《水浒》就是施耐庵的孤愤借水浒英雄表现出来。

《红楼梦》的孤愤,拿儿女之情表现出来。

《聊斋志异》的孤愤,拿狐鬼表达出来。

古代成功的作品,名篇名著,都是有孤愤的。

没有孤愤,写不好文学作品。

左丘明有孤愤,就写成《左传》。

屈原有孤愤,写成《楚辞》。

孤愤是什么东西呢?我的体会,孤,就是自己的,个人的,我自己的,我个人的。

愤,应该说是一种激情,激动的感情。

这一条我觉得很重要。

搞文学同搞别的科学论文不一样。

写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激情。

没有这个激情,象汽车没有力量,不能发动。

一个作品,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构成了艺术生命之所在,就其真诚,就是个人的激情。

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对每件事情、每个主题都可以写得好。

不是的。

你对这个主题缺乏激情,你就写不好。

你看我们古代的演义小说、历史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部历史小说,起码是一部,宋代有好几部,隋唐好几部,有《隋史演义》、《隋唐演义》,还有《说唐》。

可是经过时间检验,家喻户晓的,只有《三国演义》。

就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贯穿了罗贯中的激情。

而别的那些历史小说没有激情,只编排了一些材料,就不能激动人心。

一个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在内,它的目的不是说理来说服人,它所工作的对象,主要的不是人的理智,而是人的感情,人的情绪。

所以说,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灵魂工程师要搞到人的感情、内心情绪里头去,不是一个理智的活动。

我常常看到人家称赞某篇小说写得好,说它能说服人。

我不知道这是褒它呢还是贬它,我看是贬它。

你那小说说服了人,这有什么了不起啊?要感动人!要感动人,必须首先自己感动。

你自己都不感动,叫人家怎么感动啊?所以李贽讲的这一条孤愤,这一条真情是必要的。

你无论是做诗,做散文、做小说,做戏曲,都必须要有真实感情。

孤愤里头除了真情以外,还有一条就是实感。

你那个真情哪儿来的?就是你有实在的感受的缘故。

你要写一个英雄,又根本没有见过英雄。

你就听人家说说,那不会有激情。

你有了激情,是因为你看到了、直接接触了英雄,感受了英雄的光辉的一面,那一方面使你感动了。

因此,你就观察得细致,了解得也更深入。

一个妈妈,生一个孩子。

因为妈妈对孩子很有激情,有孤愤。

因此,她对于小孩子的每个小动作、小的表现,都充满了激情,都观察得细致。

如果我告诉你我家小孩子会笑了,你一点也不感动。

哪家的小孩子不会笑?可是妈妈感动得要命。

我没有激情,我就写不好这个妈妈。

真情跟实感是两回事情,真情是自己主观的,实感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

真情实感是构成文学艺术生命的东西。

没有这两条,你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就会是概念化、想当然的。

李贽提出的孤愤,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一条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